- 三天讀懂經濟學(最新升級版)
- 大眾財經圖書中心
- 2303字
- 2019-11-18 18:00:29
第4節 用經濟學解讀世界
在用了兩節的篇幅介紹經濟學的概況之后,從本節開始我們將學習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認識和指導經濟活動。當然,本節只做概括性介紹,具體內容將在其他章節呈現。由于本書傾向于從學科的角度介紹經濟學,因此本節將從實證經濟學的角度解讀經濟。下節則是對經濟活動[2]的指導,屬規范經濟學的內容。
■對經濟活動的梳理
為了更好地說明,我們還是先回頭看一下經濟活動的定義:人們出于各種欲望而從事的各種事務。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經濟活動的本質是被管理的事務和行為,而非管理行為本身。那么,這些事務和行為都有哪些呢?

表1-2 我國能源消耗概況

從經濟活動的相對于最終目標——滿足欲望的作用階段來看,經濟活動可以被分為選擇、生產、交換三大類。其中選擇性經濟活動并不能獨立實現經濟目的,但它是作為能夠獨立實現經濟目的的生產和交換兩大活動的前提而存在的。
◎選擇
盡管最終目的只有一個,但人們常常可以有多種途徑去達到這個目標。就好像繞過一棟樓,人們既可以從左邊繞過去,也可以從右邊繞過去。對這些可選項的選擇,就是經濟活動的一種。只有在選擇了途徑之后,經濟活動才能進行到下一個階段——生產。
例如,為了產生電力和動力,人們需要燃燒能源。而可選的能源有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在不同的能源種類中選擇一種的行為,就是選擇性經濟活動。
從表1-2可見,我國在過去幾年中能源消耗量最大的是煤炭。那么,該類型的能源為什么更加受到消費者的“寵愛”呢?這就是經濟學要考慮的內容了。確切地說,是實證經濟學的內容。為了解讀我國的能源選擇活動,我們需要收集各種能源的供需情況。通過調查得知,同年我國境內能源產品產量統計為(表1-3):
表1-3 2014年我國部分能源產量

而2006—2014年國際油價走勢單位(美元/桶)(見圖1-4):

圖1-4 2006—2014年國際油價走勢
參考各能源的產量、價格、熱效率和我國的能源平均轉換效率,便可以大致得出我國各能源消耗比例區別的原因了。
從表1-3中的數據可知,我國自產的能源礦產之中,煤炭占據最大比例。由于生產規模大,我國生產和消費煤炭的成本低。之后,統過相關數據計算可知,單位重量的煤炭比同重量的原油便宜一個數量級,而它們的發熱效率在同一數量級,因此消費煤炭相比消費原油的成本低。最后,參考我國在煤炭、原油加工和電站轉換方面的效率(表1-4),最終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選擇大規模消費煤炭能源是十分“經濟”的。這就是在我國煤炭能源得到大規模消費的重要原因。
表1-4 我國對能源的加工轉換效率

當然,上述原因只是部分因素,在實際生活中,文化、產業、政治等因素都會影響能源消耗的選擇。
◎生產
生產一般被認為是制造物品、進行勞動的過程,但本章中的生產不僅限于此。經濟的廣義定義是對一切事務的管理,既然選擇“從哪條路上山”也可以作為經濟活動的一種,那么上山的行為本身自然也就是經濟活動了。事實上,盡管并不是所有活動都能達到最初的目的,但它們都消耗了一定時間、能量且有產出。也就是說,就算明明想上山,卻因為迷路而在向山下走,人還是產出了路程量。
可以說,真正廣義的生產就是為了實現目的進行的一切活動。這是一個包括選擇、產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其他所有為實現經濟目的而發起的行為的廣義概念。換言之,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帶有廣義生產的屬性。但也正因為此,在對經濟活動進行分類的時候,我們不能把廣義生產歸于其中,而是把選擇,包括物品和勞務生產在內的狹義生產和商品交換作為經濟活動的三大類別。

而狹義的生產就是人們通常認識到的“制造”概念。當然,即便是狹義的生產也是包含著農業、工業、建筑業、采掘和冶煉等多個產業的有形生產在內的經濟活動。
公認的生產就是狹義生產,狹義生產的外延可以從生產率的定義上得到印證。生產的核心概念是生產率,也就是一個工人一小時內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廣義上的生產率可以定義為為了實現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每小時完成的比例。生產率越高,生產者就越強大。生產率是決定個人、企業乃至于國家實力的根本因素。
◎交換和分工
交換是用自身的產品換取對方產品或貨幣的行為。交換是狹義經濟特有的活動。事實上,在本書后續的章節中會介紹到,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活動都是狹義的經濟活動。這正是狹義經濟的定義。從客觀上說,交換的根本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一般而言,交易越發達,社會平均生產率的提高也就越大。

比較優勢原理是經濟運行中最基本的規律之一,在經濟科學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將在本節后續章節中多次出現。
交換之所以能夠提高總生產率,還是因為分工的存在。而分工之所以能夠帶來這種有利效果,則要歸功于比較優勢的存在。在描述兩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時,經濟學家用了比較優勢這個術語。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于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農民單位時間可生產4千克土豆或1千克鮮魚,漁民單位時間可生產2千克鮮魚或2千克土豆。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在種植土豆上有比較優勢,而漁民在生產鮮魚上有比較優勢。
經過市場的選擇,不同的經濟體大都在生產自己更擅長,也就是生產率更高的產品。這樣,每個經濟體的生產率都提高了,社會總生產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分工在本質上是選擇的一種。與前文所說的選擇不同的是,選擇是主觀活動,分工是選擇的客觀結果。事實上,交換和分工越是明顯,經濟的活躍度也就越高。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貿易全球化和國際分工是世界經濟的主旋律。
事實上,國家政府也是分工的結果。關于政府在經濟中的地位,在后續章節中將有詳細說明。
●邏輯和語言的關系●
邏輯是不同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而語言則是用來表達這些關系的工具。因此,閱讀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語言來理解經濟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