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吊詭的經濟學——老張發現的經濟學悖論
謬論和節約悖論
老張是個很奇怪的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他在一家外貿公司上班,由于金融危機,國際上的訂單大幅度減少,這直接導致了公司的大裁員。老張雖然沒有被裁掉,但是收入卻少了不少,那時候老張周圍的朋友和同事都挺悲觀的,不敢花錢了,因為不知道情況什么時候會變好,所以大家都開始節儉度日,把省下來的錢存入銀行,這樣經濟環境如果繼續惡化,也好有個準備。
老張的父母從報紙上得知了外貿行業的危機,就打電話告訴老張讓他改改習慣,要他勒緊褲腰帶節儉度日。可老張并不這么想,他對朋友、同事和家人說:“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我們不能把錢存起來,這樣做只能讓情況變得更糟。我們應該把存在銀行的錢拿出來去消費,只有更多的消費才能掙更多的錢,經濟環境才能更快地好起來。”大家都覺得老張糊涂了,怎么越是沒錢的時候越應該花錢呢?大家都說他發表的是謬論。
【每天學點經濟常識:節約悖論】
老張說的到底是不是謬論呢?應該說他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的這些觀點其實暗合經濟學上的節約悖論。節約悖論是凱恩斯1936年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所提出的著名的經濟學理論,也被稱為“節儉悖論”“節約反論”“節約的矛盾”。
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指出,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則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反方向變動。根據儲蓄變動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的理論,我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是惡的;而減少儲蓄卻會增加國民收入,讓經濟繁榮,是好的。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引用了一則古老的寓言:有一群蜜蜂原來非常繁榮興隆,蜜蜂們每天都大吃大喝。后來,有一個哲人教導它們說:“你們不應該這樣揮霍浪費,應該厲行節約,否則你們很快就會消亡。”蜜蜂們覺得哲人說的話很有道理,于是它們迅速貫徹落實了哲人的教誨,大家都爭著當節約的模范。可是結果卻出人意料,它們很快就衰敗下去,一蹶不振了。問題出在哪里呢?
當年有人曾經勸告凱恩斯要從長遠考慮問題,凱恩斯卻很不耐煩地說:“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我們都死了。”死了的凱恩斯可以不管明天,但是活著的我們卻不能。
凱恩斯引用蜜蜂的寓言就是想告訴我們儲蓄會讓經濟衰退,所以他鼓勵人們去消費。而且,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的景象也證明了節約悖論是有道理的。當時的人們對未來并不抱任何希望,人們不知道日子什么時候才會變好,所以大家都盡量多儲蓄,多存一點錢,但是人們不愿意消費的心理和行為又導致了其收入的繼續下降,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糟糕。直到羅斯福新政推出,努力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美國才一步步從蕭條中走了出來。
因此,在經濟蕭條時期,根據乘數理論,國民消費的減少會讓國民收入成倍地減少,從而使經濟進一步惡化。所以說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總是會增加財政支出,鼓勵消費,并采取種種措施來刺激消費,以此來挽救經濟的頹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節約悖論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是存在的,也是短期的。在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節約悖論其實是不存在的。
而且,在經濟繁榮時期,增加儲蓄有助于減輕社會通貨膨脹的壓力,這對整個社會是有利的。事實上,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國家,是迫切需要積累資金的。在這樣的國家就應該提倡節儉,鼓勵儲蓄,并通過降低利率來增加廠商對信貸資金的需求,這樣做總支出是不會下降的。要想徹底解決“節約悖論”,關鍵是要把儲蓄轉變為投資,擴大和提高生產能力。因此,銀行應該增加有效貸款,把錢都用在刀刃上。所以說,發展中國家是不能依據凱恩斯的觀點,大肆鼓吹刺激消費的,而且有時候刺激消費也不能讓生產商所生產的產品完全銷售出去,因為有時候產品結構和需求結構是不一致的。
比如在2000年前后,我國國內市場上曾積壓了大量的彩色電視機。盡管當時電視機的價格一降再降,但是市場的反應還是非常冷淡。因為消費者已經普遍購買了彩電,整個彩電市場已經飽和了。消費者手里盡管有錢,但是卻并不會去購買電視機。于是,生產商也不會進一步增加彩電的生產投資,這樣市場就疲軟了。在這種情況下,單獨地刺激消費或是刺激投資都是沒有用的。唯一的出路是拿錢開發適應消費需求的新興產品,使之與消費者潛在的市場需求相一致。這樣消費者手里的錢才會轉換為購買力,市場才會走出困境,逐漸復蘇。
可是,開發新產品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那么資金從哪兒來呢?銀行。銀行的錢又來自哪里呢?居民的儲蓄。從這個角度來講,節儉不但不會導致經濟蕭條,反而會促進經濟的增長,因此我們依然要提倡勤儉節約的美德,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