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學點經濟常識
- 陳濤濤
- 2584字
- 2019-11-18 18:08:29
第3章 經濟學帶來的煩惱——老張頭疼的經濟學難題
蓋房子和公地效應
老張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他們都結婚生子了,哥哥姐姐和他平時都在外地工作,只有春節或是中秋節的時候大家才回到老家聚一次。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以前他們都沒結婚生孩子的時候,家里的房間足夠他們住,可是他們都結婚生孩子后家里的房間就不夠住了,沒辦法只能借住在鄰居家或是他們的二叔家,總之挺麻煩的。這一年中秋節老張他們回老家的時候,老張的爸爸就告訴他們自己想把房子加高一層,這樣以后他們再回來的時候就不用去別人家住了。老張和哥哥姐姐都很支持爸爸的這個想法,每個人拿出了5萬塊錢給爸爸,讓爸爸盡快把蓋房子的事張羅起來。
在解決了一些瑣碎的事情后,房子就開始蓋了。在蓋房子的過程中,老張發現自己家院子的地勢比較低,下雨天雨水很容易積在院子里,因此就提出加高院子,結果他們把院子墊高了40厘米。房子蓋好后,老張挺高興的,可是沒過多久他就高興不起來了。原來他們家的房子蓋好之后,就不斷有鄰居開始蓋房,而且鄰居把自家的院子墊得越來越高,結果雨水甚至一些生活用水都被排到了門前的便路上。于是,這條便路就慢慢地變成了一條小河,每當雨水多的季節,這條路兩邊的人連出門都變得很麻煩。老張有一次開車回家,車根本沒辦法開進去,這讓他很苦惱。
【每天學點經濟常識:公地效應】
村民爭相建房根本不考慮門前公用道路的排水問題,結果公用道路就變成了一條小河,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公地悲劇或公地效應”,也可以稱為“公共物品悲劇”。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它作為一項資源或是財產被很多人共同使用,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是卻沒有權力阻止他人使用,從而造成資源的過度使用和枯竭。
在上面的故事中,村民門前的便路就屬于公共物品,便路兩邊的村民都擁有便路的使用權,所以他們才會心安理得地把水排在道路上,每家每戶都這樣做,結果一條道路變成了一條小河。過度砍伐的森林、過度捕撈的漁業資源以及污染嚴重的河流和空氣都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
我們之所以稱這樣的事情為悲劇,是因為每個當事人都知道過度使用公共資源,就會造成資源的衰竭,但是每個人都沒辦法阻止事態繼續惡化,而且他們還會抱著“及時撈一把”的心態去加劇事態的惡化。
下面,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公共物品的特性:
公共物品在消費過程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是指當這類物品被生產出來后,生產者無法排除他人不支付報酬的消費。因為這種“排他”,一方面在技術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即使在技術能夠做到,但是排他的成本卻要高于排他的收益。例如政府修了一條公路,我們沒辦法讓一部分人使用,而不讓另外一部分人使用,就算能夠做到這一點,需要付出的成本也遠遠大于可能的收益。比如國家為我們提供了國防服務,那么我們要排除任何一個在我國居住的人受國防力量的保護是不可能的;同樣,我們要想排除任何一個人對路燈的使用,也是很困難的,要么根本沒有辦法實現,要不就會因為成本高昂,以至于得不償失。
所謂非競爭性,就是指少一個消費者或是多一個消費者都不會對生產成本造成影響,也就是邊際消費成本為零,比如一條公路多一個人走還是少一個人走,都不會影響這條公路的生產成本,國家該花的錢一點兒也不會少。而對正在消費的消費者來說,只要在使用公共物品時不產生擁擠,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消費水平。比如張三對國防所帶來的安全的享用不會減少同為我國公民的李四對國防所帶來的安全的享用,而王五的加入也不會增加國家的國防成本。因此,公共物品的這兩種特性決定了廣大的消費者樂意使用它,而且如果不使用,就會覺得被別人占了便宜。
※公共物品的產權不清晰。公共物品的所有權屬于大家,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份,也可以說是人人都沒份,所以就出現了“誰都負有責任,誰都沒有責任”的狀況。因此,人們有時會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上發生盲目競爭,誰都怕因為少用了而吃虧。比如一個合租房子的電費是統一繳納,于是在這個房子中的人就會因為怕自己少用、別人多用而吃虧,所以就故意多用電,結果導致電費不斷上升。用經濟學的理論概括,就是產權不明導致了公共物品被競爭性地過度使用或是侵占。
※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個社會提供的,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將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別歸屬于某些個人、家庭或是企業去享用。
※公共物品具有消費的強制性。公共物品生產出來提供給社會后,社會成員通常沒有選擇余地,比如政府修了一條公路,公民不能說這條路不好我不用,自己再修一條,而只能是被動地接受。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公共物品的質量和數量,那些次品和廢品是決不能流入社會的,一旦流入社會,其造成的危害要遠遠大于私人物品,這也屬于公地悲劇的一種。
可讓人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總會出現一些“豆腐渣工程”,也就是公共物品中的次品和廢品,這些豆腐渣工程會釀成比較大的災難。此外,如果公共物品的數量不足,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那么也會給社會帶來消極的影響。比如醫院不足、老百姓看病難等問題,就屬于公共物品的數量不足。
公地效應還會導致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流失。其中,有形資產的流失在我國主要表現為國有資產的流失。由于國有產權的虛置和模糊,國有企業成為眾人的公地,于是國有資產就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流失。這種局面,只有靠深化產權改革、完善管理、明確權責來解決。
創立于1651年的“王麻子”剪刀,由于全國有多家打著“自己才是最正宗廠家”旗號的企業出現,其質量又良莠不齊,最終破壞了該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現在,真正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廠已經被侵權產品攻擊得破產了。
無形資產的流失主要表現為一些國有品牌所遭受的公地效應。比如“冠生園事件”,南京冠生園的黑幕曝光之后,包括上冠、武冠、新冠在內的整個“冠生園”品牌都受到了連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我國飲食行業的一些老字號,差不多都經過了一個產權公有化的過程,也就是它們原來是私人的,后來成為國家的了。這些企業成為國有企業品牌后,就出現了好幾個企業使用同一個品牌的情況。由于每一家所生產的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又或是有些企業只想憑著這個老品牌盈利,而從來沒有想過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去維護品牌,這樣一來只要有一家企業生產的產品出現問題,擁有該品牌的所有企業就都會受到影響,直到這個品牌不再具有以往的信譽為止。因此,要想好好地保護老字號這筆無形資產,就必須將它作為有價資產來監督和管理,要確定好產權人和收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