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2017年度案例:民間借貸糾紛
- 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研究中心
- 2484字
- 2019-11-08 21:46:08
一、借貸關系認定
1 根據意思表示進行債務轉化
——林偉訴李軍民間借貸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成民終字第6316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民間借貸糾紛
3.當事人
原告(被上訴人):林偉
被告(上訴人):李軍
【基本案情】
原告林偉訴稱:被告于2012年4月12日向原告借款4萬元并出具借條一張,該部分借款中含有被告欠付的房租,借條中未約定還款時間,其中被告在2013年4月14日向原告還款16000元。原告多次催促被告還款,但被告以無錢為由不予歸還剩余款項。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訴請判令:1.被告向原告歸還借款24000元及利息(計算方式為以24000元為本金,從起訴之日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至借款付清之日止);2.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被告李軍辯稱:1.被告系按案外人何某的要求出具借條,對借條的真實性予以認可,但借條中列明的4萬元款項為因其他借款產生的利息、欠付的房租以及案外人王某的借款等構成,原告并未實際提供借款;2.被告在借條中注明了“隨時有錢隨時還”的內容,如果被告無錢,也可以不還,案外人何某也承諾在此情況下不會要求被告清償。
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2012年4月12日,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一份,載明:今借到林偉現金4萬元。后原告收到還款16000元。
一審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二百零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第一百四十二條之規定,判決被告于本判決生效后三日內向原告歸還借款24000元及利息(以24000元本金為基數,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基準利率從2015年4月20日起計算至付清之日止)。
一審宣判后,被告李軍不服,向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認為一審認定雙方之間存在借款事實錯誤,請求撤銷原判,改判支持其一審的訴訟請求。
二審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查明的事實和證據與原判相同,并認為原判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案件焦點】
原債務非為借款合同關系產生的債務,經雙方合意,可將此債務轉化為借款關系下的債務,債權人進而依據相關法律規定主張權利。
【法院裁判要旨】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所出具的借條系雙方借貸關系存在的真實意思表示,原告按約支付借款后,被告至今未歸還剩余款項24000元。原告訴請判令被告歸還借款,證據充分,于法有據。雙方雖未約定借款期限和利息支付,但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從起訴之日按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至付清時止的利息,亦不違反法律規定,故依法對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查明的事實和證據與原判相同,并認為原判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后語】
傳統的民間借貸較多地存在于熟人社會中,基于親屬、朋友、同事或其他社會關系,雙方之間的借條內容書寫草略。在某些情形下,借條中的金額并非為出借人向債務人實際提供的借款金額,借款事實是否發生、借款金額的認定問題是審理中出現的焦點問題,影響和決定著審判思路及走向。
一、民間借貸的概念
民間借貸是一種歷史悠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的民間金融活動,主要是指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以及法人或其他組織相互之間,以貨幣或其他有價證券為標的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
二、民間借貸的性質
1.法律行為的概念及特點
法律行為,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能夠產生當事人預期法律效果的行為。法律行為的特征包括:
(1)法律行為是認為的法律事實。它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以發生一定的民事法律效果為目的。
(2)法律行為是一種表意行為。法律行為的實施,都是當事人意圖設立民事權利或者改變民事權利現狀的行為。
(3)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意思表示就是行為人將其期望發生法律行為的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現于外部的過程。
2.民間借貸中的意思表示
根據對法律行為的簡要分析,不難看出,就本質而言,民間借貸作為一種法律行為,系參與民事活動雙方的合同行為,屬于私法范疇,自然應當遵循意思自治、契約自由。對于一般性的民間借貸,即那些非專門性的私人借貸,因其通常只涉及雙方的權利義務,一般不會對其他人的利益產生影響,因此應當更多地尊重當事人的自主安排和選擇。
三、民間借貸中的債務轉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九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視為自然人之間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一)以現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時;(二)以銀行轉賬、網上電子匯款或者通過網絡貸款平臺等形式支付的,自資金到達借款人賬戶時;(三)以票據交付的,自借款人依法取得票據權利時;(四)出借人將特定資金賬戶支配權授權給借款人的,自借款人取得對該賬戶實際支配權時;(五)出借人以與借款人約定的其他方式提供借款并實際履行完成時。根據最新規定,可以看出在自然人之間,是否實際提供借款,影響到合同是否生效。民間借貸中,在雙方系自然人的情形下,可能會發生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了借條,債權人實際并未提供借款的情形,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在該種情形下,應視為合同欠缺生效要件。之所以對該類合同的生效規則作出特別規定,主要是考慮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與金融機構作為主體的借款合同有所區別,金融機構作為主體的合同一般標的大、訂立合同的手續復雜、嚴格、需要遵守有關規定,而自然人之間借款一般屬于互助性質,無息情況較為普遍。二是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交付借款時生效,有利于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減少糾紛發生。由于出借人并未提供借款,借款人實際上對出借人不負返還借款等債務。關于在債務轉化中,也可能出現債權人未提供借款的情形,但債權人在先對債務人履行了其他債務,這類債務有可能是金錢內容的,也有可能系行為內容的,債權人對債務人有實際上的付出,區別于出借人未提供借款致借款合同未生效的情形。在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債權的情形下,經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通過債務轉化的形式,使原有的債權債務關系,轉化為借款合同關系。
編寫人: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法院 楊杰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