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2017年度案例:民間借貸糾紛
- 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研究中心
- 2551字
- 2019-11-08 21:46:10
14 僅有匯款憑證不足以認定借貸關系
——楊占月訴姜啟琴、彭安彪民間借貸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人民法院(2014)揚江宜民初字第00429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民間借貸糾紛
3.當事人
原告:楊占月
被告:姜啟琴、彭安彪
【基本案情】
2014年5月5日,原告楊占月通過揚州和泰投資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將200萬元匯至被告姜啟琴名下的賬戶內。庭審中,被告姜啟琴向法庭申請,要求對借條上的“姜啟琴”的筆跡及捺印進行鑒定。經法院依法委托,南京師范大學司法鑒定中心于2015年2月4日受理,于2015年3月4日作出鑒定意見:1.署期“2014年5月5日”的《借條》中借款人處“姜啟琴”的簽名字跡與提供的字跡樣本不是同一人書寫;2.署期“2014年5月5日”的《借條》中借款人處“姜啟琴”的簽名字跡上加蓋的指紋印與提供的指紋樣本不是同一人蓋印。
另查明,原告楊占月系揚州和泰投資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兩被告系夫妻關系,兩被告與原告楊占月之間無任何經濟往來。
再查明,2013年6月3日,案外人譚某勇向被告彭安彪出具借條一份,借條內容為:“今借到彭安彪人民幣貳佰萬元整?!蓖鯓s榮作為擔保人在借條上簽字。
【案件焦點】
原、被告雙方是否存在借貸合意?
【法院裁判要旨】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自然人之間的借款,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主張借貸關系成立并生效,既要有款項交付的證據,也要有雙方達成借貸合意的證據。債權人僅提供款項交付憑證,未提供借貸合意憑證,債務人以雙方不存在借貸關系或者存在其他關系抗辯的,債權人應就雙方存在借貸合意進一步舉證。
本案中,綜合分析原、被告雙方所提供的證據,不能認定雙方存在借貸合意,其理由如下:1.原告關于借款的過程多次陳述不一致。原告在訴狀中陳述:2014年5月5日,被告姜啟琴向其借款并立有字據,且約定還款期限及利息。兩被告提出抗辯后,原告在第一次庭審中陳述:“2014年5月5日,被告姜啟琴在揚州市江都區郭村鎮大彭村衛生室掛水,王榮榮將被告姜啟琴本人出具的借條帶到原告的單位,原告一看不行,沒有被告姜啟琴的手印,后公司提供印泥由王榮榮去找被告姜啟琴,被告姜啟琴在借條上捺印了。當日被告姜啟琴也來到原告的公司,將自己的賬號提供給原告,并和公司會計一起到揚州市江都區郭村鎮信用社匯款?!辫b定結論出示后,原告在第二次庭審中陳述:“5月5日借款當天,我和姜啟琴沒有通電話,但在4月25日左右和她通過電話,她說要還銀行借款,她說‘她不好意思跟我講(借錢的事情)’,她問‘王榮榮說了(借錢)沒有’,我告訴她‘他說了’。5月5日,王榮榮到我辦公室,當著我和代理人的面打電話給了姜啟琴,借條主文都是王榮榮寫的,姜啟琴在電話里面跟王榮榮說‘將借條拿去給她簽字’?!?.經過鑒定,原告提供的借條非被告姜啟琴本人簽名及按捺。3.證人王榮榮與本案被告姜啟琴、彭安彪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在第一次開庭出庭作證后下落不明,且證言的內容被南京師范大學司法鑒定中心的鑒定意見所否定,故對其證言的證明效力,法院不予確認。4.原告未能提供其他證據證明其與被告姜啟琴間存在借貸合意。
綜上,原、被告雙方雖存在款項交付,但無證據證實雙方存在借貸合意,原告主張與被告姜啟琴之間存在借貸關系的事實,依據不足,法院不予采信。對原告要求兩被告償還借款及利息的訴訟請求,依法不予支持。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人民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二百一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楊占月的訴訟請求。
【法官后語】
近年來,受宏觀經濟形式和信貸政策的影響,民間借貸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民間借貸案件審理也常遇到復雜疑難的問題。本案的爭議焦點主要是原、被告雙方是否存在借貸合意?原告基于借貸關系主張返還借款,應當對借貸合意和款項交付等要件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僅提供轉賬、存款憑證等交付憑證,未提供借貸合意憑證,被告以雙方不存在借貸關系或者存在其他法律關系抗辯,并提出證據足以對借款關系真實性產生合意懷疑的,人民法院應當要求原告就雙方存在借貸合意進一步提供證據。原告不能證明雙方存在借貸合意的,應當駁回其訴訟請求。本案中,原告關于借款的過程多次陳述不一致,原告提供的借條經鑒定并非被告姜啟琴本人簽名及捺印,證人王榮榮的證言內容被南京師范大學司法鑒定中心的鑒定意見所否定,而被告姜啟琴抗辯認為200萬元系王榮榮替譚某勇償還被告彭安彪的借款,情理上存在可能性,可對借款關系真實性產生合意懷疑。此外,對于大數額的借款,原告未親自辦理,當日也沒有與被告姜啟琴通話,于情于理不符。綜上,認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能證實雙方形成借貸合意,符合法律、情理,雙方亦未上訴。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根據本案的案情,承辦法官亦不宜主動向當事人釋明變更訴訟請求。通過不當得利訴訟規避借貸合同訴訟中的舉證風險,在以往的民事案件中,已成為原告常用的一項訴訟策略,并誘發部分訴訟欺詐行為。對這一亂象的成因進行分析,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關于不當得利的舉證證明責任分配規則一致缺位;二是對“無合法根據”這一要件事實的性質存在誤解。將這一要件事實的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給被告承擔的主要理由,是將“無合法根據”看作一個消極事實,而依據待證事實分類說,主張消極事實的人不負舉證責任。消極事實應由否認其存在的一方來證明。而事實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給付型不當得利中,被告僅是給付行為的被動受領者,而原告是導致財產發生變動的控制者,從證據距離來看,應認定原告更有能力對財產轉移行為作出解釋,對“無合法根據”這一要件事實進行舉證。新出臺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九十條、第九十一條、第一百零八條共同搭建了民事案件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的基本框架,對不當得利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的亂象進行了規制。在不當得利之債的法律關系中,應對不當得利請求權發生的基本事實構成要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當待證事實真偽不明時,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成立者承擔結果責任。由此可見,即使本案原告主張不當得利,只要其對不當得利法律關系基本事實的舉證證明尚未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則仍不能避免敗訴的后果。
編寫人: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人民法院 蔣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