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讀懂博弈論
- 曲楠
- 2369字
- 2019-11-15 21:51:08
值得一提的博弈論大師
■“博弈論之父”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和核武器等諸多領域內,都有過杰出建樹的偉大科學全才,被人們稱作“博弈論之父”和“計算機之父”。
1903年12月28日,馮·諾依曼出生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戶猶太人家里。童年時期的馮·諾依曼就表現出了不一般的記憶力和數學天才,從小他的頭頂就一直有“數學神童”之類的光環,多年以后,馮·諾依曼沒有辜負眾望,成為了享譽世界的數學家。
諾依曼掌握了7種語言,并且在最新的數學分支中均取得過突破性的進展。他剛滿22歲時就獲得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師的文憑。1926年,獲得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從此以后,諾依曼轉戰物理領域,在數學、應用數學、物理學、博弈論和數值分析等領域都有不凡的建樹。
由于血統原因,諾依曼在戰爭時期遭到了德國納粹的迫害,不得已離開德國,定居在了美國,并且加入了美國國籍。此后他一直任職于普林斯頓大學,后來去了原子能委員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諾依曼參與到美國的重大科研項目當中,比如著名的“曼哈頓計劃”。除此之外,他還是“博弈論”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1928年,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博弈論的正式誕生。博弈論主要是指研究社會現象的特定數學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分析多個參與者之間的利害關系以及所進行的討價還價、交涉、結伙、利益分配等行為方式。
事實上,關于博弈論的想法,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就出現過。但是真正的創立還是要從馮·諾依曼在1928年發表的那篇《社會博弈理論》論文算起。在這篇文章中,諾依曼證明了最小最大定理,并且用這個定理處理一類最基本的雙人對策問題。如果對策雙方的任意一方對每種可能的策略都考慮到了可能會遭受的損失,從而選擇了“最大損失”最小的一種作為自己的“最優”策略,那么,至少從統計學角度來看,他就可以確保這個方案是最佳的。在同一篇論文中,諾依曼還明確地表述了N個游戲者之間的一般對策,也就是現在的多人博弈。
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特思合著了一部《博弈論和經濟行為》,這部巨著將二人博弈推廣到了多人博弈結構,并且把博弈論系統應用進了經濟領域,從而一舉奠定了博弈論的基礎和理論體系。論文詳細地闡述了博弈論純粹數學形式的實際應用方法,并且對于一些經濟理論的討論也引起了科學家們不同的反響和研究。一直到今天,博弈論已經是應用極其廣泛的一門數學學科,作為一門工具學科,能在各領域都如此廣泛地運用,在學術界確實十分罕見。很多科學界的名人都對博弈論的出現報以極大的贊揚,稱之為“20世紀前半期最偉大的科學貢獻之一”。
■納什的傳奇人生
美國數學家納什在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獲獎的還有另外兩位學者。他們三個人獲獎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表彰他們對博弈論做出的貢獻。
學生時代的納什師從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塔克,塔克教授本身就對博弈論有著高深的研究?,F在我們所閱讀的博弈論書籍中,都會反復地提到囚徒困境。而囚徒困境正是塔克教授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提到的理論。納什正是從老師的囚徒困境中得到了啟發,最終發展出占據博弈論核心位置的“納什均衡”。
1950年,年僅22歲的納什獲得了數學哲學博士的學位,1958年,他又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職位。不到30歲的納什聞名中外,享譽數學界。美國《財富》雜志在文章中寫道:“納什是活躍在純數學和應用數學兩個領域的天才數學家,并且是美國最耀眼的科學新星?!?/p>
讓人唏噓不已的是,正處于人生巔峰的納什被病魔侵襲,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癥。這讓他在漫長的生活中,飽受思維與情緒錯亂的折磨,偏執型精神分裂甚至讓他一度淪為廢人,根本無法潛心做數學研究。因為身體原因,納什無法正常授課,于是他辭去了麻省理工的教職。
在接下來的一段歲月當中,納什完全失去了天才數學家的光輝,成了一個亂寫亂畫,盲目游走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幽靈。往日的風采被病魔徹底摧毀,這個風華正茂的曠世天才,才這么剛剛升起,似乎就要隕落。
但是納什的親人們并沒有放棄他,在漫長的病痛中,納什沒有徹底崩潰,而是在20世紀80年代,奇跡般地康復了??祻秃蟮募{什不但可以與人正常交流,并且還能靈活地使用不斷更新換代的計算機。這讓納什的親人和朋友們一度大喜過望,三十年的病痛沒有打垮納什,那個數學天才又回來了。
沒過多久,納什成為了198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候選人,但是因為他的身體原因,遺憾地與諾獎擦肩而過。在當時的科學界看來,納什之所以沒能獲獎,主要還是人們對他目前的心智狀態有所疑慮,擔心他是否完全康復。納什因為疾病無法工作,這是人們都知曉的事情。而且獲獎者還需要到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面向皇家科學院的院士們發表演講,很多人認為,大病初愈的納什應該無法做到這些。另外,諾貝爾獎的獲獎者大多都有頭銜,而剛從病魔那里逃回來的納什正孑然一身,以前的任何榮譽和光環都不復存在。
1994年,關于博弈論獲獎的風頭正盛,但此時的納什依舊沒有任何耀眼的頭銜。著名經濟學家庫恩教授聽聞此事,聯合很多科學界名流向諾貝爾獎委員會做出申明,認為委員會如果僅僅因為納什的身體原因就剝奪本該屬于他的諾貝爾獎,這簡直是科學界的災難和悲劇。庫恩教授等人的堅持終于有了回應,與此同時,庫恩教授又向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提出申請,希望可以給予納什一個“訪問合作研究者”的身份。
庫恩教授等人的合作努力總算沒有白費,1994年的諾貝爾獎領獎臺上,終于出現了納什遲到十年的身影。納什在經歷了人生的最巔峰與最低谷之后,終于站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后來,美國好萊塢將納什的事跡改編成為了電影,搬上了大銀幕,這部影片是以納什的生平經歷為基礎,創作的一部人物傳記電影《美麗心靈》。當年一經放映,幾乎包攬了當時電影界所有的獎項與榮譽。
作為享受前人智慧結晶的我們,也可以去找找這部經典的電影,通過這部影片,相信你會對這位博弈論大師有更加理性和深入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