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公司卷二
- 江必新 何東寧等
- 2260字
- 2019-11-15 21:37:51
一、關聯公司的界定
(一)關聯交易的內涵及法律特征
公司法是以單一公司為原型設計的,對關聯公司的概念未作規定,但隨著規模經濟的發展,公司之間出現多種形式的聯合,涉及關聯公司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多,這就需要對相關問題進行法律規制。而對關聯公司進行規制,實質上是對關聯交易的規制。唯有先對關聯交易進行界定方能更好地理解關聯公司。
關聯交易,亦稱關聯方交易、關聯人交易,是指發生在關聯人之間的有關移轉資源或義務的事項安排行為。[2]關聯交易作為一種商業交易行為,既具有一般交易行為的共性,又具有獨特的特征,概括而言,關聯交易具有以下特征:1.交易主體的關聯性。其中至少有一方交易主體是商事經營者。2.交易標的的多樣性與交易行為的普遍性,關聯交易是企業的一種營業行為,由于營業主體的多樣性、經營范圍的廣泛性和交易方式的靈活性,企業的關聯交易呈現出多樣性與普遍性特點。3.交易方式的簡捷性,關聯交易主體的關聯性使得交易雙方之間彼此了解,大大地節省了企業的締約費用與履約費用,使交易成本降低,交易環節減少,從而簡化了交易的外部手續,提高了經濟效率。4.交易內容是商事權利或義務在關聯人之間的移轉或連帶共擔。傳統的交易是權利與義務的互換,資本與信息社會下的交易遠遠超越了權利與義務互換的范疇,而是朝權利與義務連帶共擔的合作方向發展。5.企業集團關聯交易的系統性與價值創造性,資源對不同的業務主體具有不同的價值,企業集團為了實現集團整體利益或長遠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會調整集團內部資源,使某一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6.交易地位容易失衡。大量的關聯交易雙方在法律上、形式上是平等的,而實質是不平等的。關聯交易的關聯人之間從交易的表象來看均是具有特定民事行為能力的主體,但事實上交易雙方的地位不平等,由于資本多數決與公司被高管控制現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一方交易主體極易對另一方進行控制或施加影響。7.交易客觀上存在不公平及濫用的巨大風險。[3]
(二)關聯交易主體
關聯交易發生在公司與關聯方之間。公司的關聯方包括關聯自然人與關聯組織,對此,各國公司法調整重點有所不同,有的偏重對關聯自然人與公司之間關聯關系的關注,如美國公司法;有的偏重對關聯企業與公司之間關聯關系的關注,如德國公司法和我國臺灣地區公司法。關聯交易的當事人是公司的關聯方,構成關聯交易獨立于一般交易的核心特征,也是規制關聯交易法律制度的原始出發點。
可以看出,關聯交易的關聯方并非泛指與公司存在資源、勞務或義務轉移行為的當事人,因為公司作為一個社會實體存在,必然與其他各種社會主體發生多種多樣的社會關系,寬泛的界定關聯方并無實質意義。相反,各法域對關聯方的界定多以對方當事人與公司存在“控制”和“重大影響力”作為存在關聯關系的判斷標準。對此,我國《公司法》第216條第4項規定,關聯關系,是指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企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可能導致公司利益轉移的其他關系。但是,國家控股的企業之間不僅因為同受國家控股而具有關聯關系。雖然該條僅指明了“控制”標準而未明確“重大影響力”標準,但是“可能導致公司利益轉移的其他關系”完全可以涵蓋“重大影響力”標準。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對此予以了進一步明確,根據該準則,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以及兩方或兩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構成關聯方。控制,是指有權決定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并能據以從該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獲取利益。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約定對某項經濟活動所共有的控制,僅在與該項經濟活動相關的重要財務和經營決策需要分享控制權的投資方一致同意時存在。重大影響,是指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有參與決策的權力,但并不能夠控制或者與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這些政策的制定。此外,該準則還進一步明確,下列各方構成企業的關聯方:“(一)該企業的母公司。(二)該企業的子公司。(三)與該企業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業。(四)對該企業實施共同控制的投資方。(五)對該企業施加重大影響的投資方。(六)該企業的合營企業。(七)該企業的聯營企業。(八)該企業的主要投資者個人及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主要投資者個人,是指能夠控制、共同控制一個企業或者對一個企業施加重大影響的個人投資者。(九)該企業或其母公司的關鍵管理人員及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關鍵管理人員,是指有權力并負責計劃、指揮和控制企業活動的人員。與主要投資者個人或關鍵管理人員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是指在處理與企業的交易時可能影響該個人或受該個人影響的家庭成員。(十)該企業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的其他企業。”應當說,財政部的《準則》比《公司法》對關聯方的規定更為明確:首先,明確了關聯方的構成除“控制標準”外,尚包括“重大影響力標準”;其次,明確了關聯方不但包括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還包括與上述主體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以及他們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的其他企業。對此,應當對我國《公司法》第216條第4項規定的關聯關系構成要件作實質理解,涵蓋財政部《準則》規定的情形。事實上,我國滬深兩市的《股票上市規則》對上市公司的關聯人的認定也基本上采用了該種方法。
我國《公司法》雖未明確何為關聯公司,但上述對關聯交易、關聯方的界定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們認為,在《公司法》尚未對關聯公司作出明確法律界定的情況下,可以參考上述規定認定關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