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公司卷二
- 江必新 何東寧等
- 1800字
- 2019-11-15 21:37:44
二、瑕疵出資股權轉讓后,出讓人不因股權轉讓而免除對公司承擔補足出資法定義務
瑕疵出資股權轉讓后,瑕疵出資股東作為出讓人對公司的法定補足出資義務不因瑕疵出資股權的轉讓而得以免除,理由如下:
(一)股權轉讓的內容是股東權利,而非補足出資責任的轉讓
股權是指股東基于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從公司獲取經濟利益并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我國《公司法》第4條對股東權的規定是:“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此規定并不包含任何出資的義務。股權轉讓,是指公司股東將其對公司持有的股權轉移給受讓人,由受讓人繼受取得股權而成為公司新股東的法律行為。此種股權轉讓的內容包括股東權、股東地位或股東股份的轉讓,股權轉讓行為并不能導致補足出資責任的轉讓。按照公司法原理、規定以及公司章程或設立協議的約定,在出資期限內,股東具有法定的出資義務,這種出資義務只有在約定或法定的出資期限屆滿而該股東仍未依約出資,基于對出資義務的違反而產生相應的補足出資的責任。瑕疵股權的出資人轉讓該瑕疵股權,并不能轉讓其應當承擔的責任。因此,瑕疵股權的轉讓并不能免除瑕疵出資股東對公司補足出資的法定責任。
(二)公司法領域中,為維護交易安全、最大限度地保護公司和債權人利益的原則決定了瑕疵出資產生的法律責任一般專屬于瑕疵出資的股東
出資瑕疵的股東因其不履行出資的法定義務所承擔的責任包括不同性質的兩種責任,一種是侵權責任,即出資瑕疵股東對公司承擔的是彌補出資瑕疵的侵權責任;另一種是違約責任,即出資瑕疵的股東對其他已足額出資的股東承擔的是違反公司章程的違約責任。兩種責任相互并列、不能替代。同時,由于公司設立人身份的專屬性,其對公司完全出資的法定責任并不因股權轉讓而轉移。瑕疵股權即使被出資瑕疵的股東對外轉讓,仍然要對公司承擔出資不足的法定責任,公司也有權對其提起補足出資的訴訟。
(三)根據責任自負的歸責原則,出資瑕疵股東應當補充對公司的出資
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承擔的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不利后果。所謂責任自負的歸責原則是指,凡是實施了違法行為的人,必須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國家機關不得追究無違法事實的人的責任。因此,瑕疵出資人雖然轉讓了其瑕疵股權,但是其作為公司的發起人股東,仍應向公司承擔足額、按期及時繳納出資的法定義務,若直接由瑕疵股權的受讓人承擔該部分出資的補足義務,一方面不符合責任自負的原則,另一方面對于瑕疵股權的受讓人也是極不公平的。即使受讓人知曉或有過錯,讓受讓人承擔相應的責任,也不能免除出讓人的責任。這還涉及轉讓人和受讓人之間的關系,依法應由出讓人承擔責任后再由出讓人和受讓人另尋途徑解決兩者之間的爭議,更為有利于設立公司的股東或者發起人認真履行出資義務。
(四)公司法立法本意要求瑕疵出資股東承擔對公司的補足出資責任,有利于防止轉讓方惡意將股權轉讓,保護侵害公司、債權人和其他股東的利益
我國現行《公司法》第28條、第30條對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設定的責任追究的規定,其目的就是為了預防出資行為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維護公司、其他股東以及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允許出資人因轉讓股權而免除該瑕疵出資責任,則無異于給瑕疵出資的股東打開了“金蟬脫殼”的方便之門,縱容和鼓勵股東不履行出資義務,這顯然有違立法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誠信原則的本意。
(五)由出資瑕疵股東承擔補足公司出資的責任與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成為有機的統一體
1.與刑事責任相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59條規定,公司發起人、股東違反公司法的規定未交付貨幣、實物或者未轉移財產權,虛假出資,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資,數額巨大、后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虛假出資金額或者抽逃出資金額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罰金。從上述規定可知,公司發起人、股東違反相關法律規定虛假出資造成重大損害后果的,應當由公司發起人、股東承擔虛假出資罪的刑事責任。而根據刑事責任具有不可轉移的專屬性,我們認為,瑕疵出資股東因未依法依約履行對公司的出資義務而將瑕疵股權轉讓的,其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以及對公司補足出資的法定責任均不得隨之轉移。
2.與破產責任相一致。《企業破產法》第35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的出資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管理人應當要求該出資人繳納所認繳的出資,而不受出資期限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