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2017年度案例:道路交通糾紛
- 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fā)研究中心
- 2418字
- 2019-11-15 21:00:39
一、交通事故中的主體問題
1 車輛出賣未辦理過戶手續(xù),原車主是否應對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黃珍訴陳文墨、蘇清祥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人民法院(2015)翔民初字第779號民事裁決書
2.案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
3.當事人
原告:黃珍
被告:陳文墨、蘇清祥
【基本案情】
2014年11月1日18時許,被告陳文墨駕駛閩DD8221號輕型普通貨車搭載原告黃珍及案外人黃某糖沿翔安區(qū)413線由北往南行駛至古宅村路段彎道翻車,造成原告黃珍、案外人黃某糖受傷和貨車及貨車所載蔬菜損壞的后果。2014年11月7日,廈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翔安大隊對該事故作出第3502132201400363號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被告陳文墨負事故的全部責任,黃珍、黃某糖均不負事故的責任。事故發(fā)生后,原告黃珍即被送往廈門市第三醫(yī)院治療,于2014年12月22日出院,期間共住院治療51天。原告黃珍的傷情經鑒定被評定為七級附加十級傷殘,后續(xù)取內固定物的費用約為9000元。另查明,閩DD8221號輕型普通貨車的登記所有人系被告蘇清祥,實際所有人系被告陳文墨,該車系被告陳文墨向被告蘇清祥購買所得,但未辦理過戶手續(xù)。
【案件焦點】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于:被告蘇清祥作為閩DD8221號輕型普通貨車的原所有人,是否應當對原告黃珍因本起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合理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法院裁判要旨】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系因交通事故引發(fā)的損害賠償的侵權法律關系,當事人應當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本案中,被告陳文墨駕駛閩DD8221號普通貨車搭載原告黃珍及案外人黃某糖在翔安區(qū)古宅村路段事故彎道翻車,造成原告黃珍及案外人黃某糖受傷,該事故經交警部門作出責任認定,被告陳文墨負事故的全部責任。故原告黃珍因該事故所造成的合理損失應由被告陳文墨承擔賠償責任。被告陳文墨主張其受雇于郭瑞榮、洪春曉、郭清池、郭志強四人,涉案事故系在其履行職務期間所發(fā)生,認為原告黃珍的損失應由郭瑞榮、洪春曉、郭清池、郭志強四人承擔賠償責任,但未提交任何證據予以佐證,故被告陳文墨的該項抗辯意見缺乏相應的事實依據,法院不予采納。至于原告黃珍要求被告蘇清祥承擔共同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被告蘇清祥辯稱,其于2009年以60000元的價格將閩DD8221號輕型普通貨車轉讓給被告陳文墨,但未辦理相關的過戶手續(xù),并提供被告陳文墨在廈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翔安大隊所作的詢問筆錄。法院認為,被告陳文墨在廈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翔安大隊所作的詢問筆錄系其真實意思表示,庭審過程中,被告陳文墨也當庭確認閩DD8221號輕型普通貨車系其向被告蘇清祥購買所得,但未辦理車輛過戶登記手續(xù),故應認定被告蘇清祥與被告陳文墨之間的車輛買賣合同關系合法有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五十條之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并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發(fā)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故原告黃珍主張被告蘇清祥承擔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廈門市翔安區(qū)人民法院認定原告黃珍因事故造成的合理損失504538.21元,應由被告陳文墨承擔賠償責任。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第十六條、第四十八條、第五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陳文墨應于本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之日起七日內,向原告黃珍支付賠償款504538.21元;
如果被告陳文墨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二、駁回原告黃珍的其他訴訟請求。
【法官后語】
實踐中,在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方式轉讓并交付機動車使機動車所有權發(fā)生轉移時,因節(jié)省費用、以物抵債等多種原因可能出現買受人或受贈人未辦理機動車所有權轉移登記的情形,導致機動車名義所有人與實際所有人不一致的情況大量存在。此時一旦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損害,應由誰來承擔責任?通說認為,應當根據危險責任思想和報償責任理論來確定機動車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具體操作就是通過“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兩項標準加以把握。所謂運行支配,通常是指可以在事實上支配管理機動車之運行地位;所謂運行利益,一般認為是指因機動車運行而產生的利益。某人是否存在屬于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要從其是否對該機動車運行于事實上居于支配管理地位和是否從機動車的運行中獲得了利益兩個方面加以判斷。也就是說,某人是否是機動車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要以其與機動車之間是否存在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的關聯性加以確定。
本案中,雖然閩DD8221號輕型普通貨車的登記車主系蘇清祥,但該車于2009年就被蘇清祥作價60000元出賣給陳文墨,并交付使用多年,本案事故發(fā)生時,蘇清祥已經不是閩DD8221號輕型普通貨車的實際所有人和控制人,既不能支配該車的運營,不具有防范事故發(fā)生的控制力,也未能從該車的運營中獲得利益。閩DD8221號輕型普通貨車的風險責任自交付之日起已轉由實際控制人即陳文墨承擔,故蘇清祥不應對該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致黃珍受傷產生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目前的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并未規(guī)定車輛管理部門的登記是機動車買賣行為生效的必然要件。車輛變更登記是在《機動車登記規(guī)定》中規(guī)定的,該規(guī)定屬于行政規(guī)章性質,目的是對車輛進行管理的需要,這與車輛買賣當事人之間確立的車輛買賣合同屬于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也就是說,車輛買賣是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法律行為,未經過戶登記而買賣是一種違反有關行政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應受行政法規(guī)調整,而不能以此否定車輛買賣合同的效力。因此,購車但未辦理過戶手續(xù),因車輛已交付,原車主既不能支配該車的運營,也不能從該車的運營中獲得利益,故原車主不應對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xù),違反有關行政管理法規(guī)的,應受其規(guī)定調整。
編寫人: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人民法院 蔡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