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第九十一條 〔合同終止的原因〕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一)債務已經按照約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債務相互抵銷;

(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六)債權債務同歸于一人;

(七)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

條文注釋

1.合同解除與合同撤銷有相似之處,可撤銷的合同在被撤銷之前也是有效的,被撤銷以后,合同的效力與合同解除一樣,都溯及既往地消滅。但二者是有區別的,體現在:首先,發生的原因不同。合同撤銷的原因主要是存在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或者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法定事由,而合同解除是基于法律的規定或者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合同撤銷的原因在合同成立時即已存在,而合同解除的原因大多是在合同成立后才發生的。其次,合同關系消滅的途徑不同。合同撤銷必須由撤銷權人提出,由仲裁機關或者人民法院確認,而合同解除只要由當事人協商一致或者一方行使解除權即可,無需有關機關確認。再次,發生的效力不同。合同撤銷發生溯及既往的效力,而合同解除原則上發生溯及既往的效力,但當事人也可以約定不發生溯及既往的效力。

2.提存是指由于債權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受領標的物或者查找不到債權人而無法履行時,債務人將該標的物交給提存機關而使合同終止的制度。提存的效力體現在三個方面:(1)提存在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效力。自提存之日起,債務人的債務歸于消滅。標的物的所有權轉移于債權人,標的物因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而發生的毀損滅失的風險也隨之轉移于債權人。(2)提存人與提存機關之間的效力。提存機關有保管提存標的物的權利和義務。提存機關應當采取妥善的方法保管提存物,對不宜保存的,債權人到期不領取或者超過保管期限的提存物,提存機關可以拍賣,保存其價款。(3)債權人與提存機關之間的效力。債務人所為的給付提存后,債權人得隨時領取提存物,同時應當承擔提存機關為保管、變賣或出賣提存物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債權人對于提存物所生孳息,有權要求返還。因不可歸責于提存機關的事由而致提存物毀損滅失的,提存機關不負責任;但如果是提存機關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所致,債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

債權人請求領取提存物時,應持提存通知書,并應提交債權存在的證明文件。債權人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不行使領取提存物的權利的,其權利即因除斥期間屆滿而歸于消滅,提存物歸國家所有。我國法律規定的債權人領取提存物的除斥期間是5年。

如果債務人的提存是為了取得債權人的對待給付,在債權人未為對待給付或者提供相當擔保時,提存機關得阻止其領取提存物。但對于此種情形,提存人在提存時,應當在提存書中注明。

第九十二條 〔合同終止后的義務〕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后,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條文注釋

所謂后合同義務,是指合同關系消滅后,當事人依照誠實信用原則應負有某種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以維護給付效果,或協助對方處理合同終了時的善后事務。違反后合同義務與違反一般合同義務相同,都會產生債務不履行的法律責任。

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和交易習慣,當事人在合同關系終止后仍應當履行一些義務主要包括:

1.通知義務,是指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后,一方當事人應當將有關情況及時通知另一方當事人。

2.協助義務,是指在合同權利義務關系終止后,當事人有幫助、配合對方當事人處理合同終了的善后事務。比如,合同解除后,需要恢復原狀的,對于恢復原狀給予必要的協助。

3.保密義務,是指在合同權利義務關系終止后,當事人應當保守在合同訂立、履行過程中知悉的對方的商業秘密。例如,在技術開發合同當中,合同權利義務關系終止后,未經委托人許可,開發人不能泄漏有關技術資料和數據。

配套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09年4月24日)

第7條 下列情形,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合同法所稱“交易習慣”:

(一)在交易行為當地或者某一領域、某一行業通常采用并為交易對方訂立合同時所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做法;

(二)當事人雙方經常使用的習慣做法。

對于交易習慣,由提出主張的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第22條 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法第九十二條規定的義務,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對方當事人請求賠償實際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

案例注釋

案例46:合同終止后的義務

安廈公司與力迅公司為東山小區的合作建設單位。2002年5月19日,兩被告喬某某、劉某某與安廈公司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約定兩被告向安廈公司購買東山小區房屋。該合同同時約定買受人在簽訂該合同時,應與出賣人或其委托的物業管理公司簽訂《物業管理服務協議》。力訊公司聘請原告嘉邦公司為該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原告于2005年4月1日開始對該小區進行物業管理,管理期限為36個月,自2005年4月1日起至2008年3月31日止;此期限內業主委員會在物業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下依法成立的,合同自行終止,由業主委員會依法選聘物業管理公司進行管理。

一審法院認為,《合同法》第91條第1款第7項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事由出現,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第92條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后,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即后合同義務。一審法院認為,該約定符合《合同法》第91條的規定,即原告與安廈公司所簽訂的《物業管理委托合同》自業委會成立之日已自行終止。但是,根據《合同法》第92條的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后,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相關義務,即合同終止后,當事人仍應履行后合同義務。為此,在上述物業管理合同終止后,小區業委會未重新聘請物業管理公司或與原告簽訂物業管理合同之前,被告實際上至今仍在接受原告所提供的物業管理服務。既然原告提供了事實上的物業管理服務,被告當然應當向原告支付物業管理費。判決:被告喬某某、劉某某向原告安廈公司交納從2005年4月起至本判決書發生法律效力之日止的物業管理服務費及逾期交納物業管理費的違約金。

一審宣判后,被告喬某某、劉某某不服,提起上訴。

廣州市中級法院維持原判。

第九十三條 〔合同約定解除〕

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條文注釋

根據解除合同的形式不同,合同的協議解除可分為兩種方式:(1)約定解除。以約定解除的方式解除合同,是指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在合同成立后,沒有履行或沒有履行完畢之前,由當事人一方在某種情況出現后享有解除權,通過行使解除權,使合同關系終止。約定解除的內容以及方式由當事人自行約定,但是必須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及生效要件,否則約定解除權的條款無效。當然,該條款的無效一般不影響合同本身的效力。(2)協商解除。是指合同成立之后,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畢之前,當事人雙方通過協商一致解除合同,使合同效力消滅的法律行為。

約定解除權解除合同和協商解除的關系是:如果當事人事前在合同中約定了解除權,則一方或者雙方可以援用解除權條款解除合同;沒有約定解除權的,任何一方都不得以其單方意思表示解除合同,只能通過協商解除合同。如果當事人在事前約定了解除權,在解除權尚未行使之前,當事人愿意以協商方式解除合同的,仍可通過協商解除合同。

案例注釋

案例47:未與對方協商一致即單方解除合同,應自負全部損失(孟元訴中佳旅行社旅游合同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5年第2期)

裁判要旨:一方當事人提出解除合同后,在未與對方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拒絕對方提出減少其損失的建議,堅持要求對方承擔解除合同的全部損失,并放棄履行合同,致使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應自負全部責任。

第九十四條 〔合同的法定解除〕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條文注釋

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沒有履行或沒有履行完畢以前,當事人一方根據法律規定的條件行使解除權,使合同權利義務關系終止的行為。法定解除與約定解除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區別表現在,法定解除是法律直接規定解除合同的條件,當條件具備時,解除權人可直接行使解除權,將合同解除;而約定解除是雙方的法律行為,一方的行為不能導致合同解除。其聯系表現在:約定解除可以對法定解除作補充。比如約定違反合同中的任何一項規定,不論程度如何,均可解除合同。

本條規定的法定解除合同的情形: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能預見,指行為人主觀上對于某一客觀情況的發生無法預測。對于某一客觀情況的發生可否預見,因人的認知能力不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各異,預見能力必然有差別。因此,不可預見,應以一般人的預見能力作為判斷標準。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表明某一事件的發生具有客觀必然性。不能避免,指當事人盡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避免事件的發生。不能克服,指當事人在事件發生后,盡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克服事件造成的損害后果。客觀情況,指獨立于當事人行為之外的客觀情況,包括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海嘯等)、政府行為(如頒布新的法律、法規等)和社會異常現象(如戰爭、罷工等)。不可抗力的發生并不必然會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只有在因不可抗力的發生導致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時,也就是債務人不可能履行其尚未履行的債務,債權人也不可能實現尚未實現的債權時,才允許當事人解除合同。

2.預期違約

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的,對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預期違約分為明示違約和默示違約。所謂明示的預期違約,指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當事人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當事人表示他將不履行主要債務。默示的預期違約,是指在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當事人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不履行債務,但以自己的行為或者現狀表明其將不會或者不能履行債務。

3.遲延履行主要債務

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本項規定行使解除權的條件應包括:首先,履行期限屆滿之時當事人一方沒有履行合同義務;其次,當事人一方沒有履行的義務是最重要的義務,而非次要的、附隨的義務;再次,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其主要債務時,另一方不能立即解除合同,而應當進行催告,即通知對方在寬限期內全面履行其債務;最后,遲延履行的一方在對方催告后,仍未在合理期限內履行債務。

4.根本違約

根本違約,是指由于債務人的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合同關系的當事人取得法定解除權。如果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對方當事人可以不經催告直接解除合同,當然也不需要經過合理的寬限期。通常以下情況可以認為構成根本違約的遲延履行:(1)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超過期限履行合同,債權人將不接受履行,而債務人履行遲延。(2)履行期限構成合同的必要因素,超過期限履行將嚴重影響訂立合同所期望的經濟利益。比如季節性、時效性較強的標的物,像中秋月餅,過了中秋節交付,就沒有了銷路。(3)繼續履行不能得到合同利益。

5.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除了上述四種情形外,法律還規定了一些其他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例如,借款合同的借款人未按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停止發放貸款、提前收回貸款或者解除合同等。

此外,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在商品房買賣中,出賣人遲延交付房屋或者買受人遲延支付購房款,經催告后在3個月的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當事人一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配套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09年4月24日)

第26條 合同成立以后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于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4月28日)

第15條 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的規定,出賣人遲延交付房屋或者買受人遲延支付購房款,經催告后在三個月的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當事人一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經對方當事人催告后,解除權行使的合理期限為三個月。對方當事人沒有催告的,解除權應當在解除權發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權消滅。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4年12月16日)

第15條 技術合同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30日內仍未履行,另一方依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三)項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當事人在催告通知中附有履行期限且該期限超過30日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履行期限為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三)項規定的合理期限。

第16條 當事人以技術成果向企業出資但未明確約定權屬,接受出資的企業主張該技術成果歸其享有的,人民法院一般應當予以支持,但是該技術成果價值與該技術成果所占出資額比例明顯不合理損害出資人利益的除外。

當事人對技術成果的權屬約定有比例的,視為共同所有,其權利使用和利益分配,按共有技術成果的有關規定處理,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當事人對技術成果的使用權約定有比例的,人民法院可以視為當事人對實施該項技術成果所獲收益的分配比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2012年5月10日)

第25條 出賣人沒有履行或者不當履行從給付義務,致使買受人不能實現合同目的,買受人主張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四)項的規定,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2014年2月24日)

第11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出租人或者承租人請求解除融資租賃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出租人與出賣人訂立的買賣合同解除、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且雙方未能重新訂立買賣合同的;

(二)租賃物因不可歸責于雙方的原因意外毀損、滅失,且不能修復或者確定替代物的;

(三)因出賣人的原因致使融資租賃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的。

第12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出租人請求解除融資租賃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將租賃物轉讓、轉租、抵押、質押、投資入股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租賃物的;

(二)承租人未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和數額支付租金,符合合同約定的解除條件,經出租人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不支付的;

(三)合同對于欠付租金解除合同的情形沒有明確約定,但承租人欠付租金達到兩期以上,或者數額達到全部租金百分之十五以上,經出租人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不支付的;

(四)承租人違反合同約定,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其他情形。

第13條 因出租人的原因致使承租人無法占有、使用租賃物,承租人請求解除融資租賃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14條 當事人在一審訴訟中僅請求解除融資租賃合同,未對租賃物的歸屬及損失賠償提出主張的,人民法院可以向當事人進行釋明。

第15條 融資租賃合同因租賃物交付承租人后意外毀損、滅失等不可歸責于當事人的原因而解除,出租人要求承租人按照租賃物折舊情況給予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16條 融資租賃合同因買賣合同被解除、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而解除,出租人根據融資租賃合同約定,或者以融資租賃合同雖未約定或約定不明,但出賣人及租賃物系由承租人選擇為由,主張承租人賠償相應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出租人的損失已經在買賣合同被解除、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時獲得賠償的,應當免除承租人相應的賠償責任。

案例注釋

案例48:合同法定解除的情形

2000年4月20日,農行與張某簽訂《個人房產抵押擔保借款合同》,約定農行向張某發放貸款16萬元,月利率4.65‰,采用遞減的還款方式,分240期還清。張某于2004年6月21日開始拖欠貸款,至2005年3月20日共拖欠9期本金6000.03元未還,每期拖欠本金666.67元,共拖欠利息4767.44元,未到期本金121333.14元。

農行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解除與被告借款合同,被告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

張某辯稱,欠款是事實,但自從去年6月份起其一直在外地工作,正積極籌款,但存在資金困難的問題。

一審法院判決:張某支付借款本息11026.83元,但農行與張某簽訂《個人房產抵押擔保借款合同》不予解除。

農行不服一審法院上述判決,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認為,由于張某自2004年6月21日至今均未按期償還貸款,且在二審庭審過程中表示至今償還貸款仍存在困難,上述情形符合《合同法》第94條第(二)項的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的”,故農行基于張某預期違約的行為請求解除雙方之間的借款合同于法有據,本院予以支持。判決解除農行與張某簽訂的《個人房產抵押擔保借款合同》。

第九十五條 〔解除權消滅〕

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條文注釋

解除權的行使期限可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或者由法律直接規定。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未約定解除權的行使期限的,經對方催告后,享有解除權的一方在合理期限內仍不行使的,視為對該解除權的拋棄,解除合同的權利消滅。

第九十六條 〔解除權的行使〕

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條文注釋

行使解除權應當通知對方當事人,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當事人一方認為合同解除條件具備時,不須與對方協商并經對方同意,就可以直接通知對方解除合同。同時,為了保護對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方當事人對一方當事人是否享有解除權以及解除權的行使方式是否合法持不同意見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手續,或者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準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后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

配套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1999年12月19日)

第9條 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手續,或者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準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后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

合同法第七十七條第二款、第八十七條、第九十六條第二款所列合同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依照前款規定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09年4月24日)

第24條 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后才提出異議并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九十七條 〔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條文注釋

對于合同解除以前的債權債務如何處理,這就涉及到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的問題。所謂合同解除有溯及力,是指合同解除時基于合同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溯及既往的消滅,合同如同自始沒有成立。合同解除無溯及力,是指合同解除使基于合同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只向將來消滅,解除前的債權債務關系仍然有效。根據合同的性質,如果是非繼續性合同,即履行是一次性行為的合同,合同的解除一般具有溯及力。如果是繼續性合同,即履行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而不是一時或一次完成的合同,如租賃合同、倉儲合同等,合同的解除往往沒有溯及力。

合同解除通常使合同債權債務關系終止,合同效力消滅。因此,合同解除時尚未履行的合同債務不需要繼續履行。合同被解除后,如果能夠恢復原狀的,已經進行的給付應當返還給給付人,不能恢復原狀的,應采取其他補救措施。

配套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4月28日)

第8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無法取得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并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一)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

(二)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

第9條 出賣人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解除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并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一)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

(二)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抵押的事實;

(三)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補償安置房屋的事實。

第九十八條 〔結算、清理條款效力〕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

條文注釋

合同終止后,就不再有法律效力,原則上講,合同條款對當事人的約束力即行消滅,當事人無需再按照合同的規定享有權利、履行義務。但是,合同終止僅使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歸于消滅,基于合同而在當事人與第三人之間產生的法律關系,以及因合同的解除而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其他法律關系仍然存在,如恢復原狀、損害賠償等。為了便利這些法律關系中債權債務的解決,合同中規定的結算和清理條款仍然有效,盡管合同已經終止,結算和清理條款仍然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結算和清理條款的規定清理基于合同所產生的債權債務。雖然合同中的結算和清理條款不因合同的終止而喪失效力,但是,如果當事人對結算和清理條款的內容經協商一致后變更的,應當允許。

第九十九條 〔法定抵銷〕

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但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質不得抵銷的除外。

當事人主張抵銷的,應當通知對方。通知自到達對方時生效。抵銷不得附條件或者附期限。

條文注釋

該條規定了法定抵銷。所謂法定抵銷,是指二人互負債務,任何一方都可以其債權充當債務之清償,而使其債務與對方的債務在對等額度內相互消滅。法定抵銷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方能生效,這些條件是:(1)當事人須互負債務、互享債權。當事人雙方存在的兩個債權債務必須合法有效。(2)須債務的標的物的種類、品質相同。抵銷通常在金錢債務或者可代替物債務以及其他種類的債務中較多適用。另外,用于抵銷的標的物的品質也必須相同,否則一般不能抵銷。(3)須雙方債務均屆清償期。(4)須雙方債務均是可抵銷之債。并非一切債務都可以為抵銷,只要一方的債務是不得抵銷的債務,就不可以為抵銷。不得抵銷的債務主要有:①按照合同性質不得抵銷的。依合同的性質,非清償不能達到合同的目的的,如果互相抵銷,即會違反訂立合同的本旨,因此,這類債務必須互相清償,不得抵銷。例如,不作為債務、提供具有信賴利益的、勞務的債務以及已經約定不得抵銷的債務。另外,與人身不可分離的債務,如撫恤金、撫養費等債務,也不得為抵銷。②依照法律規定不得抵銷的債務。法律規定不得抵銷的債務是:a.禁止強制執行的債務。例如,法院決定扣留、提取勞動收入時,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的財產,應當保留被執行人本人及其所供養的家屬的生活必需品。b.因故意侵權行為所產生的債務。如果允許此類債務扣押為抵銷,則意味著債權人可以任意侵犯債務人的人身和財產權利,這顯然有悖于法理和社會公序良俗。c.約定應當向第三人為給付的債務。第三人請求債務人履行時,債務人不得以自己對于他方當事人享有債權而主張抵銷;他方當事人請求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時,債務人也不得以第三人對自己負有債務而主張抵銷。d.違約金、賠償金等債務,不得用自行扣發貨物或者扣除貨款等作為充抵。

配套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09年4月24日)

第23條 對于依照合同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可以抵銷的到期債權,當事人約定不得抵銷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該約定有效。

第24條 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后才提出異議并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配套解讀

該司法解釋進一步規定了除了法律規定及以合同性質不得抵銷債務外,當事人也可以約定不得抵銷的債務。

案例注釋

案例49:法定抵銷的條件

1998年3月13日,澳瑪公司與利津公司簽訂了一份工礦產品購銷合同,約定:由澳瑪公司向利津公司供應澳瑪系列產品,結算方式為銀行承兌匯票。為此,利津公司與利津中行簽訂了20份銀行承兌契約,各份契約均約定:承兌匯票金額為500萬元;承兌申請人(利津公司)應于匯票到期7日前將應付票款足額交付承兌銀行(利津中行),如到期日之前承兌申請人不能足額交付票款時,承兌銀行對不足支付部分的票款轉作逾期貸款。同日,利津公司、利津中行、澳瑪公司及青島公司四方簽訂了一份銀行承兌保證協議,協議約定:澳瑪公司和青島公司為利津中行與利津公司簽訂的銀行承兌契約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如果利津公司違約,利津中行有權直接向保證人追償,澳瑪公司和青島公司保證在接到利津中行書面索款通知后5個營業日內清償。

協議簽訂后,利津中行如約對利津公司簽發了20張銀行承兌匯票。各張匯票上均載明:出票人利津公司,收款人澳瑪公司,付款人利津中行,金額500萬元,出票日期為1998年3月14日,到期日為1998年9 月14日,各張匯票的票面上均載明“不得轉讓”字樣。利津中行在上述匯票的承兌上一欄簽章承兌。同年9月5日和9月10日,澳瑪公司因未足額供貨而將其中的11張共計5500萬元的匯票分兩次退回給利津中行。之后,澳瑪公司于9月10日和11日將其余的9張共計4500萬元銀行承兌匯票分別委托其三家開戶銀行向利津中行提示付款。利津中行以“與澳瑪公司有約定的債權債務關系、澳瑪公司違約”為由拒絕付款,同時將匯票扣留,并于9月23日開出拒付證明。1998年9月28日,澳瑪公司向利津中行出具了一份《退票說明》,具體內容是:“由于市場客觀原因,我公司未能履行對你行所承兌的4500萬元銀行承兌匯票之‘銀行承兌保證協議’所應有的擔保責任,而我公司與利津公司間的購銷業務又在繼續,鑒于上述情況,特將已到期的4500萬元銀行承兌匯票退回。望報經上級批準后,另行辦理相應的銀行承兌匯票為盼”。利津中行遂在上述匯票上加蓋“作廢”印章,作廢票處理。

1999年7月5日,澳瑪公司向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利津中行對上述4500萬元銀行承兌匯票承擔付款責任并賠償相應損失。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駁回澳瑪公司的訴訟請求。

澳瑪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最高院認為,為對本案所涉匯票進行承兌,利津公司與利津中行,利津公司、利津中行、澳瑪公司、青島公司分別簽訂了《承兌契約》和《承兌保證協議》。利津中行依照承兌協議對本案所涉九張匯票予以承兌,同時又注明“不得轉讓”字樣,實質上是為利津公司向澳瑪公司購貸提供融資。而澳瑪公司和青島公司為利津公司的該融資向利津中行提供擔保,并承諾利津中行有權直接扣收該兩保證人的財產,從而將自己置于與出票人承擔相同債務的一種連帶債務人的地位上。利津中行正是以與澳瑪公司之間存在的這一基礎關系作為抗辯事由拒絕付款。根據《票據法》第13條第2款規定:“票據債務人可以對不履行約定義務的與自己有直接債權債務關系的持票人進行抗辯”。在上述法律規定的情形出現時,票據當事人得以票據基礎關系對抗票據關系。故在出票人利津公司未在到期日之前依照約定將相關資金劃入付款人利津中行的賬戶上,而持票人澳瑪公司仍然持匯票向付款人(承兌人)提示付款時,付款人利津中行可以以資金關系來行使抗辯權,拒絕承擔相應的付款責任。按照《合同法》第99條關于“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相抵銷”的規定,利津中行行使上述抵銷權有法律依據。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第一百條 〔約定抵銷〕

當事人互負債務,標的物種類、品質不相同的,經雙方協商一致,也可以抵銷。

條文注釋

抵銷權作為一項權利,以權利人的自由行使(以不違反法律、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為原則,如果經過當事人的協商一致,對于標的物種類不同的,可以比算為同一種類的物;對于標的物品質不同的,品質較高的一方拋棄其利益,與品質較低的一方為抵銷,對此,法律是允許的。這種情形下的抵銷通常為合意抵銷,即當事人雙方經協商一致而發生的抵銷。

第一百零一條 〔提存的法定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難以履行債務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

(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

(二)債權人下落不明;

(三)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

(四)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標的物不適于提存或者提存費用過高的,債務人依法可以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提存所得的價款。

條文注釋

提存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在由于債權人的原因而無法履行債務的情況下,將債的標的物提交給有關機關(我國為公證部門),以消滅債務的行為。

提存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類:

1.債權人遲延受領,是指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未按清償期受領或者拒絕受領。這種情況下,債務人難以完成債務履行行為,可以進行提存。

2.債權人下落不明。債權人下落不明包括債權人不清、地址不詳、債權人失蹤又無代管人等情況。

3.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在債權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又未確定繼承人或者監護人的情況下,債務人失去給付受領人,無法履行債務,可以進行提存。

4.法律規定的其他情況。

具備提存的原因之一的,必須是構成難以履行債務才應當提存。所謂難以履行,指債權人不能受領給付的情形不是暫時的、可以解決的,而是不易克服的。以下情況不能認為是難以履行:(1)債權人不是拒絕受領而是遲延受領,并且遲延時間不長。(2)下落不明的債權人有財產代管人可以代為接受履行。(3)債權人的繼承人、監護人很快可以確定。

標的物不適于提存或者提存費用過高的,債務人依法可以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提存所得的價款。所謂不適于提存的標的物,如鮮活、容易變質的物品等。所謂提存費用過高的標的物,如需要特殊設備或人工照顧的動物等。

配套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09年4月24日)

第25條 依照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條的規定,債務人將合同標的物或者標的物拍賣、變賣所得價款交付提存部門時,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提存成立。

提存成立的,視為債務人在其提存范圍內已經履行債務。

第一百零二條 〔提存后的通知義務〕

標的物提存后,除債權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債務人應當及時通知債權人或者債權人的繼承人、監護人。

條文注釋

根據《提存公證規則》的規定:“提存人應將提存事實及時通知提存受領人。以清償為目的的提存或提存人通知有困難的,公證處應自提存之日起7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提存受領人,告知其領取提存物的時間、期限、地點、方法。提存受領人不清或下落不明、地址不詳無法送達通知的,公證處應自提存之日起60日內,以公告方式通知。公告應刊登在國家或債權人在國內住所地的法制報刊上,公告應在1個月內在同一報刊刊登3次。”

第一百零三條 〔提存的法律后果〕

標的物提存后,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債權人承擔。提存期間,標的物的孳息歸債權人所有。提存費用由債權人負擔。

條文注釋

1.提存的效力體現在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上就是自提存之日起合同關系終止,債務人的債務因提存而消滅,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提存之日起轉移于債權人。該標的物上的權利由其享有,義務和風險由其承擔。標的物提存后,因不可抗力、標的物自然變化、第三人原因或提存保管人保管不當等原因引起的標的物的風險由債權人承擔。當然債權人可以向對造成標的物毀損、滅失負有責任的第三人或提存保管人請求賠償。

2.提存物的孳息及其歸屬。孳息是由原物所產生的物,從本質上講是原物所生的收益。我國《合同法》確定孳息歸屬的原則是交付主義,即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后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提存期間提存物的所有權已經轉移給債權人,提存物是主物,而提存物的孳息是從物,從物一般歸主物的所有權人所有,因此,對于提存物產生的孳息也應當歸債權人所有。

3.提存費用負擔。提存一般是由債權人的原因引起的,并且提存后標的物的所有權已經屬于債權人,因此提存費用也應當由債權人負擔。提存費用主要包括:提存公證費、公告費、郵電費、保管費、評估鑒定費、保險費,以及為保管、處理、運輸提存標的物所支出的費用。

第一百零四條 〔提存物的受領〕

債權人可以隨時領取提存物,但債權人對債務人負有到期債務的,在債權人未履行債務或者提供擔保之前,提存部門根據債務人的要求應當拒絕其領取提存物。

債權人領取提存物的權利,自提存之日起5年內不行使而消滅,提存物扣除提存費用后歸國家所有。

條文注釋

債權人雖然可以隨時領取提存物,但是如果長期不行使該權利,不但會使權利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不利于充分發揮物的效用,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會加重提存部門的負擔。因此,債權人領取提存物的權利,自提存之日起5年內不行使而消滅。該時效期間是除斥期間,不適用時效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提存物自提存之日起經過5年,扣除提存費用后歸國家所有,債權人不能再對提存物主張權利。

配套規定

《民通意見》(1988年4月2日)

104.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債務人履行義務,債務人將履行的標的物向有關部門提存的,應當認定債務已經履行。因提存所支出的費用,應當由債權人承擔。提存期間,財產收益歸債權人所有,風險責任由債權人承擔。

第一百零五條 〔債務免除〕

債權人免除債務人部分或者全部債務的,合同的權利義務部分或者全部終止。

條文注釋

債務免除是指債權人拋棄債權,從而消滅合同關系及其他債的關系。

1.免除的條件

(1)免除的意思表示只能向債務人作出,如果向第三人為免除的意思表示,債的關系并不消滅。

(2)免除是處分債權的行為,作出免除意思表示的債權人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免除行為除非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經法定代理人同意,否則不發生法律效力。

(3)免除作為法律行為,適用有關法律行為的規定,如可以附條件或者附期限。比如,債權人表示只要債務人在合同履行期歸還本金,可以免除利息。

(4)免除不得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2.免除的方法

免除應當通知債務人或者債務人的代理人。債權人作出免除的意思表示不得撤回。

3.免除的效力

免除發生債務絕對消滅的效果。債權人免除部分債務的,債務部分消滅;免除全部債務的,債務全部消滅。因合同關系終止,從債務如利息債務也歸于消滅。但免除從債務的主債務并不消滅。

第一百零六條 〔混同〕

債權和債務同歸于一人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條文注釋

債權債務同歸于一人,使合同關系歸于消滅的事實稱為混同。混同的發生有以下兩種原因:概括承受與特定承受。概括承受是發生混同的主要原因,如債權人繼承債務人的遺產、債務人繼承債權人的遺產、企業合并、營業的概括承受等。特定承受,是指債務人由債權人受讓債權,或者債權人承擔債務人的債務時,而發生混同導致債權債務關系消滅。

混同的效力在于絕對的消滅債權債務關系以及由合同關系所生的從債權和從債務,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如債權是他人質權的標的,為了保護質權人的利益,該債權不能因混同而消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西| 吉木萨尔县| 孝感市| 胶州市| 紫阳县| 交城县| 通州市| 读书| 翁牛特旗| 缙云县| 额尔古纳市| 夏邑县| 德安县| 阜阳市| 稷山县| 恩平市| 霍邱县| 马公市| 综艺| 桂林市| 滦南县| 北川| 犍为县| 阿拉善右旗| 紫金县| 明水县| 萍乡市| 乡城县| 霸州市| 和静县| 溧阳市| 贵定县| 台东市| 山东省| 桓仁| 新平| 呼和浩特市| 利津县| 平遥县| 永德县| 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