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篇 海洋管理

·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1998年6月26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1998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條 為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和管轄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區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延至200海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陸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以外依本國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至大陸邊外緣的距離不足200海里,則擴展至200海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海岸相鄰或者相向國家關于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主張重疊的,在國際法的基礎上按照公平原則以協議劃定界限。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專屬經濟區為勘查、開發、養護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資源,以及進行其他經濟性開發和勘查,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風力生產能等活動,行使主權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專屬經濟區的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使用和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行使管轄權。

本法所稱專屬經濟區的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勘查大陸架和開發大陸架的自然資源,對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大陸架的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使用和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行使管轄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授權和管理為一切目的在大陸架上進行鉆探的專屬權利。

本法所稱大陸架的自然資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礦物和其他非生物資源,以及屬于定居種的生物,即在可捕撈階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下不能移動或者其軀體須與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觸才能移動的生物。

第五條 任何國際組織、外國的組織或者個人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從事漁業活動,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批準,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有關國家簽訂的條約、協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有權采取各種必要的養護和管理措施,確保專屬經濟區的生物資源不受過度開發的危害。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有權對專屬經濟區的跨界種群、高度洄游魚種、海洋哺乳動物、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河流的溯河產卵種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域內度過大部分生命周期的降河產卵魚種,進行養護和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源自本國河流的溯河產卵種群,享有主要利益。

第七條 任何國際組織、外國的組織或者個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自然資源進行勘查、開發活動或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陸架上為任何目的進行鉆探,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批準,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

第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有專屬權利建造并授權和管理建造、操作和使用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行使專屬管轄權,包括有關海關、財政、衛生、安全和出境入境的法律和法規方面的管轄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有權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周圍設置安全地帶,并可以在該地帶采取適當措施,確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安全。

第九條 任何國際組織、外國的組織或者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進行海洋科學研究,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批準,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

第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有權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減少和控制海洋環境的污染,保護和保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海洋環境。

第十一條 任何國家在遵守國際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航行、飛越的自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享有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以及與上述自由有關的其他合法使用海洋的便利。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路線,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同意。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行使勘查、開發、養護和管理專屬經濟區的生物資源的主權權利時,為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得到遵守,可以采取登臨、檢查、逮捕、扣留和進行司法程序等必要的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采取必要措施,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并可以行使緊追權。

第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享有的權利,本法未作規定的,根據國際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行使。

第十四條 本法的規定不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的歷史性權利。

第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可以根據本法制定有關規定。

第十六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1982年8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修訂)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內從事航行、勘探、開發、生產、旅游、科學研究及其他活動,或者在沿海陸域內從事影響海洋環境活動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本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以外,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污染的,也適用本法。

第三條 國家建立并實施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確定主要污染物排??偭靠刂浦笜耍χ饕廴驹捶峙渑欧趴刂茢盗俊>唧w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四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海洋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的單位和個人,以及海洋環境監督管理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進行監督和檢舉。

第五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作為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統一監督管理的部門,對全國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指導、協調和監督,并負責全國防治陸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組織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評價和科學研究,負責全國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和海洋傾倒廢棄物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國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所轄港區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港區水域外非漁業、非軍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并負責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航行、停泊和作業的外國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輪檢查處理。船舶污染事故給漁業造成損害的,應當吸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參與調查處理。

國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漁港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漁港水域外漁業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負責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工作,并調查處理前款規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漁業污染事故。

軍隊環境保護部門負責軍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的職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法及國務院有關規定確定。

第二章 海洋環境監督管理

第六條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擬定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報國務院批準。

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全國和地方海洋功能區劃,科學合理地使用海域。

第七條 國家根據海洋功能區劃制定全國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重點海域區域性海洋環境保護規劃。

毗鄰重點海域的有關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建立海洋環境保護區域合作組織,負責實施重點海域區域性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海洋環境污染的防治和海洋生態保護工作。

第八條 跨區域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由有關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

跨部門的重大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協調;協調未能解決的,由國務院作出決定。

第九條 國家根據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海洋環境質量標準。

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海洋環境質量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海洋環境質量標準。

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和地方海洋環境質量標準的規定和本行政區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確定海洋環境保護的目標和任務,并納入人民政府工作計劃,按相應的海洋環境質量標準實施管理。

第十條 國家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應當將國家和地方海洋環境質量標準作為重要依據之一。在國家建立并實施排污總量控制制度的重點海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還應當將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指標作為重要依據。

第十一條 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繳納排污費。

向海洋傾倒廢棄物,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傾倒費。

根據本法規定征收的排污費、傾倒費,必須用于海洋環境污染的整治,不得挪作他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二條 對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或者在規定的期限內未完成污染物排放削減任務的,或者造成海洋環境嚴重污染損害的,應當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決定。

第十三條 國家加強防治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對嚴重污染海洋環境的落后生產工藝和落后設備,實行淘汰制度。

企業應當優先使用清潔能源,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防止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第十四條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環境監測、監視規范和標準,管理全國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全國海洋環境監測、監視網絡,定期評價海洋環境質量,發布海洋巡航監視通報。

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分別負責各自所轄水域的監測、監視。

其他有關部門根據全國海洋環境監測網的分工,分別負責對入海河口、主要排污口的監測。

第十五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向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編制全國環境質量公報所必需的海洋環境監測資料。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有關部門提供與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有關的資料。

第十六條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制定的環境監測、監視信息管理制度,負責管理海洋綜合信息系統,為海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提供服務。

第十七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報,并向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區域近岸海域的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第十八條 國家根據防止海洋環境污染的需要,制定國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應急計劃。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全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計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國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全國船舶重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應急計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沿海可能發生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單位,應當依照國家的規定,制定污染事故應急計劃,并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發生重大海上污染事故時,必須按照應急計劃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第十九條 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在海上實行聯合執法,在巡航監視中發現海上污染事故或者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時,應當予以制止并調查取證,必要時有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事態的擴大,并報告有關主管部門處理。

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者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

檢查機關應當為被檢查者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三章 海洋生態保護

第二十條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濕地、海島、海灣、入海河口、重要漁業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區域及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自然歷史遺跡和自然景觀。

對具有重要經濟、社會價值的已遭到破壞的海洋生態,應當進行整治和恢復。

第二十一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沿海省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保護海洋生態的需要,選劃、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須經國務院批準。

第二十二條 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

(一)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區域,以及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恢復的海洋自然生態區域;

(二)海洋生物物種高度豐富的區域,或者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

(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濱海濕地、入海河口和海灣等;

(四)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自然遺跡所在區域;

(五)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區域。

第二十三條 凡具有特殊地理條件、生態系統、生物與非生物資源及海洋開發利用特殊需要的區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別保護區,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和科學的開發方式進行特殊管理。

第二十四條 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應當根據海洋功能區劃合理布局,不得造成海洋生態環境破壞。

第二十五條 引進海洋動植物物種,應當進行科學論證,避免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危害。

第二十六條 開發海島及周圍海域的資源,應當采取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不得造成海島地形、岸灘、植被以及海島周圍海域生態環境的破壞。

第二十七條 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建設海岸防護設施、沿海防護林、沿海城鎮園林和綠地,對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地區進行綜合治理。

禁止毀壞海岸防護設施、沿海防護林、沿海城鎮園林和綠地。

第二十八條 國家鼓勵發展生態漁業建設,推廣多種生態漁業生產方式,改善海洋生態狀況。

新建、改建、擴建海水養殖場,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海水養殖應當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并應當合理投餌、施肥,正確使用藥物,防止造成海洋環境的污染。

第四章 防治陸源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二十九條 向海域排放陸源污染物,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標準和有關規定。

第三十條 入海排污口位置的選擇,應當根據海洋功能區劃、海水動力條件和有關規定,經科學論證后,報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批準設置入海排污口之前,必須征求海洋、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在海洋自然保護區、重要漁業水域、海濱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不得新建排污口。

在有條件的地區,應當將排污口深海設置,實行離岸排放。設置陸源污染物深海離岸排放排污口,應當根據海洋功能區劃、海水動力條件和海底工程設施的有關情況確定,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十一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水污染防治有關法律的規定,加強入海河流管理,防治污染,使入海河口的水質處于良好狀態。

第三十二條 排放陸源污染物的單位,必須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擁有的陸源污染物排放設施、處理設施和在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陸源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并提供防治海洋環境污染方面的有關技術和資料。

排放陸源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有重大改變的,必須及時申報。

拆除或者閑置陸源污染物處理設施的,必須事先征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第三十三條 禁止向海域排放油類、酸液、堿液、劇毒廢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廢水。

嚴格限制向海域排放低水平放射性廢水;確需排放的,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輻射防護規定。

嚴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有不易降解的有機物和重金屬的廢水。

第三十四條 含病原體的醫療污水、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必須經過處理,符合國家有關排放標準后,方能排入海域。

第三十五條 含有機物和營養物質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應當嚴格控制向海灣、半封閉海及其他自凈能力較差的海域排放。

第三十六條 向海域排放含熱廢水,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鄰近漁業水域的水溫符合國家海洋環境質量標準,避免熱污染對水產資源的危害。

第三十七條 沿海農田、林場施用化學農藥,必須執行國家農藥安全使用的規定和標準。

沿海農田、林場應當合理使用化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

第三十八條 在岸灘棄置、堆放和處理尾礦、礦渣、煤灰渣、垃圾和其他固體廢物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九條 禁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轉移危險廢物。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轉移危險廢物的,必須事先取得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書面同意。

第四十條 沿海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建設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網,有計劃地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或者其他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加強城市污水的綜合整治。

建設污水海洋處置工程,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第四十一條 國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減少和控制來自大氣層或者通過大氣層造成的海洋環境污染損害。

第五章 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四十二條 新建、改建、擴建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并把防治污染所需資金納入建設項目投資計劃。

在依法劃定的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濱風景名勝區、重要漁業水域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不得從事污染環境、破壞景觀的海岸工程項目建設或者其他活動。

第四十三條 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的單位,必須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對海洋環境進行科學調查,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合理選址,編報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審核意見后,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批準環境影響報告書之前,必須征求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第四十四條 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環境保護設施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檢查批準,建設項目不得試運行;環境保護設施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第四十五條 禁止在沿海陸域內新建不具備有效治理措施的化學制漿造紙、化工、印染、制革、電鍍、釀造、煉油、岸邊沖灘拆船以及其他嚴重污染海洋環境的工業生產項目。

第四十六條 興建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和海洋水產資源。

嚴格限制在海岸采挖砂石。露天開采海濱砂礦和從岸上打井開采海底礦產資源,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海洋環境。

第六章 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四十七條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必須符合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標準,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編報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核準,并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接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督。

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核準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之前,必須征求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第四十八條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環境保護設施未經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檢查批準,建設項目不得試運行;環境保護設施未經海洋行政主管部門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拆除或者閑置環境保護設施,必須事先征得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第四十九條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不得使用含超標準放射性物質或者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質的材料。

第五十條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需要爆破作業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海洋資源。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及輸油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溢油事故的發生。

第五十一條 海洋石油鉆井船、鉆井平臺和采油平臺的含油污水和油性混合物,必須經過處理達標后排放;殘油、廢油必須予以回收,不得排放入海。經回收處理后排放的,其含油量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

鉆井所使用的油基泥漿和其他有毒復合泥漿不得排放入海。水基泥漿和無毒復合泥漿及鉆屑的排放,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第五十二條 海洋石油鉆井船、鉆井平臺和采油平臺及其有關海上設施,不得向海域處置含油的工業垃圾。處置其他工業垃圾,不得造成海洋環境污染。

第五十三條 海上試油時,應當確保油氣充分燃燒,油和油性混合物不得排放入海。

第五十四條 勘探開發海洋石油,必須按有關規定編制溢油應急計劃,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

第七章 防治傾倒廢棄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五十五條 任何單位未經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不得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傾倒任何廢棄物。

需要傾倒廢棄物的單位,必須向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發給許可證后,方可傾倒。

禁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廢棄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傾倒。

第五十六條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廢棄物的毒性、有毒物質含量和對海洋環境影響程度,制定海洋傾倒廢棄物評價程序和標準。

向海洋傾倒廢棄物,應當按照廢棄物的類別和數量實行分級管理。

可以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名錄,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擬定,經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審核意見后,報國務院批準。

第五十七條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科學、合理、經濟、安全的原則選劃海洋傾倒區,經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審核意見后,報國務院批準。

臨時性海洋傾倒區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選劃海洋傾倒區和批準臨時性海洋傾倒區之前,必須征求國家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五十八條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監督管理傾倒區的使用,組織傾倒區的環境監測。對經確認不宜繼續使用的傾倒區,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予以封閉,終止在該傾倒區的一切傾倒活動,并報國務院備案。

第五十九條 獲準傾倒廢棄物的單位,必須按照許可證注明的期限及條件,到指定的區域進行傾倒。廢棄物裝載之后,批準部門應當予以核實。

第六十條 獲準傾倒廢棄物的單位,應當詳細記錄傾倒的情況,并在傾倒后向批準部門作出書面報告。傾倒廢棄物的船舶必須向駛出港的海事行政主管部門作出書面報告。

第六十一條 禁止在海上焚燒廢棄物。

禁止在海上處置放射性廢棄物或者其他放射性物質。廢棄物中的放射性物質的豁免濃度由國務院制定。

第八章 防治船舶及有關作業活動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六十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任何船舶及相關作業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廢棄物和壓載水、船舶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質。

從事船舶污染物、廢棄物、船舶垃圾接收、船舶清艙、洗艙作業活動的,必須具備相應的接收處理能力。

第六十三條 船舶必須按照有關規定持有防止海洋環境污染的證書與文書,在進行涉及污染物排放及操作時,應當如實記錄。

第六十四條 船舶必須配置相應的防污設備和器材。

載運具有污染危害性貨物的船舶,其結構與設備應當能夠防止或者減輕所載貨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第六十五條 船舶應當遵守海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防止因碰撞、觸礁、擱淺、火災或者爆炸等引起的海難事故,造成海洋環境的污染。

第六十六條 國家完善并實施船舶油污損害民事賠償責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損害賠償責任由船東和貨主共同承擔風險的原則,建立船舶油污保險、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制度。

實施船舶油污保險、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制度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六十七條 載運具有污染危害性貨物進出港口的船舶,其承運人、貨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必須事先向海事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經批準后,方可進出港口、過境停留或者裝卸作業。

第六十八條 交付船舶裝運污染危害性貨物的單證、包裝、標志、數量限制等,必須符合對所裝貨物的有關規定。

需要船舶裝運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貨物,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事先進行評估。

裝卸油類及有毒有害貨物的作業,船岸雙方必須遵守安全防污操作規程。

第六十九條 港口、碼頭、裝卸站和船舶修造廠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備有足夠的用于處理船舶污染物、廢棄物的接收設施,并使該設施處于良好狀態。

裝卸油類的港口、碼頭、裝卸站和船舶必須編制溢油污染應急計劃,并配備相應的溢油污染應急設備和器材。

第七十條 進行下列活動,應當事先按照有關規定報經有關部門批準或者核準:

(一)船舶在港區水域內使用焚燒爐;

(二)船舶在港區水域內進行洗艙、清艙、驅氣、排放壓載水、殘油、含油污水接收、舷外拷鏟及油漆等作業;

(三)船舶、碼頭、設施使用化學消油劑;

(四)船舶沖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質的甲板;

(五)船舶進行散裝液體污染危害性貨物的過駁作業;

(六)從事船舶水上拆解、打撈、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業。

第七十一條 船舶發生海難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重大污染損害的,國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強制采取避免或者減少污染損害的措施。

對在公海上因發生海難事故,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重大污染損害后果或者具有污染威脅的船舶、海上設施,國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門有權采取與實際的或者可能發生的損害相稱的必要措施。

第七十二條 所有船舶均有監視海上污染的義務,在發現海上污染事故或者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時,必須立即向就近的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報告。

民用航空器發現海上排污或者污染事件,必須及時向就近的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單位報告。接到報告的單位,應當立即向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通報。

第九章 法律責任

第七十三條 違反本法有關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以罰款:

(一)向海域排放本法禁止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他物質的;

(二)不按照本法規定向海洋排放污染物,或者超過標準排放污染物的;

(三)未取得海洋傾倒許可證,向海洋傾倒廢棄物的;

(四)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海洋環境污染事故,不立即采取處理措施的。

有前款第(一)、(三)項行為之一的,處3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前款第(二)、(四)項行為之一的,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七十四條 違反本法有關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予以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不按照規定申報,甚至拒報污染物排放有關事項,或者在申報時弄虛作假的;

(二)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不按照規定報告的;

(三)不按照規定記錄傾倒情況,或者不按照規定提交傾倒報告的;

(四)拒報或者謊報船舶載運污染危害性貨物申報事項的。

有前款第(一)、(三)項行為之一的,處2萬元以下的罰款;有前款第(二)、(四)項行為之一的,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七十五條 違反本法第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拒絕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予以警告,并處2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七十六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珊瑚礁、紅樹林等海洋生態系統及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破壞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和采取補救措施,并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其違法所得。

第七十七條 違反本法第三十條第一款、第三款規定設置入海排污口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關閉,并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七十八條 違反本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的規定,擅自拆除、閑置環境保護設施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并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七十九條 違反本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轉移危險廢物的,由國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非法運輸該危險廢物的船舶退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十條 違反本法第四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未持有經審核和批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興建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和采取補救措施,并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或者按照管理權限,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其限期拆除。

第八十一條 違反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未建成環境保護設施,或者環境保護設施未達到規定要求即投入生產、使用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并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十二條 違反本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新建嚴重污染海洋環境的工業生產建設項目的,按照管理權限,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關閉。

第八十三條 違反本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第四十八條的規定,進行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或者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未建成環境保護設施、環境保護設施未達到規定要求即投入生產、使用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施工或者生產、使用,并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十四條 違反本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使用含超標準放射性物質或者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質材料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并責令其停止該建設項目的運行,直到消除污染危害。

第八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進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活動,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并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十六條 違反本法規定,不按照許可證的規定傾倒,或者向已經封閉的傾倒區傾倒廢棄物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并處3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情節嚴重的,可以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

第八十七條 違反本法第五十五條第三款的規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廢棄物運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傾倒的,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并根據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予以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港口、碼頭、裝卸站及船舶未配備防污設施、器材的;

(二)船舶未持有防污證書、防污文書,或者不按照規定記載排污記錄的;

(三)從事水上和港區水域拆船、舊船改裝、打撈和其他水上、水下施工作業,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

(四)船舶載運的貨物不具備防污適運條件的。

有前款第(一)、(四)項行為之一的,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前款第(二)項行為的,處2萬元以下的罰款;有前款第(三)項行為的,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十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船舶、石油平臺和裝卸油類的港口、碼頭、裝卸站不編制溢油應急計劃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予以警告,或者責令限期改正。

第九十條 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并賠償損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擔賠償責任。

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第九十一條 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單位,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處以罰款;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前款規定的罰款數額按照直接損失的30%計算,但最高不得超過30萬元。

對造成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十二條 完全屬于下列情形之一,經過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損害的有關責任者免予承擔責任:

(一)戰爭;

(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

(三)負責燈塔或者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門,在執行職責時的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

第九十三條 對違反本法第十一條、第十二條有關繳納排污費、傾倒費和限期治理規定的行政處罰,由國務院規定。

第九十四條 海洋環境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章 附則

第九十五條 本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海洋環境污染損害,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地把物質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環境,產生損害海洋生物資源、危害人體健康、妨害漁業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動、損害海水使用素質和減損環境質量等有害影響。

(二)內水,是指我國領?;€向內陸一側的所有海域。

(三)濱海濕地,是指低潮時水深淺于6米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濕地帶,包括水深不超過6米的永久性水域、潮間帶(或洪泛地帶)和沿海低地等。

(四)海洋功能區劃,是指依據海洋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以及自然資源和環境特定條件,界定海洋利用的主導功能和使用范疇。

(五)漁業水域,是指魚蝦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和魚蝦貝藻類的養殖場。

(六)油類,是指任何類型的油及其煉制品。

(七)油性混合物,是指任何含有油份的混合物。

(八)排放,是指把污染物排入海洋的行為,包括泵出、溢出、泄出、噴出和倒出。

(九)陸地污染源(簡稱陸源),是指從陸地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場所、設施等。

(十)陸源污染物,是指由陸地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十一)傾倒,是指通過船舶、航空器、平臺或者其他載運工具,向海洋處置廢棄物和其他有害物質的行為,包括棄置船舶、航空器、平臺及其輔助設施和其他浮動工具的行為。

(十二)沿海陸域,是指與海岸相連,或者通過管道、溝渠、設施,直接或者間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及其相關活動的一帶區域。

(十三)海上焚燒,是指以熱摧毀為目的,在海上焚燒設施上,故意焚燒廢棄物或者其他物質的行為,但船舶、平臺或者其他人工構造物正常操作中,所附帶發生的行為除外。

第九十六條 涉及海洋環境監督管理的有關部門的具體職權劃分,本法未作規定的,由國務院規定。

第九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海洋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條約與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九十八條 本法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2001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1號公布 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海域使用管理,維護國家海域所有權和海域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海域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海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的水面、水體、海床和底土。

本法所稱內水,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向陸地一側至海岸線的海域。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持續使用特定海域3個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動,適用本法。

第三條 海域屬于國家所有,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海域所有權。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海域。

單位和個人使用海域,必須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權。

第四條 國家實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海域使用必須符合海洋功能區劃。

國家嚴格管理填海、圍海等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用?;顒?。

第五條 國家建立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統,對海域使用狀況實施監視、監測。

第六條 國家建立海域使用權登記制度,依法登記的海域使用權受法律保護。

國家建立海域使用統計制度,定期發布海域使用統計資料。

第七條 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沿??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授權,負責本行政區毗鄰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

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對海洋漁業實施監督管理。

海事管理機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對海上交通安全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遵守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規的義務,并有權對違反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提出檢舉和控告。

第九條 在保護和合理利用海域以及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 海洋功能區劃

第十條 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編制全國海洋功能區劃。

沿??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據上一級海洋功能區劃,編制地方海洋功能區劃。

第十一條 海洋功能區劃按照下列原則編制:

(一)按照海域的區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等自然屬性,科學確定海域功能;

(二)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統籌安排各有關行業用海;

(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海域可持續利用,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四)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五)保障國防安全,保證軍事用海需要。

第十二條 海洋功能區劃實行分級審批。

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報國務院批準。

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功能區劃,經該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后,報國務院批準。

沿海市、縣海洋功能區劃,經該市、縣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后,報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報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 海洋功能區劃的修改,由原編制機關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提出修改方案,報原批準機關批準;未經批準,不得改變海洋功能區劃確定的海域功能。

經國務院批準,因公共利益、國防安全或者進行大型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改變海洋功能區劃的,根據國務院的批準文件修改海洋功能區劃。

第十四條 海洋功能區劃經批準后,應當向社會公布;但是,涉及國家秘密的部分除外。

第十五條 養殖、鹽業、交通、旅游等行業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

沿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港口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與海洋功能區劃相銜接。

第三章 海域使用的申請與審批

第十六條 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使用海域。

申請使用海域的,申請人應當提交下列書面材料:

(一)海域使用申請書;

(二)海域使用論證材料;

(三)相關的資信證明材料;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書面材料。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海洋功能區劃,對海域使用申請進行審核,并依照本法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報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

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海域使用申請,應當征求同級有關部門的意見。

第十八條 下列項目用海,應當報國務院審批:

(一)填海50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

(二)圍海100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

(三)不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用海700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

(四)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用海;

(五)國務院規定的其他項目用海。

前款規定以外的項目用海的審批權限,由國務院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四章 海域使用權

第十九條 海域使用申請經依法批準后,國務院批準用海的,由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登記造冊,向海域使用申請人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地方人民政府批準用海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向海域使用申請人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海域使用申請人自領取海域使用權證書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權。

第二十條 海域使用權除依照本法第十九條規定的方式取得外,也可以通過招標或者拍賣的方式取得。招標或者拍賣方案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制訂,報有審批權的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制訂招標或者拍賣方案,應當征求同級有關部門的意見。

招標或者拍賣工作完成后,依法向中標人或者買受人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中標人或者買受人自領取海域使用權證書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權。

第二十一條 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應當向社會公告。

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除依法收取海域使用金外,不得收取其他費用。

海域使用權證書的發放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二條 本法施行前,已經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的養殖用海,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經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核準,可以將海域使用權確定給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用于養殖生產。

第二十三條 海域使用權人依法使用海域并獲得收益的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海域使用權人有依法保護和合理使用海域的義務;海域使用權人對不妨害其依法使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動,不得阻撓。

第二十四條 海域使用權人在使用海域期間,未經依法批準,不得從事海洋基礎測繪。

海域使用權人發現所使用海域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時,應當及時報告海洋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五條 海域使用權最高期限,按照下列用途確定:

(一)養殖用海15年;

(二)拆船用海20年;

(三)旅游、娛樂用海25年;

(四)鹽業、礦業用海30年;

(五)公益事業用海40年;

(六)港口、修造船廠等建設工程用海50年。

第二十六條 海域使用權期限屆滿,海域使用權人需要繼續使用海域的,應當至遲于期限屆滿前2個月向原批準用海的人民政府申請續期。除根據公共利益或者國家安全需要收回海域使用權的外,原批準用海的人民政府應當批準續期。準予續期的,海域使用權人應當依法繳納續期的海域使用金。

第二十七條 因企業合并、分立或者與他人合資、合作經營,變更海域使用權人的,需經原批準用海的人民政府批準。

海域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海域使用權轉讓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海域使用權可以依法繼承。

第二十八條 海域使用權人不得擅自改變經批準的海域用途;確需改變的,應當在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前提下,報原批準用海的人民政府批準。

第二十九條 海域使用權期滿,未申請續期或者申請續期未獲批準的,海域使用權終止。

海域使用權終止后,原海域使用權人應當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或者影響其他用海項目的用海設施和構筑物。

第三十條 因公共利益或者國家安全的需要,原批準用海的人民政府可以依法收回海域使用權。

依照前款規定在海域使用權期滿前提前收回海域使用權的,對海域使用權人應當給予相應的補償。

第三十一條 因海域使用權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調解;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在海域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海域使用現狀。

第三十二條 填海項目竣工后形成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

海域使用權人應當自填海項目竣工之日起3個月內,憑海域使用權證書,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換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土地使用權。

第五章 海域使用金

第三十三條 國家實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

單位和個人使用海域,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繳納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金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上繳財政。

對漁民使用海域從事養殖活動收取海域使用金的具體實施步驟和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第三十四條 根據不同的用海性質或者情形,海域使用金可以按照規定一次繳納或者按年度逐年繳納。

第三十五條 下列用海,免繳海域使用金:

(一)軍事用海;

(二)公務船舶專用碼頭用海;

(三)非經營性的航道、錨地等交通基礎設施用海;

(四)教學、科研、防災減災、海難搜救打撈等非經營性公益事業用海。

第三十六條 下列用海,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和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可以減繳或者免繳海域使用金:

(一)公用設施用海;

(二)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用海;

(三)養殖用海。

第六章 監督檢查

第三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海域使用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海域使用金繳納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三十八條 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海域使用管理監督檢查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海域使用管理監督檢查人員必須秉公執法,忠于職守,清正廉潔,文明服務,并依法接受監督。

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參與和從事與海域使用有關的生產經營活動。

第三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有權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提供海域使用的有關文件和資料;

(二)要求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就海域使用的有關問題作出說明;

(三)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占用的海域現場進行勘查;

(四)責令當事人停止正在進行的違法行為。

第四十條 海域使用管理監督檢查人員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應當出示有效執法證件。

有關單位和個人對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妨礙監督檢查人員依法執行公務。

第四十一條 依照法律規定行使海洋監督管理權的有關部門在海上執法時應當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維護國家海域所有權和海域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 未經批準或者騙取批準,非法占用海域的,責令退還非法占用的海域,恢復海域原狀,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非法占用海域期間內該海域面積應繳納的海域使用金5倍以上15倍以下的罰款;對未經批準或者騙取批準,進行圍海、填?;顒拥?,并處非法占用海域期間內該海域面積應繳納的海域使用金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三條 無權批準使用海域的單位非法批準使用海域的,超越批準權限非法批準使用海域的,或者不按海洋功能區劃批準使用海域的,批準文件無效,收回非法使用的海域;對非法批準使用海域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阻撓、妨害海域使用權人依法使用海域的,海域使用權人可以請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排除妨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造成損失的,可以依法請求損害賠償。

第四十五條 違反本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海域使用權期滿,未辦理有關手續仍繼續使用海域的,責令限期辦理,可以并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辦理的,以非法占用海域論處。

第四十六條 違反本法第二十八條規定,擅自改變海域用途的,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非法改變海域用途的期間內該海域面積應繳納的海域使用金5倍以上15倍以下的罰款;對拒不改正的,由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的人民政府注銷海域使用權證書,收回海域使用權。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海域使用權終止,原海域使用權人不按規定拆除用海設施和構筑物的,責令限期拆除;逾期拒不拆除的,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委托有關單位代為拆除,所需費用由原海域使用權人承擔。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按年度逐年繳納海域使用金的海域使用權人不按期繳納海域使用金的,限期繳納;在限期內仍拒不繳納的,由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的人民政府注銷海域使用權證書,收回海域使用權。

第四十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拒不接受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檢查、不如實反映情況或者不提供有關資料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可以并處2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條 本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職權決定。但是,本法已對處罰機關作出規定的除外。

第五十一條 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違反本法規定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或者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后不進行監督管理,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五十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使用特定海域不足3個月,可能對國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和其他用?;顒釉斐芍卮笥绊懙呐潘杂煤;顒樱瑓⒄毡痉ㄓ嘘P規定辦理臨時海域使用證。

第五十三條 軍事用海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依據本法制定。

第五十四條 本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

(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 200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2號公布 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合理開發利用海島自然資源,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屬海島的保護、開發利用及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海島,是指四面環海水并在高潮時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包括有居民海島和無居民海島。

本法所稱海島保護,是指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保護,無居民海島自然資源保護和特殊用途海島保護。

第三條 國家對海島實行科學規劃、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海島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海島的保護和管理,防止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遭受破壞。

第四條 無居民海島屬于國家所有,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無居民海島所有權。

第五條 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法律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分工,負責全國有居民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保護工作。沿??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有居民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保護工作。

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無居民海島保護和開發利用的管理工作。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無居民海島保護和開發利用管理的有關工作。

第六條 海島的名稱,由國家地名管理機構和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確定和發布。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在需要設置海島名稱標志的海島設置海島名稱標志。

禁止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海島名稱標志。

第七條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島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公民的海島保護意識,并對在海島保護以及有關科學研究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遵守海島保護法律的義務,并有權向海洋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舉報違反海島保護法律、破壞海島生態的行為。

第二章 海島保護規劃

第八條 國家實行海島保護規劃制度。海島保護規劃是從事海島保護、利用活動的依據。

制定海島保護規劃應當遵循有利于保護和改善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促進海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海島保護規劃報送審批前,應當征求有關專家和公眾的意見,經批準后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但是,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

第九條 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會同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軍事機關,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組織編制全國海島保護規劃,報國務院審批。

全國海島保護規劃應當按照海島的區位、自然資源、環境等自然屬性及保護、利用狀況,確定海島分類保護的原則和可利用的無居民海島,以及需要重點修復的海島等。

全國海島保護規劃應當與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和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第十條 沿海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會同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軍事機關,依據全國海島保護規劃、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省、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編制省域海島保護規劃,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并報國務院備案。

沿海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應當包括本行政區域內海島保護專項規劃。

省域海島保護規劃和直轄市海島保護專項規劃,應當規定海島分類保護的具體措施。

第十一條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可以要求本行政區域內的沿海城市、縣、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海島保護專項規劃,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可以要求沿??h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域海島保護規劃。

沿海城市、鎮海島保護專項規劃和縣域海島保護規劃,應當符合全國海島保護規劃和省域海島保護規劃。

編制沿海城市、鎮海島保護專項規劃,應當征求上一級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的意見。

縣域海島保護規劃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并報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二條 沿海縣級人民政府可以組織編制全國海島保護規劃確定的可利用無居民海島的保護和利用規劃。

第十三條 修改海島保護規劃,應當依照本法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的審批程序報經批準。

第十四條 國家建立完善海島統計調查制度。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海島綜合統計調查計劃,依法經批準后組織實施,并發布海島統計調查公報。

第十五條 國家建立海島管理信息系統,開展海島自然資源的調查評估,對海島的保護與利用等狀況實施監視、監測。

第三章 海島的保護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十六條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護海島的自然資源、自然景觀以及歷史、人文遺跡。

禁止改變自然保護區內海島的海岸線。禁止采挖、破壞珊瑚和珊瑚礁。禁止砍伐海島周邊海域的紅樹林。

第十七條 國家保護海島植被,促進海島淡水資源的涵養;支持有居民海島淡水儲存、海水淡化和島外淡水引入工程設施的建設。

第十八條 國家支持利用海島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在海島從事科學研究活動不得造成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破壞。

第十九條 國家開展海島物種登記,依法保護和管理海島生物物種。

第二十條 國家支持在海島建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生態建設等實驗基地。

第二十一條 國家安排海島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海島的保護、生態修復和科學研究活動。

第二十二條 國家保護設置在海島的軍事設施,禁止破壞、危害軍事設施的行為。

國家保護依法設置在海島的助航導航、測量、氣象觀測、海洋監測和地震監測等公益設施,禁止損毀或者擅自移動,妨礙其正常使用。

第二節 有居民海島生態系統的保護

第二十三條 有居民海島的開發、建設應當遵守有關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土地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水資源和森林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保護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

第二十四條 有居民海島的開發、建設應當對海島土地資源、水資源及能源狀況進行調查評估,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海島的開發、建設不得超出海島的環境容量。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必須符合海島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設用地和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

有居民海島的開發、建設應當優先采用風能、海洋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和雨水集蓄、海水淡化、污水再生利用等技術。

有居民海島及其周邊海域應當劃定禁止開發、限制開發區域,并采取措施保護海島生物棲息地,防止海島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樣性降低。

第二十五條 在有居民海島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生態保護設施優先建設或者與工程項目同步建設的原則。

進行工程建設造成生態破壞的,應當負責修復;無力修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停止建設,并可以指定有關部門組織修復,修復費用由造成生態破壞的單位、個人承擔。

第二十六條 嚴格限制在有居民海島沙灘建造建筑物或者設施;確需建造的,應當依照有關城鄉規劃、土地管理、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未經依法批準在有居民海島沙灘建造的建筑物或者設施,對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的,應當依法拆除。

嚴格限制在有居民海島沙灘采挖海砂;確需采挖的,應當依照有關海域使用管理、礦產資源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嚴格限制填海、圍海等改變有居民海島海岸線的行為,嚴格限制填海連島工程建設;確需填海、圍海改變海島海岸線,或者填海連島的,項目申請人應當提交項目論證報告、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等申請文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規定報經批準。

本法施行前在有居民海島建設的填海連島工程,對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的,由海島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會同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生態修復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第三節 無居民海島的保護

第二十八條 未經批準利用的無居民海島,應當維持現狀;禁止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以及進行生產、建設、旅游等活動。

第二十九條 嚴格限制在無居民海島采集生物和非生物樣本;因教學、科學研究確需采集的,應當報經海島所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批準。

第三十條 從事全國海島保護規劃確定的可利用無居民海島的開發利用活動,應當遵守可利用無居民海島保護和利用規劃,采取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避免造成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破壞。

開發利用前款規定的可利用無居民海島,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并提交項目論證報告、開發利用具體方案等申請文件,由海洋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審查,提出審查意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

無居民海島的開發利用涉及利用特殊用途海島,或者確需填海連島以及其他嚴重改變海島自然地形、地貌的,由國務院審批。

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審查批準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十一條 經批準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的,應當依法繳納使用金。但是,因國防、公務、教學、防災減災、非經營性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測繪、氣象觀測等公益事業使用無居民海島的除外。

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規定。

第三十二條 經批準在可利用無居民海島建造建筑物或者設施,應當按照可利用無居民海島保護和利用規劃限制建筑物、設施的建設總量、高度以及與海岸線的距離,使其與周圍植被和景觀相協調。

第三十三條 無居民海島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應當按照規定進行處理和排放。

無居民海島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應當按照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處置,禁止在無居民海島棄置或者向其周邊海域傾倒。

第三十四條 臨時性利用無居民海島的,不得在所利用的海島建造永久性建筑物或者設施。

第三十五條 在依法確定為開展旅游活動的可利用無居民海島及其周邊海域,不得建造居民定居場所,不得從事生產性養殖活動;已經存在生產性養殖活動的,應當在編制可利用無居民海島保護和利用規劃中確定相應的污染防治措施。

第四節 特殊用途海島的保護

第三十六條 國家對領海基點所在海島、國防用途海島、海洋自然保護區內的海島等具有特殊用途或者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島,實行特別保護。

第三十七條 領海基點所在的海島,應當由海島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保護范圍,報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備案。領海基點及其保護范圍周邊應當設置明顯標志。

禁止在領海基點保護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以及其他可能改變該區域地形、地貌的活動。確需進行以保護領?;c為目的的工程建設的,應當經過科學論證,報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同意后依法辦理審批手續。

禁止損毀或者擅自移動領?;c標志。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對領?;c所在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實施監視、監測。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海島領?;c的義務。發現領海基點以及領?;c保護范圍內的地形、地貌受到破壞的,應當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海洋主管部門報告。

第三十八條 禁止破壞國防用途無居民海島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有居民海島國防用途區域及其周邊的地形、地貌。

禁止將國防用途無居民海島用于與國防無關的目的。國防用途終止時,經軍事機關批準后,應當將海島及其有關生態保護的資料等一并移交該海島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第三十九條 國務院、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海島自然資源、自然景觀以及歷史、人文遺跡保護的需要,對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島及其周邊海域,依法批準設立海洋自然保護區或者海洋特別保護區。

第四章 監督檢查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對有居民海島保護和開發、建設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十一條 海洋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對無居民海島保護和合理利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海洋主管部門及其海監機構依法對海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保護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十二條 海洋主管部門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有權要求被檢查單位和個人就海島利用的有關問題作出說明,提供海島利用的有關文件和資料;有權進入被檢查單位和個人所利用的海島實施現場檢查。

檢查人員在履行檢查職責時,應當出示有效的執法證件。有關單位和個人對檢查工作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文件和資料等;不得拒絕或者阻礙檢查工作。

第四十三條 檢查人員必須忠于職守、秉公執法、清正廉潔、文明服務,并依法接受監督。在依法查處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時,發現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違法行為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向其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處分建議。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四條 海洋主管部門或者其他對海島保護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發現違法行為或者接到對違法行為的舉報后不依法予以查處,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規定履行職責的行為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改變自然保護區內海島的海岸線,填海、圍海改變海島海岸線,或者進行填海連島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規定處罰。

第四十六條 違反本法規定,采挖、破壞珊瑚、珊瑚礁,或者砍伐海島周邊海域紅樹林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處罰。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法規定,在無居民海島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或者采集生物、非生物樣本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法規定,在無居民海島進行生產、建設活動或者組織開展旅游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進行嚴重改變無居民海島自然地形、地貌的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 在海島及其周邊海域違法排放污染物的,依照有關環境保護法律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條 違反本法規定,在領?;c保護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或者其他可能改變該區域地形、地貌活動,在臨時性利用的無居民海島建造永久性建筑物或者設施,或者在依法確定為開展旅游活動的可利用無居民海島建造居民定居場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一條 損毀或者擅自移動領?;c標志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五十二條 破壞、危害設置在海島的軍事設施,或者損毀、擅自移動設置在海島的助航導航、測量、氣象觀測、海洋監測和地震監測等公益設施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三條 無權批準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而批準,超越批準權限批準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或者違反海島保護規劃批準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的,批準文件無效;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五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海洋主管部門監督檢查,在接受監督檢查時弄虛作假,或者不提供有關文件和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造成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破壞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五十六條 低潮高地的保護及相關管理活動,比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十七條 本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是指由維持海島存在的島體、海岸線、沙灘、植被、淡水和周邊海域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組成的有機復合體。

(二)無居民海島,是指不屬于居民戶籍管理的住址登記地的海島。

(三)低潮高地,是指在低潮時四面環海水并高于水面但在高潮時沒入水中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

(四)填海連島,是指通過填海造地等方式將海島與陸地或者海島與海島連接起來的行為。

(五)臨時性利用無居民海島,是指因公務、教學、科學調查、救災、避險等需要而短期登臨、停靠無居民海島的行為。

第五十八條 本法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沾化县| 开原市| 资溪县| 陇川县| 射阳县| 舒城县| 黎平县| 利津县| 星子县| 黔东| 南宁市| 宝山区| 翼城县| 宁远县| 高雄市| 竹溪县| 建湖县| 饶平县| 香港 | 视频| 越西县| 晋中市| 凌源市| 宣武区| 鄂托克前旗| 夏河县| 鄂州市| 湖南省| 南岸区| 兴义市| 商都县| 喀喇沁旗| 惠安县| 和龙市| 玉田县| 普陀区| 丰宁| 呼玛县| 姜堰市| 万山特区|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