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qū)塊鏈經濟學
- 熙代
- 624字
- 2020-06-11 16:19:49
作為記賬憑據(jù)的貨幣
貨幣是一種記賬技術。最著名的案例當數(shù)美國冒險家威廉·福內斯(William H.Furness)所記述的《石幣之島》的故事。
福內斯1903年在太平洋上的雅浦島上生活了兩個月。他觀察到一個現(xiàn)象:該島有5000多個居民,共有3種商品:魚、椰子和海參。按說在這樣簡單的經濟體之內,物物交換就可以了,沒有貨幣也過得去。然而,這個遺世獨立的小島上卻有著非常先進的貨幣與清算體系。
雅浦島上的居民會磨制一種大而厚的石頭輪子,中間留一個圓孔,方便插入木杠運輸。島上居民稱之為“費” (Fei),作為貨幣使用。
這些石料出產于距離該島400海里遠的另一個島,開采磨制后用獨木舟運回雅浦島。
“費”這種石幣主要作為記賬工具使用。如果交易所涉及的金額太大,那就無須搬運這些石幣,可采用單純的所有權認可制度,即石幣仍保留在原有的主人那里,但其所有權卻轉歸貨物的賣出人。
更夸張的是,有一次在搬運石幣的過程中出了事故,導致石幣沉入大海,但同去的人都能證明的確有這么回事,于是該石頭就依舊充當著貨幣。這個家族的人因為有一塊沉入海底的石幣而變得富有。德國殖民者向當?shù)鼐用裾魇樟P金的方式是在“費”上畫一個黑色十字,表明已被政府罰沒。石幣的所有者竟然尊重這種做法,并被迫履行義務,再請求政府把十字擦去。
福內斯于1910年發(fā)表《石幣之島》這個故事后,引起了許多經濟學家的注意。凱恩斯、弗里德曼、曼昆等著名經濟學家都引用過這則案例。
凱恩斯在1930年出版的《貨幣論》一書中,認為貨幣的本質職能是一種記賬貨幣,應該與這個案例的啟示不無關系。
推薦閱讀
-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
- 激蕩百年:大國農業(yè)
- 探索與研究:國有資產監(jiān)管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研究報告(2020—2021)
- 再下西洋:中國企業(yè)全球化案例復盤
- 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
- 雙贏的未來: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經濟(英文版)
- 生力軍的進擊:中國民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中國基本盤
- 中國創(chuàng)新型都市圈的特征與演化路徑研究: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實證分析
- 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和農業(yè)現(xiàn)代化:行為與政策
- 中國新經濟發(fā)展報告2023—2024
-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16)
- 碳中和經濟學
- 產業(yè)空間重構與經濟非集聚研究:2006年以來中部六省經濟分化的一個解釋
- 商業(yè)計劃書:從0開始高效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