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內外飾設計要求
第一節 汽車市場準入要求
一、概述
汽車市場準入制度是特定區域對汽車的銷售許可,一般是指一國政府或地區組織規定公民或法人進入市場從事汽車生產、經營活動所必須滿足的一系列條件和必須遵守的制度和規范的總稱,是為了保護本地社會公共利益而對市場進行監管的基本制度。市場準入制度通常是包括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在內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和包括關稅調節、政策調控等在內的非技術性貿易措施。
市場準入制度對汽車產品的影響主要涉及汽車零部件技術標準要求、產品認證要求、測試規范、安全性、排放、廢棄物回收和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等。這些要求通常體現在不同的標準和技術法規之中,并且對其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另外還有以專利等知識產權為支撐的策略,無疑提高了市場準入的門檻。
二、國內準入要求
國內汽車的市場準入制度以公告管理為主,其他認證形式并存:工信部將符合準入管理制度規定的相關法規、技術規范等強制性要求的汽車產品列入《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在發布后才能進行生產和銷售;汽車及相關產品的強制性認證是由國家質檢總局制定“中國強制認證”(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CCC,簡稱3C認證)的規章制度,認監委負責CCC的建立、管理和組織實施;生產、進口或銷售汽車(發動機)的企業需向國家環保部進行污染物排放達標車型和發動機型的核準申報,國家環保部對滿足要求的產品進行機動車環保達標車型目錄公告;一些地方環保局也制定了更加嚴格的環保規范,如北京環保局《北京環保目錄》。
3C認證是政府為保護廣大消費者人身和動植物生命安全,保護環境和國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規實施的一種產品合格評定制度,它要求產品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和技術法規。3C認證是通過制定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和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程序,對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后簡稱《目錄》)中的產品實施強制性的檢測和審核。凡列入目錄內的產品,沒有獲得指定認證機構的認證證書,沒有按規定施加認證標志,一律不得進口、不得出廠銷售,不得在經營服務場所使用。
3C認證程序由以下全部或部分環節組成:
(1)認證申請和受理
認證申請和受理認證程序的起始環節,是由申請人向指定的認證機構提出正式的書面申請,按認證實施規則和認證機構的要求提交技術文件和認證樣品,并就有關事宜與認證機構簽署協議(與申請書合并亦可)。認證申請人可以是產品的生產者、進口商和銷售者。
(2)型式試驗
型式試驗是認證程序的核心環節,由指定的檢測機構按照認證實施規則和認證機構的要求具體實施。型式試驗原則上一個單元對應一份試驗報告,但對于同一申請人、不同生產廠地的相同產品,僅做一次試驗即可,試驗報告可以共用。
(3)工廠審查
工廠審查是確保認證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工廠審查由認證機構或指定檢查機構按照認證實施規則要求進行。工廠審查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產品的一致性審查,包括對產品結構、規格型號、重要材料或零部件等的核查;二是對工廠的質量保證能力的審查。原則上,工廠審查將在產品試驗完成后進行。
(4)抽樣檢測
抽樣檢測是針對不適宜型式試驗產品設計的一個環節或針對工廠審查時對產品的一致性有質疑時采用的。抽樣一般安排在工廠審查時進行,也可根據申請人要求事先派人抽樣,檢測合格后再做工廠審查。
(5)認證結果評價與批準
認證機構應根據檢測和工廠審查結果進行評價,做出認證決定并通知申請人。原則上,自認證機構受理認證申請之日起到做出認證決定的時間不超過90日。
(6)獲證后的監督
為保證認證證書的持續有效性,根據產品特點對獲得認證的產品,應安排獲證后的監督,認證實施規則中對此做出了詳細規定。獲證后的監督包括兩部分內容,即產品一致性審查和工廠質量保證能力的審查。
強制性產品認證標志是《目錄》內產品準許出廠銷售、進口和使用的證明標志。如獲得認證的汽車內飾件產品應使用安全類(S)認證標志,如圖2-1所示,一般貼在產品表面或通過模壓壓在產品上。

圖2-1 CCC標志
三、國外準入要求
作為汽車制造強國的歐洲、美國和日本,一直引領著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而它們各自制定的技術法規體系成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汽車技術法規參考的標桿,逐漸形成歐美日幾大法規體系。而從認證制度而言,又各具特色。
1.歐洲汽車市場準入制度
歐洲以整車型式認證(Whole Vehicle Type Approval,WVTA)制度來管理機動車輛。歐洲有兩種形式指令批準:e-Mark和E-Mark。e-Mark是以歐盟指令(EC Directive)為依據的關于機動車輛、子系統及零部件型式批準的框架性技術指令,2007/46/EC列出了整車型式認證的61項系統及零部件單項技術指令,并規定了等效ECE法規。E-Mark則以歐洲WP29de技術條件要求(ECE Regulation)為依據,主要針對車輛系統和零部件,不含整車,通過后獲得E-Mark認證,相應產品可以在歐洲絕大多數國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亞等48個國家銷售。
零部件的E/e-Mark認證分為強制和自愿兩種。強制認證類零件為必須拿到零部件證書的部件,銷售到歐盟地區必須在零部件上打刻E/e-Mark號,這類零部件包括安全帶、玻璃、輪胎、喇叭、后視鏡和燈具。除強制認證的六大類零部件外,還有一類零部件可以自愿進行認證,此類零件有發動機防盜系統、洗滌器儲液罐、車用電器等。
2.美國汽車市場準入制度
美國采取自我認證制度來管理汽車產品,美國聯邦政府根據國會通過的有關法律,分別授權美國運輸部(DOT)和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制定并實施有關汽車安全、環保、防盜和節能方面的汽車法規,以實現政府對汽車產品的有效控制。
另外,進入美國市場的廠家一般會考慮UL認證。UL(Underwriter Laboratories,美國保險商試驗所)是一家產品安全測試和認證機構。UL并非強制性認證,但通過認證表示產品符合相應的安全級別,同時也能體現企業的實力和形象。
3.日本汽車市場準入制度
日本汽車市場準入制度總體上與歐洲一樣,是屬于型式認證制度,但又有自身的特點。日本機動車認證體系由汽車型式指定制度、新型汽車申報制度和進口汽車特別管理制度三個認證制度組成。另外日本在采取歐盟的形式批準制度的同時,又引入了美國的機動車輛召回制度。
四、國內外回收利用要求
為了限制汽車產品中有害物質的使用和含量,減少產品對環境的污染,降低對人身健康的傷害,提高汽車產品回收利用率,以利于促進資源綜合利用,降低后期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各國各地區制定了對汽車產品回收利用的要求。
1.中國汽車回收利用要求
工信部2015年38號文《汽車禁用物質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規定:汽車產品有害物質和可回收利用率納入產品公告管理,新產品2016年1月1日實施,在產產品2018年1月1日實施。對豁免范圍內的零部件需填報《有害物質信息表》及《RRR佐證材料》進行備案,產品獲得公告后6個月內向車輛拆解企業提供《車輛拆解指導手冊標準基礎》。
為實施汽車產品回收利用率和禁用/限用物質管理,提高汽車材料回收利用率,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開發了汽車材料數據管理平臺(CAMDS,圖2-2),2009年正式上線使用。零部件供應商可完成對整車企業的零部件信息在線填報和提交。整車企業在系統中進行材料審核和統一分類管理,同時在研發、制造、銷售和報廢回收各階段對車輛中有害物質進行跟蹤分析。

圖2-2 CAMDS平臺
2.歐盟回收利用法規
(1)ELV指令
歐盟發布的2000/53/EC《關于報廢汽車的指令》(End-of-Life Vehicle,ELV),對汽車設計、生產階段限制使用有害物質,提高可回收利用率和可再利用率進行了規定,一般使用IMDS作為供應商提交材料的標準系統。
(2)RRR指令
歐盟發布的2005/64/EC《關于型式認證中車輛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的指令》(Reusability,Recyclability and Recoverability),將汽車回收利用和禁用物質要求納入新車型式認證中,對新車型可回收利用率(可回收利用率95%和可再利用率85%)和禁用重金屬實施型式認證。
(3)REACH法規
REACH法規的全稱是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即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
SVHC清單(高關注度物質清單)是REACH管理機構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發布的清單,截至2016年12月19日,共發布16批173項。
(4)其他要求
如金屬標牌及標識物這一類與人體直接接觸的部件,它的鎳釋放量需要滿足94/27/EC(鎳釋放指令)要求。關于多環芳烴的指令,2005/69/EC對汽車輪胎和填充油中的多環芳香烴提出要求。
3.GADSL
GADSL(Global Automotive Declarable Substance List,全球汽車申報物質清單)由全球汽車相關利益者團體GASG(Global Automotive Stakeholders Group)發布,目的是跟蹤汽車生產過程中所用的特定物質,為汽車行業供應商及主機廠信息溝通和交流提供便利,并對車輛和零部件中存在的物質進行規定。GADSL獨立于IMDS系統,并于2005年集成為OEM的標準。作為IMDS的用戶,這意味著GADSL是唯一一種要進行檢查申報物質的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