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擺脫不了的拖延,是對母愛的深度渴望
很多80后和90后,周末會花一整天的時間在電腦前,上網、玩游戲、跟各種朋友聊天,以至于拖到夜里十點了還沒有吃過一口飯。我問他們:“為什么不去吃飯?”他們會說:“本來早上10點就想去的,但轉念一想,不如到中午再吃。可到了下午兩點,又想反正都這個時間了,不如等到晚上再吃吧。到了晚上,又被各種網頁新聞給吸引住了,就這樣一直拖到了夜里10點。”
很多男性也會拖延,但是女性拖延的情況卻更常見。我曾經利用搭車的機會采訪過100多位司機,他們的一致反饋是,當遇到女性乘客時,要先做好心理準備,可能比約定時間要晚20分鐘左右。
當然,女性的拖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夠理性、缺乏邏輯和條理性,以至于時間觀念較弱,把事情安排得一團糟,手忙腳亂中自然就會拖延。
那又是什么讓我們的秩序感如此差呢?是什么讓我們即使擁有了戰勝拖延的方法,也仍然會一再拖延呢?這似乎與性別無關。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曾在他的《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中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在治療小組中,有一位叫Leonard的男會員有非常嚴重的拖延問題,他來小組中尋求治療師的幫助,希望自己能不再拖延。
但是,他每次都會說:“今天讓我歇一會兒吧,不要再逼我了。”治療師和其他小組成員雖然一直在幫助他改變拖延的問題,但是堅持了三個月的他在回家路上又去了酒吧,拖到筋疲力盡才回家。
不久之后,Leonard決定辭職,想換一份教師的工作,以此來開啟全新人生。但在填寫教師執照申請表的時候,他竟然填了兩個多小時還沒有填完。可見,Leonard拖延的問題一點都沒有減輕。他開始唉聲嘆氣,說是拖延害得自己學習不長進、事業不成功,還有各種不良的情緒問題。
一直到申請表格截止的前一天,Leonard才誠實地告訴小組成員們:“如果再不申請,我就沒機會了,已經拖延得太久太久了。”這時候,團體中的小伙伴們開玩笑說,如果有一個人,拉著他的手,把他按在桌子前,然后把一支筆放在他的手中,并且握著他的手去填寫表格,他可能就不會拖延了。
令人驚訝的是,小組中有一位女會員,她看起來特別像一位媽媽,溫柔慈祥,說話慢條斯理,她竟然真的這樣做了。她帶著Leonard回家,給他做飯吃,像一位媽媽一樣握著他的手,教他一步步地填寫表格。
Leonard拖延了那么久都沒填完的表格,就那樣輕輕松松地填完了。一切其實并沒有那么難,只需要有一個像媽媽一樣的人安靜地、耐心地、行注目禮般地陪著他,一步步地完成即可。
心理學家對Leonard拖延以及完成表格的過程進行了分析,終于看清楚了一個人拖延背后的真正原因。那就是Leonard內心深處一種悲哀的、遲到的祈求——想要找回失去的媽媽。
1. 拖延是因為缺愛
心理學家們認為,一個人對于愛的渴望最早源于嬰幼兒時期。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未曾得到媽媽足夠多的愛,那種未被滿足的心理就會一直延續下來,等到人們成年以后,這種對愛的渴望就會愈加迫切。
多少人雖然已經成年了,在社會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但內心深處依然像個孩子一樣,渴望著媽媽的愛。人們在內心不停地呼喊:“我遲到,是因為缺愛啊!”
如果媽媽還在,可能這份缺失的愛,我們還能通過某種方式找尋回來。但如果媽媽已經不在了,那這將成為我們一生的缺憾,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將不能再獲得一次媽媽的愛。所以,在某些人身上,拖延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多少人在內心深處深情地呼喊:“媽媽,請再愛我一次吧!”但這樣的祈求,再也沒有人回應了。
2. 拖延是因為對喪失的焦慮
很多人會認為,拖延是因為時間觀念不強。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有意無意忽略時間的人,在某種程度是出于一種對喪失的焦慮。害怕失去,所以干脆不去想、不去做,這樣就不用面對了,也就無所謂失去。
而這種對喪失的焦慮,也源于人在童年時期父母的缺位。比如有的父母長期與孩子分離,或者常常拒絕孩子。
對喪失的焦慮令行動者給自己找各種理由去拒絕行動。當了解了這一點,我在想,如果可以重新獲得父母的愛,或者父母改變對我們的態度,也許一切都會有所改變。
有人會問,為什么要寫這一篇文章?這似乎與本書的主題并無太大關系啊。
但我寫這本書,其實是希望通過理解成年后的我們,來達到感同身受的目的。想要直面父母的老去,勢必要面對父母的過去。現在,他們垂垂老矣; 過去,他們也曾經因為知識匱乏、愛力不足,而犯了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
比如一個媽媽,因為忙于生計,沒有給孩子足夠多的愛; 一個媽媽也可能因為性格問題,或者身處痛苦之中,而拒絕了孩子的一些請求。孩子在長大之后,心理或者精神上曾經遭受的創傷演變成為一些不為人所察覺的行為表現。
那在我們為人父母之后,是否可以給我們的孩子更多的愛和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