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國衣冠拜冕旒:唐代卷
- 陳炎
- 947字
- 2019-11-15 14:22:35
3.“劍履南宮入,簪纓北闕來”:書法、繪畫
從區域文化的角度上講,中國古代東西分別小而南北差異大。以淮河——秦嶺為大致界限,可以明顯地看出南北兩地迥然不同的區域個性與人文特征。“長城飲馬、河梁攜手,乃北人之氣概;江南草長、洞庭始波,乃南人之情懷。北有俊鶻盤云、橫絕朔漠之氣;南具月明畫舫、緩歌慢舞之觀。”王國維認為,早在春秋以來,我國即可在道德政治上分為南北兩派:北方派是帝王派、近古學派、貴族派、入世派、熱情派、國家派,其學說大成于孔子與墨子;南方派是非帝王派、遠古學派、平民派、遁世派、冷性派、個人派,其學說大成于老子與莊子。其實,不僅哲學上有北“儒”、南“道”的對立,文學上有北“風”、南“騷”的分野,學術上亦有北“考據”、南“義理”的分歧……正像梁啟超在《中國地理大勢論》中所說的那樣:“大而經濟、心性、倫理之精,小而金石、刻畫、游戲之末,幾無一不與地理有密切之關系。”這其中,自然也包含著審美文化上的“剛”“柔”之別。
“永嘉之亂”,中原地區成為各少數民族紛爭的戰場,司馬王朝不得不改弦更張,重新組成偏安的南方政府,以后作為華夏正統的宋、齊、梁、陳,也都以南京為都城,因而在文化心理上自然有了南方纖弱、細膩的特點。與此相反,由北魏到北齊、北周所統治的北方地區,由于受游牧民族的影響,原本剛烈、豪放的文化特征便日益加強。于是,南北固有的審美趣味也進一步拉開了距離:“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魏徵《隋書·文學傳序》)審美趣味的差異絕不僅僅表現在詩歌和音樂方面,即使在書法這一相當抽象的線條藝術中也能體現出來。關于這一點,后人看得明白。
蓋由隸字變為正書行草,其轉移皆在漢末魏晉之間,則正書行草之分為南北兩派者,則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也。……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于啟牘。……北派則是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于碑榜。……兩派判若江河。(阮元《南北書派論》)
南書溫雅,北書雄健。南如袁宏之《牛渚諷詠》,北如斛律金之《敕勒歌》。(劉熙載《藝概·書概》)
隨著一統江山的重新出現,隋末唐初,書法領域中也隨之出現了兼顧南北、折衷剛柔的美學追求,而實現這一歷史使命的,便是被譽為“初唐四家”的虞、歐、褚、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