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黃歷的前世今生
  • 何重建
  • 2507字
  • 2019-11-15 14:09:30

第三節(jié) 成長期:秦漢至唐宋

秦漢時期實行的歷法,其共同特點是以365+1/4日為一回歸年,也就是以前文所述的“四分歷”為基礎。

此時,擇吉禁忌已經成為朝廷的重大行為之一。官方天文機構的職責,從推算歷法和觀測天象,發(fā)展成了還需要負責處理擇吉之事。如東漢時期關于天文官員的職責記載有云:“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jié)禁忌。”

然而由于當時存在著不同的歷法體系,擇吉術也隨之分成了不同的流派,自然對日辰的吉、兇、宜、忌判斷也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論。據《史記·日者列傳》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漢代的擇吉術有五行、堪輿、建除、叢辰、歷家、天人、太一、風角、奇門、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虛、六壬、禽星、祿命等共二十余家,其中不少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這些體系間,互不依傍,互不統(tǒng)攝。有比較簡單、淺薄的,有十分艱深、晦澀的,給使用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據《史記·日者列傳》記載:


漢武帝時,有一次召集長安城幾位著名的擇日業(yè)者,問某日可否娶婦。五行家說可,堪輿家說不可,建除家說不吉,叢辰家說大兇,歷家說小兇,天人家說不吉,太一家則說大吉。大家各執(zhí)一理,爭得不亦樂乎。最后漢武帝一錘定音:“避諸死忌,以五行為主。”


至此,改革“四分歷”,統(tǒng)一歷法遂提上議事日程。漢武帝所言“以五行為主”這一標準,為此后“正五行”成為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擇吉術主流奠定了基礎。

太初元年,由司馬遷的副手鄧平提出建議,落下閎、唐都等天文學家具體實施,制定出了“太初歷”以統(tǒng)攝其他諸法。

《太初歷》是中國有完整文字史料傳世的第一部歷法,它確定了以正月為歲首,規(guī)定以后每年都從孟春正月開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終,并將我國獨創(chuàng)的二十四節(jié)氣分配于十二個月中,并以沒有“中氣”的月份設為“閏月”,從而使月份與季節(jié)配合得更加合理。其中以正月為一年之首的原則一直沿用至今。

歷法的統(tǒng)一,為古代擇吉術的繁盛和擇吉習俗的流行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此時,雖然統(tǒng)攝各種宜、忌的皇歷還未出現(xiàn),但已經開始出現(xiàn)一些“分項專業(yè)”的歷書,如專講葬日吉、兇的《葬歷》,專載祭祀吉、兇的《祭歷》,專述裁衣、沐浴吉、兇的《沐書》和相關裁衣之書,以及專門為起造房宅和搬移、遷徙占卜吉、兇的歷書。這些專門的擇日歷書,在當時雖然滿足了人們部分的擇吉需要,但仍不能將古代百姓大眾所關心的生產、生活的大小事項一一編注在內,滿足當時人們的需求。但由于歷法已經統(tǒng)一,“正五行”的擇吉標準已經確立,統(tǒng)攝各種宜、忌的“皇歷”的出現(xiàn)只是時間問題。

“皇歷”的名稱正式出現(xiàn)是在唐朝。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當時的朝廷開始印制歷日。據史書記載,唐太和九年(835),就有木板刻印的《歷日》出現(xiàn)了。由于當時的《歷日》是皇帝頒布統(tǒng)一歷法的工具,所以人們又稱之為“皇歷”。

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我國較早的《皇歷》,一是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印本,另一是唐僖宗中和二年(882)的印本。這不僅是世界上現(xiàn)存較早的刻印歷書,也是極為珍貴的早期雕版印刷存本,可惜均流落海外,現(xiàn)藏于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中。

因為“歷日”是治理大一統(tǒng)帝國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頒歷又稱“頒正朔”。一事便被升華成擁有最高統(tǒng)治權的具體表現(xiàn),成為政府行為。與此同時,在這些雕印的《歷日》之上,有關行事宜、忌、吉、兇的內容也開始大量出現(xiàn),這種新形態(tài)的《歷日》在當時又名為《具注歷》,以呈現(xiàn)其擁有較詳細鋪注的特征:編注者們,于每日干支下,除了附注伏、臘、冬至、夏至、立春、立秋等節(jié)氣外,還會注上建、除、滿、平、定、執(zhí)、破、危等“十二直”,以及反支、血忌、八魁、大時、小時、土府、月煞等神煞,方便當時的人們擇日辦事。總的來說,漢代歷書中的歷注內容,還是比較少的,但這些輔注的出現(xiàn)卻標志著黃歷擇吉已趨成熟。

由于《歷書》中這種有關行事宜、忌、吉、兇內容的出現(xiàn),與當時人們擇吉心理的暗合,在民間大受歡迎。朝廷頒印的歷書一經面世,立即就被民間嗜利者盜版私印。如唐文宗之時,每年朝廷“司天臺”還未頒下明年的新歷,民間所印的私歷即已在市面售賣,文宗因此于太和九年(835)下詔禁私置歷日之板。至此,政府與民間有關歷書的制訂權、頒布權之爭開始出現(xiàn),并在以后有愈演愈烈之勢。

唐中和元年(881),黃巢之亂,僖宗方避遷成都,或因“戎事倥傯,未得暇處理頒朔”一事,于是民間即有自行刻印翌年之歷事發(fā)生。為避免官方追究,該歷特別在歷首標明為“劍南西川成都府樊賞家歷”,以別于通常所行用的《官歷》。在這段社會動亂的期間,江東地區(qū)也每因戰(zhàn)事阻絕而無法獲得《官歷》,一些書商于是鉆這個空子私刻印售,以至各歷所記“晦朔”或“節(jié)候”的時日常互有差異,給當時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困擾,并有曾因此導致民眾爭執(zhí)鬧事而被拘送官署的。

北宋初年,這種“官歷”和“私歷”相爭的問題更加嚴重。仁宗天圣年間。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王曾,接受天文官之請,采用雕板印制歷日。采用雕版印制歷日之初,《歷日》政府均是交由侯姓之民發(fā)售,但因價錢較貴,而民間私印的“小歷”價格卻很便宜,每本只索價一、二錢,以致官府出面印制的《皇歷》反而鮮有人問津。神宗熙寧四年(1071),施行新法的王安石為擴增政府財力,嚴禁私自印售《小歷》,百姓只能采買官府印制的《大歷》,這些《大歷》每本以數百錢的高價發(fā)賣,即成為官府的重要財政來源之一。

現(xiàn)存最早的一本使用北宋年號的《歷日》,是敦煌所出的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殘歷鈔本,此歷除包含一般《歷日》中常見的“年神”方位圖外,在開頭部分,更列有所謂《國忌》、《今年新添校太歲并十二年神真形各注吉、兇圖》、《推雜種蒔法》、《周公八天水行圖》、《九曜歌詠法》、《推小運知男女災厄吉、兇法》、《六十相屬宮宿法》等較不常見的圖表與歌訣。其首頁題有:“大宋國王文坦請司天臺官本勘定大本歷日。太平興國三年應天具注歷日戊寅歲”云云等。這本《歷日》,在當時敦煌發(fā)現(xiàn)的多種《歷日》中,為唯一標明為“大宋國”者,且其格式與內容均大異于當時當地各種《歷書》。故這本《歷日》可能是從中原攜入。

綜上可見,當時朝廷對于《歷書》的印制權、頒歷權已經十分看重,這主要是出于兩個方面:一為統(tǒng)攝安排百姓的生產、生活;二為《歷書》發(fā)售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而這兩點都是建立在皇歷日趨成熟的基礎上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顶山市| 称多县| 临泉县| 焉耆| 建始县| 渭源县| 珲春市| 诸城市| 成都市| 平乐县| 常宁市| 南丹县| 铜川市| 凭祥市| 辽中县| 门源| 平和县| 襄垣县| 双桥区| 抚州市| 蓬莱市| 山阴县| 开阳县| 大洼县| 称多县| 宁都县| 贺兰县| 嘉定区| 红原县| 清徐县| 江门市| 宁武县| 定日县| 山西省| 郴州市| 耿马| 荔波县| 来安县| 武穴市| 陇川县|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