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黃歷的前世

第一節(jié) 古代天學和術數

一、天學是術數的理論基礎

根據現代宇宙全息論、生命全息論的觀點,所有天體運動都會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地球生命,地球生物是地球演變而成的,演變的過程在地球生物體上留下了信息。人體信息與天體信息在某些方面息息相通,密切相關。古人所謂“天人感應”其實就是天體信息對人體影響的體現。

中華民族的先祖早就注意到了這種“天人感應”現象,并對人如何與天共處,即如何知天之意,得天之命,循天之道等,組織專門人士如天官。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門特殊的學科,中國天文學史稱之為天學。

“天道”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宇宙的規(guī)則,是通過天體的運行,實實在在地表現出來的。在中國傳統天學系統中與五行文化有重要關聯,即“五星”—與地球一樣,圍繞太陽進行運轉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易傳·系辭上》記載了中華民族先祖對“天”研究的過程和結論:“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先人們觀察研究“天”的首要對象是北斗星和“五星”。

《史記》記載了中國古代先人研究北斗七星的成果:“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xiāng)當為“向”。。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皆系于斗。”“其與政事俯仰,最近大人之符。此五者天之感動,為天數者,必通三五指“三辰”、“五星”。“三辰”,指日、月、星;“五星”,指金、木、水、火、土。。終始古今,深觀時變,察其精粗,則天官備矣。”在這段話中,司馬遷提到了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星”與中華文明的密切關系。

中國古代論證天人關系的著作還有很多,比如《大正藏》中的論七曜七曜,即日、月以及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唐代高僧釋不空譯《北斗七星護摩秘要儀軌》謂:“北斗七星者,日月五行之精也。囊括七宿,照臨八方,上曜于天神,下直于人間,以司善惡而分禍福,群星民朝宗,萬靈所仰。”唐僧亦精通七曜術,他的釋注之作保存在上述《大正大藏經》卷二十一中,與此有關的,至少有四種:《宿曜儀軌》、《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工生護摩法》、《梵天火羅九曜》。

江曉原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傳統天學在術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術數的理論基礎。他指出,古代中國天學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為星占,其二為歷法。《呂氏春秋》十二紀之首章《禮記·月令》,以及《淮南子·時則訓》中所論述的學說,就屬于古代歷法之學的范疇,而這套學說又是古代術數之學的理論基礎。

比如術數的基礎符號十二地支,是由木星運行周期所決定的。據《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古代天官“保章氏”的職責包括:“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江曉原先生解釋說:“十有二歲”指太歲,十二年一周,與當時人們所知的木星歲星。運行規(guī)律相同,現知實際為11.86年一周。古人就沿歲星所行方向劃分為“十二辰”,用十二地支表示。

先秦時期,陰陽家分為兩途,一類為星占、歷法之天學,另一類是以鄒衍為代表的“五德終始”說之擁護者。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數術略”,下分:天文(22家419卷)、歷譜(18家566卷)、五行(31家653卷)、著龜(15家485卷)、雜占(18家312卷)、形法(6家122卷)。其中,五行類如《四時五行經》、《陰陽五行時令》、《轉位十二神》、《文解二十八宿》等,從名稱上就能看出其與天學密切相關。綜上可見,星占學與擇吉推卜之術在義理上有其內在相通之處,概括言之,皆為尋求行事吉、兇與“時空點”之間的關系。比如術數中的“神煞”。

中國古代天學中的神煞—每日每時都有不同的“當值”,后成為中國術數,尤其是擇吉術判斷吉、兇的重要內容和依據。說明擇吉術與天學之間,也有著內在的聯系。天學中“每日、每時都有不同的神煞‘當值’,則該神煞對此時降生之嬰孩造成影響,也是順理成章的”。

江曉原先生主要研究天文科學,他的這部《天學真原》,從天文學的角度,闡明了天上的行星,尤其是“五星”與天學,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在古代天學與擇吉術等各種其他術數義理相通。這樣,擇吉術的基本符號天干、地支,擇吉術的主要推理依據之一的神煞,在當時的人看來就理所當然地與天學,繼而與天上的“五星”,有了完全符合邏輯的關聯。

“五行之起源,依于北斗、‘五星’。”三千年來歷代的帝王師,他們相信五行是宇宙之規(guī)則,人是宇宙的縮形,即五行—出于五行星運換的軌跡。包括《河圖》、《洛書》—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乾之策,坤之策。他們認為人是很渺小的,根本不可能完全了解宇宙的真相,不過可以透過“神人”施與他們一些基本的知識。

上文所提及的古人對五行的認知,具體來說即是對金、木、水、火、土—這五個行星,它們的運轉軌道—以地球時間、空間來量度的認知,這就是五行的根本來源。這一問題,伏羲、神農、軒轅等“三皇”,算是集成者。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天上那么多星星,為什么我們的祖先獨獨對“五星”感興趣呢?究竟是歷經千萬年自己積累的樸素經驗主義認知,還是如傳說中所言得到了一些天外的啟示呢?

二、傳說中的“三皇”文明

現代研究表明,宇宙有138~156億年的歷史,據最新考古學“千僖人”的發(fā)現,人類的歷史已經達到600萬年。

歷史學的研究指出,人類文明史和“史前史”之間,有一段“上古史”,屬“神話傳說”階段的歷史,但主流學說認為這些并沒有正式的史書記載,也沒有有力的考古證據,故只能作為一種“傳說”,不足為憑。但基于“神話傳說”的記載,正是這一階段的歷史,奠定了我國古代天學的理論推演基礎。

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至公元前2500年左右,據傳說,伏羲、神農、燧人“三皇”,在《河圖》、《洛書》等神秘現象的啟示下,通過觀察理解,感悟到天上“五星”對人類居住的地球萬物的不可忽視的影響,于是將之演繹為五行八卦。

但是關于帶有“天道”信息的“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的產生的具體情況,傳說中亦無具體的詳述。但現今筆者認為仍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文字方面的線索就是《黃帝內經》;實物方面的線索,就是藏傳佛教的圖騰“曼荼羅”。具體如下:

1. 古代天文學家推演“五星”對地球的作用,并合于五行。

據《內經·素問》所載古人對于宇宙星辰的認知為渾天說渾天說,始于戰(zhàn)國時期,主要記載于東漢張衡《渾天儀注》中。該學說認為:天是橢圓的球,像一個雞蛋。其中一半貯有水,圓形的地球浮在水面上,“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和宣夜說宣夜說,始于戰(zhàn)國時代,主要記載于《晉書·天文志》中,該學說認為天是無邊無涯的空間,空間中充滿了氣,日月星辰飄浮在氣中,它們的運動受到彼此的制約,有一定規(guī)則。的集合,古代天文學家并從中推演出了干支以及天上“五星”,對地球的影響:


金星:乙庚對位,發(fā)出白色光圈。

木星:丁壬對位,發(fā)出青色光圈。

火星:戊癸對位,發(fā)出赤色光圈。

水星:丙辛對位,發(fā)出黑色光圈。

土星:甲己對位,發(fā)出黃色光圈。


依此為基礎而形成五行。

至于陰陽家所指的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是“五星五行”透過“數五行”過五而合,再延伸至月令五行,而成化氣五行,而再持續(xù)延伸至具體的人事本身。

《漢書·三統歷》中也有相同的線索記載。三統歷為“五星”會合的周期演化:原始月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統,三也;四時,四也,合為十,成“五體”。據此將“五星”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熒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歲星;土,合于震星。是故五辰(“五星”)相經緯,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氣以五生土。

2. 曼荼羅,古代樸素天文論中的宇宙模型的描寫。

曼荼羅,梵文意譯“壇”、“壇場”、“壇城”、“輪圓具足”、“聚集”等。原是印度教中為修行所需要而建立的一個小土臺,后來也用繪圖方式制作。這個傳統被藏傳佛教密宗所吸收,形成了許多不同形式的曼荼羅(如人們所熟知的唐卡)。今天我們解讀曼荼羅的各種含意可知:它就是各個宗教,為了描述其體系中的宇宙模型;或者說是顯現其宗教所見之宇宙,所做的“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布置”。用以表達宇宙真實“融通內攝的禪圓”。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那時的人們透過“形、色、數”的布局,在追述、描繪“人神交合”的宇宙信息,這一“天人合一”的宇宙信息認知,正是五行學說產生的基礎。

三、黃歷因擇吉而產生

綜上,從“天道”到天學,從天學到術數,從樸素的宇宙觀到“五星”合于五行,從五行的認知到推演干支,這是一個“天人合一”的路徑。

至此,古代的人們開始用天干、地支來紀日和占卜,后來發(fā)展到紀年、紀月、紀時,于是形成了“干支歷”。隨著各種陰陽術數技的產生,它們的推演需要時間的參數,黃歷便應運而生了。

當時,黃歷,為擇吉擇吉是趨吉避兇的一種方法,狹義上的擇吉,是指以干支歷法為基礎,根據年、月、日、時所值吉、兇神煞進行計算,綜合參考,選擇吉日吉時;廣義上的擇吉,則擴展到整個古代傳統術數體系,如命理、占卜、風水。及所有術數技提供基本的時空數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丰都县| 佛坪县| 苏尼特右旗| 宁明县| 健康| 新田县| 丹棱县| 南汇区| 永平县| 井研县| 隆安县| 鄢陵县| 驻马店市| 盐亭县| 齐齐哈尔市| 茌平县| 克东县| 宁蒗| 炉霍县| 马鞍山市| 抚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杨浦区| 兴义市| 宁化县| 班戈县| 灵璧县| 连山| 孝昌县| 玉树县| 含山县| 上思县| 隆子县| 中阳县| 汝阳县| 陇南市| 青州市| 揭西县| 贡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