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晚清史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11536字
- 2019-11-15 14:08:48
傳記第二 林則徐 鄧廷楨 裕謙 關天培 陳化成
林則徐(1785—1850) 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林則徐出身清貧。他的祖上四代都沒有科名和官職。父親林賓日直到十三歲時才入私塾讀書,靠勤奮苦學考中秀才后,因家境貧困加上患有眼疾,始終未能再考上舉人,只得長期以教讀講學為業。母親陳氏嫁到林家后勤儉持家,經常夜以繼日地帶著女兒做女紅以貼補家用。據林則徐自述,當時林家貧無立錐之地,宿債山積,父親的教書收入尚不足以抵債,因而全家人常常有斷炊之虞。由于早年生活在社會下層,林則徐對于民間的疾苦有著深切的感受。
林則徐從四歲起就被父親帶到執教的羅氏私塾,抱在膝上開始了讀書生活。他從小便以“擅文”即長于寫作而知名,十三歲考中秀才,此后進入福州鰲峰書院學習。在父親以及同宗前輩林希五、鰲峰書院主講鄭光策等一些為人正直、思想開明的師長影響和教育下,林則徐很早就熱衷于經世致用之學,并立下了濟世救時的抱負,尤其崇拜李綱、岳飛、文天祥、于謙等民族英雄。在二十歲那一年,林則徐考中舉人,但此后兩度入京會試都名落孫山,不得不像父親一樣為生計而當起了私塾先生。嘉慶十一年(1806)秋,林則徐應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聘,擔任書記(即文書)。第二年春,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從部屬的新年賀稟中發現了林則徐的文才,遂延聘素昧平生的林則徐入幕司筆札(即協助起草文書)。在幕四年,林則徐養成了干練明快的辦事作風,也積累了有關先朝掌故以及兵、刑等從政知識。
嘉慶十六年,林則徐第三次赴京參加會試,以二甲第四名成進士,選庶吉士。此后旅居京城近十年,先后擔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撰文官書房行走和清秘堂辦事,職位雖然卑微,卻有機會接觸并利用內閣秘藏的文書檔案和典籍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和閱歷,進而思考有關國計民生的諸多問題。這段時間的資料搜集和研究工作,為他后來寫作《畿輔水利議》這部集中闡述其經國政見的著述,打下了基礎。他厭倦紙醉金迷的京華生活,也不喜歡官場上的交往應酬,因而奉行“交游以少為妙”的處世準則,但暇時也愿與一些同道詩文酬唱,議論國事民情,抒發經世抱負,一度參加過宣南詩社的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六月,林則徐由于在江南道監察御史任內敢于言事,京察名列一等,被外放為浙江杭嘉湖兵備道。第一次出任守土官后,他迫不及待地要實踐自己的經世抱負,不辭勞苦地赴實地勘察并督促修海塘、興水利,雷厲風行地查禁花賭、剔除積弊,獲得了“官聲頗好”(道光帝語)的稱譽,但也很快引起同僚的冷眼相待,失望之余他一度引疾辭官。道光二年(1822)病愈起復。此后十年,他輾轉奔走浙江、江蘇、陜西、湖北、河南、山東等地,先后擔任鹽運使、按察使、布政使、東河河道總督等職。所到之處,興利除弊,政績斐然,“一時賢名滿天下”(金安清語)。署浙江鹽運使時,他創訂了裁鹽政養廉等十條規制,在整頓鹽務方面收到了成效。受任江蘇按察使時,恰逢境內暴雨成災、民變一觸即發之際,他及時采取勸平糶、禁囤積、減緩征賦、賑濟饑貧等項措施,安定了災民。據傳,當時戶部尚書潘世恩正丁憂在籍,林則徐訪知他家有存米萬余石,便登門請他開倉放米,潘詭稱倉庫早已空虛,林則徐趁機說:恰好可以借來貯米,第二天即派人將各倉加蓋封條,潘的家人前來阻止,林告知已向潘大人暫借空倉一用,隨即下令散倉米賑饑民,潘亦無可奈何。事情傳出后,民間皆稱他為“林青天”。出任東河總督后,他不畏勞苦,不避嫌怨,奔走于黃、淮之間,在查驗河防各廳預備防堵的料垛時,他逐一翻檢,有疑便拆,按束稱斤,以至于道光帝也稱道:“向來河工查驗料垛,從來未有如此認真者”,并感嘆如果人人都能像林則徐那樣勤奮,一切弊端都不難禁絕。
道光十二年二月,林則徐調任江蘇巡撫,從此躋身封疆大吏行列。到任后不久,恰逢英國間諜船“阿美士德號”竄犯吳淞口。林則徐接報后,急令署江南提督關天培派水師將英船驅逐出境,并推測該船可能系鴉片走私船,建議如再停泊江蘇海口,即派員登船搜查。道光帝擔心會別生枝節致啟釁端,不但未予接受,反而傳旨將林則徐等嚴行申飭。這是林則徐第一次經辦“夷務”亦即對外交涉事務。
道光十三年夏秋之際,江南遭受特大水災,朝廷仍照舊催解漕賦。時報災請緩征漕賦的期限已過,林則徐決定單銜破格具奏,力陳各地受災情形以及民眾困苦狀況,提醒道光帝若竭澤而漁就會迫使民眾鋌而走險,建議緩提舊欠,并酌情緩征新賦,損上益下,以紓民力。素以節儉吝財著稱的道光帝接報后大為光火,指責林則徐“不肯為國任怨,不以國計為亟”。他仍堅持為民請命,并表示即使受到處分,也甘愿獨任其咎。道光帝于無奈之中,不得不接受了他的要求。消息傳開后,民間爭相傳抄他的疏稿,一時洛陽紙貴。事后,他又極力整頓賑務,興修水利,改革漕政,推廣種植雙季稻。針對銀貴錢賤的現象,他在蘇撫任內反對一概禁用洋錢(即銀元),主張自鑄銀錢,開了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他還積極支持陶澍在淮北改革鹽政,推行票鹽法。后人有感于他的這些實踐活動,稱他為地主階級改革派中不可多得的實干家。
道光十七年三月,林則徐升任湖廣總督。時鴉片泛濫已嚴重危及國計民生,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問題。道光十八年閏四月,黃爵滋上重治吸食以嚴禁鴉片專折,道光帝命令各地將軍、督撫抒陳己見。五月初七日,林則徐遞呈《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旗幟鮮明地支持黃爵滋的主張,同時提出六條禁煙的具體措施,并附上戒煙藥方,建議向各地推廣使用。接著,他又在兩湖地區廣貼禁煙告示,配制斷癮藥丸,收繳并公開焚毀吸煙器具,緝捕開館、興販之人,率先展開了禁煙運動,并取得初步成效。為了敦請道光帝早作禁煙決策,他于八月初二日再上《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的密折,尖銳地指出鴉片泛濫的嚴重危害,強調如再不采取果斷措施,那么幾十年以后不但將無可以御敵之兵,而且將無可以充餉之銀。無兵無餉,國將不國,道光帝再也不能遲疑不決了。九月二十三日,道光帝專旨宣召林則徐進京。十一月初十日,林則徐抵京。此后八天中,道光帝連續召見了他八次,并賜予他在紫禁城內騎馬乘轎的殊榮。十一月十五日,道光帝頒發諭旨,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馳赴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即查禁鴉片)。林則徐深知這項任命的非同尋常,在京友朋也頗為他的前程擔憂,可是他抱定置禍福榮辱于度外的決心,毅然挑起了禁煙重任。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林則徐抵達廣州,他通過明察暗訪,詳細地掌握了鴉片走私的情況,決定將禁煙的重點放在杜絕鴉片來源上。二月初四日,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傳訊廣東十三行洋商,責令他們傳諭外國商販,限期繳出所藏鴉片,并具結保證今后再不夾帶鴉片來華,如有發現,貨盡沒官,人即正法。與此同時,林則徐堅定地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在英國駐廣州商務監督義律的支持和唆使下,各國鴉片商販仍施展敷衍拖延的慣技企圖抵制繳煙。林則徐見狀,斷然采取將停泊黃埔的外國商船先行封閉、撤出廣州商館的所有中國員役并派兵包圍商館等措施,迫使義律等不得不同意繳煙。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林則徐親赴虎門海灘,將收繳到的鴉片一萬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加二千一百十九袋,全部當眾銷毀。此后,林則徐與義律圍繞具結問題展開針鋒相對的較量。五月二十七日,英國水手在尖沙咀酗酒行兇,打死中國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責令義律交出兇手,又為義律拒絕。七月初八日,林則徐下令禁止向澳門英人提供柴米和食物,并撤退買辦、傭工,迫使義律等從澳門退向廣東洋面。七月二十七日和九月二十八日,義律率英國兵船先后在九龍海面和穿鼻洋面向中國軍隊發動炮擊,挑起鴉片戰爭的前哨戰,均為中國軍隊擊退。十月二十一日,林則徐遵照道光帝指示,宣布停止英國貿易。
在此期間,出于了解敵情的迫切需要,林則徐設法延聘了數名通曉英文的譯員從事翻譯外國書報的工作,陸續將有關西方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資料編譯成《澳門新聞紙》和《澳門月報》,將有關西人對于中國的報道和評論編譯成《華事夷言》,將英國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編輯整理成《四洲志》,將瑞士人滑達爾所著《國際法》中有關內容編譯成《各國律例》并運用于對英斗爭,將有關西方武器制造的知識加以搜集、整理,以備改進中國的軍事裝備。他還利用各種機會直接向西方傳教士、醫生、商人等了解世界知識,并親赴澳門視察、詢訪敵情。通過種種努力,林則徐逐漸擺脫了對西方的無知狀況,進而為制定對英斗爭方略提供了參考和依據。后人據此稱道林則徐是“滿清時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范文瀾語)。
林則徐沒有想到英國政府會借口禁煙問題發動侵華戰爭,但對于英國兵船趁機侵擾中國沿海已有思想準備,并為此采取了一系列加強海防的措施。他針對英軍船堅炮利擅長海戰的特點,制定了以逸待勞、以守為戰、堅壘固軍、靜以待之的對敵方針,在預計英軍入侵時必經的虎門、澳門、尖沙咀等要隘加固和增筑炮臺,在海面設置木排鐵鏈,江底釘插暗樁,以阻止英艦闖入內河,同時從沿海漁民、蛋戶、鹽販中招募水勇,在各地組織團練,發動民眾抗擊侵略者。尤為難得的是,他還設法購買西洋銅炮和精制鐵炮,裝備虎門各炮臺;購買外國商船并改造成戰船,充實廣東水師;并搜集有關資料和圖紙,準備仿造西方船炮,邁開了近代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道光二十年五月底,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兼全權代表懿律率領英國戰艦和運輸船四十余艘陸續抵達廣東海面,正式挑起侵華戰爭。在封鎖了珠江口以后,英軍主力沿海北上,于六月初七日攻占定海,七月十四日抵達天津白河口。道光帝在震驚之余,怪罪于林則徐辦理不善肇啟釁端,并直觀地認為英軍北上的目的在于“訴冤”和恢復貿易,為了換取英軍退兵南返,他答應派欽差大臣前往廣東,重治林則徐之罪。九月初八日,道光帝下令將林則徐和鄧廷楨兩人同時革職查辦。此后半年間,林則徐雖以戴罪之身滯留廣州,仍盡力反對琦善畏敵求和,向有關官員提出應敵建議,并捐資募勇抗擊英軍。奕山主持的廣州戰役失敗后,道光帝再次歸咎林則徐,于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初十日下令將他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林則徐抵達伊犁戍所。在此后三年的流放生涯中,他先是協助伊犁將軍布彥泰辦理阿齊烏蘇廢地墾務,后又奉旨赴南疆查勘墾地。其間,他極力倡導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并實地考察邊疆防務,探求強邊之策。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林則徐被重新起用,先后擔任署陜甘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因病開缺回籍就醫。在籍期間聯絡當地士紳,反對英人入居福州城內神光寺。道光三十年九月,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天地會起義,行至廣東普寧境內,因病逝世。終年六十六歲。
鄧廷楨(1775—1846) 字維周,號嶰筠,江蘇江寧(今南京市)人。嘉慶六年(1801)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后授編修。嘉慶十五年出任浙江寧波知府,此后歷任陜西延安、榆林、西安知府。任官期間以“善折獄”,亦即擅長審理訴訟案件著稱。漢中府營卒鄭魁被人誣告投毒致人死命,有關官府已判處其死刑,鄧廷楨發現案件中存有疑點后,詳細傳訊了有關人證,查明死者系患瘋犬病身亡,為鄭魁洗清了冤屈。同州有個寡婦要解除和繼子的關系,繼子告到官府,鄧廷楨設法疏通,使母子和好如初。這些事傳出后,受到陜西民眾的稱頌,連京城里也知道了他的名字。他很快被提拔為湖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可又很快因在西安知府任內時失察渭南縣令誤斷柳全璧殺人罪被議革職流放,幸好道光帝認為他并無私心,讓他保留了七品銜發直隸委用。
在經歷了這番風波后,他為官更加謹慎,辦事更加老成,終于又從道臺、按察使、布政使步步升遷,于道光六年(1826)晉升安徽巡撫。在這個位置上,他一坐就是十年。時安徽境內民俗驕悍,民間多私藏兵器,械斗之風盛行,大案要案時有發生。鄧廷楨到任后,要求各屬限期收繳兵器,逾期發現私藏或私造兵器則置之重法,并嚴厲緝捕犯事者,先后查辦多名“劇盜”,使刁悍之風有所收斂。與此同時,他也能體察民間疾苦,發生水災時常親自乘舟赴災區勘察災情,賑濟災民,并實施了修復安豐塘、芍陂水門,浚疏鳳陽沬河、加筑堤閘等項水利工程。史稱其“治皖十載,政尚安靜,境內大和”。
撫皖期間的這段經歷使他在當時的官場上確立了能員干吏的形象,或許正是由于這一背景,道光十五年八月,他被任命為兩廣總督。時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口岸,也是鴉片走私的源頭,鄧廷楨首先要面對的是如何禁絕鴉片的問題。在鄧廷楨受任之前,廣東士紳吳蘭修等有鑒于鴉片屢禁不止、白銀大量外流的狀況,曾建言采用弛禁的辦法,將鴉片作為合法商品征稅入口,但只準以貨易貨,不準用白銀購買,并聽任內地民間自種罌粟以取代洋煙。鄧廷楨的前任盧坤在有關奏章中附了這份《粵士私議》,婉轉地試探朝廷的反映,道光帝閱后沒有表態,只是要求他繼續嚴禁鴉片。道光十六年四月,由廣東按察使調任太常寺少卿的許乃濟壯著膽子上了份《鴉片煙例禁愈嚴流弊愈大亟請變通辦理折》,公開提出弛禁鴉片的主張。道光帝要求鄧廷楨會同廣東有關官員議復。鄧廷楨上任伊始,受廣東巡撫祁以及主張弛禁的廣東士紳影響,在復奏中明確表示贊同許乃濟的弛禁主張,認為這是因時制宜的有效辦法,于國計民生都有好處,并據此擬定了實施弛禁政策的九條具體章程。
可是,在鄧廷楨的復奏到達北京之前,道光帝受朱嶟、許球等反對弛禁的官員的影響,已再次發布諭旨,不但明確表示不能廢除鴉片禁令,而且要求鄧廷楨等據實查明鴉片泛濫情況,并悉心妥議禁煙辦法。于是,鄧廷楨不再附和弛禁主張,改用采取驅逐九名外國煙販出境、命令停泊外洋的鴉片躉船立即離境、禁止快艇靠近躉船和在廣州河面停泊、嚴緝鴉片煙販、杜絕紋銀出洋等項措施,執行道光帝的指令。與此同時,他還支持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采取了一系列整頓和加強廣東海防的措施。道光十八年黃爵滋的《請塞漏卮以培國本折》遞呈后,道光帝下令交各省督撫討論,鄧廷楨于當年八月二十二日覆奏《嚴禁鴉片章程折》,雖對黃爵滋提出的對吸食者處以極刑的主張提出異議,但還是明確表示應該嚴厲禁絕鴉片。
同年十一月,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同時要求鄧廷楨振刷精神,與林則徐和衷共濟,協同辦理禁煙事宜。鄧廷楨得知后,立即寫信給尚在途中的林則徐,表示愿意協力同心根除鴉片這一中國大患之源,并發誓:“所不同心者,有如海。”此后,在他的督促下,廣東陸續破獲了私開窯口案件一百四十一起,捉拿人犯三百四十五名,收繳煙槍一萬零一百五十七桿,連外國鴉片販子也承認這是廣州煙禁最嚴的一個時期。林則徐到達廣州后,得到鄧廷楨的真心支持和密切配合,他們在短期內雷厲風行地實施了收繳外國煙販所藏鴉片、驅逐武裝鴉片躉船、緝拿內地鴉片煙販、查抄收貯鴉片的窯口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并共同主持了虎門銷煙這一震驚中外的壯舉。他還陪同林則徐視察各處海口,籌劃戰守事宜,準備迎擊英國侵略者的挑釁。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清政府任命林則徐為兩廣總督,同時調鄧廷楨接任兩江總督,未及赴任改調云貴總督,旋因御史杜彥士奏稱福建鴉片走私猖獗,水師查緝不力,再改任閩浙總督。入閩后,鄧廷楨一面積極查禁鴉片,一面銳意整頓海防,根據福建沿海的地形特點,在廈門島南岸突出海面的胡里山一帶修建石壁,加筑炮墩,安設重炮,并采取鄉勇助守、鑿舟沉石、囊土筑墩、埋釘撒鐵等項措施,加強閩洋防務。道光二十年六月,英國侵略軍在封鎖了廣州灣后北犯,一度出現在廈門洋面,鄧廷楨聞報后親赴泉州,布置戰守事宜。英軍攻陷定海后,他曾率福建水師赴浙江會剿,旋即奉旨折回專辦閩洋防務。同年九月初八日,道光帝將英軍北犯歸罪于林則徐、鄧廷楨在廣州辦理禁煙不善,下令將兩人同時革職,并命令鄧廷楨立即從福建折回廣東聽候處理。次年五月十日,道光帝在奕山指揮的廣州戰役失敗后再次歸咎前任,下令將鄧廷楨和林則徐同時遣戍伊犁。
鴉片戰爭結束后,道光帝于道光二十三年十二月重新起用鄧廷楨為甘肅布政使。道光二十五年,又升任陜西巡撫的鄧廷楨,再次回到了他早年擔任過知府并在官場上嶄露頭角的西安,但一年后便病死于任所,享年七十一歲。
裕謙(1793—1841) 原名裕泰,因任湖北荊州知府時與當時的湖南布政使裕泰同名,改今名,字魯山、衣谷,號舒亭,博羅忒氏,蒙古鑲黃旗人。他的父親慶麟在他出生前五年因事被革職奪爵,在他出生后五年去世,家道因此中落。裕謙靠自己奮發攻讀,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中進士,入翰林院,此后歷任禮部主事、員外郎,湖北荊州、武昌知府,荊宜施道,江蘇按察使、布政使、巡撫。
鴉片戰爭前夕,煙毒泛濫嚴重威脅國計民生,清政府內部對此出現了弛禁和嚴禁兩種主張,裕謙在滿蒙官員中以積極支持和認真執行嚴禁鴉片的政策而著稱。早在道光十三年(1833)任武昌知府時,他就公開發布了禁煙告示,嚴厲查禁官兵、差役和平民吸食鴉片。任職江蘇期間,他一再呼吁,鴉片煙毒甚于洪水猛獸,嚴禁鴉片應為目前急務。在轄區內,他雷厲風行地緝拿走私煙販,懲辦包庇煙販的不法官吏,并要求吸食者限期銷毀煙具,戒絕鴉片。他還針對江蘇鴉片多從上海走私入口的狀況,制定了《杜絕上海洋船夾帶煙土章程》,并采取有效措施,嚴禁漕船和內河各船走私鴉片,先后破獲走私販賣煙案數百起,繳獲煙土數以萬兩計,使江蘇的禁煙成績僅次于林則徐坐鎮的廣東。
鴉片戰爭爆發后,裕謙成為主戰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道光二十年六月,英國侵略軍襲取定海,直接威脅江蘇沿海,時兩江總督伊里布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浙江前線,裕謙以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他一面認真部署寶山、上海、崇明等地的防范事宜,一面不斷上書朝廷要求迅速出兵收復定海。在連續四份專折奏疏中,他反復強調:收復定海有四無可慮,六難緩待;英軍所恃者不過船堅炮利,而其犯兵家之忌者有八,因而其敗可立而待;我軍若在水上與之爭鋒有五不可恃,然而舍水就陸就可以我之可恃攻敵之不可恃。他的上述言論,在朝野產生了廣泛影響。同年十二月廣東沙角、大角炮臺失守后,他又奮然上疏,奏劾琦善犯有“張皇欺飾”、“弛備損威”、“違例擅權”、“將就茍且”、“失體招釁”等五大罪狀,時人讀后莫不擊節稱快,據稱林則徐見到這份奏章后,親自謄錄了一遍,并在上面密密麻麻地作了圈點。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伊里布與琦善相互勾結避戰求和被揭露后,道光帝任命主戰最力的裕謙取代伊里布為欽差大臣,前往浙江前線督辦軍務,一月后實授兩江總督。接任后,裕謙總結上年定海被英軍襲取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重點加強定海防務的措施。他奏準改定海為直隸廳,增調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協助定海鎮總兵葛云飛,共同防守定海,并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招募回籍難民,在瀕海地帶修筑高至四米、長達五公里的土城,在城東南修建鎮遠城,立足于在陸上抗擊來犯英軍。林則徐奉旨以四品卿銜赴浙后,他向朝廷力薦起用林則徐協同浙江提督余步云籌辦浙東防務,但是,他沒能接納林則徐將浙東防務的重點從定海轉向內地以固門戶的建議。為了激勵軍民的抗英斗志,他還下令將英軍占據定海期間通敵的四名漢奸斬首示眾,將埋有數百名英軍的墳墓掘開,尸體拋入大海,將捕獲的英俘凌遲處死,剝皮抽筋。
是年夏秋間,新任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率領英軍東來,再度挑起對華戰爭。七月初十日,英軍攻占廈門。裕謙得報后,在鎮海以祭神的方式舉行誓師大會,廣大官兵集結城東關帝廟和天后廟前,對神宣誓:“勿以退守為詞,離城一步;亦勿以保全民命為詞,受洋人片紙。”八月十七日,英軍對定海發動攻勢,葛云飛等三總兵率部頑強抵抗,壯烈殉國。英軍攻占定海后乘勢進軍裕謙駐節的鎮海。八月二十六日凌晨,英軍數千人分路進犯鎮海的門戶金雞嶺和招寶山。浙江提督余步云臨陣畏敵,以“保全數百萬生靈”為辭,面見裕謙要求派員往英艦求和,遭裕謙嚴詞痛斥。在英軍登上招寶山的緊急關頭,余步云不戰而逃,招致招寶山守軍全線潰散。金雞嶺守軍在總兵謝朝恩的指揮下雖力戰御敵,也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而失守。鎮海城隨即籠罩在英軍的猛烈炮火之下。裕謙見城已不可守,懷著失地辱國的悲憤心情,決定履行與城池共存亡的誓言,毅然跳沉泮池,被隨從救起護送出城后,至余姚氣絕身亡。時年僅四十八歲。
關天培(1781—1841) 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嘉慶八年(1803)由行伍考取武庠生。此后效力軍營二十余年,才被逐級提拔到參將。
道光五年(1825)秋,江南漕運因水淺受阻,江蘇巡撫陶澍奏準試行海運漕米。這是一項風險很大的創舉,關天培主動請求承擔了押運任務。次年二月,他督押米船一千二百五十四號,漕米一百二十四萬余石,自吳淞口出發,在大海中航行五千余里,歷經驚濤駭浪,將漕米平安運抵天津。事后,他受到道光帝的特別嘉獎,先是升署太湖副將,很快又被優先提拔為蘇松鎮總兵。
道光十四年八月,英國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派兩艘英國巡洋艦強行駛過虎門,擊毀沿途炮臺,進泊黃埔。道光帝接報后,對廣東海防的松弛狀況大為震驚,下令將關天培從署江南提督任內調任廣東水師提督,以整頓和加強廣東海防。關天培深知此行任務艱巨,令妻子奉老母歸里,自己僅帶三名家丁馳赴廣州任所。到任后,他親歷重洋,實地考察地形,檢查防務,提出了以“守備為主,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嚴防出入,禁絕內奸”的防海方針。根據這一方針,他在由外洋通向省城的咽喉之地虎門要塞設置了三道防線,即以沙角、大角兩炮臺為第一重門戶,橫檔、威遠、鎮遠三炮臺為第二重門戶,獅子洋口的大虎炮臺為第三重門戶。與此同時,他抓緊改建和加筑有關炮臺,增鑄新炮,整頓水師,操練士卒,使廣東沿海的防御力量得到改善和加強。他還輯錄任內有關廣東海防的上諭、奏議、公牘、咨稿,以及虎門炮臺的形勢、設施、防御部署等文獻,匯編成《籌海初集》(四卷)。時人稱道關天培為了廣東的海防建設“殫精竭慮,寢食與之”。
道光十九年正月,林則徐奉命抵廣州查禁鴉片。關天培積極協助林則徐收繳鴉片,查緝走私,具體部署并順利完成了虎門海灘的銷煙壯舉,被林則徐倚為左右手。為了防止英軍順風乘潮闖入內洋,他還在林則徐、鄧廷楨的支持下,在橫檔和南山之間江面狹窄處設置了兩道橫江鐵鏈木排,在江底釘插了暗樁。虎門銷煙后,英國侵略軍不斷在外海發動武裝挑釁,都被關天培督率水師擊退。九月二十七日,英國貨船皇家薩克遜號遵式具結準備入口貿易,被兩艘英國軍艦在穿鼻洋上強行攔截,關天培聞訊后率水師前往查詢,英艦突向中國師船發起炮擊,揭開鴉片戰爭的序幕。關天培在遭受突然襲擊后臨危不懼,拔出腰刀,挺立桅前,迅速組織反擊。在激戰中,他手面受傷流血不止,仍鎮定自若地指揮師船包抄英艦,將英艦擊退。道光帝接到戰報后,對關天培表示嘉獎,并賞給“法福靈阿巴圖魯”名號。
道光二十年十一月,琦善以欽差大臣、署兩廣總督的身份來到廣州。為了營造對英和談氣氛,琦善不愿接納關天培加強戰備的建議。在談判中,琦善一味妥協求和,英方則采取了又壓又打的方針。十二月十五日,英軍突然襲擊并攻陷沙角和大角炮臺,突破虎門要塞的第一道防線,進逼第二道防線的威遠、靖遠、鎮遠炮臺。時關天培等戰前防御的重心是層層堵截,防止英艦突破虎門,竄犯內河,因而各炮臺僅有守兵數百,而英軍卻采取了直接進攻炮臺的戰術,導致虎門各炮臺陷入了以少敵眾、以弱敵強的不利境地。關天培自知激戰難免,在開戰前夕給家人寄去一只木匣,內裝幾枚牙齒和幾套舊衣服,表達誓死報國的決心。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英軍向虎門諸炮臺發起總攻,首先占領關天培等未及設防的下橫檔島,關天培遣將向琦善要求增援,琦善僅消極敷衍,軍心因此受到影響。在面對強敵孤軍作戰的不利境況下,關天培當眾宣誓:“人在炮臺在,不離炮臺半步”,決心與炮臺共存亡。在激烈的炮戰中,年已花甲的關天培身負數十處創傷,血流如注,仍堅守炮位,親燃大炮,與英軍殊死搏斗達十小時之久。英軍攻占炮臺后,他手握利劍,與英軍展開肉搏,終因傷重力竭,壯烈殉國。
陳化成(1776—1842) 字業章,號蓮峰,福建同安人。他出生在金門島,從小在海水中泡大,因而水性極好,在海上劈波斬浪如履平地。二十八歲時,陳化成加入清軍水師,先后在福建、浙江、臺灣、廣東等地參加捕剿“洋盜”。由于他精通水戰,作戰勇猛,身先士卒,治軍嚴明,逐級從把總、千總、參將、副將、總兵晉升到提督。
道光十二年(1832),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號商船非法潛入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偵察活動。三月初,英船來到廈門海岸。時陳化成正以福建水師提督駐防廈門,聞訊后立即派員登船詢查,布置水師船只嚴密監視,并親自召見自稱船主的東印度公司職員胡夏米等人,指出英船停泊廈門是違法行為,答應無代價提供英船所需糧食和淡水,要求英船馬上離開港口。在這以后,陳化成水師生涯的重心便從緝捕“洋盜”轉向打擊海上鴉片走私,抵御英國殖民侵略,保衛祖國海疆安全。
道光十三年,陳化成率領水師在金門、廈門一帶緝查鴉片走私,人船俱獲,隨即在附近鄉村按戶清查,摧毀了囤積鴉片的巢穴。道光十七年,一艘英國兵船竄入福建閩安附近海面,聲稱要接回流落漳浦的英國難民。陳化成拒收英方投書,派人向英方嚴正指出:按照中國法律,如確有海上難民,應由中國方面在訊問清楚后護送到廣州回國,現經審訊,難民中并未有人承認自己是英國人,英方來書也未指明難民姓名,因而不足憑信,命令英船立即離開中國海域,此舉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外交尊嚴。道光十九年林則徐在廣東厲行禁煙后,英國鴉片船和兵船不時侵擾福建海域,都被陳化成率部驅逐出境。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陳化成調任江南水師提督。次年六月英軍攻陷定海后,移防吳淞。吳淞位于黃浦江和長江匯合處,是長江防御的第一道屏障。陳化成到達后,在東西炮臺的要害地帶列帳扎營,并根據當地地形,疏浚順通河,用挖出之土修筑土城,加高海塘,在吳淞到寶山一線沿塘修筑土堡二十六處,設置戰炮一百三十余門,加強了防御能力。針對江南水師訓練松弛的弊端,他將從福建帶來的親兵分散到各個營隊,嚴格加以訓練,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他本人則處處以身作則,堅持與士卒同甘苦。剛到吳淞時,有人送來了酒菜,他說:“我的部下眾多,他們都沒有享受,我怎能獨自享受?”有人要為他準備館舍,他說:“士兵都露宿炮臺,我怎能獨自安居?”在這以后近兩年時間里,他不避寒暑,始終住宿在炮臺旁的帳篷里,枕戈待旦。一個秋夜,颶風大作,暴雨傾注,潮水溢過塘面涌進軍帳,部下勸他移帳于高處,他說:“大帳一移,三軍驚擾,況且我移就高處,而士兵仍處于低洼之地,我于心何安?”時任兩江總督的裕謙擔心他年事已高,從寶山派人飛騎前往探望,只見他仍從容地坐在帳中處理軍務。到了冬天,大雪飛舞,寒風刺骨,凍得他徹夜難眠,可一清早他又駕著小船,踏著積雪,往來軍營巡查。見到士兵衣著單薄,他馬上下令趕制棉衣,發放給士兵。由于他處處體恤士卒,士卒皆稱他“陳老佛”;由于他治軍嚴明,英勇善戰,人們又稱他“陳老虎”。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英國侵略軍陸續云集吳淞口外,并以水牌向清軍投書挑戰。兩江總督牛鑒見敵眾我寡,主張犒勞英軍,緩師避戰。陳化成堅定地表示:“我經歷海上近五十年,如果見敵避戰,就是畏敵。今日奉命剿賊,只能有進無退。”五月初八日凌晨,英軍以火輪六艘、炮艦七艘結隊進犯吳淞,陳化成駐守的西炮臺正是英軍的主攻方向。戰斗打響后,他身先士卒,手執令旗,登高督戰,未等敵艦全部泊定,便施放重炮,連連命中英艦。接著,兩軍展開激烈炮戰,從天明直至中午。據參戰的英國人戰后回憶:“我方艦隊自與中國軍隊作戰以來,中國人的炮火以這次為最厲害。我軍旗艦被擊中多次,后檣被擊中三炮;布朗底號被擊中十四次,希威特海軍中尉在甲板上被炮彈擊中身亡;西索斯梯斯號被擊中十一次;其他艦只也都被擊中多次。”牛鑒率兵從寶山赴援,行至校場時遭英艦炮擊,隨即棄軍脫逃。駐守東炮臺的參將崔吉瑞和駐守小沙背的總兵王志元茍且偷生,先是按兵不動,接著又棄炮臺逃跑。英軍乘勢登陸,輕取東炮臺和小沙背,然后并力夾擊西炮臺。在孤立無援腹背受敵的境況下,總兵周世榮勸陳化成撤軍,陳化成仰望江天,悲壯地說:“奉命剿賊,有進無退,我將以死報國。”周世榮逃走后,陳化成帶領親兵數十人,繼續堅守陣地,并親自燃炮轟擊英軍,直至手被震裂,炮傷其足,仍屹然不動。不幸,一發炮彈擊中炮臺,陳化成中彈倒地,壯烈捐軀。吳淞隨即失陷。
陳化成犧牲后,吳淞數萬民眾停市哭奠,將其遺體隆重殮葬;寶山、松江等處修建了祠廟,供奉其塑像;清廷也詔令褒獎,賜謚號“忠愍”。
評:林則徐、鄧廷楨、裕謙、關天培、陳化成是鴉片戰爭時期抵抗派的代表。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他們知己知彼的功夫還很淺薄,對付侵略者的辦法也很幼稚。可是,在侵略者面前,他們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凜然正氣,堪稱中華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們以及他們的后繼者不屈不撓的抗爭,中國才沒有完全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無愧于民族英雄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