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史記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1760字
- 2019-11-15 14:05:13
傳記
傳記第一 黃帝
黃帝 是上古傳說時代的一位圣主。一說姓公孫,一說姓姬,這兩個姓,都打著周代的烙印。名軒轅,少典之子。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在今河南新鄭建立有熊國。
當時,發明農耕和醫藥的天下共主炎帝神農氏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伐,戰亂不已,生靈涂炭,神農氏也無可奈何。黃帝毅然擔負起安定天下的重任。他用戰爭的手段,征討抗命不從的部落,諸部落紛紛前來歸附,最終形成黃帝、炎帝、蚩尤三大勢力。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并向西發展。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竄,居于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向黃帝求救,并結為聯盟。蚩尤用銅制造兵器,勇猛無比。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于是以德行治理百姓,整兵振武,發展黍稷菽麥稻等糧食作物的生產,團結歸附的各個部落。又調集各部落的軍隊,排成不同的方陣,每個方陣分別打出熊、羆(pí)、貔(pí)、貅(xiú)、?(chū)、虎等圖像的旗幟,統一號令,在涿鹿的原野上與蚩尤決戰。雙方的士卒都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終于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
戰后,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酋長,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宣告成功。據說,當時天顯現大螾大螻,色尚黃,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猶在,于是畫了蚩尤的像到處懸掛。天下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后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于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并,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他就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奠定天下,定都于涿鹿,得到了國家重器寶鼎,設置了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云,管軍事的稱縉云,管治安的稱白云,管營造的稱黑云,管中央事務的稱黃云。還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為了安和鬼神,他經常親自參加封祭山川鬼神的儀式。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歷法。為了加強全國的聯系,到處劈山開路,并定期巡視各地,問民疾苦,勸民農桑。他東到大海,登上凡山和泰山;西至空峒,登上雞頭山;南達大江,登上熊山和湘山;北逐葷粥(xūnyù,匈奴人的遠祖),在釜山大會諸部落酋長,合符盟誓。
當時,不少人民仍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黃帝教人民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制紡織技術,用以制作衣服冠冕,御寒護體。他的大臣也各有技能和創造:羲和與常儀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伶倫創制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容成綜合以上六術,制作樂律和律歷。黃帝還讓伶倫和垂制造樂器磬和鐘,沮誦和蒼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揮造弓,共鼓和貨狄作舟。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據說黃帝活了一百一十歲,死后安葬于橋山(今陜西黃陵)。
評: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時代,那些半人半神的英雄們,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黃帝就是中國傳說時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們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諸多創造,似乎一切先民從野蠻向文明過渡中的制作都出自其手,從而將他奉為人文始祖。根據研究,黃帝很可能實有其人,是父系氏族時期中原地區的一位部落聯盟長。他通過戰爭,使中原各部落實現了聯合,并做了許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傳歷史中占有重要位置。至于將他說成中華民族的始祖,顯然是前人千古一系愿望的反映,有以偏概全之嫌。因為,盡管古人把夏、商、周、秦、漢、安息、鮮卑、匈奴、羌、蠻、狄等的始祖都追溯到黃帝,但炎帝、蚩尤的后裔總不能也說成是黃帝的子孫吧!比如南方的苗族,就自稱是蚩尤的后代。當然,對此也不必過于認真,因為我們今天已將黃帝看成華夏民族由野蠻過渡到文明的一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