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史記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1233字
- 2019-11-15 14:05:13
傳記第三 帝嚳
帝嚳(kù) 高辛氏,是五帝中的第三位天子,黃帝的曾孫。他的祖父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的大兒子,他的父親名叫極。他生而神靈,一落地就自稱其名。他從小德行高尚,聰明能干。十五歲時,被帝顓頊選為助手,有功。帝顓頊死后,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
帝嚳以亳(今河南偃師)為都城,以木德為帝。他繼續設五官,以重為木正,黎為火正,該為金正,修及熙為水正,句龍為土正,管理各項國事。當時,共工氏實力強大,對嚳繼帝位極為不滿,憤怒得用頭撞擊不周山,使天柱折斷,大地斜向東南,并進而發動反叛。帝嚳下令火正黎帶兵平定共工之亂,卻未能奏效。帝嚳于庚申日處死了不勝任的黎,以其弟吳回繼任火正,終于平定了叛亂,誅殺了共工氏。也有的古書上,把共工寫為與顓頊爭帝,這是傳聞的不同。
帝嚳以仁愛治國,他說:“最好的德行是廣泛地愛人,最佳的政治是廣博地有利于人。所以為政最重要的是講信譽,治理最重要的是仁愛。我為帝,就是要審慎地做好這兩點罷了。”他生活非常儉樸,穿著素潔的衣衫,住的宮室,以白木和泥土建成,未加任何修飾。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的恩惠施及萬物,唯獨不顧及自身,他仁愛而有威望,說話講究信譽。他了解民間的疾苦,急百姓之所急,行百姓之所愿,撫慰萬民,引導人們增加生產,節儉費用。他治民就好像以水灌溉田地,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而且中正不偏,深受百姓的敬服和愛戴。他舉止適時,絕不違背自然規律。他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人們互相關心愛護,生活困難就有人送來飲食,家里有事鄰居就來幫忙,生了疾病就有人來看護,耕種時缺乏農具可以向別家借來,男女老少各有規矩,兒童受到教養,成年人得以發揮能力,老年人能安度晚年。百姓只要向天子交納很少的貢物,其余都留以自用,所以人們活的時候不缺吃穿,死了以后不愁收斂。商人們販運來本地缺少的物品,價格合理,運出本地的出產,使其得以流通。可以說,這是中國最早的太平盛世。
帝嚳的政治這么開明,也得益于他能虛心地聽取士人的意見和大膽提拔任用人才。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親自出征,一舉將其平定。咸黑、柞卜長于音樂和制作樂器,帝嚳就安排他倆合適的職位,終于創作出《九招》之樂和鼙鼓、苓、管、塤、篪等新樂器,以樂和政,促進了天下的安定。
帝嚳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棄,是周人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子契,是商人的始祖。次妃陳豐氏名慶都,生子放勛,即后來的帝堯。次妃娵訾氏名常儀,生子摯。帝嚳活了一百零五歲(一說九十三歲),死后安葬于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
評:傳說中的帝嚳是一位治國有方的仁愛之主。他生活儉樸,以“博愛人”和“博利人”作為國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社會得到治理,人民安居樂業,互親互愛,生產發展。這種太平盛世,成為儒家仁政主張的根據,并為歷代政治家所頌揚和仿效。自然,帝嚳的政績中有很多后代儒家增益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