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傳記

傳記第一 努爾哈赤 皇太極

努爾哈赤(1559—1626) 姓愛新覺羅,滿族,出生在明朝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的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滿族是女真族的后裔,明初,女真族分為建州、海西和東海三大部。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任建州左衛都指揮,父親塔克世為建州左衛指揮。努爾哈赤十歲喪母,受繼母虐待,十九歲時就從父親那里分得少量家產自立。為了生活,他登高山,攀險谷,去深山老林采松子、挖人參,到撫順等地的馬市出售。他勤奮好學,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書籍,結交漢族知識分子,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后來他投到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每次打仗總是奮勇沖殺,屢立戰功,因而得到李成梁的賞識和器重。艱苦的勞動,廣泛的社會閱歷和緊張的戎馬生活,使努爾哈赤成為女真族中的一個意志堅強,足智多謀,武藝超群,出類拔萃的人物。

明代女真族社會處在混亂動蕩之中,各部蜂起,稱王稱長,互相殘殺。為此,統一女真族,結束各部割據成為女真族的迫切要求和振興民族的歷史趨勢,努爾哈赤正是順應這樣的時代潮流登上了政治舞臺。

努爾哈赤的統一事業,首先從統一建州本部開始。明萬歷十一年(1583),建州右衛古埒城主阿臺騷擾遼東,舉兵反明。明朝駐遼將軍李成梁派兵鎮壓阿臺部,任用覺昌安和塔克世為向導。明軍在攻打阿臺的過程中聽信一個名叫尼堪外蘭的女真族小頭目挑撥,誤殺了覺昌安和塔克世。努爾哈赤滿懷忿恨返回故里,明朝賜給他攻打阿臺時的三十道敕書和十三副鎧甲,并允許他承襲建州左衛指揮使的職銜。這時候,努爾哈赤已經是一個二十五歲血氣方剛的青年了,他不以承襲祖職為滿足,決心報父、祖被殺之仇,以十三副鎧甲起兵,邁出了創立偉大事業的第一步。

到了萬歷十六年(1588),建州女真各部基本上已經統一在努爾哈赤的旗幟之下。統一戰爭的節節勝利,在女真族內部引起了強烈的震蕩,特別引起力量正在增長著的海西女真的注意。明朝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利用海西女真的力量來抵制建州女真的發展,經常挑起民族殘殺。萬歷二十一年(1593),海西女真的葉赫部首領納林布祿糾集了哈達、烏拉等九部三萬之眾的聯軍,分三路向努爾哈赤所在地發起進攻。努爾哈赤面臨這場嚴峻的考驗,積極策劃,沉著應戰。他向部眾指出:“來敵部落很多,部長自以為首,其心不一,不過是烏合之眾;而我兵雖少,可都是精兵勇將,奮力一戰,傷其頭目,敵兵將不擊自潰。”即派兵星夜兼程,搶駐古勒山要地,“立險要之處,誘彼來戰”,葉赫部被誘陷入埋伏圈,頭目布齋中箭而亡,各部敵兵頓時一片混亂。努爾哈赤縱兵追擊,萬弩齊發,矢如暴雨,殺得敵人尸體遍地,傷亡無算,烏拉部首領滿泰的弟弟布占泰被生擒。古勒大捷粉碎了以葉赫部為首九部三萬之眾的進攻,完成了統一建州女真各部大業,努爾哈赤因而聲威大振。此后,努爾哈赤乘勝進擊,采取了分化和逐個蠶食的策略,把統一戰爭的兵鋒直指海西女真。在此后二十年的時間里,海西女真族除了葉赫部由于明朝的支持和保護未被征服以外,其余各部都被努爾哈赤所統一。分居在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西岸的東海女真族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也被招來歸附,至此,努爾哈赤終于完成了統一女真族的歷史任命。

努爾哈赤率領部眾,走過了艱難的歷程,逐漸發展成為一支擁有精兵六、七萬人的強大力量,“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鮮鴨綠江,諸部始合為一”,以建州女真為主體的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開始形成。

在統一女真族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制度,建立了女真族的奴隸主貴族政權。

原來女真人各部落按自然村居住,多則二三十戶,少則幾戶,滿語叫“嘎山”。村民生產、行軍、狩獵時每一成員手持弓箭,以族寨結合,十人為一“牛錄”,立一人為首領,稱“牛錄額真”(牛錄是箭的意思,額真是主的意思)。但是這種“牛錄”組織是不穩定的,出行則合,歸寨則散。由于軍事行動的需要,努爾哈赤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在原“牛錄”組織的基礎上創建八旗制度(初創為四旗,后擴大為八旗),分黃、紅、藍、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八旗,每旗設固山額真(旗主)一人,副職梅勒額真二人,管轄五甲喇;每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管轄五牛錄;每牛錄三百人,設牛錄額真一人,下設代子二人為副手,置四個章京。這樣,每旗為七千五百人,八旗總共六萬人。由三百人組成的牛錄,分別于四個“嘎山”居住,由牛錄章京管理“嘎山”的各種事務。八旗制度“以旗統人”,“出則備戰,入則務農”,是兵民一體的社會組織,具有管理行政、軍事、生產三方面的職能,與清朝的軍事制度有淵源關系。與此同時,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族過程中,日漸形成了以固山額真為核心的政治中心。萬歷十五年(1587)在呼蘭哈達山南岡的二道河子,建筑了費阿拉城(稱舊老城),這里地勢險要,群山環抱,三面為斷崖絕壁,只有北面平坦,易守難攻。就在這個簡陋的城堡里,努爾哈赤定國政、布教令、立法制,為建立政權作準備。以后形勢日益發展,又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在蘇子河與嘉哈河的交匯處東岸赫圖阿拉筑了一座新城,俗稱老城。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在政治、法制、兵制已經初具格局的基礎上,認為“帝業已成”,便稱汗登位,建立了“大金”政權(史稱后金),年號天命,建都赫圖阿拉城。

天命政權是滿族奴隸主貴族的割據政權,也是創建大清王朝的前奏。后金國的建立,推動了滿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為滿洲貴族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天命政權建立以后,努爾哈赤把用兵的重點從統一女真族諸部逐漸轉移到反抗明朝的民族壓迫方面。萬歷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舉行祭堂子儀式,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七大恨”反映了女真族對明朝統治者在遼東地區推行民族壓迫政策的強烈忿恨。當日,努爾哈赤率二萬旗兵分兩路向明邊進軍。一路攻打撫順城為八旗兵的首戰目標;另一路是攻打東州和馬根單等地。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率領五千輕騎星夜馳騁,于十四日晚到達撫順城外。午夜八旗兵吹響螺角,乘云梯、人梯逾城而入。事先打扮馬商入城的八旗兵迅速接應,全城頓時炮火燭天,殺聲四起。明朝守將李永芳措手不及,稍作抵抗后便舉城投降。另一支八旗兵也攻下了東州和馬根單等地。明朝遼東巡撫李維翰急派總兵張承蔭率一萬兵馬前去鎮壓,途中遭八旗兵伏擊,全軍覆滅。努爾哈赤反明首戰告捷,掠走人畜,收降明朝散兵敗將,滿載勝利果實回到赫圖阿拉,又是祭天祀祖,又是酒席歌舞,都城一派勝利的歡樂景象。

努爾哈赤公開舉起抗明大旗,八旗兵繼攻破撫順之后乘勝前進,又連下鴉鶻關、清河城、撫安、三岔兒等地,毀城略地,聲威大振,不但“全遼震動”,而且京師也“舉朝震駭”。明朝神宗皇帝驚呼:“遼東戰爭,覆軍殞將,邊事十分危急。”為了維持遼東的統治,明朝準備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妄圖一舉消滅金政權。楊鎬被任命為遼東經略,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籌餉集糧,經過半年多的準備,到了第二年二月(1619)終于調集了明兵八萬八千多人,加上葉赫、朝鮮兵總計十萬余兵馬,號稱四十七萬大軍,陸續開往遼東前線,向金政權所在地赫圖阿拉進發。

努爾哈赤很快得到了明兵出邊的情報,并且掌握了明軍的部署和行動計劃,他迅速召集諸貝勒大臣商議抗明對策。努爾哈赤認為明軍主力是從撫順而來的由杜松率領三萬多人的西路大軍,因而他制訂了“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準備集中優勢兵力打擊主力明軍,然后各個擊破各路明軍。杜松率軍于二月二十九日出撫順城,三月一日占駐戰略要地薩爾滸山(今撫順大伙房水庫東側),然后又親率一萬人攻打附近的界凡城,兵力再次分散。努爾哈赤親率六旗四萬兵力包圍薩爾滸山,命代善、皇太極率二旗兵力在界凡城迎擊明軍。努爾哈赤率八旗兵向薩爾滸山發起猛烈攻擊,不適氣候和不熟悉地理環境的明軍,頓時亂成一團,紛紛西逃,結果在得力阿哈一帶全軍被殲,總指揮杜松等將領也都戰死。八旗兵在薩爾滸山取得速勝之后,奮勇打擊其他三路明軍。至四月五日,來犯明軍除李如柏指揮的南路軍逃往沈陽之外,其余三路大軍全部被八旗兵各個擊破。薩爾滸戰役以明軍損兵折將的慘敗而告終。

薩爾滸大捷以后,明朝與后金的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明朝從此實力大衰,一蹶不振,不得不由進攻轉入防御;而后金力量大增,努爾哈赤政治野心也越來越大,因此對明戰爭由防御轉入了進攻,把戰事向明朝邊境推進,并以奪取遼陽、沈陽作為主要的軍事目標。

明軍在薩爾滸慘敗以后,遼東一片混亂,難民似潮水般涌向內地,明朝邊官也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努爾哈赤看到明邊空虛,人心浮動,就在薩爾滸戰役結束不久,當年(1619)六月,便興兵進犯開原、鐵嶺、柴河、撫安等堡,并且均為八旗兵攻克得手。八月,因開原、鐵嶺等重鎮已失,海西女真的葉赫部失去了明軍的后援,也為金政權所兼并。至此,女真族各部落都統一在以建州部為核心的民族共同體之內,成為滿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天命六年(1621)三月,努爾哈赤派人潛入沈陽,聯絡城內的蒙古饑民以作內應。十一日努爾哈赤親領大軍渡過渾河,于十二、十三日兩天猛攻沈陽城,蒙古饑民內應,明軍也作頑強抵抗,戰斗異常激烈。八旗兵臨陣斬殺明朝總兵賀世賢,攻克沈陽城。十八日,努爾哈赤乘勝揮師進兵遼陽,明軍引水注壕,環城列炮,死守孤城。八旗兵從右翼毀閘,左翼毀橋斷了明軍水源和退路,開展了激烈的巷戰,經略袁應泰自殺,遼陽也落入后金之手。

勝利之后,努爾哈赤決定遷都遼陽(1621),五年以后(1625)把國都遷至沈陽。清朝尊沈陽為盛京,成為第二政治中心。

寧遠未得,沈陽不安。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努爾哈赤率六萬大軍親征遼東重鎮寧遠城。守將袁崇煥奮起抵抗,八旗兵數次強攻,終不能得手,而且傷亡很大。努爾哈赤認為已無力攻破寧遠,只得撤兵回沈陽。攻打寧遠失利,努爾哈赤滿懷郁忿,八月十一日患毒疽不治而死,終年六十八歲,葬于沈陽福陵,清朝尊努爾哈赤為太祖。


皇太極(1592—1643) 姓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其母蒙古葉赫納喇氏。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時,二十二歲的皇太極為正白旗固山額真,并同代善、阿敏、莾古爾泰為“四大貝勒”,共理機務,成為后金政權的核心成員。

青年時代的皇太極跟隨努爾哈赤馳騁疆場,“勇敢絕倫”,戰功顯赫。“七大恨”抗明首戰撫順是他向父汗獻策而取得的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起了女真族進行抗明戰爭的熱情。在著名的薩爾滸大戰中皇太極轉戰三路,沖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卓著。

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死,皇太極即汗位,次年改為天聰元年(1627)。他登上汗位以后,推行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治國新政,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新政就是禮優漢官,更定官制,與漢族封建王朝的統治制度接軌。

后金國的統治地盤擴張至遼沈地區之后,它的主要統治對象由原來的女真族轉變為廣大的漢民。因此,皇太極在遼沈地區首先推行“編戶為民”政策,把大批漢民從奴隸制“拖克索”(農莊)中解脫出來,成為個體農戶,他強調“滿洲、蒙古、漢人視同一體”,從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漢民的處境,解放了生產力。為了統治人數多于女真人的漢民的需要,降金漢官在后金政權中的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起來。努爾哈赤時期雖曾經有過優待明朝降官的先例,撫順守將李永芳降服以后,被升為總兵官,并將孫女嫁給他,又委以管轄漢民的重任。但當時努爾哈赤對漢官基本上是采取打擊和排斥的政策,對漢民也是采取奴役和屠殺政策。如今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了鞏固遼東地區的統治,皇太極實行了禮優漢官的方針。

皇太極對漢官范文程和降將洪承疇的優遇和器重最為典型。

范文程是宋明兩朝名臣的后代,祖輩移居沈陽,是明朝秀才,滿腹經綸,有智謀,有遠見。天命三年(1618)在撫順謁見努爾哈赤,對策論學,縱橫古今,很得賞識。皇太極登汗以后,對他更為器重,讓他參預軍政大計的決策,凡經范文程草擬的文書,總是批準照辦,每次召見討論軍事,常談到深夜還不能盡言。平時每逢與臣下議政,皇太極總要先問:“范章京知道嗎?”如遇臣下議奏有不當之處,皇太極即語:“何不先與范章京商議?”有時范文程患疾,一些重大事情還得等他病愈后才能裁決。皇太極對范文程的信任簡直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洪承疇是明朝重臣名將,崇德五年(1640)東北要塞錦州告急,崇禎皇帝命他率軍出關解錦州之圍。崇德七年(1642)洪承疇在松山戰役中被清軍擒獲,解送盛京。皇太極為了招降他費了一番心計,把他安置在沈陽的高級寓所,每天酒肉款待。承疇乃大明將帥,不愿茍且求生,他日夜蓬頭赤足,不語不食。皇太極多次派大臣去勸降,都被痛斥而返。后來派范文程去開導勸降,他仍怒罵不休。范文程暫且不提投誠的事,卻與他談論古今佚事,洪承疇才整整衣冠,平心靜氣而對之。這時候恰巧屋梁積塵落在洪的衣襟上,他幾次用袖輕輕將塵屑拂去。范文程回來向皇太極報告說:“承疇是不會絕食而盡的,他如此愛惜衣服,更何況對自己的生命呢!”皇太極聽了很受啟發,增強了勸降的信心,決定親自到洪承疇寓所與之對話。其時,正是初春二月,盛京仍寒氣襲人,皇太極見洪承疇衣服單薄,就卸下自己身上的貂皮披風,給他披上,并和藹地詢問說:“將軍受冷吧?”承疇受到意外的關懷,久久看著皇太極頗為感動,最后嘆了一聲道:“真命世之主也!”隨即叩首請降。皇太極高興極了,賜給他很多珍貴物品,還在宮中演戲設宴表示慶賀。一些八旗貝勒對這位手下敗將、羈縻之囚被如此款待,心中不服。皇太極胸有成竹地問諸位貝勒說:“太祖帶領我們櫛風沐雨,轉戰疆場是為了什么?”他們回答說:“想得中原啊!”皇太極笑著說:“比如行路,我們都是盲人,今得一引路者,我怎么不感到高興呢!”諸貝勒聽了他的開導,也都心悅誠服了。洪承疇降清以后,官至大學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在清軍入關和南下的許多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對于明朝降清的漢官、漢將,皇太極都以禮相待,不論職銜尊微,人數多寡,一律收留,“無不恩養之”;至于明朝有影響的知名人士,待遇更加優厚:先宴請,后賞賜,任命官職,安排家眷,給奴仆、馬匹,除親自宴請外,還規定八旗貝勒輪番宴請,“宰牲請宴,曾無虛日”。他經常疏導八旗貝勒大臣說:“要使人心悅誠服,以圖大事,惟多得人為喜耳。金銀財幣用之有盡,收到一二賢人,好處無窮。”皇太極禮優漢官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僅在天聰五年(1631)八旗兵攻取大凌河城時,就收降漢官漢將一百數十人。明朝在東北的主要將領如祖大壽、洪承疇、張存仁、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在皇太極時期先后降清,成為清朝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由于大批漢官漢將降清和對蒙古族的統一,皇太極于崇德七年(1642)增編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加上原來的滿洲八旗,組成了一支各民族聯合的軍事勁旅,為清軍入關,統一全國,鞏固統治政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粗糙的后金奴隸主政權同日益發展著的滿族社會越來越不相適應,尤其是大批滿人進入遼沈地區以后,他們的封建化意識明顯增強,因而改革行政機構已經是勢在必行了。于是皇太極借鑒漢族封建王朝的統治經驗,仿照明朝制度,加強皇權,更定官制,設置各級新的統治機構。

努爾哈赤生前規定了“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四大貝勒輪值執掌政務的政體,皇太極同其他三大貝勒并起并坐,實際上是共同執政。這種君權與旗主分權體制妨礙了滿族社會的封建化進程。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采納降清漢官的建議,設立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由八旗貝勒兼管各部事務。皇太極面諭六部大臣,要求他們奉公守法,“以副朕意”,廢除了原來八旗旗主“共理國政”的舊制,建立了君權的獨尊地位。同時,皇太極還設置文館把儒臣分兩班,稱筆帖式(文書),也稱文館大學士,分別翻譯漢文典籍和記注本朝政事,實際上成了他的咨詢機構和秘書班子。天聰十年(1636)又改文館為內三院:

內國史院,掌管記錄起注,撰寫詔令、表彰文稿;

內秘書院,掌管撰寫對外交往的文書和對下屬官吏的訓令以及起草祭文;

內弘文院,掌注譯史籍以及向汗及王子講經論史。

各院均設大學士、學士三人,三院計九人,由滿、蒙、漢人分別擔任。

崇德元年(1636)又設都察院,以監察各級官員;增設理藩院處理同蒙古族的關系并協調與各民族的關系。入關以后,它們成為清朝定制,對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發展,發揮了特殊的作用。皇太極還接受漢官的建議,開科取士,吸納了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參與滿族政權。

經過皇太極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清政權日臻完善,逐漸與漢族封建政權相近似,表明滿族社會已經跨進了封建制度的大門。

皇太極在天聰九年(1635)率兵征服了蒙古察哈爾部,漠南蒙古統一在后金的版圖;在此以前還收服朝鮮,使其“稱弟納貢”,解除了金政權的后顧之憂。他又從蒙古林丹汗的兒子那里獲得了元朝的“傳國玉璽”,皇太極認為“天命歸金”,自己應該為天下共主。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在沈陽宮殿里舉行了隆重的上尊號大典,正式稱為“仁圣皇帝”,成為大清王朝的第一帝。然后改族稱女真為滿洲,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1636年為崇德元年。從此,以滿洲貴族為主體的一個新的政權——大清國出現在東北地區。

皇太極是一位有謀有智的政治家,他不僅統一蒙古,收服朝鮮,鞏固了滿族政權在遼東的地位,而且在軍事征服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其取代明朝統治全國的意識日益強烈起來。他在“致明國皇帝書”中公開表明了取得全國統治權力的雄心壯志,他說:“自古天下,非一姓所常有。天運循環……豈有帝之裔常為帝,王之裔常為王哉!”根據這個理論,皇太極加緊了征明的軍事行動,他親自率兵圍錦州,戰松山,收降明將洪承疇、祖大壽,拔去了清軍進兵關內的兩大軍事重鎮,明軍失去要塞,在東北的精銳損失殆盡,再也無力抗拒清軍的進攻了。崇德七年到八年間(1642—1643),皇太極派大軍攻入關內擾掠晉、冀、魯等地全勝而歸,八旗兵威震中原,進行了大舉入關的軍事演習。軍事上的不斷勝利和皇權的加強,皇太極政治威望極大地得到提高,崇德七年十月西藏達賴五世派遣使臣不遠萬里到盛京朝覲大清皇帝;厄魯特蒙古首領戴青綽爾濟等也親赴盛京,向清通好。皇太極看到宏圖大業即將實現,滿懷著無限喜悅的心情。

正是在入關前偉大勝利的關鍵時刻,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晚上亥時(十時左右)因患中風,皇太極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二歲,在位十七年,安葬昭陵(今沈陽北陵),清朝尊他為太宗。

皇太極雖在入關前離開人世,沒能登上統治全國的皇帝寶座,然而,經過他終生的奮斗,已經形成了多民族統一國家封建王朝的雛形,定鼎燕京,統治全中國已呈水到渠成之勢,一代新朝——大清帝國誕生在即。


評:努爾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人,自登上政治舞臺以來,順應歷史潮流完成了統一女真族的歷史使命,是一位出色的滿族英雄。他率領部眾攻城略地,設八旗制度,建后金政權,割據遼東,為滿洲貴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奠定了基石。然而,努爾哈赤在進行民族戰爭的過程中,用民族屠殺的政策來反抗明朝的民族壓迫,無疑也給滿漢人民帶來了災難。


青年時代的皇太極鼎力助父汗統一女真族,轉戰疆場,屢建戰功。二十二歲登上后金汗位,在位十七年間他大刀闊斧地推行封建化改革措施,完善了政治制度,發展了社會經濟,推進了滿族社會的進步,為清王朝建立全國性的統治政權打下了基礎。皇太極是新一代封建王朝的開拓者,在清朝歷史上寫下了重要一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包头市| 武宁县| 南阳市| 山阳县| 额尔古纳市| 庐江县| 兴文县| 博野县| 中卫市| 桦甸市| 郸城县| 儋州市| 中江县| 乌拉特中旗| 久治县| 凌云县| 林芝县| 洪雅县| 滦平县| 于都县| 澎湖县| 体育| 新安县| 时尚| 光山县| 桦甸市| 荆门市| 章丘市| 尉氏县| 汶川县| 陇南市| 龙南县| 彩票| 三穗县| 富阳市| 澳门| 阳江市| 宁乡县| 类乌齐县|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