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志第一 政治制度

遼朝先后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今內蒙古寧城縣大明城)、南京(亦稱燕京,即今北京)、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遼代后期,雖然中京的政治作用加強,但仍然沒有改變上京是首都的地位。

遼朝由北方游牧的契丹民族所建。其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游牧生活方式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是在捺缽(契丹語“行在所”、“行宮”的音譯)。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巡游于捺缽之地,大小內外臣僚和應役人等及漢人宣徽院所管的百司皆扈從而行。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捺缽是政令所出的行政中心。

受氣候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同一季度的捺缽地也不固定。春天捺缽多在鴨子河濼(今吉林省大安縣的月亮泡),主要活動是用海東青鶻捕天鵝并接見各部部長。初到時由于季節還冷,天鵝還沒有來,就先在冰上搭帳篷,鑿冰鉤魚。鉤到第一條魚時,要舉行頭魚宴,以示慶賀。冰消融之后,天鵝、大雁飛來,于是在沙地上縱鷹鶻捕鵝雁。捕到第一只天鵝之后,皇帝以鵝薦廟,并舉行極為隆重的頭鵝宴,君臣皆插鵝毛于頭上以為樂。弋獵網鉤,春盡乃還。夏捺缽為了避暑納涼,無常所,屆時卜吉地而往,多在吐兒山(今大興安嶺南端)進行。主要任務是與北、南臣僚商議國事,空暇時則游獵。秋捺缽多在伏虎林(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東部),主要活動是射虎鹿。冬季時間較長,需要避寒,捺缽地點多在廣平淀(今內蒙古奈曼旗東北部)。主要任務是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并不時出外校獵講武,還接受宋朝及諸國的貢禮。宰相以下的次要官員留在上京或中京,行遣一切漢人公事。如果除拜官員,只是行堂帖臨時委任,待去捺缽奏明皇帝,取得圣旨后,才能發給正式的誥敕。文官中的低級官員如縣令、錄事以下的小官的任免可不必去捺缽奏聞,聽任中書銓選。武官的任免必須去捺缽奏聞。

遼代官制分北、南兩面。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制,并參照五代和宋的官制。其官也有實授、遙授之分。職事官與散官及階、勛、憲銜、封爵、食邑戶數等配套。遼代官名中多契丹語官名,如于越雖無固定職掌,卻班列百僚之上,沒有大功德者不授。林牙即翰林,惕隱掌管皇族政教,夷離畢掌管刑獄,乙里免為王妃,等等。

遼朝兵制中斡魯朵中的宮衛騎軍兵甲犀利,教練完習,簡選天下之精銳,聚之腹心之中,既擔任保衛任務,又出兵打仗。另外還有部族軍、漢軍、渤海軍等。契丹是游牧民族,善于騎射,平時放牧漁獵,既是生產經濟活動,又是軍事練習。有戰事很快即可集合成軍。

遼代的法律也是因俗而治,不同地區和民族使用不同法律。早期有民族歧視,至圣宗時契丹人犯法也用漢律來斷。這反映了漢人地位的上升。一般講遼代刑罰較重,而且皇帝往往隨意殺人,無法無天,穆宗尤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经县| 涞水县| 威宁| 环江| 焦作市| 安西县| 衢州市| 姚安县| 洞头县| 澄迈县| 云林县| 扶余县| 长丰县| 临澧县| 华宁县| 扶风县| 安顺市| 英山县| 黄梅县| 乌拉特中旗| 九寨沟县| 中方县| 新闻| 台江县| 株洲市| 正定县| 玛沁县| 广宁县| 图们市| 安塞县| 惠东县| 东丰县| 神木县| 凤庆县| 周至县| 江津市| 通河县| 福鼎市| 廊坊市| 淮北市|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