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服與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
- (英)尤金·羅根
- 7015字
- 2019-10-18 20:15:36

圖1和圖2分別是在1516—1517年間征服馬木魯克帝國阿拉伯領土的奧斯曼素丹塞利姆一世和在1519年將北非沿海地區納入奧斯曼統治的巴巴里海盜海伊爾丁·巴巴羅薩。這兩幅基于想象的佛羅倫薩繪畫,大約是在兩人去世后的1550年左右完成的。1613—1618年德魯茲王法赫爾丁二世流亡佛羅倫薩期間,這兩幅畫可能是他見到的美第奇家族藏品的一部分。

圖3 這名19世紀大馬士革理發師做生意的方式,同他一個世紀前的同行理發師艾哈邁德·布戴伊里相同。

圖4 拿破侖·波拿巴率領法國軍隊在金字塔之戰(1798年7月21日)中大敗統治埃及的馬木魯克埃米爾們,成功進入開羅。這幅畫是路易·弗朗索瓦·勒熱納(1775—1848)在1806年基于戰場速寫完成的。勒熱納描繪了馬木魯克騎兵和訓練有素的法國步兵間不對等的沖突。用埃及編年史家哲拜爾提的話說,法軍“槍聲不斷,震耳欲聾”。

圖5 這幅喬治·伊曼紐爾·奧皮茨(1775—1841)創作的作品描繪了1831年阿卡城門外,年邁的黎巴嫩山統治者埃米爾巴希爾·謝哈卜二世(中間持手杖而立者)向埃及將軍易卜拉欣帕夏(馬背上)效忠。易卜拉欣是埃及統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之子,他在圍攻阿卡6個月后占領了這個戰略要塞,完成了對敘利亞的征服。

圖6 醫生、編年史家米哈伊勒·米舍卡目睹了1831—1832年埃及人對阿卡的圍攻,并匯報給統治黎巴嫩山的謝哈卜家族。米舍卡后來擔任大馬士革美國領事館的副領事。1860年大馬士革屠殺中,他和家人在暴徒的暴力中幸存。在19世紀70年代初米舍卡晚年階段,邦菲斯創作了這幅肖像畫。

圖7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是一名出生于卡瓦拉的阿爾巴尼亞人,于1805—1847年間統治埃及,建立了一個覆蓋蘇丹、希賈茲、大敘利亞和克里特島的帝國。1840年,他讓路易·夏爾·奧古斯特·庫代(1790—1873)給他畫了這幅坐著的肖像畫。同年,他的軍隊被英國-奧斯曼聯軍趕出敘利亞。他建立的王朝統治埃及到1952年。

圖8 1832年起,埃米爾阿卜杜·卡迪爾領導阿爾及利亞反抗法國統治的運動,直到1847年他最終向奧馬勒公爵投降。法國藝術家奧古斯特·雷吉斯(1813—1880)描繪了這次投降的場面。阿卜杜·卡迪爾因其堅決的抵抗而在法國贏得了廣泛的尊敬。他受到法國總統路易·拿破侖的隆重接見,隨后被光榮地流放到奧斯曼領土上,并享有法國的津貼。他在大馬士革定居,在該城1860年的屠殺中拯救了許多基督徒。

圖9 麥加謝里夫侯賽因之子埃米爾費薩爾的肖像照。他是1916—1918年反抗奧斯曼人的阿拉伯大起義中阿拉伯軍隊的首領。1918年2月28日,保羅·卡斯泰爾諾運用奧托克羅姆干版彩色攝影技術在紅海亞喀巴港拍攝了這張照片。1920年,費薩爾成為敘利亞國王,同年被法國人罷黜,1921年加冕為伊拉克國王。

圖10 1918年3月28日,費薩爾阿拉伯軍隊的一群貝都因士兵在棕櫚樹叢中。保羅·卡斯泰爾諾的這張奧托克羅姆干版彩色照片記錄了一些男子的臉,他們參與襲擊了希賈茲鐵路和麥加與大馬士革間的奧斯曼沙漠要塞。英國軍官T.E.勞倫斯,即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在他的經典之作《智慧七柱》中頌揚了這些襲擊。

圖11 法國第一任常駐摩洛哥將軍路易-赫伯特·利奧泰元帥的肖像照。他是一個創新型的統治者,他那富有同情心的帝國統治方式影響了日后法國對敘利亞的殖民治理。利奧泰的統治被阿卜杜·卡里姆·赫塔比領導的里夫戰爭(1921—1926)破壞。喬治·舍瓦利耶在1927年拍攝了這張奧托克羅姆干版彩色照片,此時利奧泰已經離開摩洛哥兩年。

圖12 1925年,阿卜杜·卡里姆·赫塔比在摩洛哥抗擊法國人的這些激動人心的畫面,激發了阿拉伯世界各地的民族主義者。以北里夫地區的山中要塞為基地,阿卜杜·卡里姆帶領他的柏柏爾非正規軍先后擊敗了西班牙人和法國人,直到1926年歐洲聯軍包圍并擊敗了里夫人。在這張平版印刷畫中,擁有現代戰機和火炮的法國人在阿卜杜·卡里姆領導的摩洛哥騎兵的緊逼下節節敗退,頭頂上方的伊斯蘭旗幟上寫著:“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圖13 法國駐敘利亞首任高級專員亨利·古羅將軍的奧托克羅姆干版彩色肖像照,1919年10月3日攝于貝魯特,拍攝者是奧古斯特·萊昂。古羅曾任利奧泰在摩洛哥時的助手,嘗試應用利奧泰的多項措施來支持法國對敘利亞的統治,但失敗了。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最終在敘利亞激起了一場從1925年持續至1927年的全國性的反叛。這場反叛最終被鎮壓。

圖14 1919年11月22日,法國統治下的貝魯特。法國三色旗裝點著奧斯曼鐘樓和主行政中心的陽臺,軍隊在底下的閱兵廣場上扎營。雖然一些黎巴嫩人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積極尋求法國的委任統治,但他們希望法國扮演一個更無私的角色,來幫助他們建立獨立國家所必需的機構。

圖15 1925年,被法國炮火摧毀的大馬士革。1925年10月,大馬士革人起義反抗法國的殖民統治。起義者涌入阿茲姆宮,試圖俘獲法國高級專員莫里斯·薩拉伊。法國統治當局清空了這座宮殿,將火炮對準周邊的街區,轟炸了48小時。一名目擊者記錄道,在大馬士革,“毀滅性的炮彈和大火吞噬了600多座最美的房屋?!闭掌那安烤褪前⑵澞穼m的廢墟。

圖16 薩阿德·扎格盧勒和埃及代表團的其他成員結束在馬耳他的流放后回國。1919年3月8日,扎格盧勒被捕,激起埃及全國的民族主義示威。民眾的壓力迫使英國收回其政策,允許扎格盧勒和代表團成員回開羅,并作為埃及的代表參加巴黎和會。但代表團的努力是徒勞的:列強早已承認英國為埃及的保護國。照片上,扎格盧勒被安排坐在中間,握著手杖。他的右邊是伊斯瑪儀·西德基,兩人后來分道揚鑣,西德基成為埃及“自由化時代”的反面人物。

圖17 1919年,婦女首次參與埃及的國家政治,登上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這份法國周刊描繪了英國騎警注視下一眾男性中間一群蒙頭蔽面的女性,以大力宣揚“埃及的女性示威”。胡達·沙拉維是這場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她的丈夫阿里與扎格盧勒一同被流放。

圖18 在這張1928年攝于吉達的照片中間戴著眼鏡、高出身邊眾顧問一頭的人是阿卜杜·阿齊茲·本·阿卜杜·拉赫曼·費薩爾·阿勒·沙特,在西方更多以伊本·沙特而聞名,他是現代沙特阿拉伯王國的創建者。他在1925年征服希賈茲的哈希姆王國之后,獲得了“納季德素丹兼希賈茲國王”的稱號。1932年,伊本·沙特將他的王國重新命名為沙特阿拉伯,使之成為唯一一個以統治家族命名的現代國家。

圖19 法烏齊·蓋伍格吉(中間)與1936—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起義的領導人在一起。蓋伍格吉參加了阿拉伯人反抗歐洲統治最有名的幾次起義,包括敘利亞的麥賽倫戰役(1920)、敘利亞起義(1925—1927)、巴勒斯坦阿拉伯起義和伊拉克的拉希德·阿里軍事政變(1941)。二戰期間,他在納粹德國避難,躲避英國人的追捕。二戰后的1947—1948年,他回到巴勒斯坦,領導阿拉伯解放軍。

圖20 懲戒性懲罰:英國軍隊摧毀了被懷疑支持1936—1939年阿拉伯起義的村民的房屋。這種未走常規程序而進行的集體懲罰,其合法性來自英國統治當局為打擊阿拉伯起義而通過的一系列緊急法規。1936—1940年間,大約有2000所房屋被毀。

圖21 1943年8月17日,敘利亞議會召開。在1941年7月自由法國宣布敘利亞和黎巴嫩獨立后,敘利亞人投票選舉出了他們首個獨立政府。民族聯盟獲得了明顯的多數,在第一屆議會會議(如照片中所示)中,該黨派領導人舒克里·古瓦特里當選為敘利亞共和國總統。

圖22 1945年5月29日,敘利亞議會一片狼藉。盡管法國做出了保證,但戴高樂的政府無意承認敘利亞的完全獨立,拒絕將該國軍隊的控制權移交總統古瓦特里的政府。1945年5月,當敘利亞人起身進行民族主義示威時,法國人突襲了議會,向政府機關開火,并炮轟大馬士革的住宅區,試圖將他們的權威強加在不情愿的敘利亞人身上,但他們的嘗試失敗了。1946年4月,最后一名法國士兵撤離敘利亞。
1948年為巴勒斯坦而戰

圖23 這張擺拍的宣傳照展現了一群集合了常規軍和非常規軍的士兵,在一名頭戴纏頭的穆斯林宗教人士的指揮下,保衛耶路撒冷城墻,抵御猶太人的進攻。

圖24 事實上,巴勒斯坦戰士在1948年沒有做好保衛國家的準備。由于缺乏裝備和訓練,沒有人擁有能與1948年他們所面對的猶太部隊相匹敵的戰斗經驗。更糟糕的是,他們低估了對手。5月14日,英國從巴勒斯坦撤軍后,他們被猶太部隊徹底擊敗。

圖25 1952年7月在埃及掌權后不久的埃及自由軍官們。51歲的穆罕默德·納吉布將軍(坐在桌后)是平均年齡34歲的年輕自由軍官中的老政治家。1954年,賈馬勒·阿卜杜·納賽爾中校(坐在納吉布右邊)軟禁納吉布并就任總統。站在納吉布右邊的是納賽爾的得力助手阿卜杜·哈基姆·阿米爾少校。埃及共和國的第三任總統、中校安瓦爾·薩達特坐在左數第四位。

圖26 這張照片展示的是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人即將登上那架將他們送向被俘命運的摩洛哥客機。1956年10月22日,法國戰機攔截了這架原本飛往突尼斯的DC-3飛機,并迫使該機在阿爾及利亞城市奧蘭降落。艾哈邁德·本·貝拉、穆罕默德·黑德爾和霍辛·艾耶特·艾哈邁德(從左至右)被捕并被關押至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摩洛哥素丹穆罕默德五世之子穆萊哈桑王子(后來的哈桑二世國王,照片中身著制服)為這些阿爾及利亞的革命者送行。
1958年黎巴嫩內戰

圖27 1958年7月,在抵制總理拉希德·卡拉米、總統福阿德·謝哈卜新政府的民眾抗議活動中,很多前總統卡米勒·夏蒙的基督徒婦女支持者走上街頭,用掃帚柄來騷擾黎巴嫩政府軍的士兵。據稱有很多婦女在沖突中受傷。

圖28 1958年7月伊拉克革命爆發后,總統夏蒙以壓制“共產主義顛覆”為由尋求美國支持,黎巴嫩也成為唯一一個援引艾森豪威爾主義條款的國家。3天之內就有約60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在黎海岸線登陸,他們的一舉一動引發了貝魯特居民的密切關注。在10月25日未發一槍一彈而悄然撤離前,這支部隊的數量已增至1.5萬人,還保有第六艦隊和艦載飛機的支持。[原標題:好奇的黎巴嫩人觀看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休息……]

圖29 阿卜杜·薩拉姆·阿里夫上校是1958年7月推翻哈希姆王室的伊拉克革命的領導人之一。7月14日,阿里夫成功占領伊拉克國家廣播電臺,向震驚的伊拉克民眾宣布了國王費薩爾二世的死訊以及共和國建立的消息,伊拉克人民全力支持革命。圖中阿里夫正在什葉派圣城納杰夫向聚集的支持者發表講話,闡述新政府的目標和改革計劃。隨后在1963年,阿里夫又推翻了總統阿卜杜·卡里姆·卡西姆,從而成為伊拉克共和國第二任總統。
1967年6月戰爭

圖30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軍向埃及、約旦、敘利亞空軍基地發動了一系列毀滅性的突襲,從而掀開了1967年6月戰爭的帷幕。在不到3小時的時間內,以色列人摧毀了埃及85%的戰斗機,使其空軍基地完全癱瘓。在取得了空中優勢后,以色列地面部隊橫掃西奈、約旦河西岸和戈蘭高地,徹底擊潰了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國軍隊。圖中是以色列士兵正在西奈的一處空軍基地檢查被摧毀的埃及戰機。

圖31 1967年6月以色列對約旦河西岸的占領,迫使超過30萬名巴勒斯坦人逃往位于約旦河東岸尋求避難。戰爭期間,連接約旦河東西兩岸的道路、橋梁遭到徹底破壞,這也使得難民們的逃亡之路更加兇險。很多新難民僅帶著少量可攜帶的財產就踏上了逃亡之路。
巴勒斯坦劫持事件

圖32 萊拉·哈立德是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成員。1969年,她成功劫持了環球航空公司一架由羅馬飛往大馬士革的飛機,最終所有乘客和機組人員都被安全釋放。其第二次行動針對一架以色列客機,但被以色列國家航空公司的安保人員挫敗,她的同伴被當場擊斃,她本人則被制服,并在飛機緊急迫降倫敦后被英國警方逮捕。作為犯人交換計劃的一部分,萊拉·哈立德于1970年10月1日被英國政府釋放。

圖33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控制了約旦首都安曼以東道森機場的一條廢棄跑道,并宣布將其重新命名為“革命機場”。1970年9月6日至9日,“人陣”先后將一架美國環球航空公司客機、一架英國海外航空公司客機以及一架瑞士航空客機劫持至“革命機場”。9月12日,在清空機上全部310名人員后,3架被劫客機全部被炸毀。這次行動成功地吸引了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問題的關注,但也驅使侯賽因國王在1970—1971年血腥的“黑九月”戰爭中將巴勒斯坦運動徹底清除出約旦。

圖34 年輕上尉穆阿邁爾·卡扎菲于1969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利比亞王室,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民眾國”。1970年,他宣布將利比亞石油工業收歸國有,聲稱政府將壟斷國內石油資源的生產、標價和利潤。其他阿拉伯產油國也追隨其步伐,提升了這些國家的全球經濟影響力。

圖35 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軍隊跨越蘇伊士運河,成功突破了以色列人沿巴列夫防線所布置的堅固的沙筑工事防御體系。由于是在猶太人的贖罪日發動襲擊,埃及人打得以色列人措手不及,在進攻發起后僅幾分鐘之內就成功地在1967年6月戰爭中失去的西奈領土上升起了本國國旗。這也是阿拉伯世界在長達20年的戰爭狀態中首次在戰場上擊敗這個猶太國家。

圖36 經過一周的激烈戰斗,以色列人重整旗鼓,開始向敘利亞和埃及發動攻勢。他們利用埃及人10月6日以水槍在巴列夫防線防御工事上打開的缺口橫渡蘇伊士運河,包圍了位于運河西岸的埃及軍隊。結果戰場上兩國陷入僵持,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則將這一軍事僵局轉化為政治優勢。

圖37 在1973年10月激戰正酣之際,阿拉伯產油國動用了其石油武器,對世界經濟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美國因其對以色列戰備工作的支持,面臨著阿拉伯世界的全面石油禁運。1973年12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對阿拉伯國家的巡回訪問期間,呼吁沙特國王費薩爾解除沙特對美國的石油禁運,但并未取得成功。1974年3月,阿拉伯產油國才最終解除了石油禁運。

圖38 在1974年11月13日受邀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講期間,巴解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享受了國家元首級別的待遇。以色列代表團從其前排座位上集體退場,以示抗議。“今天,我來到這里,一手拿著橄欖枝,一手拿著自由戰士的槍,”他在座無虛席的大廳中說道,“不要讓橄欖枝從我手中滑落?!?/p>

圖39 1975—1976年黎巴嫩內戰期間,整片整片的貝魯特街區因內戰暴力而被夷為平地。然而,這僅僅是一場延續長達15年的沖突的第一階段,在此期間,黎巴嫩國內沒有一塊土地能夠幸免。
1981年10月6日安瓦爾·薩達特遇刺

圖40 1981年10月6日,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遇刺身亡。薩達特為慶祝作為其總統任期高光時刻的1973年戰爭,每年都堅持全身戎裝地出席10月6日的閱兵儀式。1979年后,埃及因打破阿拉伯內部陣線、與以色列單獨簽署和平協議而遭到孤立,一年一度的閱兵式對薩達特而言就顯得更為重要。圖為1981年埃及總統乘坐一輛豪華敞篷轎車,參加他的最后一次10月6日閱兵。

圖41 閱兵式意料之中的沉悶突然被打破:一輛炮兵卡車突然脫離車隊,車上的武裝人員向檢閱臺開火。薩達特總統幾乎當場死亡,刺殺者是一名叫哈立德·伊斯蘭布里的伊斯蘭主義者。他高喊道:“我殺死了法老,我不怕死。”

圖42 發生在薩布拉、沙蒂拉難民營的暴行,迫使美國、法國和意大利部隊返回黎巴嫩。盡管是作為維和部隊進入黎巴嫩,但為了支持總統艾敏·杰馬耶勒政府,他們卻被迫卷入了黎巴嫩的戰斗。1983年10月23日,一系列經過精心協調的自殺式爆炸襲擊將法國和美國營地夷為平地,瞬間就炸死了241名美軍士兵和58名法國傘兵部隊軍人。圖中為美國海軍陸戰隊成員在其位于貝魯特國際機場附近總部的廢墟中開展救援行動。

圖43 20世紀80年代,黎巴嫩什葉派發展為一支新興的力量。他們與1983年針對法國和美國軍隊總部的襲擊以及一系列針對黎境內以色列部隊的毀滅性襲擊關系密切。1985年,在伊朗支持下一個名為真主黨的新組織悄然成立。作為一支民兵力量,真主黨的活動使得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的陣地難以維持,最終迫使以色列于2000年單方面撤軍。圖為1989年什葉派宗教人士在貝魯特西區領導真主黨成員舉行阿舒拉節慶?;顒?。

圖44 為了將巴解組織戰士逐出黎巴嫩首都,1982年7月以色列人對貝魯特西區進行了圍攻,也讓這座滿目瘡痍的城市經歷了一輪前所未有的暴力。在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的介入下,以色列人才于8月解除了對貝魯特的包圍。根據調解結果,巴解組織戰斗人員將在一支由美國、法國、意大利的維和人員組成的國際部隊的監督下完成撤離。

圖45 1982年8月22日,巴勒斯坦戰士登上卡車駛往不遠處的貝魯特港,在那里他們將登船開啟流亡之旅。自從1970—1971年巴解組織被逐出約旦以來,貝魯特就一直是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武裝斗爭的中心。巴勒斯坦戰士宣稱在抵制以色列人圍攻的戰斗中取得了勝利,他們是在巴勒斯坦旗幟和阿拉法特的畫像之下,攜帶著武器撤離貝魯特的。

圖46 在1948年戰爭中逃離家園的巴勒斯坦難民至今仍居住在難民營內。這些難民成為黎巴嫩基督徒民兵組織易于襲擊的目標,后者指責巴勒斯坦人應為黎巴嫩內戰期間幾次最嚴重的暴力沖突負責。1982年9月,在多國部隊撤離貝魯特、馬龍派總統巴希爾·杰馬耶勒遭暗殺身亡后,基督徒民兵在以色列人的掩護下進入薩布拉和沙蒂拉難民營,對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難民進行了瘋狂屠殺。圖中為屠殺剛剛結束后一位幸存者走在薩布拉難民營的瓦礫邊。

圖47 1991年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擊退了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在遭受長達數周的空襲之后,伊拉克軍隊在地面戰斗開始前夕點燃了科威特國內700口油井,打響了對科威特及其支持者的環境和經濟戰。

圖48 伊拉克軍隊急于在慘烈的地面戰爭開始前撤離科威特,征用了大量卡車和汽車。在科威特向北通往伊拉克的80號高速公路上,數以千計的伊拉克車輛在完全暴露的情況下被美國戰機擊毀,這條公路也因此被稱為“死亡公路”。過度的殺戮引發了國際社會的譴責,也迫使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于1991年2月28日終止了“沙漠風暴”行動。

圖49 解放科威特帶來了一個計劃之外的結果:巴以之間開啟了第一次有意義的和平進程。在挪威外交部的支持下開展的秘密“二軌外交”,最終促成巴以雙方于1993年9月13日簽署《奧斯陸協議》。簽署當日,在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的協調下,多年的對手亞西爾·阿拉法特和伊扎克·拉賓在白宮實現歷史性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