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28.心理上的斷乳
- 醫學生實習手記上
- 金妙人
- 2912字
- 2019-12-27 08:48:41
這一章要跟大家講一講和青春期有關的內容,青春期,可能是一生當中心理風暴最多的時期了,一等到你的青春期過了,看清了生活的真面目,對任何新事物都不再像原先那樣興奮新奇的時候,你就長大了。
先給大家說一說青春期最突出的幾個心理,不知道大家回望自己青春期時期的心境,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自己?
很多成年人都在抱怨自己每天做著自己不想做的工作,學生抱怨每天學著不想學的東西,大家仿佛都在被逼著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都在鼓吹要做自己。
我想問,你要做自己,首先,你自己是誰你知道嗎?
這時候你就又要說了,我是誰我還不知道嗎?我是張三,今年二十一,在上大學……巴拉巴拉一堆。
但是以上你所說的所有信息都不是你心靈上的自己,都是外在社會上的自己,張三是你的姓名,大學生的身份是“張三”這個姓名所連帶的信息,你是誰?要拋開所有與你姓名有關的身份也好、財富也好、地位也好,這些統統都要拋去。
你再告訴我,你是誰?
是不是突然一下知道了事實的真相?其實,你連你是誰你都不清楚,還一天到晚嚷嚷著要做自己,請問,你自己是誰你都不清楚,怎么去做自己?
譬如這個問題要是問到我,問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是一個愛睡懶覺的人。(我要把睡懶覺貫徹到底。)開個小玩笑,回歸正題,人的一生都在尋找自己,自己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可能很多人,一時間,都無法給出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
成年人根本不想做一個成年人,但是青少年一直想變成一個真正的大人。
少年的時候,我們總是去模仿一些大人們的動作或者行為,只因為看上去很酷,等你長大了再回頭看,那時真的是年少。
這就是青春期很典型的一個心理——成人感,大家都無比期望自己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成年人,可以擺脫家庭、擺脫父母獨立生活,一個人完成所有事情,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不用依附于任何人。
這個心理很正常,有這樣的心理不用感到擔心憂慮,每個人都會經歷這種心理。
青春期另外一個典型的心理特點就是情緒像“暴風驟雨”,一天的心情就像是坐過山車,忽上忽下,如果碰到讓你生氣的事情,你能立馬怒火中燒,情緒反應特別大,就像是風暴一樣;再者,比較特殊的就是情緒的“暴風驟雨”可以和“溫和細膩”共存,一般來說,一個人如果情緒屬于容易波動暴躁的,他/她不會有溫和細膩的一面。
但是,青春期,“暴風驟雨”和“溫和細膩”可以同時存在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溫和”是說,即便是我們情緒上有很大的反應和波動,我們會經過自身的一些處理,以一種比較溫和的表達方式向外界和他人表現出我們自己的情緒,“細膩”是指我們內在的情緒變得豐富而細致,逐漸構建自我對外界和他人的認知。
每個人的青春期都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共生體。
就像上面說的,青春期的時候情緒“暴風驟雨”和“溫和細膩”共存,除此之外,我們的情緒既內向也外向,情緒的內向是指,少年的我們喜歡把自己的情緒藏在心里,喜怒哀樂不行于色,情緒的外向說的是當我們遇到必須要表現或者展示自己情緒的社交場合的時候呢,我們情緒的表現又具有一定的表演色彩,就跟舞臺上的演員演戲一樣,情緒表達得有些夸張,具有表演的痕跡,仿佛我們是獨特的自己,他人都在關注、注視我們。
處于青春期的我們既善變,又固執,但這都是正常的情況。
對于青春期產生的孤獨感,心理學家霍林沃思是這么解釋的,因為我們出于青春期了,感覺自己馬上就要長大了,可以獨立生存了,也期望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的存在,我們的獨立意識在意念中崛起了,就像被燃起的火焰,越燒越高,但是我們以我們初生牛犢的能力,還不足以應付社會上的所有事情,我們需要父母家庭的幫助,但是心理上,我們又抗拒接受來自家庭或者父母的幫助,因為那樣就會打碎我們的獨立的人格。
所以,久而久之,我們就感到孤獨,無人可知的孤獨。
霍林沃思將它定義為“心理上的斷乳”,跟生理上的斷乳一樣,如果我們克服了、戰勝了,我們就真的成長了。
孤獨是人的一生當中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但是孤獨又是一種常態,沒有人喜歡孤獨,但又不得不孤獨,人都是要孤獨地走下去的,只有在孤獨的時候,你對自我的審視才來自于你自己的內心深處,而不是他人的眼光。
說到孤獨,很多人都跟我說感到人生迷茫,找不到方向,我想告訴你人生的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大家都迷茫,迷茫也是一個永恒的心境,因為我們永遠都無從得知未來會是什么樣子,倘若是知道未來的模樣,那日子還有什么意思?一旦找到方向,人就不迷茫了,但是完成一個目標之后,人又開始迷茫了,所以尋找方向很重要,不然原地打轉多可怕?
總有開竅晚的人,總有等到事情結束、血痕淡去,才明白發生了什么的人,總有后知后覺的人,然后跑來問我,告訴我他/她現在找到人生目標了,可惜有點晚……
我斬釘截鐵地告訴她/他:一點也不遲!
因為還有很多人,一生都找不到方向。
所有的船可能都有帆,但不是所有船都有舵手。
有很多畢業生不愿意面對踏入社會的這個現實,他們很多人就逃避就業去選擇各種其他事情做,也有很多人說上大學,其實就是在給你就業前放你四年的假期,讓你好好緩緩。
前面《沉沒成本》章節里面提到過自我同一性,很多大學生為了逃避就業這種現象其實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停滯。
這個很糟糕嗎?
不糟糕,甚至很正常。
不是所有大學畢業生都知道自己未來的定位,他們需要一段時間去思考和選擇自己適合做什么、想做什么,需要時間去整合內在的自我,需要時間和精力去探索自我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所以也有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畢業之后的幾年不斷地在換工作,這正常嗎?還是年輕人太浮躁?
當然正常,這是對自我的探索。
我們都自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實,說實話,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能可以通過長時間相處,了解任何人,但即便是跟自己相處了這么多年,我們依舊是不了解自己。
我們最不了解的人就是我們自己,然而卻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這是一個心理上極大的誤區。
心理不像身體照照鏡子就能看到,心理看不見、摸不著,它也不會說話,但它一直操控著我們的身體。
每個人都是一半魔鬼、一半天使,如果你突然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冒進腦子里,不要驚訝,也不要慌張,讓你身體里的天使去教育它,那是不對的。
其實有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是灰色的,里面住著一個灰頭土臉的自己。
青春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有一種病叫做“青春期綜合征”,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亦或是你身邊的孩子,青春期里出現非常異常的生理、心理表現,那可能就是得了“青春期綜合征”,我在青春期的某一階段的時候,內心里整天就特別想自殘,每天自殘的念頭總是時不時地冒出來,然后直到我打開水燙到腳了,我有自殘的念頭,但這個念頭每出現一次就被我的意念扼制一次,因為實在是太疼了。
我只是有這個念頭,我從來都不做,但是有的人卻不會像我這樣,他們會對自殘上癮,因為疼痛給他們帶來思維清楚的感覺,讓他們錯以為自殘可以帶來快樂,青春期里出現的任何奇怪的念頭,都不奇怪,因為你在青春期。
但是你要學會自己控制自己,不要迷戀于傷害自身或者他人的行為,這種行為常常都是因為你將事情的因果搞錯所導致錯覺,亦或是你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刺激來調劑生活。
如果有你覺得生活需要刺激來調劑才能繼續,那就請你看書,沒有什么比你腦海里的世界更刺激了。
自我控制,祝所有人都順利度過青春期,變成一個金光閃閃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