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機大揭秘
- 周旭 司朝潤 武偉超
- 2131字
- 2019-11-15 20:37:17
1.2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飛天“稻草人”
由于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突出表現,空軍作為一支全新的軍事力量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對空武器,如空對空導彈、地對空導彈、殲擊機、高射炮等。不過因為這些武器的針對目標是飛行單位,所以不能像陸軍和艦艇那樣進行訓練,需要提供假想的飛行目標進行射擊,如圖1-7所示。

圖1-7
最初,空中使用的靶標都是拖靶、小旗或者布袋,這樣既不安全也不真實,而且訓練效果一般。當時各國都在積極尋求一種既可以像飛機一樣在空中飛行,又不需要人駕駛的模擬飛行器,這個想法恰好和無人機的概念相重合。它最接近真實飛機的外形、低廉的造價、相對靈活的飛行方式,無疑是用作靶機的絕佳選擇。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無人機最初的設計目標是為了完成正常戰機的作戰任務,是具有進攻威脅的戰斗利器;然而第一架實用型的軍用無人機卻并不能用來攻擊敵方目標,相反卻是作為“被攻擊”的對象。
不過,無人機被當作飛行標靶使用也實屬無奈,原因在于當時最先進的“喉”式無人機,雖然在1927年成功試飛,但還不能實現穩定飛行,更不要說投彈了。研發人員不得不調整思路,最后將無人機用作訓練——不然沒有實用價值的無人機,恐怕又要夭折了。無人機研發的思路調整之后,就有了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人機將標靶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使軍方用另一個名字“靶機”(如圖1-8所示)來代稱無人機。可以說,“靶機”完美地滿足了對空武器訓練需求。它就相當于地面部隊練習射擊刺殺時所用的“稻草人”,只不過它是飛在天上的。

圖1-8
在“靶機”的研發上,英國人再次走到了前頭。一開始,是由英國皇家航空研究院進行研究的,當英國海軍看到無人靶機巨大的軍事潛力之后,立刻全力支持航空研究院,可以說給無人機研發項目打了一劑“強心針”。那么,我們就不得不說一說讓英國海軍欣喜若狂的“蜂后”無人機的故事了。
無人機的鼻祖“蜂后”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無人機研發人員已經調整了思路,將無人機技術集中朝著無人靶機這個方向發展。
最初,英國皇家航空研究院對RAE 1921型無人靶機進行了試飛。這是一種新型的無人靶機,它將空氣動力學、輕型發動機和無線電技術有效結合,可在近2km的高度上以160km/h的時速飛行。只是,這樣的飛行性能并不足以模擬當時的戰機,還不能用作訓練用的靶機。此時,英國皇家航空研究院由于得不到經費的支持,充斥著消極、悲觀的情緒。不過,隨后的“費利王后”(Fairey Queen)無人機,將這樣的負能量一掃而光。
1932年,英國本土艦隊將“費利王后”攜往地中海進行試驗,檢驗靶機的飛行性能,當然更重要的是檢驗本土艦隊防空火力的效能。當時“費利王后”沖著本土艦隊的密集防空火力飛行了兩個小時而未被擊中,這一試驗結果讓當時的海軍大跌眼鏡——這不僅說明本土艦隊防空兵器低效,同時也充分說明靶機具有無可爭辯的實用性——一旦靶機改成無人攻擊機,將對艦隊帶來莫大威脅。
這讓英國人抓到了一個發展空中力量的契機,也激勵他們加緊開發無人機技術。終于,在1934年,英國人在“虎蛾”雙翼機的基礎上,升級改良后造出“蜂后”無人機(如圖1-9所示)。相對于之前的靶機,“蜂后”在飛行性能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再次刷新了英國海軍對無人機的認知。當然,也爭取到了海軍對無人機研究的支持。
在“蜂后”誕生之前,當時所有的無人機在起飛后都無法回到原點,所以沒法對其加以再利用。隨著“蜂后”的問世,將空氣動力學、輕型發動機和無線電技術進行了有效結合,終于使無人機得以返回其起飛點,這就使它們變得更實用了。“蜂后”的飛行高度達到17 000英尺(約5000m),最大速度為160km/h,其飛行性能也遠勝于同時期的任何無人機。“蜂后”也因此被廣泛認為是無人機的鼻祖。

圖1-9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英國人將“蜂后”運用于戰場,很快就嘗到了甜頭,他們馬上加緊生產了420架新型“蜂后”靶機。據資料顯示,這些靶機每架都有20架次的飛行記錄,它們伴隨著英軍飛行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如圖1-10所示)。甚至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空軍力量之所以強于德國,擁有“蜂后”無人機也是原因之一。

圖1-10
與英國皇家海軍一樣,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海軍也相信無人機的軍事潛力,至少認為作為靶機進行作戰訓練是非常可行的。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美國人將無人機用于靶機的想法最初來自于一個玩具模型制造商人。20世紀30年代,雷吉納德·丹尼(Reginald Denny)在他的無線電飛機公司里制造出了一架遙控飛行模型,將其命名為RP-1,并推薦給軍方。不過,一開始美國軍方認為這種“小玩意”只是玩具而已,因而毫無興趣。不過,在他們看到RP-1的飛行性能之后,想法很快就來了一個大反轉——這架飛行器用作空中標靶再合適不過了。從193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美軍一口氣采購了15 000多架這種遙控飛機。而且,這架遙控飛機還促使了美國人進一步研究更加先進的大型無線電控制靶機,甚至還進一步將無人機研究觸碰到艦載無人戰斗機領域,如圖1-11所示。

圖1-11
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人機的使用,從最初作為替代飛行員執行空中作戰任務而備受期待的新式武器,到只能充當陪練的飛行靶機,無人機的發展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總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無人機仍處于初步的研發階段,它們巨大的應用潛力,要等到接下來的冷戰時期才會逐步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