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生命的夢境
無為而為,不必心存刻意。任我們的天性,順應生命的自然軌跡前進。
苛求令我們的心靈更累,理想使我們的生命更無味,追求讓我們的生活更加雜亂,物欲使我們的人生陷入蕪雜與昏昧。
保持自然,處世恬淡,使我們的心靈自由,才是生命的真意。
讓我們的雙足自由地行走,行走在天地之間。
讓我們心靈的羽翼自由地翱翔,遨游在時光的生生滅滅之中。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游居學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克制欲望崇尚修養,離群索居不同流俗,高談闊論憤世嫉俗,只是自命清高罷了。這是僻居山野超脫名利的高士,不是奔走在世間的勢利平庸之人,因而是那些處在貧困潦倒走投無路境遇中的人自我安慰的榜樣。
言必稱仁德、道義、忠厚、誠信,行必尊奉恭敬、節儉、推戴、謙讓,一心修身潔己。這是胸懷天下有志廓清宇內的俊杰,是教化正俗的仁人志士,因而是那些游歷天下尋求機遇的飽學之士所終生追求的德操。
倡導建立功勛,注重名垂青史,禮敬君臣,匡正名分,安定社會秩序。這是治理國家的棟梁,是尊崇國君、強國富民的智能之人,因而是那些熱衷于功名利祿、胸藏經世致用拓土開疆智略的人所追求的理想。
悠游山澤林泉,安處閑適自在,垂釣溪澗,消遣度日,無憂無慮恬淡無為;這是寄身江河湖海,避世逍遙,不問世事的人,因而是那些心靜淡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楷模。
修煉導引,吐故納新,與自然同呼吸,效仿鳥獸蟲魚融入自然,順應自然,修身養性,以求益壽延年。這是善于養生的人。這是像彭祖那樣珍重自愛的人所終生追求的境界。
如果不是用盡心思地為了與人不同,自然達到高明的境界;不是為了得到仁義的名聲而去做事;不是為了追求功業名利而使天下自然治理;不必漂游江河湖海卻能保持心境的自然恬淡;無需苦練行氣導引的功夫也能益壽延年;沒有什么是不能忘記的,也沒有什么是執意占有的,寧靜淡泊,怡然自處,那么,就會體悟到生命的美好。這就是天地的大道,就是圣人的大德。因此,恬然淡泊、寂靜無思、虛己以待、不求有為,就是天地坦蕩無所偏私的自然境界,也正是道所蘊含的至德的內在品質。
刻意而為,必失本心
有些人的形象雖然普通,但是能夠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不論他多么樸素,多么滄桑,總給人以打動人心的力量。
有的人雖然精心修飾,衣著名牌,油頭粉面,但是卻令人反感。
有的人默然無言,而你卻覺得他就是一座大山,蘊含著很多的資源,厚重而可靠。
有的人刻意地表現著自己的才能,卻總給人一種底氣不足的印象。
天地無心,萬物自生。除去刻意之心,則能化育自成。
故曰,圣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惔矣。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后應,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于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惔之至也。無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因此,圣人內心恬靜無為則外表平允和悅,心平氣和則安然淡泊。心境平和恬靜自然,那么心靈就不會受到憂慮禍患的干擾,身心也就不會被邪惡不正的行為侵蝕。因而他的德行臻于圓滿心神不致受到缺損。因此可以這樣說,圣人的降生,那是上天的意志,圣人的離世,也是萬物的造化。靜處則與陰氣的本質相同,運動則與陽氣的性質共生。不求率先享有福澤,也不成為禍患的肇始,因有所感觸而做出相應的變化,因情勢被迫而做出行為的選擇,迫不得已而后有所行動。舍棄聰明智巧以及既有的經驗和刻意的行為,只是遵循天理物性,就沒有天災,也沒有物欲的牽累,自然也就沒有無端的非議,也就更不會有鬼神的譴責與報應。其生則如浮云飄蕩,其死則如恬靜的休息。
不做深思遠慮,也不預先籌謀。智慧明察,但卻不自我炫耀于世。誠篤信達,如同四季節令,固守而不稍差。內心安適,無憂無戚,不存非分的夢想,也無過分的奢求,心志純正如一,不懷雜念,靈魂無所累系,從容自在,虛空無為,安恬自適,與天地同德。因此,可以這樣說:悲苦或歡樂,都是損害天德的根源;喜悅或憤怒,都是違逆大道的合謀;偏愛或是憎惡,都是毀壞大德的幫兇。
因此,內心無憂無樂,這是德行的極致;守一不變,這是至靜的最高境界;無論做什么都能順應而不相抵觸,這是虛懷大度的至性之境;交往不以物品為重,這是胸襟恬淡的至情;不做任何違背常理的行為,這是內心專一的至境,所以說,身心勞碌過度而得不到休養,那么必將疲累不堪,精力過度操勞而不及時調理,那么必定心力交瘁,身心交瘁必然損傷元氣。
水的自然屬性是,不混雜外物就自然清澈,不流動就自然持平,但是如果人為壅塞堵阻而不使其自然流注,也同樣不能保持清潔,可見這是上天至德的昭示。由此可見,純一精美而不雜,寂然平靜而不變,淡泊無為,行為以順應自然天性為準則,這就是修養身心之道。
放下心情,自在行走
我們只是天地間的一分子。生命的本意,就在于自在。因此,不要過分注重外在的名利與富貴,也不要刻意謀求功業顯赫,只任生命的內在特質自然發揮。
在這塵世間,不要讓太多的欲求蒙蔽了我們的雙眼。
空出我們的雙手,解放我們的雙肩,澄澈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無所負累,自由地行走在天地之間。走過原野,走過季節,一任繁花開滿枝頭,獨對落雪滿地。無需欣欣,也不必戚戚,一切都是大自然的呼吸,是天地的信義。
動靜順時,禍福兩忘。天理自然,無為乎其間。真正的德行,自然天成。
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
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惫仕匾舱?,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干越之劍]指古代吳越所制之劍。吳越之境盛產名劍,傳說有位著名的鑄劍師叫干將,在莫邪山下鑄造了雌雄二劍。雄劍名干將,雌劍名莫邪。此處借指利器。
擁有干將所鑄造的寶劍,用匣子秘密珍藏起來,從不輕意使用,是因為把它作為最珍貴的寶貝珍視。精神則自由悠游,通達四方,無所不至,上及蒼天,下徹大地,化育萬物,倏然無跡,所以人們稱之為天地的主宰。
純一自然樸素之道,核心是守護內心的精神的純粹。操守高潔無所玷污,身心融合一體。渾厚如一自然通達,所做所為合乎天地規律。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普通人看重私利,廉潔的人注重名譽,賢德的人崇尚高遠的志向,圣哲以保持自然的風貌為貴?!币虼?,所謂素,就是說沒有雜質。所謂純,就是說沒有污損其自然的內在本質。能夠體悟“純”與“素”的真諦,就是真正的人。
做真正的自己
擁有珍寶,唯恐被人窺知,因而需要秘藏。而精神則充盈天地,覆蓋萬物,唯恐無人可知、無人可解。獨占或是共享,都是刻意而為,并非出于至誠。
無論精神或物質,都是天地的產物,珍藏或炫耀,都不是天地的本意。
將我們的心靈融入自然,與天地一體。不要苛求,也不要放任,只是自然而然而已。
讓我們的心靈之花自由開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