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無效保證合同及其法律責任

一、保證無效的幾種情形

主要是因主體資格問題而導致擔保無效,前文已經論述,本節簡述之。

(一)國家機關保證無效。

《擔保法》第9條規定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這是法律對國家機關擔任保證人的禁止性規定;其實早在《擔保法》頒布以前財政部、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對此都有類似的規定;這是由于國家機關的性質和職能所決定的。《擔保法司法解釋》又進一步規定國家機關同樣不能作為物上擔保人,即國家機關將其財產作抵押、質押屬無效。

(二)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保證無效。

《擔保法》第9條對此也作了禁止性規定。這里需要注意掌握的問題是:關于以公益為目的的標準是什么,有的醫院、學校、幼兒園、特別是電視臺、電臺、報社很難界定是不是以公益為目的,如私立學校、幼兒園其營利性非常明顯,但法律上仍然只能認定為以公益為目的,司法實踐中對是不是以公益為目的標準問題已形成共識。實踐中應具體掌握三個標準:法律標準、登記標準、實踐標準。

(三)企業法人的職能部門保證無效:如辦公室、財務科等。

(四)分支機構作為保證人的原則無效:如分公司、辦事處等。

(五)自治組織不能當保證人,如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

(六)關于《擔保法司法解釋》第6條規定的五種未經批準和登記的對外擔保的效力問題。

對外擔保是指中國境內機構以保函、備用信用證、本票、匯票等形式出具擔保,或以財產、權利對外抵押、質押,向境外機構或境內外資金融機構承諾,如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由擔保人履行義務。如融資擔保、融資租賃擔保、補償貿易項下的擔保、境外工程承包中的擔保等。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6條規定下列五種情形屬無效擔保:

1.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或者登記對外擔保的;

2.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或者登記,為境外機構向境內債權人提供擔保的;

3.為外商投資企業注冊資本、外商投資企業中的外方投資部分的對外債務提供擔保的;

4.無權經營外匯擔保業務的金融機構、無外匯收入的非金融性質的企業法人提供外匯擔保的;

5.主合同變更或者債權人將對外擔保合同項下權利轉讓,未經擔保人同意和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的,擔保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本條規定的依據是1996年、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辦法》(以下簡稱1996年《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司法解釋采用吸收的方式,肯定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規定的對對外擔保所作的限制。原因主要是考慮外匯管制、外匯平衡和減少境內企業風險的需要。

2014年6月1日,《跨境擔保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新規”)正式生效。“新規”廢止了1996年《辦法》及實施細則等涉及對外擔保外匯管理的法規,用內涵更寬泛的“跨境擔保”取代了對外擔保概念。

根據“新規”,跨境擔保是指擔保人向債權人書面作出的、具有法律約束力、承諾按照擔保合同約定履行相關付款義務并可能產生資金跨境收付或資產所有權跨境轉移等國際收支交易的擔保行為。跨境擔保包括以下三種類型:(1)內保外貸(即擔保人注冊地在境內、債務人和債權人注冊地均在境外),(2)外保內貸(即擔保人在境外、債務人和債權人均在境內)和(3)其他形式的跨境擔保(如擔保人和債務人均在境內、債權人在境外,或者擔保人和債務人均在境內、債權人在境外)。

在2014年“新規”出臺之前,一方面由于對于對外擔保內涵存在不同認識,境內個人向境外債權人或者為境外債務人向境內債權人提供擔保,是否屬于被納入外匯監管的“對外擔保”,未經外匯審批或登記是否會導致擔保合同無效,司法實踐的態度并不統一;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機關對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的監管要求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導致同一類型的對外擔保合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效力認定結果(如銀行提供融資性對外保證,就經歷了從逐筆審批到余額管理的轉變,因而未經審批的該類對外擔保的效力,也隨之從無效變成了有效),而且由于行政規范變動快、層級低、數量多,裁判機構有時無法及時、準確地獲知監管部門對于特定對外擔保類型的管理要求,因而加劇了司法裁判的不統一。

雖然2014年“新規”之前的對外擔保糾紛裁判思路并不完全一致,不過主流司法立場還是認為對外擔保未經審批或登記應認定為無效,但是我們認為這一立場存在諸多值得商榷之處。《擔保法司法解釋》第6條規定基本上不再適用,應當盡快廢止或者修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呼伦贝尔市| 墨竹工卡县| 成都市| 华宁县| 金堂县| 兖州市| 泰安市| 马山县| 武宣县| 贺州市| 会昌县| 穆棱市| 安图县| 交城县| 名山县| 竹山县| 东宁县| 汤原县| 镇巴县| 太和县| 九寨沟县| 石河子市| 重庆市| 娄烦县| 沙雅县| 诸城市| 天全县| 额敏县| 汤阴县| 龙胜| 鄢陵县| 桃源县| 德钦县| 怀安县| 内黄县| 乐山市| 堆龙德庆县| 安康市| 新源县|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