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并購重組全流程操作實務
- 任鐵虎
- 2468字
- 2019-11-29 21:19:30
第一節 個體工商戶
本節講述個體工商戶的概念、作用和法律地位等內容。
一、個體工商戶的概念
本書曾將企業解釋為系依一定程序設立,運用各種經濟要素從事經營活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也即凡依法注冊登記、具有該類屬性的經營體,均應視為企業。根據現行法律對企業的規制及其劃分標準,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租賃業等行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年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的企業,系微型企業[1]。
按照《民法總則》《民法通則》及《個體工商戶條例》等法律規范,個體工商戶,是指經依法注冊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活動的自然人(公民)[2]。個體工商戶可以個人經營,也可以家庭經營,可以起字號,可根據經營需要招用從業人員,并依法訂立勞動合同;同時,法律要求其向登記機關報送年度報告,依法納稅等。
從上述情況來看,個體工商戶這一特殊經營主體,顯然也是參與市場經營的經濟組織,符合企業的一般概念,并同微型企業的企業特征相吻合,似乎理所當然地可以將個體工商戶歸屬于企業及小微企業之列。但這僅系一般認知上的問題,并不能表明是一種法律觀點[3]。如果結合我國對“個體工商戶”制度的設立、演變和現行相關規范,則可以明確,我國各類法律及政策,至今將個體工商戶排除在企業之外。1987年國務院出臺《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按照該條例,其適用的主體范圍為有經營能力的城鎮行業人員和農村村民等,條例規定該類人員可以個人經營,也可以家庭經營,也即法律將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行為定性為個體(個人或自然人)經營或家庭經營行為,不認為是企業行為,并且該條例進一步規定,個體工商戶可根據經營情況請一兩個幫手;有技術的個體工商戶可帶三五個學徒。也就是說,在當時情況下,“個體工商戶”沒有雇用員工的主體資格,法律對其從業人員做了限制性規定,這顯然同企業的一般屬性不相符,也是個體工商戶區別于企業的主要法律特征。由此我們可將個體工商戶理解為自謀職業、自行創業的個體(戶),具有自然人的屬性,而非商事主體,無權招聘員工。但1995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及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均賦予了個體經濟組織勞動用工權;同時,勞動部在1995年對《勞動法》作出解釋時,將個體工商戶的雇工人數限制在了七人以下。2011年11月起施行的《個體工商戶條例》取消了對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人數的限制,增加了個體工商戶可根據經營需要招用從業人員(訂立勞動合同)和可申請轉變為企業組織形式的規定。2014年修訂后的《個體工商戶條例》[4]維持了其2011年的上述規定。《私營企業暫行條例》也曾明確,私營企業包括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但未將個體工商戶列入其中。因此,從現行法律層面來講,我國個體工商戶不在企業的范疇之內,系依法持有營業執照、享有經營資格的自然人(個人或家庭成員)。但個體工商戶依法享有一定的企業權利。
二、個體工商戶的作用
就業問題,是一個無法回避并為各國高度重視的世界性問題。我國設置個體工商戶制度,主要目的是鼓勵有勞動能力的無業人員和下崗人員自食其力、自謀職業,進而擴大社會整體就業,以減輕當局的執政壓力,穩定社會秩序,繁榮城鄉經濟。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于2017年3月9日上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稱,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個體工商戶約為5900萬戶,可見其數量極其龐大,起碼解決了5900萬戶家庭的就業問題。其中經營規模、經營業績較好的個體工商戶,還可不同程度地營造和擴大新的就業機會,為其他無業、下崗人員的就業創造條件。因此,個體工商戶的社會、經濟及歷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三、個體工商戶的法律地位
1994年頒布的《勞動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2007年頒布的《勞動合同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條規定,“個體經濟組織”是指個體工商戶。也即該二部法律及其相關解釋,將“個體經濟組織”確認為個體工商戶而非企業,且將其納入“用人單位”范疇。《個體工商戶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個體工商戶可以根據經營需要招用從業人員”;第二十八條規定:“個體工商戶申請轉變為企業組織形式,符合法定條件的,登記機關和有關行政機關應當為其提供便利。”自2014年3月起施行的《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辦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個體工商戶申請轉變為企業組織形式的,登記機關應當依法為其提供繼續使用原名稱字號、保持工商登記檔案延續性等市場主體組織形式轉變方面的便利,及相關政策、法規和信息咨詢服務。”據此可以明確,現行法律賦予了個體工商戶招聘員工的主體資格,將個體工商戶確認為與企業并列的主體,均為用人單位[5],但個體工商戶依法仍不屬于(小、微)企業,而是一類特殊的商事主體,系享有一定經營自主權的個體(自然人及家庭)經濟組織;同時,法律允許個體工商戶依法變更轉換為企業。
盡管從法律形式上看,二者間存在差異,但實際上來講個體工商戶與個人獨資企業具有諸多共性,且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二者長期并存的法律意義不大。此外,個體工商戶系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一種特有現象,是在我國企業制度尚不完善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國家為自謀職業者出臺的特殊而便捷的生產經營制度。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發育、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完善及我國企業設立門檻的不斷降低,相信日后立法機構會將這一明顯帶有以解決待業、下崗人員再就業為宗旨的“個體工商戶”制度,適時整合至業已成熟的小微企業(如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法律制度之中,以使“個體工商戶”這一帶有特殊歷史色彩的經濟制度退出歷史舞臺,并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構建更為完備、合理的企業法律架構體系。實踐中,已有一些政策規范將個體工商與小微企業視為同一類市場主體,給予雙方同等的政策待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