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五代十國史(修訂版)
- 牟彥秋
- 1509字
- 2019-11-29 21:17:18
唐僖宗只是一塊“招牌”
}blc}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
}blc}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blr}——(唐)朱慶馀《宮中詞》
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農民軍首領黃巢被殺,黃巢起義最終失敗。大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它給了腐朽的唐政權沉重的打擊,中央政權已名存實亡。
唐僖宗,名李儇,曾經被封為普王。唐懿宗病重時,宦官劉行深、韓文約為了便于控制大權,偽造遺詔,立年幼的李儇為太子。
這位年紀輕輕的小皇帝,在唐王朝逐步分崩離析的時間里,充當了各方勢力你爭我奪的一塊“招牌”。
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一,唐僖宗受到田令孜的控制和擺布。
僖宗繼位后,專事游戲,朝廷政務一概委任宦官田令孜處理。任免官員,都由田令孜決定而不必奏報自己。許多大臣便攀附田令孜,凡是軍國大事都聽從田令孜的意見,并按照田令孜的意思取悅皇帝。
有一天,僖宗下朝回宮,在御花園賞花,突然看見天中濃云蔽日,狀似潑墨,頓時大恐,急召集群臣商議其中蹊蹺。有官員說:“這只是天氣的變化罷了,不足為慮。”
僖宗回應說:“話雖如此,但是我心里還是恍惚,恐怕其中另有蹊蹺。”這時田令孜上前進言道:“陛下,您自登基以來,天下太平,五谷豐登。這本是國家之大幸,時局之大幸,但是天有不測之風云,不可不有所準備。”
僖宗忙問道:“以卿家的意思,該怎么辦?”
田令孜回答說:“如今天下雖然已經太平,但依然有小道之流,惑亂社稷,今朝堂之上,多有庸碌之輩,朽木之流。不如增加文武科舉,競天下之能文擅武之人,以充朝堂,壯我朝聲威。望陛下裁之。”
田令孜語音未落,殿下走出一人,大叫:“不可不可!現在天下紛紛擾擾,社稷才剛剛恢復平靜。不可興此無益之舉!”
僖宗望過去,原來是戶部侍郎何緒。何緒上前說道:“殿前現在所站的,大多都是朝廷舊臣,哪里有得行妄惑之事,這是取亂之道啊!”
田令孜上前道:“陛下為國舉賢,怎么能說沒有益處?你是憐惜頭頂上的官帽,怕那些后起之秀頂替你吧?”
何緒回答道:“我既領受國家俸祿,自當報皇恩。即便有英才、后起之秀,官帽又有什么可惜的。只怕是有奸佞之徒,借此機會危害朝廷,擾亂朝綱!”
兩人各自爭強,各執其詞,僖宗聽得惱了,拍案大聲道:“為國選才,順應天和人,何來這口舌之事?你等不必爭了,一切盡照田中尉所說,不得再爭!”何緒走出宮殿,仰天嘆道:“天不憐這岌岌朝野,我等皆死無定所也。”
其二,面對錯綜復雜的時局,唐僖宗無法力狂挽瀾。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黃河中下游飽受旱災之苦,夏季產糧甚少,秋季竟顆粒不收。百姓皆以野菜、樹皮充饑。王仙芝率數千人在長垣舉事,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然而僖宗只道天下太平,依舊讓宦官專權,不問國事。
唐王朝的財政也受到了打擊,各轄區統領趁黃巢起義之亂,將自己的轄區變為自己的獨立王國,河南、河北、江淮等地區不再向朝廷繳納賦稅。三司轉運已無賦稅可調,只征到有限的幾個州的賦稅,入不敷出,軍隊的供養往往不能按時發放。
在平定農民起義后,宣武軍節度使朱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和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三大藩鎮節度使,這就為唐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這位“招牌”皇帝,還能扛幾時呢?
知識點思考唐朝為什么要重新起用李克用?
李克用軍為唐軍所敗后,率領部眾逃入韃靼部。不久,黃巢軍攻入長安,唐廷又重新起用李克用,讓他率軍趕赴長安。李克用果然不負眾望,將黃巢軍趕出長安,并最終剿滅了黃巢軍。
要知道,唐朝之所以重新起用李克用,主要是因為李克用所轄沙陀軍戰斗力強大。而且,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只有李克用能統領沙陀軍甚至少數民族軍隊。
唐朝起用李克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黃巢軍勢力滋長很快,而且已攻入長安,直接威脅到唐王朝的統治,所以唐朝才能不顧前嫌,重新起用李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