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宋史(修訂版)
- 程曉南
- 2963字
- 2019-11-29 20:19:41
杯酒釋兵權開啟文官天下
金魚玉帶羅襕扣,
皂蓋朱幡列五侯,
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
得意秋,分破帝王憂。
——伯顏《喜春來》
趙匡胤兵不血刃地登上皇位,建立大宋王朝后,擺在面前的是穩定政權和皇位的緊急任務。開朝之初,他做了兩件大事,奠定了宋朝的根基。首先是平定內亂,結束五代以來混亂的政治軍事局面。
大宋王朝雖然是在平靜中誕生的,但趙匡胤的皇位并不是一開始就很穩固。后周兩位君王并沒有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各地割據勢力據守一方,周世宗去世之后,各方勢力更是蠢蠢欲動,都在做著帝王夢。趙匡胤捷足先登,雖然后周的朝臣們識時務地俯首稱臣,但散布于各地的節度使并沒有臣服于新生的宋王朝。其中,昭義節度使李筠和馬步兵都指揮使李重進誓死與大宋對抗到底。
最先與趙匡胤叫板的是李筠。至宋朝建國,李筠已經盤踞上黨地區八年之久,勢力雄厚。趙匡胤登基之后,冊封李筠為中書令,以示招撫。但李筠并不買趙匡胤的賬,在前去冊封的欽差面前,李筠故意高懸后周太祖郭威的畫像,痛哭流涕,表明不忘舊主。趙匡胤派人前去傳話:“我未為天子時,任汝自為之;我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我耶?”然而,李筠不僅不聽勸阻,還打算聯合北漢,公開反對大宋。建隆元年四月,李筠親率三萬兵馬南征。他原本以為后周諸將與周世宗柴榮情深義重,只要自己舉起反宋大旗,他們一定會臨陣倒戈。然而,事實并未如他所愿。趙匡胤派出的石守信、高懷德、慕容延釗和王全斌等平叛將領,都誓死效忠趙匡胤,完全不念舊情。李筠慘敗,退入澤州城。前來相助的北漢援軍也被宋軍打敗。趙匡胤御駕親征,親自指揮攻城,宋軍士氣倍增,很快攻陷澤州。李筠走投無路,引火自焚。其據守上黨的長子李守節獻城投降,李筠之亂就此平定。
趙匡胤的下一個目標是李重進。李重進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在李筠舉兵之時,他派出親信翟守珣前去聯絡,企圖與之聯合對抗宋軍。不料,翟守珣見風使舵,認為李重進氣數已盡,便將其計劃密報給趙匡胤。在趙匡胤的授意下,翟守珣誘勸李重進按兵不動。李重進中計,沒有及時發兵,錯失戰機。李筠之亂平定后,趙匡胤立即調兵對付李重進。雖然李重進試圖向南唐王李璟求援,但李璟害怕引火燒身,拒絕了他的請求。同年十月,趙匡胤再次御駕親征,于十一月攻陷揚州,李重進舉家自焚,其黨羽也多被處死。至此,二李叛亂被平息,中原局勢得以安定。
初步穩定政權的趙匡胤心里還是不踏實。他見證了五代諸朝更迭,多為驕兵悍將弒君篡位,而他自己也是依靠攫取兵權奪取了后周政權。他清楚地明白,如何對待軍事將領,尤其是能否控制禁軍的兵權,對皇權的穩定具有直接影響。他又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呢?
于是,他問心腹趙普:“自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家,戰斗不息,生靈涂炭,這是為何?我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有何方法?”
趙普說:“世道紛亂,國家不安,皆因方鎮太重,君弱臣強。今別無他法,只有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兵,如此一來,天下自安。”
趙匡胤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要想天下大治,最要緊的是限制、削弱軍閥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權。
宋朝建立以來,雖然舊朝手握兵權的將領都被剪除,但新朝又有了新的軍權將領。當年,參與陳橋兵變的禁軍將領都得到了加官晉爵的封賞。趙匡胤明白,沒有這些人的支持,自己是不會登上皇位的。但是,任由功臣們繼續掌握兵權,陳橋兵變這樣的鬧劇難免不會重演。趙匡胤此時琢磨的,是如何解除諸將的兵權。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在外巡邊的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回京朝見,趙匡胤趁機解除了他們的禁軍主帥之職,只保留了他們地方節度使的職務。此前,慕容延釗擔任殿前都點檢,韓令坤則為侍衛馬步兵都指揮使。解除他們的職務之后,殿前都點檢這一職位被撤除,侍衛馬步兵都指揮使由石守信接替。這一舉措,拉開了趙匡胤軍事改革的序幕。
七月初九,趙匡胤設酒宴招待石守信、王審琦等高級將領。酒過三巡,趙匡胤屏退左右,對禁軍將帥們說:“若非你們相助,我也不會有今天,你們的功德,我會銘記于心。只是,做天子實在很難,還不如做一個節度使快樂!”
眾人不解,忙問為何?
趙匡胤回答:“天下誰人不想做天子?”
眾人聽出他話中有話,頓時惶恐不安。紛紛拱手表示:皇上天命所歸,誰人敢有異心?
趙匡胤繼續說:“縱使諸位并無異心,但有朝一日,你們的部下因為貪圖富貴,將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又當如何?”
眾將領頓時明白,皇帝分明是懷疑他們有奪位之心。疑心一生,他們終會招來殺身之禍。石守信等人誠惶誠恐,涕淚橫流,一齊跪拜叩頭,請求趙匡胤指明一條可生之途。
趙匡胤見時機成熟,轉而開導安慰他們:“人生如白駒過隙,你們何不釋去兵權,解甲歸田,購置良田,為子孫立永久之業,頤養天年?我與你們聯姻,君臣之間兩無猜忌,上下相安,豈不為好?”
諸將立即叩頭謝恩。次日,他們紛紛上書,稱有病在身,請求解除兵權。趙匡胤欣然應允,賜予他們大量金銀財寶,任命他們為地方節度使。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不久之后,趙匡胤還兌現承諾,與這些將領結成兒女親家,將女兒、妹妹嫁給這些將領之子,并讓弟弟趙匡美娶了其中一位大將軍的女兒為夫人。
緊接著,趙匡胤對禁軍進行了改組。最初,禁軍為宋朝的正規軍,分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其中,侍衛司下設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兵司。禁軍首領有九個職位,具體包括:殿前司的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和都虞侯,侍衛司的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和馬軍(步軍)指揮使。“杯酒釋兵權”之后,趙匡胤廢除了殿前司正副都點檢、侍衛司正副都指揮使以及侍衛司馬步軍都虞侯之職,九個職位變成了四個,并且只任命資歷平庸的將領擔任統帥。由于職權的削弱,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成為獨立機構,與殿前司合稱為“三司”,也稱“三衙”,形成了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領的“三衙”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皇帝成為禁軍的最高統帥,三衙對禁軍的指揮權則十分有限。三衙將領只有帶兵權,調兵權則歸屬樞密院;樞密院則只有調兵權,而沒有帶兵權。只有皇帝才能命令三衙和樞密院,執掌全部兵權。如此一來,皇帝直接掌管禁軍,“兩院”(三衙和樞密院)互相牽制,從制度上防止了五代以來禁軍駕馭皇帝的現象,杜絕了軍事實力派的產生。這種三衙制度的形成,成為宋朝的一項基本軍事制度。
通過軍事改制,宋朝徹底解除了禁軍對皇位的威脅,強化了中央集權和皇權,并從根本上削弱了武官的政治地位,開啟了文官治天下的政治模式。
知識鏈接 宋朝的信訪機構
信訪機構是一個民眾致函或走訪,反映問題,并要求解決某些問題的機構。自北魏延和元年開始,歷朝歷代都設立了類似的機構。直至宋代,此機構取名為登聞鼓院,專門負責接待社會各界的來信來訪。
不過,登聞鼓院所轄之事眾多,是現代信訪機構所不及的。無論是朝廷政事、軍事機密、公私利害,還是請求恩賞、申述冤情、貢獻奇異之術,都在其“受理”范圍之內。但是,登聞鼓院與現代信訪機構最為不同的就是闕門前掛的那一面大鼓。
其實,看過古裝劇的人都知道,每當百姓有冤的時候,都會去衙門告狀。但是,他們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用力敲打衙門口的那面大鼓,讓大家知道他們有冤。而登聞鼓院門前的那面鼓,也是具有相同的作用。但不同于普通衙門的是,登聞鼓院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統治者為表示聽取吏民諫議或冤情的機構,是一個“高級衙門”,它所受理的都是那些無法按照正常程序遞交到皇帝手里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