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宋史(修訂版)
- 程曉南
- 2537字
- 2019-11-29 20:19:43
宋遼對峙奪燕云十六州
知彼須知此。問籌邊、攻守規模,云何則是。景色愔愔猶日暮,壯士無由吐氣。
又安得、將如廉李。燕坐江沱甘自蹙,笑腐儒、枉楦朝家紫。用與舍,徒為耳。
——馮取洽《賀新郎》
宋朝消滅北漢之后,與北方強國遼國呈直接對峙之勢。
遼國為契丹人所建,又稱契丹國,終北宋一世,都是宋朝的宿敵。契丹族本是生活在今天內蒙古東南一帶的鮮卑族的分支,916年創立國家,國號為契丹。936年,正值五代十國時期,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準備反后唐自立,便向契丹求援。此時的契丹國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完成了內部統一,急欲向外擴張。因此,得到石敬瑭的請求之后,遼太宗立即同意出兵相助,并提出條件: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并割讓后唐所轄的燕云十六州。為了得到契丹國的幫助,石敬瑭不顧群臣反對,答應了這個要求。隨后,石敬瑭在遼太宗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后唐,建立后晉,做了皇帝。938年,石敬瑭依約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燕云十六州分布在長城南側,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長城防線背后的戰略支撐點,也是中原的重要屏障,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割讓燕云十六州,意味著中原屏障洞開,河北、河東幾乎無險可守,中原失去了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和人工防線,為契丹國的入侵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對中原構成了威脅。五代各個王朝都曾試圖奪回這一地區,皆沒能成功。后周世宗曾親率大軍攻遼,僅僅收回了瀛、莫二州,在進攻幽州時突發重病,最后英年早逝,收回燕云十六州也因此受挫。宋太祖趙匡胤雖然也多次出兵北漢,試圖收回這一地區,然而終未能如愿。
強攻不得,宋太祖還曾試圖用金錢贖回燕云十六州。為此,宋初建立了“封樁庫”,將每年的財政盈余積存起來,準備向契丹贖買該地區。由此可見,宋太祖是準備壯大經濟實力,與遼國進行長期周旋。此后,宋朝在出兵南方的同時,繼續聚斂財富充實封樁庫。
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之后,統一天下的勢頭日益明朗化,而宋太祖留下的“封樁庫”也財力雄厚。宋太宗對宋軍的實力也充滿了信心,尤其是白馬嶺澗一役,宋軍一舉擊潰遼軍,讓他一度低估遼軍實力。于是,在攻下太原城后,僅駐留半個月,他就下令整頓部隊,向東進軍,以實現統一天下的夙愿。雖然群臣竭力反對,但宋太宗還是堅持發兵燕京(今北京西南)。
五月二十日,宋太宗親自掛帥,率軍從太原出兵伐遼,志在奪取幽薊。二十九日,宋軍越過太行山,順利進入河北平原,抵達北邊重鎮鎮州(今河北正定)。六月十三日,宋太宗從鎮州親自督軍北上。十九日,宋軍進入遼國控制區,占領金臺頓(今河北保定)。由于不熟悉路線,宋軍招募當地人為向導,占領了關外的斷橋。
宋軍大舉北伐出乎遼國預料,因此,宋軍北上幾乎未遭到遼軍的阻擊。在進入遼東易州(今河北易縣)后,遼刺史劉禹獻城投降。宋太宗留下千人守城,繼續北上。二十一日,宋軍擊敗阻擊的遼軍,圍攻涿州,涿州判官劉厚德投降。二十三日,宋軍先頭部隊抵近幽州城南郊。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決定智取宋軍,便退駐得勝口(今北京昌平北),再利用耶律希達兵敗的機會,掛起耶律希達使用的青旗,佯作潰軍。宋軍不知有詐,輕敵冒進,遭到遼軍從側翼抄襲。宋太宗見勢不妙,便命令宋軍停止進攻,退回城南。耶律斜軫趁機進至清沙河北(今北京清河附近)。
在這種情勢之下,宋太宗親自部署戰略,決定對幽州城展開圍攻。在宋軍的強大攻勢下,幽州城內人心浮動,燕京周圍的諸多遼軍據點和重鎮也紛紛倒戈。七月,統領順州(今北京順義)的遼建雄軍節度使、知順州劉廷素歸降,遼知薊州劉守恩也開城投降。燕京城處于宋軍的重重包圍之中。幽薊之地本就是漢人聚居地區,百姓長期受到契丹人的統治和欺凌,生活凄苦,見宋軍攻城,漢人百姓紛紛“以牛酒犒師”,宋軍將士備受鼓舞,攻城陣勢更加聲勢浩大。
宋軍的大舉北伐以及燕京地區陷入包圍,使得遼國上下大為震驚。遼景宗耶律賢急令宰相耶律沙和大將耶律休哥率兵增援。此時,宋軍正全力攻城,而遼國受臣韓德讓也全力抵抗。七月初六,耶律沙率部先抵幽州,宋軍急忙調集圍城部隊倉促迎戰,兩軍于城外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
交戰之處,宋軍士氣勇猛,占據優勢,而遼軍一時招架不住,敗退下來,宋軍乘勝追擊。而此時,耶律休哥率領騎兵從間道沖殺過來,宋軍不知其多寡,不敢再進,便在高梁河畔布陣抵御。入夜,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合軍,分左右兩翼向宋軍發起反攻。契丹鐵騎如猛虎下山,勢不可當,而幽州城內的遼軍見援軍已到,也開門布陣,猛攻宋軍。一時間,宋軍三面受敵,方寸大亂,全軍潰退。次日黎明,宋太宗在混戰中腿上中了兩箭,在眾將士的護衛下突圍逃脫,被耶律休哥追至涿州才得以脫身還朝。
高梁河一戰,宋軍全線潰退,遼軍則乘勝追擊,占據了薊、順等重鎮,宋朝北邊形勢嚴峻。
知識鏈接 高梁河
高梁河,或稱高梁水,金代稱高良河,發源于平地泉(現今紫竹院湖),是古代永定河水系中的一個小水系,大約在西漢以前是永定河出西山后的一條干道。大約在東漢以后,永定河河道南移,原來的河道即成為高梁河。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遼宋高梁河戰役即發生在這一帶。遼帝令耶律休哥率十萬大軍增援被宋軍圍困在遼南京(今北京)的遼軍,在高梁河與宋軍交戰。耶律休哥與耶律斜軫分兵兩翼,打敗宋軍,宋太宗南逃。
元初,廢棄金中都城,以高梁河水系為基礎建設元大都。
為了報復,遼國興師大舉伐宋。九月三十日,遼軍主力進抵滿城(今河北滿城北)西郊集結。宋軍全力應戰,大敗南下的遼軍。為了防止遼軍再犯,宋太宗調用原北漢名將楊業,委以知代州(今山西代縣)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的要職,歸屬三交都部署潘美指揮。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景宗派出十萬兵力犯宋,直逼雁門關。楊業以數百精騎與潘美的大部合擊,大敗遼軍。雁門關大捷后,遼軍一見楊業的旗幟便望而生畏,“楊無敵”的威名自此遠播遼國。
與此同時,宋太宗對北疆的防御做了周密的安排。派出重兵屯駐關南(今河北瓦橋關南)、鎮州、定州,并修筑直達北疆的驛道,以作傳遞軍情及調兵之用,從而鞏固和加強了北部邊防。十一月,宋太宗認為北疆防御已經穩定,而遼軍的兩次南侵均以失敗告終,便決定再次征伐契丹,結果仍未獲勝。經過多年征戰,雙方互有勝敗。宋太宗由此深感兩國勢均力敵,奪取燕云十六州絕非易事,于是改變策略,繼續加強北部邊防,等待時機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