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夏商西周史(修訂版)
- 劉剛
- 1897字
- 2019-11-29 20:34:18
涂山會罷王權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
對三苗的征伐,導致大量苗人成為諸夏各首領、貴族以及出征士兵的奴隸,就當時來說,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導致貧富的快速分化,進而導致階級的產生,并滋養著奴隸主們對更多財產和權力的欲望。氏族聯盟內不再是“天下為公”的時代,人們競相追逐的不過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即私有制的副產品。面對如此膨脹的個人欲望,他們如今的首領大禹,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鞏固整個聯盟:既然對三苗的勝利是史無前例的,那么理所當然需要舉辦一場盛會來紀念它。
大禹把地點選在了涂山(今安徽蚌埠懷遠縣境內)。
離大會開辦還有一些日子,大禹也有一些其他的事情需要辦。首先,因為大禹不斷增加的權力和財富,為了緩和一些氏族部落與夏部落聯盟的矛盾,大禹決定善待先賢的遺族,比如將堯帝的兒子丹朱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將舜的兒子均商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如此不僅使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祭祀先祖,同時還籠絡了與堯舜親近的氏族。但僅僅有人心還是不夠的,實力才是決定性的因素。所以大禹將與夏同姓的姒姓氏族部落,以及和大禹結成親密同盟的氏族部落,即有男氏、杞氏、費氏、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氏族,分別給予土地,分封于各處要地。這樣,便鞏固了中心集團的聯盟基礎。做好了這兩個準備工作,大禹開始啟程前去涂山,準備會盟。
▲涂山(山上建筑為禹王宮,亦稱涂山祠)
《左傳·哀公七年》中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說明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經過大禹的分封,在涂山之會的時候,已經大多轉變成世襲貴族,并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已非部落時期的酋長。“玉”,即玉石,是大的邦國進貢;“帛”,即當時頂級的布料,是小的邦國進貢;“萬國”,則說明,通過之前禹對三苗和諸越的戰爭后,天下歸順大禹的地域已經非常之廣,達到堯舜無法企及的地步,然而這也正是大禹舉行涂山之會的目的:加強對各邦國諸侯的控制,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權力地位,并紀念自己空前的壯舉。
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大禹便借著執干戚舞在諸侯們心中留下的余威,進而宣布他們各自的物產為何、朝貢多少——這都是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歷經全國而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各邦國聽到大禹列舉各個邦國物產的時候竟然如數家珍,更是以為神人,莫不敬服。
知識鏈接 禹制定的朝貢制度
禹下令規定,中原國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甸服,這個區域里,百里之內繳納整株莊稼,二百里之內繳納禾穗,三百里之內繳納谷粒,四百里之內繳納粟米,五百里之內繳納大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這個區域里,百里之內是卿大夫的采邑,二百里之內是小的邦國,再往外則是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綏服,這個區域里,三百里之內要推行中原的禮樂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之內要興兵振武,保衛中原。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要(yāo)服,這個區域里,三百里之內要遵守中原教化,和平相處;往外二百里之內要遵守中原法度。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這個區域里,三百里之內的人來去不受限制;再往外,則可以不受任何中原約束。
大禹的計劃達到了預期效果,甚至超過了預期的效果,于是再將天下已分為九州的事情告訴諸侯,并命令各個邦國按照一個州一個州的地域劃分來統一向中原進貢銅器。大禹更將這些銅器熔煉,重新鑄造,得到九個青銅大鼎。各鼎上鐫刻有各州的名山大川、奇獸異物,故以一鼎象征一州,并集九鼎存于大禹的國都陽翟。九鼎的鑄造以及存放的位置,說明諸夏聯盟,尤其是大禹個人,已經擁有足夠的權力,而這權力之大,絕對可稱之為“王權”。
頒布好政令之后,則是大型的歡慶晚會,篝火叢叢,各邦國的人雜摻相處,一片其樂融融。
一般認為,涂山之會是夏王朝建立的重要標志。因為王權已經被各諸侯確實地認定,但僅僅靠一次篝火晚會制造的祥和,真的就能掩蓋空前大聯盟底下的暗流嗎?不服的人肯定還是有的,覬覦這些王權的人肯定也是有的,大禹需要做的,是被動等待,還是主動出擊?請看下篇:有權必須有威。
知識點思考 大禹為什么要在涂山舉行大會?
首先,大禹的妻子便是涂山氏女嬌,而女嬌所在氏族的首領則是皋陶,即幫助大禹治水、討伐共工氏、制定刑法制度的那個左膀右臂;而這個皋陶,還是東夷氏族聯盟的首領,輔佐過先賢堯舜,聲望極高。所以,妻族是大禹諸夏聯盟最需要拉攏的對象。在涂山舉會便是對皋陶的奉承。
其次,涂山位于淮河中游,相對于中原地區,更靠近新歸附的地域,在此舉會,不僅在交通方面方便諸夏、東夷和南方諸越等氏族首領前來;而且還能讓他們在來這里的途中領略到中原風物,感嘆王朝盛況。
最后,這個地方非常方便中原軍隊進駐,從而達到威懾新邦國成員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