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夏商西周史(修訂版)
- 劉剛
- 2171字
- 2019-11-29 20:34:23
夏遺民去哪兒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如果從大禹開始計算夏的歷史,那么一直延續到夏桀,總共是十四代、十七王,經歷了四百余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夏的臣民們取得了無數值得贊頌的成果。比如說《禹刑》,比如說《夏小正》,又比如說舉世聞名的“二里頭文化”。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社會,夏桀時期的中國,整個社會分成三大階級: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和平民階級。奴隸主大多是由父系氏族社會末期的氏族貴族和部落首領轉化而來。他們通過戰爭獲取奴隸、攫取財富、擴大權力,最終轉變為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完全占有生產者本身的奴隸主階級,成為社會的統治者。他們已經完全脫離了勞動,可以整天都沉浸在飲酒、打獵和歌舞之中,完全地不勞而獲。
而奴隸一般都是由部落間爭斗所俘獲的戰俘擔任,不過也有平民因為窮困而淪為奴隸。在夏及各大邦國內,通常有大批的奴隸,而且分工明確:從事農業生產的稱“民”“黎民”或“眾”“眾人”;而“牧豎”或“隸圉”則用來稱呼從事畜牧業的奴隸;其余的在奴隸主家中擔任各種雜役的奴隸,男性稱“臣”,女性呼“妾”。
在奴隸主眼里,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根本不認為那是人,自然也不會對其產生同情等感覺。所以在奴隸社會,建造了許多規模宏大到不可思議的建筑。如金字塔(埃及)、空中花園(古巴比倫)、希臘神廟等。然而,這樣的工程,不僅需要大批的奴隸,而且因勞累致死者不在少數。于是不可避免地會有“亂政”,即奴隸暴亂。那么,《禹刑》則剛好可以用來衡量犯罪者該為自己的行為付出多少代價。
比如,《左傳》中曾記載“昏、墨、賊、殺”。這是晉國叔向在答復韓宣子有關邢侯與雍子“爭田”一案處理情況時,所引證的法律條文。其中“昏”是指自己做了壞事或竊取他人的美名;“墨”是指貪得無厭、敗壞官紀;“賊”則是指肆無忌憚地濫殺人,這三種罪都要處以死刑。
“夏有亂政,而作禹刑”,一般認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稱,不過也有人認為其性質只相當于現代的刑法典,是后人為紀念夏的先祖禹而命名的。所謂亂政實際上是指奴隸暴動和反抗斗爭。這種亂政在禹時是不大可能出現的。不過禹手下的皋陶曾作《五刑》,應該就是《禹刑》的前身。那么基本可以推定,《禹刑》既不是成就于一時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禹個人所制定,而是在奴隸制長期發展中,出于調整社會關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斷擴充的。其基本內容是以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法律性質的習慣法為主。
至于《夏小正》,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農事歷書。它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并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一些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面的大事,比如什么作物何時播種、哪種莊稼幾時收獲等。其指時標志,多以動植物的遷徙變化為主,而用以指時的標準星象也都是一些比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參、織女等。此外,《夏小正》文句簡奧,通常二字、三字或四字便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但學者們并沒有在《夏小正》中看到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記載,也沒有發現四季和節氣的概念劃分。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它所記載的生產事項品類包括農耕、漁獵、采集、蠶桑、畜牧等,但卻始終沒有提到“百工之事”之類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是當時社會分工還不發達的結果。綜上所述,《夏小正》歷法非常之原始和古老。
相傳夏禹曾“頒夏時于邦國”。而諸多史料也都可以佐證,比如《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鄭玄箋:“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史記·夏本紀》:“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這些記載表明,《夏小正》至少在春秋時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因為春秋時代的杞國還在使用它。而杞國是夏遺民所居之地,這里使用的農事歷書,其內容保留了許多夏代信息,為研究中國上古的農業和農業科學技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知識鏈接 偃師二里頭遺址
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筑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還發現了最早的車轍痕跡,將中國發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并且在偃師二里頭3號基址貴族墓內發現了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它長64.5厘米,由2000余片綠松石組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0.2厘米到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這件曠世之作被其發現人命名為“中國龍”。
▲二里頭遺址
創造出如此輝煌的夏人,在國都覆滅后,又都何去何從了呢?
夏滅亡后,主要的剩余勢力仍留在中原活動,因為已經向商湯稱臣;其余的則分為南、北兩支。南支便是桀帶到南巢的那些鳴條殘兵;北支則進入今蒙古平原,與當地諸族融合,成為后人所稱的匈奴。《史記·匈奴列傳》有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括地譜》更詳細地解釋:“其(即桀)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國謂之匈奴。”
夏桀被滅后,商湯封夏王室姒姓的一支貴族于杞國,以奉祀宗廟祖先。“杞在商時,或封或絕”。周武王滅商后,也曾封大禹的后裔東樓公于杞地,以延續杞國國祚,并主管對禹的祭祀。著名學者郭沫若、胡厚宣等認為,甲骨文中的土方,即被武丁征服的那個,就是戰敗后的夏。另外,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為禹守陵,至今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