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夏商西周史(修訂版)
- 劉剛
- 1857字
- 2019-11-29 20:34:19
平西河自以為治
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壓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韓愈《游太平公主山莊》
▲黃河洪峰照片
鈞臺盛宴之上,看似賓主盡歡,實則不然。
啟有一個兄弟,名武(一說為五,是大禹的第五子),被封于觀地(今河南浚縣和淇縣附近),故叫作武觀。他和啟同是大禹之子,啟做了王,自己卻只成為一個諸侯,本來心中就不忿;加之在鈞臺之會上看到啟的排場威儀如此之大,便由羨慕而生妒忌,由妒忌而生憤恨。這個武觀想來也是個沒心計的酒囊,氣憤中喝了不少酒,并且酒后無狀,態度散漫,頗為傲慢。啟來此會的目的便是考察人心,甄別敵我,排查異己,所以武觀的一言一行,都被負責監察的衛士記錄下來。
像前次聽說有扈氏反叛一樣,聽到自己的五弟竟然也對自己有非議之詞、不臣之心,啟還是大吃了一驚。但是身為帝王者,已被權力蒙蔽住感情,繼續坐擁天下的欲望超過了人倫。啟絕對想過立即下令拘捕武觀,除之后快。但是,剛剛征伐過曾經忠心耿耿的有扈氏,此刻再誅殺自己的親兄弟,似乎太不近人情,也太過于武斷了。因為武觀只不過是在宴會上多少表現出一點不服的意思來,因此就殺了他,于天下公義來講,未免太過了。于是念及兄弟一場,更考慮到天下人心,啟沒有取下武觀的人頭,而是將他流放到西河。西河在哪呢?其實離武觀自己的封地觀不遠,只不過隔了一條黃河。古時黃河水道并非是今天的模樣,曾流經此地。所以西河的意思,就是在黃河的西岸。
于是鈞臺會后,武觀不能返回自己的封地,卻要渡過滔滔黃河到對岸的荒蠻之地生活,想到之前的種種,心中更是大大的不平,于是他積蓄力量,招兵買馬,想要擁兵自守。但是僅僅這樣發展了三年,便迫不及待地“以西河叛”,公開反叛了啟。
啟或許很傷心,也或許很高興。傷心自然是因為同胞之弟居然反叛自己;高興則是因為,終于可以有個借口來除掉反對自己的叛賊。不管啟是哪一種心情,他并沒有自己親自出征去討伐自己的兄弟,畢竟悠悠之口還在,所以只是命令彭國(今江蘇徐州)的方伯壽指揮軍隊前去平叛。
知識鏈接 彭祖
彭祖是大彭國第一代始祖篯鏗,他是堯舜時代的人,后世由于經常和神農時期的神巫巫咸、黃帝時期的神醫巫彭、夏時期的彭伯壽、商時期的彭伯考、殷時期的賢大夫老彭、商時期的賢大夫彭咸、周時期的柱下史老子混為一談,遂有“長年八百,綿壽永世”“非壽終也、非死明矣”等傳說,《列子·力命篇》中講到“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之句時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篯不死也。”可見彭祖壽八百指的是大彭氏這個國家存在了約八百年而已。
▲彭祖石像
于是彭伯壽領兵前去征伐武觀,渡過黃河后便與武觀決戰。史料中并沒有關于這場戰斗的多少描述,所以我們并不能確切知道當時的情景。不過,遙想當年,依照武觀的處境,想必其在地方征來的兵員并沒有受過多少正式的訓練,甚至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士兵。總之,他被彭伯壽打得一敗涂地。武觀最后無兵可用,只好投降認罪,再一次證明他確實不是一個可堪大用的人,因為他根本沒有預想到自己是個什么結果。彭伯壽當然無權處置投降的先王之子,于是便將武觀帶回了夏都,交由啟來做最后的定奪。
雖然武觀經過這次完敗后,向啟認罪,幾乎沒有再度為亂的可能;但是啟認為武觀已經不可信任,自己也不放心把他留在身邊或封于外地;而且留著這么一個曾經反叛的人,對自己來講是十分不利的,畢竟這樣的榜樣,對諸侯來說,絕對沒有什么威懾力。總之一番糾結后,啟還是殺掉了武觀。雖然兄弟間的相殘總是令人悲傷,但夏王朝的統治卻也因此而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自此,啟當政之時便再無大的叛亂和戰事,王朝暫時保持了一定的和平與發展。而啟也因此而恣意傲慢起來。《史記》曾說啟其實是很優秀的,謙忍質樸。但自從鈞臺之會后,啟便一改先前大禹在世時的品行,開始大吃大喝大搖大擺起來,并自以為天下大治,不僅可以垂拱,而且還可以玩樂了。
如大禹那樣的父親尚且教出啟這樣的兒子,那么啟這樣的父親,又能教出什么樣的兒子呢?請看下篇:遠畋獵太康失國。
知識點思考 啟為什么沒能達到堯舜禹治世的境界?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他們接管王位的方式。堯將自己的帝位禪讓給了舜,舜又將自己的帝位禪讓給了禹,為什么禪讓?因為賢能。禹本打算是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皋陶或伯益的,但啟卻通過武力直接接管了王朝,而賢能這種品行,卻和基因并無太大的關系。從本書開頭的幾篇文章我們也可以看出,堯舜禹的治世,靠的是自身早已獲得肯定的賢能;而啟的治世,卻一直伴隨著征伐和叛亂。即使效仿父親的涂山之會,也未能成就涂山之會的雅名,卻成為鈞臺之享,從中亦可窺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