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通識世界五千年歷史懸案
- 仲英濤
- 1830字
- 2019-11-29 20:24:37
拿破侖和亞歷山大會談之謎
1807年7月7日,法俄通過簽訂《提爾西特和約》結成同盟,俄國參加對英“大陸封鎖”。但此后幾年間,兩國在奧斯曼、波蘭和中歐地區的爭奪日趨激烈,而俄國對“大陸封鎖”體系的破壞,更為拿破侖一世所不容,最終爆發了1812年法俄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其實,在7月7日正式簽訂和約之前,拿破侖和亞歷山大進行了將近兩個星期的秘密會談,會談的地點在提爾西特小城中。他們的會談沒有第三個人在場,兩個人的談話有時會一直進行到深夜。
由于沒有第三人知道會談的內容,外界對于兩位皇帝的會談內容充滿了好奇。他們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真實立場是什么?會對第三國采取怎樣的措施?這么多年過去了,后人一直在對此進行研究。
普魯士王后路易莎在《提爾西特和約》上簽字前,親訪拿破侖以挽回普魯士的部分利益
兩位皇帝見面后互相擁抱,亞歷山大說,我對英國人的仇恨和你一樣深,我一定支持你對他們采取的一切行動。拿破侖當即回應說,這樣的話,一切都好辦,和解也就實現了。如果是這樣的開場白,那么下面的會談就太容易了,因為雙方的會談基礎打得很好。比尼翁認為,在提爾西特的會談中,拿破侖只想讓亞歷山大和英國決裂,而同法國結盟。這個觀點依據的事實是這樣的:法俄正式簽訂的“和平友好條約”對俄國極其寬松,簡直不像在對待一個戰敗國。俄國不僅沒有喪失自己的領土,反而從普魯士得到一部分土地,同時還獲得了在瑞典、土耳其的行動權。而俄國所要做的就是承認拿破侖在歷次戰爭中的豐功偉績。同時,法俄還簽訂了一份秘密盟約,大致內容就是在一切戰爭中,兩國都要全力對付共同的敵人,并且使出全部的力量。盟約專門規定,如果英國不接受俄國的調停,或者在1807年11月1日前,不承認各國船舶在海上航行的自由,不歸還1805年以來從法國及其盟國奪取的土地,則俄國將加入法國的大陸封鎖體系并向英國宣戰。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盟約締結的基礎就是共同對付英國。由此推斷,兩位皇帝見面后的融洽氣氛是完全有可能出現的。
法國另一位歷史學家阿爾芒·勒費爾在《執政府和帝國時期歐洲各國內閣史》中有和比尼翁相似的記載,書中說:“拿破侖伸出手,亞歷山大同他握手,兩位皇帝相互擁抱。亞歷山大說,我同您一樣仇恨英國人,您在為反對英國所做的一切中,將得到我的協助。拿破侖回答道,這樣一切都能解決,和平已經實現。”另外,英國歷史學家約瑟夫·阿鮑特在《拿破侖的一生》中也用類似的話描述了這一場景。
但約翰·霍蘭·羅斯卻持不同的意見。他在《拿破侖一世傳》中,很明確地反對了以比尼翁為首的一些專家的觀點。他說,所有關于這一情節的傳說,歸根結底都是以比尼翁的描述為依據的,而比尼翁在書中卻沒有舉出任何確實的證據。羅斯認為,在沒有第三人在場的情況下,除了兩位皇帝是不會再有第三人知道會談的情況了,因為兩位皇帝是不會主動告訴別人他們的會談內容的。羅斯認為,在會談中,亞歷山大是不會表明與英國決裂的決心的,因為這樣做不是明智之舉,而且會使俄國陷入尷尬的境地。法國史學家塔蒂舍夫在《亞歷山大一世和拿破侖》一書中的說法證明,亞歷山大是很想拖幾個月再同英國決裂的。所以,比尼翁所記述的亞歷山大在會談中的態度就存在疑點。另外,一些專家從盟約及和約的內容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俄國并不急于與英國決裂,更不愿意和法國結盟。因為參加“大陸封鎖”體系,英國封鎖俄國的港口會使俄國的海軍建設和濱海地區的貿易損失巨大,這對于俄國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可以推斷在會談中關于英國的問題,并不像比尼翁說的那樣。
猜測在1963年得到了部分的證實。1963年,蘇聯公開出版了一批沙俄時期的外交文件,在第一集第三卷中記載了在提爾西特會談期間,亞歷山大一世對法和談全權代表的訓示草案和補充訓示。從這份文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俄國的立場。亞歷山大在文件中說,我現在還看不出兩國結盟的必要,而且不符合兩國的長遠利益。亞歷山大還指出,兩國結盟就意味著俄國要付出和英國絕交的代價,在當前形勢下和英國決裂還存在很大的困難。亞歷山大還特意叮囑和談代表,一定要向法方代表說明,兩國結盟既不符合法國的利益,也不符合俄國的利益。從這些訓示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亞歷山大的對法態度,這樣的態度肯定也會在他和拿破侖的密談中有所表現。
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已經基本知曉當年俄國和法國在對待英國的立場方面的差異。和今天的外交談判一樣,亞歷山大和拿破侖各自代表著自己國家的利益,無論外交辭令如何美妙,他們是不會在關鍵的地方讓步的。至于拿破侖和亞歷山大是怎么具體表達的已經并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