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通識世界五千年歷史懸案
- 仲英濤
- 1658字
- 2019-11-29 20:24:43
拉賓遇刺案背后的撲朔迷離
“讓我們的心為和平跳動,讓我們的眼睛期待和平。”以色列前總理伊扎克·拉賓1995年11月4日在他遇刺前的最后一次講演中這樣說。但是,拉賓沒有親眼看到和平,他的死讓他本來希望和平的地方變得更加動蕩不安。拉賓走后的10年,以巴雙方經歷了數不清的自殺爆炸、“定點清除”、國際斡旋以及和平談判,和平距離兩個民族依然那樣遙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年埃及總統薩達特為了謀求與以色列的和解,被本國的極端分子殺害。15年后,當拉賓在向阿拉伯伸出橄欖枝的時候,也遭遇了同樣的厄運。
拉賓和阿拉法特歷史性的握手
拉賓遇刺的導火索應該是《奧斯陸協議》的簽署。《奧斯陸協議》是1993年9月以巴雙方在美國白宮正式簽署的一項旨在實現以巴永久和平的框架性協議。根據協議,以色列政府首次正式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巴解組織同時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奧斯陸協議》一經出臺就遭到以色列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這樣的做法在一部分以色列人看來與賣國賊沒什么兩樣。但為了中東的和平,《奧斯陸協議》獲得了整個世界的贊同。為此,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拉賓、外長佩雷斯與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共同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
協議簽署一周后,拉賓在議會中遭到空前抵制,拉賓被強硬派指責“出賣了猶太人的利益”,協議最后僅以一票優勢獲得通過。《奧斯陸協議》使拉賓在以色列國內的形象兩極化,大部分人將他視為帶來和平的英雄,小部分人則視他為出賣國土的叛徒。國內的反對勢力絲毫沒能動搖拉賓通過談判“以土地換和平”的決心。在隨后的兩年里,隨著和平進程的穩步發展,雙方又簽署了“加沙-杰里科協議”和“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過渡協議”。這兩項協議被普遍認為是《奧斯陸協議》的組成部分。
但是,從1994年起,雙方極端勢力開始蠢蠢欲動,巴極端組織的“人體炸彈”開始在以色列城市接連炸響。以色列極右勢力在全國掀起了抗議浪潮,拉賓被攻擊為“賣國賊”和“劊子手”,是在“以土地換炸彈”。
拉賓的遇刺是在很多人的預料之中發生的。根據政府調查的結果,刺殺拉賓的兇手一共有3名,分別是阿米爾兄弟和斯戈尼克。3人都是以色列人,分屬于不同的極端組織,后來警方又陸續抓到了4名嫌疑人,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參加了對拉賓的刺殺行動。但是事情遠遠沒有那么簡單,隨著案情的深入,出現了令人震驚的情況。以色列的情報部門卷入了這場謀殺行動,這讓很多人不能接受,但是更不能讓人接受的還在后面。
當年曾拍下兇手阿米爾向拉賓開槍過程的業余攝像愛好者羅尼·肯普勒在接受以色列《國土報》記者的采訪時透露,是特工的一貫疏忽最終導致了拉賓遇害。根據他于1995年10月15日在特拉維夫市政廳前廣場所拍攝的錄像帶畫面可以判斷出,高大的肯普勒就站在離拉賓很近的位置進行拍攝,他的攝像機有幾次甚至碰到了拉賓,保護拉賓的特工并不認識他,但沒有一個人出來將他推開。20天之后,就在同一個廣場,拉賓被反對他和平政策的猶太右翼極端分子阿米爾槍殺。
肯普勒說:“只要看看這盤錄像帶,你就會發現,特工們的玩忽職守使刺殺拉賓成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而這同政府的夏姆加爾調查委員會所作調查報告的結論是吻合的。肯普勒認為沒有必要再對拉賓遇刺案進行重新調查,因為事實是顯而易見的。當時,以右翼勢力堅持“拉賓遇刺是工黨政府策劃的一個陰謀”,即為了擊潰反和談勢力,拉賓的顧問班子便擬訂了一個秘密計劃——對拉賓進行一次假謀殺,以此嫁禍給右翼集團,但沒想到反而弄巧成拙,真的殺害了這位總理。
肯普勒和他的錄像帶的出現使右翼集團為“陰謀說”造勢增添了新的砝碼,他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如廣場上那么多人,為什么肯普勒的攝像機偏偏對準了兇手阿米爾?為什么肯普勒在遇刺事件發生一個多月后,才對外公布他持有刺殺過程錄像帶的消息?他們還聲稱肯普勒本人就是以色列國家安全總局辛貝特的一名特工,參與了“假刺殺”的陰謀。
工黨和右翼勢力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一直想將責任推到對方的頭上,試圖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政治中贏得主動。拉賓的血就這樣白流了,他的死沒有換來和平的進程,卻成了兩大勢力爭奪政治地位的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