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文化全知道
  • 陳湘華
  • 6字
  • 2019-11-29 20:30:26

[典章制度]

政治制度

關于“三皇五帝”有哪些不同說法

黃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建立之前的“帝王”。歷史上關于他們的記錄摻雜進了很多傳說的成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們都是被神化了的上古部落首領。

關于三皇的說法有五種:燧人、伏羲、神農;伏羲、女媧、神農;伏羲、祝融、神農;伏羲、神農、共工;伏羲、神農、黃帝。這些說法各有出處。最后一種說法由于《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被最多人接受的中國上古三位帝王。

五帝的說法有: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少昊、顓頊、帝嚳、堯、舜;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三種說法相對更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出于史書撰寫者的個人看法和特定的政治目的,產生了上面不同的“皇”“帝”組合。直至今天,“三皇五帝”的說法也是因人而異。

“家天下”是怎么回事

在我國歷史早期,存在過一種類似于“共產主義”的時期。這時階級尚未產生,君主的產生也相當民主。《禮記·禮運》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說的就是這個時期。

堯讓位給舜的時候,對舜進行了20年的考察;而舜也把帝位傳承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些帝位的傳承都不是基于血緣,而是基于君主的推舉,民主的通過。因此可以說這充分地體現了“天下為公”的思想。

禹年邁的時候,曾推薦皋陶為繼承人,可惜皋陶比禹死得要早;之后禹又讓伯益繼任。但禹死以后,伯益按照禪讓的傳統,躲到另一個地方表示謙讓,讓各氏族部落決定繼承人。這時禹的兒子啟運用手中的權力,輕而易舉地奪取了君主的位置,從而開創了君主帝位的“繼承制度”。

后來啟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太康,完成了從“天下為公”到“家天下”的轉變。

皇位更替一直是“父死子替”嗎

古代的皇位傳承一直是統治者關心的頭等大事,在把權力交給弟弟還是兒子的問題上,當時的統治者糾結了很久才形成統一的意見。

夏朝的帝位由兒子接任,偶爾也有傳給兄弟的。商朝的帝位大多傳給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傳給長兄的長子。這便是“兄終弟及制”。

商朝未建立之前,商部落的繼承體系大致是“父死子替”的。比如商“先公”中,除王恒外,其余大都是繼承父親的位置。但湯建商朝之后,“兄終弟及”的制度開始實施,一直到殷商后期,兄終弟及制才為父子相承制所代替。

嫡長子繼承制是怎樣確立的

殷商后期,父子相承制取代兄終弟及制,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帝乙的長子微子啟生在“微”,被封為子爵,名啟。因啟的母親身份低微,非正妻,因此啟雖為長子卻不能承襲帝位。帝乙的小兒子辛(即紂王),因其母是正宮,嫡出,故繼承了殷商的帝位。正是這位辛使殷商走向滅亡。這說明殷商末期,嫡長子繼承制已經確立。

據記載,在黃河流域周原(今陜西岐山)生活的周部落,在古公亶父在位時,嫡長子繼承制還沒完全確立。古公少子季歷繼承了王位,而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出奔長江三角洲,后來建立了吳國。季歷傳位于長子姬昌,姬昌又傳位于長子姬發。姬發滅商后,大力推行嫡長子繼承制。自此這項宗法制度被作為立君的原則世世代代延續了下來。

周王朝的王位明確規定只傳長子,而且是“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后世據此形成了宗法制的規則——嫡長子繼承制。

西周時期的宗法制結構圖

為什么說縣曾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行政區

郡縣制是秦統一之后實行的地方管理政策,由李斯提出,始皇帝嬴政批準施行,并一直延續了很長時間。

郡縣制的設立,打破了先秦時期一直施行的“分封制”。從這時起,再沒有純粹意義上的“諸侯”。后世再封的“王侯”都無法像戰國以前的諸侯一樣對自己的封地有絕對的自治權,而是受到中央政權相當大的束縛。正是郡縣制的地方管理模式,讓秦朝實現了最大程度上的中央集權,讓政令無阻礙地通行于各地,讓中央對全國的管理效率都有了質的提高。而歷史上的秦朝之所以能夠有諸多的創舉,像知名的“車同軌,書同文”等對社會生產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舉措,郡縣制都是先決的條件。

但是,郡縣制的推行讓管理國家的權力過于集中在中央,直接影響并形成了我國此后兩千多年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經歷了漫長的中央集權統治,中國人民也在意識的深處認可了“皇權”的存在,這對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地進行民主主義道路的探索,造成了思想上的障礙。事實上也是如此,我國后來流行的民主思想是從海外引進而來的。

“公考”最早誕生于何時

無論是先秦時期的世卿世祿制還是秦朝的軍功考察,都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一直到漢朝,我國最早的選官制度才告確立。

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漢代察舉制度,嚴格地說是從文帝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并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漢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其后,各種科目不斷充實,進而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考試是“察舉”制度的重要環節,被舉者經考試后,才能被政府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又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下層人士有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

“幾品大員”是怎么來的

三國時期魏國的曹操以“唯才是舉”而聞名,他身邊的文臣武將也為曹氏立下了不朽功勛。但“唯才是舉”的措施對之前的世家大族的勢力也造成了不少抑制和打擊,形成了朝堂內部不穩定的因素。

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世家大族、穩定統治而采納陳群的意見,設立了九品中正的選官體制。其中九品是人才的品別,而“中正”則是地方上尋訪甄別賢士的官員。實際上中正官都是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這樣,世家大族滲透進選舉,中央政權和世家大族勢力在選拔人才這個問題上的矛盾得以緩和。

另外,九品中正制設立之初,除照顧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的確包含了“唯才是舉”的精神。選舉人才時品學并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選賢任能以更好地維護帝王統治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為何會導致腐敗

在九品中正制中,選官定品的標準主要有三個:家世(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和才能。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原則是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晉時的中正官一般都是二品,二品有參與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因此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評議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這時,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南朝時期,中正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

功過參半的科舉制是如何產生的

西周時期的宗法制結構圖

在漢代和隋朝之間,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這個漫長的時期。在此期間,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與此同時,世族勢力的擴大,也讓君主的統治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制約和威脅。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煬帝在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詔令文武官員,按照“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十個方面來舉薦人才,并以“試策”取士。這是最早的分科舉士,也是后世所稱的“科舉”。

御史不是寫史書的嗎,怎么權力那么大

“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現代人都知道權力監督部門的重要性。而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

戰國時期掌管文獻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監察職能,并由此開創了我國官僚制度中的監察體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創建了相對獨立的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御史大夫,負責掌握天下文書和對官員的監察。負責監督的部門叫作“御史府”。各地的監督事務則由皇帝派的御史負責。

西漢增設了“御史中丞”作為御史大夫的副手,到了西漢末年御史中丞取代御史大夫成為中央的監察主管官員。御史臺稱“憲臺”,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最高長官的稱謂在唐代又被改回“御史大夫”。

我國古代的監察強度在宋代達到最高,其御史“上任后百日必須彈人”,否則就會面臨嚴厲的處罰。這在側面也促成了宋代御史濫用職權的現象。

明朝的御史臺叫作都察院。比較有特色的是,后來廣為人知的“巡撫”一職,便始于此,且也是以監督地方官員為職責。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與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員共同參與朝廷大議。

歷史上都有哪些宦官專權

宦官是古代中國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本來很悲慘,但是因為與皇權近水樓臺的關系,常常達到常人所不能及的地位。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宦官是秦朝的趙高,他先是殺掉與他一起密謀篡位的李斯,奪得大權之后完全把秦二世和朝廷控制在手中。

漢代則有外戚專權,為了對抗強大的外戚,皇帝不得不與宦官聯手,從而又造成了東漢歷史上宦官專權的時期。東漢的宦官專權,導致了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并最終讓漢朝走向滅亡。

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可以說是第二個趙高。作為秦之后最具影響力的朝代,唐在后期同樣走上了宦官專權的老路。

鑒于歷史上多次出現危害嚴重的宦官專權,明朝朱元璋建國之后,曾經對宦官大加限制。當時宮門外立一鐵牌,上書“內臣(宦官)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可見“防宦”力度之大。可惜皇室的后代總比不上先帝的英明,明武宗時期便出現了劉瑾,明末時則出現了最明目張膽的魏忠賢。

古代也有特別行政區

今天,人們把那些與全國大部分地區實行不同政策的地區叫作“特別行政區”。其實早在宋朝,我國就已經有了類似的特別區域,這就是宋朝的“重法之地”。

北宋仁宗年間,為了確保全國核心城市的安全,需要對這些區域實行強化管理。這在政策上體現的就是“重法地”策略,對本來有的罪名加重刑罰,并開立新規,以加強約束。

后來,重法地策略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以至于在宋哲宗廢除該制度之前,長江以北的地區都已經囊括在內,成為統治階級殘暴統治的例行工具。

歷史上的三省六部為何說法不一

隋朝時期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是君主削弱丞相權力的探索過程。因此,三省六部制的發展幾乎是與丞相制度相伴而行的。

秦朝少府下的尚書是后來尚書省的源頭;西漢武帝設立內廷,分丞相之權;三國曹操將內廷轉向了外部,這便是尚書省的開端;曹丕以曹操設立的秘書省為基礎,設中書省;晉代,正式有門下省的建制。

六部的前身是東漢光武帝在尚書臺設立的三公曹、吏曹、民曹、南北主客、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六曹。六部在西晉時,發展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仍屬尚書省。

到了隋代,設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其中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主管中央事務,尚書省下轄吏、禮、兵、度支(后改稱民部)、都官(后改稱刑部)、工六部。至此,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

丞相這一官職,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丞相是我國古代輔助天子行使最高管理職責的官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相國”“司徒”“大丞相”“宰相”“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樞密使”“知政事”等稱呼。然而,出任這一“權傾朝野”的官職的臣子結局卻往往是很悲慘的。

我國最早確立名為“丞相”一職的是秦國。戰國時期,秦已經有了左右相的職位。呂不韋就被稱為“呂相”。漢朝繼承了丞相制度,但該職位的權力在被不斷地削弱。漢武帝設立內廷制度,分割了丞相的部分權力。隋唐時期逐步建立起三省六部制,此制延續到宋代,通過分權削弱了丞相的地位。

丞相制度的終結是在明初。胡惟庸謀反案之后,太祖朱元璋廢除三省保留六部,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集君權與相權于一身。這項制度被清朝所沿襲。丞相制度就此止于明朝,而李善長、胡惟庸、汪廣洋這三人也成了中國最后的宰相,和他們一同被處死的有三萬多人。

樞密院有多神秘

樞密院制度是我國中期執掌全國軍事的主要機構,它的沿革體現了古代君主對軍事管理制度的不斷思考和完善。

唐永泰年間(公元765—766年)設立了樞密使一職,開始任命宦官擔任此職,這就是樞密院的源頭。五代十國時期,后梁和后唐逐步完成了樞密院的設置。它主管軍事,分擔丞相職權。宋代時,樞密使曾數次為丞相兼任。

元代的樞密院繼續執掌軍事、機密、邊防和禁衛,并增設了行樞密院作為總院的戰時派出機構。樞密院制度在存在的幾百年間,作為各代君主探索軍政管理方式的思想結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欽差大臣的真實權力有多大

“欽差大人”總是給人一種權力很大的感覺。那么我國歷史上真實的欽差大人是什么樣子的呢?

古代皇上指派專人辦專事的時候,會出現“欽差”。不過“欽差”制度實際上到明朝之后才有。

明朝建立的固定的欽差制度就是“巡撫”制。巡撫來源于“巡行天下,撫軍按民”的說法。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蹇義等26人分巡各省,產生巡撫制度。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于謙、周忱等6人分撫南北直隸等處,從此各省常設巡撫官,漸成制度。巡撫雖非地方正式軍政長官,但因出撫地方,實際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

錦衣衛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錦衣衛印

很多人一想到錦衣衛,就會聯想到嚴刑拷問、殺人如麻等字眼。那么,真實的錦衣衛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錦衣衛全稱是“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其前身是“御用拱衛司”和“大內親軍都督府”。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后,子孫們無法駕馭明朝的開國功臣,因此出于私心,希望假借緣由將這些威脅除掉。但當時司法制度已經建立,以至于通過正常的途徑達不到他徹底肅清的目的。于是,在正常建制之外,擁有強大武力和一整套刑訊系統的官署——錦衣衛誕生了。

錦衣衛剛開始時是朱元璋個人意愿的執行者,后來又成為朱棣篡奪朱元璋嫡孫建文帝皇位的殺人工具。錦衣衛不僅發揮對內殘酷清洗的作用,而且在明朝對外戰爭中也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比如在萬歷援朝戰爭中他們負責偵察日本國的軍情。

實際上,錦衣衛給人們留下“聞之色變”的印象,還是有一點冤枉的。因為后世人總是把錦衣衛和東、西兩廠視為一體。但實際上錦衣衛做事是有一定原則的,很大程度上它被完全無人性的東、西兩廠抹了不少黑。

宦官和太監有區別嗎

宦官和太監都是人們對古代宮中閹人的稱呼。那么這兩者是一回事嗎?是否有不同之處?

事實上,在遼代之前,并無“太監”的說法,只有“宦官”的稱呼。這時的宦官是以皇帝后宮服務人員的身份出現的。盡管部分宦官因為主子的寵幸而手握重權,但其職位仍未成體制。而“太監”一類人群從一開始就是成體制的官員。遼代的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中,都設有“太監”一職。到了元朝,“太監”一職已升到二級官吏,官也不算小。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為鞏固其政權,在全國范圍內設置了由十二監、四司、八局組成的二十四衙門。十二監的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這些“太監”均由宦官來擔任。由此,太監和宦官的概念開始走向融合。到了清朝,“宦官”的稱呼已經很難見到,都演變成“太監”的叫法了。

員外都很有錢嗎

在我們的認知中,員外就是財主,財主也往往被叫作“員外”。但歷史上兩者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員外郎,簡稱員外,原指設于正額以外的郎官。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尚書省二十四司中各增設了員外郎一職,作為郎中的副手。這就是員外這一頭銜的由來。唐朝貞觀時期以前,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就是由員外郎擔任,全稱是考功員外郎。明清各部沿襲了這種叫法,以郎中、員外郎、主事為三級司官。員外郎簡稱外郎或員外,通稱副郎。

由此可以看出,員外的意思就是副手。明朝之后,員外漸漸成了一種閑職,而且有錢就可以“捐”一個員外,這就是為什么后世的人那么容易混淆員外和財主了。

七品芝麻官都是哪些官

連環畫《七品芝麻官》封面書影

人們常說的幾品官員,大都是指清朝的官員。清朝把所有官員分成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兩級,便形成了清代官僚體系的“九品十八階”。

除了那些高品大員之外,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七品知縣”。但除了知縣外其他的“七品芝麻官”還有哪些,就很少有人知曉了。現在就讓我們羅列一些清代的七品官員,看一看這些所謂的“芝麻官”吧。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簿、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簿、光祿寺署丞、典簿、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文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八旗都是哪八旗

在讀清史的時候,人們總會遇到關于“八旗”的說法。那么八旗是什么呢?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勢力不斷擴大,人口也隨之增多。為了統編下轄的人口,他建立黃、白、紅、藍四旗,并把人口劃分到這四旗之內。后來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把后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這就形成了后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

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凡隸于八旗者皆可為兵。八旗初建時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于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

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與綠營共同構成清朝統治全國的強有力的軍事工具,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

八旗軍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庆城县| 车险| 宁海县| 三门峡市| 仁化县| 渝中区| 喜德县| 巴青县| 安阳市| 青冈县| 淮滨县| 恩平市| 南川市| 凌云县| 唐河县| 永仁县| 当雄县| 东阳市| 安远县| 博罗县| 郎溪县| 昌图县| 永善县| 正安县| 六盘水市| 游戏| 恭城| 巴塘县| 错那县| 贵溪市| 阿勒泰市| 美姑县| 吐鲁番市| 六盘水市| 大石桥市| 噶尔县| 清徐县| 灵川县| 广汉市|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