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全知道
- 陳湘華
- 6字
- 2019-11-29 20:30:32
[儀禮民俗]
宗法禮制
古人口中的“社稷”究竟指什么
古人動輒談“社稷”,那么社稷究竟是什么呢?
“社稷”總的來說,就是土谷之神。“社”字起源于原始時代的生殖崇拜。“社”字在甲骨文中與“土”字同作“◇”,是女性外生殖器的象形。因此“社”和“土”本來是同一個字。后來為了命名土地神,人們才加上偏旁造了“社”字,此外社祭的神壇也稱為“社”。
奴隸制時期,從天子到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平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為睦鄰歡聚的日子。現(xiàn)代的“社會”一詞,也正是來源于社日的活動。
稷原本是指周民族的始祖后稷,他在西周始被尊為五谷之長,與社并祭,合稱“社稷”。在西周時期,社稷壇設(shè)于王宮之右,與設(shè)于王宮之左的宗廟相對。土地與血緣作為王權(quán)的代表,同為國家的象征。
為什么說只有讀懂“宗法”才能讀懂中國
宗法,簡單說來就是“正宗之法”。其本意旨在正本清源,在親屬血緣體系中分出“大宗”和“小宗”,并根據(jù)宗系的大小之分、嫡庶之別來決定家族中權(quán)力和財產(chǎn)的繼承和歸屬。
我國宗法體系的出現(xiàn),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左傳》記錄了周初商朝遺民的“宗氏”和“分族”;《詩經(jīng)·大雅·板》中有:“大宗維翰。……宗子維城。”指的就是周代形成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產(chǎn)生于帝王之家,并逐級延伸至最底層,起到了統(tǒng)率奴隸和封建君主制、官僚體系的作用。宗法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優(yōu)先繼承家族的權(quán)力。宗法對我國親緣關(guān)系乃至于社會制度的影響是如此巨大和深遠,以至于雖然一夫多妻制已經(jīng)廢除,但是我國民間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奉行著其中的某些制度。
孔子為什么提倡克己復(fù)禮
克己復(fù)禮不是想當然地約束自己遵守禮法的意思,這項最初由孔子提出的修身建議,所期望恢復(fù)的,其實是西周時期的禮制。
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也被稱為東周前期。在這一時期,周天子已經(jīng)名存實亡,各路諸侯擁兵自重,不把天子和制度放在眼里,禮制崩壞,戰(zhàn)亂紛繁。孔子認為戰(zhàn)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遵禮,也就是不遵循周禮。而一旦人們都普遍遵循了周禮,則天下必然太平。因此,孔子在早期的政治生活中,一直提倡人們約束自身,恢復(fù)周禮,這便是真正的“克己復(fù)禮”了。
其實,孔子一生的思想,其核心就是周禮。周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統(tǒng)一的奴隸制國家,最終消失在春秋戰(zhàn)國的戰(zhàn)亂中,但周朝的思想正是通過孔子建立的儒家學說延續(xù)到了今天。可以說,西周成就了孔子,孔子也成就了西周。
我國歷史上的宗廟為什么會“縮小”為現(xiàn)代的祠堂
宗廟制度發(fā)端于奴隸制時期。當時的奴隸主們有感于自己所擁有的地位和財富,對祖先感恩戴德。因此天子、諸侯等各級統(tǒng)治者都設(shè)立宗廟專門供奉和祭祀祖先。宗廟也因此被稱太廟、祖廟。
最早的宗廟,其數(shù)量和建立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如天子七廟(供奉七代祖先),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等。除了祭祀作用之外,很多重大的國事活動也要在宗廟進行。古代皇帝即位時,都要在宗廟內(nèi)拜祖先、會群臣、受印璽。這被稱為“廟見”。普通人是無權(quán)設(shè)立宗廟的,奴隸就更不用提了。
到了封建時代,隨著中央集權(quán)制度的加強,人們開始將“宗廟”的作用專歸于祭祀歷代帝王,而對各路王侯貴族祭祀本族祖先的場所,稱之為“祠堂”。唐、宋時期,宗廟之風漸復(fù)。上層官僚、士大夫宗族所立“祠堂”大多改名為“家廟”。到元朝以后,我國歷史的民主開明之風再未出現(xiàn)。因此,“家廟”的概念再次淹沒在歷史之中,祠堂作為各級民眾都可以采用的奉祖形式,被保存了下來。
宗廟祭祀
古代祭祀都有哪些祭品
古代祭祀主要分為祭祖和祭神兩種。祭神中又有作為特例的祭天地。但無論何種祭祀,祭品都差不多。
人們?yōu)榱吮憩F(xiàn)誠心,大都想當然地把對自己重要的東西貢獻出來。而對人重要的,主要就是吃、穿。因此,這些是祭品中主要的部分。當然,極端情況下人們還會以人作為祭品。
吃的方面,比較隆重的是六畜——豬、牛、羊、狗、馬、雞。一般在正式場合所謂的“太牢”和“少牢”,即豬、牛、羊或豬、羊。至于民間的祭祀,祭品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常有不同,如加入了鴨、鵝、魚等。除了肉類外,五谷、瓜果,甚至蔬菜也在祭品之列。祭品中的穿戴之物當以玉帛為最。《左傳》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除吃穿外,隨具體情況不同還會有用度祭祀、血祭乃至于人祭等。但都不如吃穿祭常見。
叩手禮是怎樣來的
在我國大江南北,流行著類似的“叩手禮”。在我國廣東地區(qū)和港澳臺地區(qū),流行著倒茶時的叩手禮。當主人給客人倒茶的時候,客人會用手指輕敲幾下桌面表示答謝和禮敬。類似的禮節(jié)也存在于北方,只是茶被酒所代替。這種小中見大的禮節(jié),據(jù)說與喜歡出游的乾隆皇帝有關(guān)。
一次乾隆微服下江南,到松江的“醉白池”附近喝茶。茶館伙計先端上茶碗,接著退后,等離桌子幾步遠后,拿起大銅壺朝碗里沖茶。茶水不偏不倚,不濺不灑地沖進碗里。乾隆皇帝覺得有趣,就拿過茶壺學著伙計的樣子給隨從的茶碗里斟茶。隨從見皇上為自己沖茶,想跪下叩恩,又怕暴露了皇上的身份,只好紛紛屈起手指,“篤篤篤”地不停地在桌子上叩擊。于是,叩手禮便在民間傳播開來。
“三叩九拜”“三拜九叩”“三跪九叩”哪個說法對
首先要明確的是,叩必須是頭觸地叩響,而拜則有多種形式,如“九拜”。事實上,史料有翔實記載的只有“三跪九叩”,也就是清朝的大禮。康熙年間俄國使者就被要求以“三跪九叩”的方式來禮敬天朝皇帝。
而“三拜九叩”的大禮出自道教的拜神禮。一拜引三叩,其中的拜是站立的拜,以“拱手”的方式實現(xiàn)。至于“三叩九拜”則無處可考。而且,一叩引三拜的禮儀下,如果拜禮是立式的拜禮,則明顯雜亂;而如果拜禮是跪式的拜禮,則叩拜很難被外人看清,又有嚴重的投機取巧的嫌疑,因此真實性很低。
綜上所述,古代的三九叩拜的“組合型禮儀”,真正系統(tǒng)地使用在社會上的,就只有清代始創(chuàng)的“三跪九叩”。至于“三拜九叩”,只是存在于宗教禮儀之中。
古人為何稱二十歲為“弱冠”
冠禮
古人稱二十歲為“弱冠之年”,這與故事男子的成年禮“冠禮”有關(guān)。
“弱冠”,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自周代開始,古代男子,年十八至二十,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shù)。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fā)。等他們長大到一定的年齡,家族就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這就是“冠禮”,也就是把頭發(fā)盤成發(fā)髻,謂之“結(jié)發(fā)”。冠禮最初由父親主持,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quán)利。加冠后,由貴賓為男子取字。
舉行冠禮的時間和地點在各朝代和地區(qū)各有不同。民間冠禮從十五歲到二十歲都可以舉行,各地方有所不同。清中期以后,冠禮移至首次娶親前數(shù)日或前日舉行。依據(jù)家族內(nèi)情況不一,有些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范圍內(nèi)進行。
古代的作揖相當于現(xiàn)代的握手嗎
作揖,又稱拱手,相當于今天的握手,是一種通行的社交禮儀。
作揖的方式男女有別。施禮者雙臂抬起,男性右手握拳,拳眼朝向自己,左手手掌將右拳包覆。女性左右手動作與此相反。如是習武之人,左手則應(yīng)該為掌,貼于右手拳面。
正常的作揖姿勢也被稱為“吉拜”。如果男性錯用女性動作,女性用男性動作,則被稱為“兇拜”。兇拜一般用于吊喪,因此在一般日常禮儀中,應(yīng)嚴格注意。
關(guān)于作揖的動作來源,一般認為,左手在外包裹通常用于攻擊的右手,是在向?qū)Ψ奖硎局t卑與尊敬。另據(jù)《周禮》記載,根據(jù)雙方的地位和關(guān)系,作揖又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其中土揖是拱手稍向下;時揖是更向前平伸;天揖是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專門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則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除了《周禮》的六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也就是“一揖掃地”。
中國人流行的“送禮”的習慣是怎樣產(chǎn)生的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人們不僅看重“繁文縟節(jié)”一類的虛禮,更對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禮品非常重視。現(xiàn)代人聯(lián)絡(luò)感情,托人辦事,都會在“禮”上注重“虛實結(jié)合”,以期達到目的。
《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我國的實物禮起源于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古人對祖先和神明的力量十分看重,因此在祭祀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奉獻出的“祭品”。這大概是人們第一次有目的地向外界贈予禮物。
隨著國家的產(chǎn)生,國與國之間的納貢成為慣例,而納稅的制度也使民間有了實物贈予,以獲平安的認識。在認識到實物贈予能夠產(chǎn)生的效果之后,人們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大量采用實物禮品的行為方式也就很自然了。
“不三不四”的三、四都是什么
“不三不四”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易經(jīng)思想。易經(jīng)的每個卦都分六個爻,俗稱六爻卦,代表著事物發(fā)展的6個階段。其中第三爻與第四爻剛好處在六爻的中間位置,因此在易經(jīng)中象征著正道和大道。而不在正道和大道上的“非三非四爻”就用來說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不務(wù)正業(yè)了。
此外,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出于對美的向往,把常用的數(shù)字都賦予了各種美好的象征意義。比如,人們習慣將“天”作為“一”,“地”作為二(水陸合計為二)。而“天地”相加則成了“三”。當然,三的來源和象征意義遠不止于此。這都是各年代的人們根據(jù)個人意愿和不同的目的附會而來的。這些附會漸漸地流傳開來,形成了數(shù)字的象征文化。
數(shù)字“四”的來源被認為與人的方向感有關(guān)。人們本能地把方向分為前后左右,后來又演進成了東西南北、“四方”的概念。因此,“四”也被認為與“天道”、命理有關(guān)。
婚姻的六禮有哪些
古代帝王的迎親大禮
古代常用“三書六禮”“八抬大轎”迎娶新娘。那么這三書六禮都是哪些書哪些禮呢?
“六禮”按照從求親到完婚的過程,分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六個大禮。“三書”則是在執(zhí)行“六禮”過程中男家給女家的憑證,包括定親時的聘書、給彩禮的禮書和迎親的迎書。
納采就是我們現(xiàn)代人所理解的提親,男方家里托媒人向女方家里提親時是需要帶禮物的;問名,就是女方家里對男方合意,則把女兒的生辰八字告知男方,讓男方計算兩人命相是否合適;納吉,也叫作文定,就是計算命相的過程,要請示祖先或神明的;納征,又稱過大禮,即男方同意后,男家的女性親戚同媒人一起,在大婚前兩周到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送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女家也須回禮;請期,就是男女兩家商定結(jié)婚日期;親迎,就是現(xiàn)在的迎親,通過一系列禮儀把姑娘接回家來。
“家長”的稱呼背后有著怎樣的制度淵源
現(xiàn)在上學的小孩子的父母通常被學校的老師稱為“家長”。這個看似普通的稱謂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家庭組織制度,產(chǎn)生于原始公社末期。家長制源于家庭、家族等血緣群體和親緣群體,在原始母系氏族社會下已見雛形,到了父系氏族和奴隸制時期已經(jīng)形成固定制度。家長制之下,作為家長的男子掌握經(jīng)濟大權(quán),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員都要絕對服從他。
家長制的特點是:權(quán)力高度集中、組織管理隨意和終身制。家長制應(yīng)用到朝廷之上就是君主集權(quán),應(yīng)用到百姓家中就是家長說一不二。隨著歷史的變遷,君主集權(quán)已經(jīng)不在,但家庭內(nèi)部的集權(quán)仍然傳承到了今天。在許多族系明顯的家庭中,家長制仍然存在著。
人們?yōu)槭裁窗延H信叫作“嫡系”
在派系林立的情況下,人們把最信任的部屬稱為“嫡系”。要解釋這種說法的由來,就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體制中的“嫡”和“庶”了。
在傳統(tǒng)宗法制中,嫡妻就是正室,一般由和男主人地位相當?shù)呐顺洚敗!罢以坏眨宜釉坏兆印!倍鼊t是除了正妻之外的側(cè)室、妾等,一般由地位低于正妻的女人充當。“嫡系”指的就是嫡妻所生的孩子,在地位的傳承上要高于庶系。
由此可見,古代對族內(nèi)血親劃分嫡庶的根源在于保證正室地位的傳承,這與后世借用嫡系來指代從屬中最為可靠的部分有所不同。很明顯這種衍生出來的“嫡系”說法的始作俑者并非掌權(quán)人,而是由那些不受重視的“庶系”派別推行的說法。
我國古代為什么流行記錄家譜
一般認為,人們記錄族譜是為了追究姓氏源流。戰(zhàn)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復(fù)姓改為單姓等,都使姓氏變得難以追溯。因此家譜的重要性就顯現(xiàn)出來了。家譜中的世系表可以直觀地看到族人的承襲血系,而我國家譜越修越完善,其中的內(nèi)容也遠不限于此,家訓、先人傳記、先人著作等均有記載。
更深入地講,古人們記錄家譜的習慣,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人們對貴族血統(tǒng)的重視。我國古代改朝換代的周期一般在幾十年到幾百年不等,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的皇族和貴族。而分裂割據(jù)時期的貴族就更多了。這些王朝不斷地新生和覆滅,但是貴族血統(tǒng)卻一一流傳了下來。這些亡國貴族為了不忘自己曾經(jīng)高貴的身份,于是修族譜來告訴后人。這種習慣又由于其正統(tǒng)的意義被更多的人接受和沿襲,就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家譜文化。
“牌位”為什么可以代替先人受到供奉
神龕
如果是一個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看到中國人對著一塊木板下跪磕頭,恐怕會大跌眼鏡。但是如果他了解這塊叫作“牌位”的木板的意義,就不會這么驚訝了。
佛教傳入中國前,輪回、轉(zhuǎn)世的觀念尚未在國人意識中形成。當時普遍認為人死后元神(魂魄)要依附在實物上,否則便會成為“無主孤魂”。而神主,也就是通稱的牌位,正是給先人元神依附的物件。
由于早期人們習慣認為人或神的名字與其靈魂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大小宗教都有通過誦念、書寫名號來感通鬼神的傳統(tǒng)。正是由于這種認識的存在,人們就在神主上刻畫上先人的名號,以增加神主的靈性,加強活人和死者的溝通。另外,為了確保逝者靈魂的安定,人們一般把神位放在小圍閣內(nèi),稱為“神龕”。供奉祖宗牌位也稱“祖龕”。
正是因為牌位兼具靈魂宿主和溝通工具的作用,因此才被人們視為等同于死者本人,受到重視和供奉。
古代女子的萬福禮的姿勢是怎樣的
萬福禮
在關(guān)于古代的影視劇中,現(xiàn)代人常見到古代女子施“萬福禮”。萬福禮是古代婦女常用的相見行禮的方式。因行禮者多口稱“萬福”,因此被稱為萬福禮。
“萬福”語出《詩·小雅·蓼蕭》,“和鸞雝雝,萬福攸同”,取多福的祝禱之意。萬福禮是漢族傳統(tǒng)禮節(jié)之一,正確的姿勢是:雙手交疊,右手放左手上位,雙手緊靠,同放在小腹位置,目光向下,以屈膝方式行禮。因此,萬福禮是一種全身禮,而非手勢禮。另外,關(guān)于萬福禮,還有雙手交疊放在左身側(cè)的說法。
另外,雖然清朝也有道萬福的禮,但清朝的萬福禮與漢族傳統(tǒng)的萬福禮是不一樣的。清的萬福禮姿勢為:“用手按腿三叩首后,手撫鬢角后起身。”此禮也稱為撫鬢禮。因此,滿族的萬福禮實際上只是套用了漢族的萬福禮之名,與漢族的萬福禮是大不相同的。
我國有哪些餐桌禮儀
我國的飲食文明傳承至今,禮儀很多,就連尋常百姓之家,對飲食禮儀也是非常講究的。
迎客方面,主人折柬相邀,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主客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再導客入席。一般要等到所有人到齊才開始正式進餐活動。食具方面,我國以筷子為主。筷子的使用,有若干忌諱,如敲筷、擲筷、叉筷、立筷、揮筷。正規(guī)的筵席,配備公筷。位次方面,隨地域、文化、具體環(huán)境而不同,大致有右高左低、中座為尊、面門為上等原則。在多桌筵席上,餐桌的位次也大致遵循這些原則。
我國的餐桌禮儀以禁忌為主,如不要當眾剔牙、不可大聲喧嘩、不能隨意吸煙,做一些有傷文雅、食欲的動作等,數(shù)不勝數(shù)。但指導思想上無非就是一個禮字。一句話,心中有禮,外表自然。
古人宴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