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愈心理學:新編實用心理自助手冊(案例應用版)(增訂3版)
- 魯芳
- 5372字
- 2019-11-29 20:18:59
第三節 破除焦慮癥的魔咒
一、案例
案例一:
詹女士今年32歲。在她24歲時,曾因為商場電梯出現故障,從電梯上滾落下來。當時她和其他幾個年輕人雖然都沒有生命危險,但身體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擦傷。詹女士膝蓋受傷,手背也被刮傷了,因為事發突然,詹女士一直感到很后怕,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件事也就被漸漸遺忘了。
今年年初,詹女士一個人去商場購物,突然莫名其妙地感到一陣恐懼,然后就是緊張、手腳發麻、渾身顫抖不止,同時還伴隨有胸悶、氣短、心慌等癥狀。詹女士感到一陣慌亂,似乎自己馬上就會窒息而死一樣,便迅速離開了商場。大概十幾分鐘之后,這種癥狀就自行消失了。
但是此后,這類癥狀會不定期發作一次,有時候是每星期兩次,有時候是每兩三個月一次,而發作的地點也不固定,沒有規律可循。后來詹女士不管去哪里,都需要有人同行。詹女士也多次到醫院檢查,服用過安眠藥之類的藥物進行治療,可始終沒有明顯的效果。為此,詹女士甚至感慨,她這樣活著真的不如死了好。
案例二:
小常是某部隊機關的干部,今年33歲,性格一向開朗樂觀,平時大大咧咧。但是就在最近這一年多的時間里,他開始變得煩躁,脾氣也暴躁起來。以往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的他,最近開始把工作上的事情帶回家了,向妻子發脾氣,有事沒事就吵架,甚至還動手打了她。小常妻子覺得丈夫的變化太大了,以前他最看不慣的就是動手打女人的男人了,而現在自己反倒成了這種人。
小常自己也感到無奈,他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于是就接受朋友的建議去看了心理醫生。在與心理醫生對話的過程中,小常把這一年多以來發生的事情前前后后都敘述了一遍。
原來,小常家里一共四個兄弟姐妹,他不但排行最末,年齡也與哥哥姐姐差了十幾歲。而父母其實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工人,家中經濟條件一般,多數時候都是比較拮據的。因為小常最小,自然受到哥哥姐姐和父母的關愛要多一些。
他不到30歲就和一個比自己小6歲的女孩結婚了,也就是他現在的妻子。而這個女孩的家庭條件要比小常優越得多,不僅人長得漂亮,氣質也非常好,婚前一直都不乏追求者。小常覺得自己很幸福,婚姻生活甜美無比,妻子對他十分依賴,并且有很高的期望。小常偶爾會感到壓力和些許的自卑,但這些都是一閃而過,隨后就都化作工作上的動力了。
一年多之前,小常所在的部隊開始整編,上級透露消息,要有一批干部被調去新單位。小常得知這個消息后也沒放在心上。
但事情總是出乎預料,小常沒想到,自己竟在幾天之后接到了調令,并且一個星期之后就要到新單位報到。這對小常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當時還在懷孕的妻子更是著急萬分。萬般無奈之下,小常還是背起了行李,前往新單位報到了。
到了新單位之后,小常開始變得神經兮兮的,愁眉不展,總是懷疑有人在背地里算計他,也好幾次暗中打聽,但始終沒有確鑿的證據。漸漸地,小常經常會感到神經緊張、煩躁不安,害怕隨時都會有自己預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危機似乎就在身邊,像定時炸彈一樣,他時時都要提防著,這導致他的面部表情也開始變得緊張,難以放松。
活在恐慌之中的小常感到很難受,總是忍不住產生危機感,一點不順眼的地方都會引起其情緒躁動。好幾次回家和妻子拌了嘴,他就控制不住動起手來,妻子被打以后傷心痛哭,小常知道自己不該這樣,但就是控制不住。
心理醫生聽完小常的陳述,認為他是患上了焦慮癥,主要表現為恐慌、緊張不安、煩躁,控制不住自己,時時都有危機感。而小常自小生活的家庭環境和婚姻狀況都是引發小常焦慮癥的潛在因素,如哥哥姐姐和父母的過分愛護,妻子的優越和自身感到的自卑、不足等。在部隊整編時發生的出乎他預料的事則是一條直接的導火索,最終導致其焦慮癥發作。
后來,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經過多次心理疏導之后,小常慢慢恢復了心理健康。
二、焦慮癥及其診斷
焦慮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情緒,人人都有過焦慮的經歷。比如在即將上臺表演前、馬上要面臨重要考驗之前等,焦慮感促使人感到緊張和不安,使人覺得不快,進而努力去避開那些容易引起焦慮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焦慮其實是具有保護性的;當這種焦慮情緒嚴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轉變為驚恐,當事人甚至還會預感到將來要發生不好的事情,這是一種病態行為。
引起這一癥狀的誘因往往是一些突發事件,比如詹女士多年之前在商場經歷的一次電梯事故。心理學家認為,當個人感到自己無法對客觀情勢作出能力范圍之內的應對時,焦慮感就會迅速產生,形成條件反射。此外,個體的焦慮素質也是產生焦慮的基礎,一些焦慮型人格的人從童年時期就比其他人更加容易緊張、膽怯、自信心匱乏,這是焦慮傾向顯著的表現;當焦慮過度時,這類人就會對事件的意義產生扭曲的理解,導致戒備心過強。
焦慮癥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如低血糖癥、甲亢、神經衰弱、癔癥、抑郁癥等,因為這些心理障礙同樣會伴隨有焦慮癥狀。因此,判斷是否患有焦慮癥還需要明確該病癥的相關表現特征,根據焦慮癥的診斷標準加以確診。
首先,焦慮癥的表現特征有:當事人出現緊張、不安、憂慮的心情,同時伴隨有一系列心理癥狀,如記憶力減退、難以集中注意力、對聲音敏感并且容易被激怒;在軀體癥狀方面,焦慮癥使人的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當事人血液內腎上腺素濃度增加,進而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速、胸悶、吸氣困難、頭痛、口干、顫抖、雙手濕冷等癥狀。此外,也伴有副交感性癥狀,如多尿、腹瀉,甚至是大小便失禁等。
其次,焦慮癥有兩種臨床表現形式,一種是驚恐障礙,另一種是廣泛性焦慮癥。
驚恐障礙主要表現為驚恐發作,也叫作急性焦慮發作,如案例一中的詹女士,過度焦慮導致驚恐發作,加上對自身的身體狀況和環境有強烈的恐懼感,因此詹女士出現了一系列焦慮癥的軀體癥狀,如手腳發麻、渾身顫抖不止,同時還伴隨有胸悶、氣短、心慌等癥狀。患者在驚恐發作的同時不僅身體出現不適,而且心理與精神狀況也出現問題,譬如有瀕死感、類似發瘋了或者是完全失去自控能力的情況,發作時間十幾分鐘,病癥發作既沒有明顯原因,也與外界環境沒有聯系。
廣泛性焦慮癥通常沒有明確的客觀對象或導致恐懼不安的具體內容,患者會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同時還伴隨有明顯的神經癥狀,譬如心悸、胸悶、口干、頭暈、肌肉緊張、運動性不安等。患者的焦慮癥狀是原發性的,不是實際的環境因素造成,并且這種緊張和驚恐的程度也與現實的處境不相稱,患者為此而感到痛苦。如案例二中的小常,他懷疑有人暗中給自己穿小鞋,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他因為不自信而在婚姻中感到自卑,擔心妻子被搶走,而事實也不是這樣的。此外,處于痛苦之中的小常還一反常態,出現暴力行為,并且事后感到后悔,這是明顯的失控行為。
最后,焦慮癥其實和抑郁癥、強迫癥一樣,都屬于神經癥。因此,首先要符合神經癥的診斷標準。那么,判斷是否患有焦慮癥需要適用哪些診斷標準呢?這里也分兩種情況:
驚恐障礙的診斷標準:
1.患者在病癥發作的間歇階段內,有明顯的恐懼心理,害怕再次發作,并且除此之外并無其他表現。
2.發作時沒有明顯誘因和相關的環境因素,這種發作是不可預測的。
3.當患者發作時有強烈的恐懼、焦慮感,產生明顯的自主神經癥狀以及現實人格解體、瀕臨死亡的恐懼感,甚至是失控感等。患者感到難以忍受,但又無法擺脫而痛苦萬分。
4.任何時候發作都毫無預兆,并迅速達到高峰,當事人意識清醒,事后依舊能夠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和心境。
5.患者在一個月之內至少有三次發作經歷,或者是在首次發作后因害怕再次發作而感到焦慮,這種焦慮持續一個月以上。
6.排除其他精神障礙,譬如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或者是軀體障礙等繼發的驚恐發作。
7.排除軀體疾病的可能,譬如心臟病發作、癲癇、甲亢等繼發的驚恐發作。
廣泛性焦慮癥的診斷標準:
1.常常或持續出現沒有明確內容和固定對象的恐懼與擔憂。
2.同時出現自主神經癥狀、運動性不安。
3.嚴重時出現社會功能受損,患者感到難以忍受并異常痛苦。
4.符合前兩項癥狀,至少在半年。
5.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焦慮,如高血壓、冠心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6.排除由強迫癥、抑郁癥、恐懼癥、神經衰弱、精神分裂、興奮藥物服用過量等引發的焦慮。
三、焦慮癥患者的心理自助
治療焦慮癥的方法,專家建議采用系統脫敏療法,其他比較有效的治療方式還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法、運動療法、認知與行為療法、綜合治療法。
1.系統脫敏療法。系統脫敏療法也叫交互抑制法,需要誘導患者逐漸暴露引發自身焦慮的某些情境,借助心理放松的狀態來應對焦慮情緒。這種治療方法的原理是,人的肌肉放松的狀態和情緒緊張的狀態是一種相互對抗的過程,當一種狀態出現時,另外一種狀態必然會受到抑制。比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的前提下,呼吸、心率、血壓等各種生理生化反應的指標都會出現變化,和焦慮狀態下完全相反。
此外,能夠與焦慮狀態產生相互抑制作用的還有進食活動。因此,在這種原理的基礎上,專家建議應該從引發個體較低程度的焦慮癥狀或恐懼反應的刺激源開始加以治療。當某種刺激源不再對患者產生作用時,施治方便可將處在放松狀態下的患者置于另外一個比前一個刺激源更加強烈的情境之中;假如一種刺激源所引發的焦慮癥狀或恐懼程度在患者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并在反復呈現之后,該刺激源的作用明顯降低,甚至是消失了,那么,系統脫敏療法的治療效果就達到了。
具體步驟如下:
(1)患者協助施治者建立焦慮的程度等級。患者可以根據以往經歷列出令自己感到焦慮的事件,并分析每個事件所引發的焦慮程度,按照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的特定順序排列出來。
(2)做好放松練習,患者要進入完全放松的狀態。該類練習需要進行至少六次,甚至是十次,可根據患者自身進入放松狀態的效果而定,每次要堅持至少半個小時,每天做兩次訓練,直到全身肌肉都能夠處在徹底放松的狀態之中。
(3)開始做分級脫敏練習。該步驟要建立在前兩項工作的基礎上,患者要在完全放松的狀態下進入練習,通常該過程要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①放松。放松療法中一般包括四種放松的方式,一是肌肉放松,二是有氧運動放松,三是自我暗示放松,四是意念放松。
在做肌肉放松練習時,患者可以穿上寬松的衣服,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單人沙發上,雙臂、雙手平放在沙發的靠背上,雙腿向前伸展,頭部與上身微微向后,然后按照由下到上的順序,讓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有機會得到放松。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先讓某一部位的肌肉處于緊張狀態,保持大概十秒鐘,再慢慢放松下來,嘗試著感受緊張和放松的差別,尤其是放松之后的感覺。
有氧運動放松法需要患者做一些日常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騎單車、爬山、做健身操、滑冰等。研究發現,這類有氧運動是最利于調節緊張情緒和完善人格的方式。
自我暗示的放松方式是通過患者對自身進行放松暗示的形式,達到心理和生理放松的目的。比如患者在暗中對自己說:“我很好,我不緊張,這一切都很正常。”這些正面的心理暗示會對患者產生積極的作用。
意念放松法需要患者靜下心來,閉上眼睛,并排除外界的一切雜念,全身心地回歸自身,將全部注意力都轉移到丹田,想象著在丹田里有一股氣,采用腹式呼吸法緩慢呼氣、吸氣。在吸氣時,丹田部位中的氣是從腹部逐漸上升的,直到抵達胸部,再上升至腦部、頭頂;在呼氣時,這股氣是從頭頂的“百會”處開始逐漸下降的,經過脖子、胸部、脊柱降至腹部,循環回到丹田。
②想象適應。施治者可以進行口頭描述,患者在清楚地想象此事時伸出一根手指作暗示,并讓該想象情境維持30秒鐘。在這個過程中,環境要安靜,患者在想象的過程中要盡量做到形象逼真,不能做出回避行為,通常時間應在一個小時左右,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假如患者真的難以忍受而出現焦慮情緒時,可立即采用上一步中的放松療法加以對抗,將焦慮控制并壓制下去。每次做這個訓練時,保持在兩到三個等級即可,不要超過四個等級。患者在訓練的過程中,一旦出現極為強烈的情緒反應,要降一級重新訓練,直到達到適應狀態為止。
③實地適應。同想象適應訓練相同的是,也是從最低一級的刺激源開始,逐級練習,直到達到心理適應的目的。每一級的訓練需要重復練習,直到完全消除焦慮反應。也就是說,患者在想象適應訓練完成之后,慢慢向現實靠近,回歸現實之中,嘗試接觸真實的刺激源,而不再是大腦中想象出來的情境或物體。這樣的練習每周進行一次到兩次,每次的時間應保持在半個小時以上。
2.支持性心理治療法。這種治療方法需要施治者給予患者比較充分的感情支持,要耐心地向患者介紹焦慮癥的性質等相關知識,減輕患者心理上的負擔,勸導其配合醫師的治療方案。
3.運動療法。這種療法其實與系統脫敏法中的放松療法相類似,都是需要患者做一定的有氧運動來幫助其恢復一定程度的自主感。這也是藥物治療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但實際上,治愈的速度會比藥物治療慢一點。施治者可以為患者制訂一份有規律的運動計劃,患者也要積極配合,按照計劃做循序漸進的運動。
4.認知與行為療法。這是一種比較直接的糾正方式,即糾正患者的一些不當的想法或行為,達到減少和驚恐發作相關的恐懼與回避的目的。比較有效的方式是:施治者對患者進行認知觀念的調整,結合逐個癥狀的暴露,同時加上患者的積極配合,焦慮癥狀有望得以緩解。
5.綜合治療法。這是將藥物治療和認知與行為療法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式,主要針對驚恐障礙的治療。在實施治療之前,需要有一份比較周密的計劃,藥物主要用于驚恐發作的治療,而認知與行為療法則是針對患者的回避型恐懼。當患者的認知結構得以調整,配合系統脫敏,改變了患者的認知,便可逐漸減少藥物或者是停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