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田園勝景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有什么來歷?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出自賈島的《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這首詩雖然只是寫了賈島去看望友人而友人不在的這樣一件小事,但卻因為詩人出神入化的語言,使整首詩變得意蘊無窮。詩中描寫了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云根等普通的景物,又寫出了閑居、敲門、過橋等普通的事情,但把這些普通的事物寫出了無盡的樂趣。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背后有這樣一個故事。當時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友人李凝,不巧李凝沒在家??吹嚼钅腋浇纳揭熬吧?,賈島心生向往,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題李凝幽居》。

第二天,賈島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字更恰當。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和車輛都紛紛避讓,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畫畫,竟然闖進了儀仗隊中。于是韓愈的手下把他抓起來,帶到韓愈面前。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聽了,頗有興致地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成了好友。

據史書記載,賈島沖撞官員的事不止發生過一次。有一年秋天,賈島騎著驢打著傘在長安城的街上緩行,見到秋風掃落葉的景象突然有了感觸,吟出“落葉滿長安”一句,可是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出與之對應的下一句,恰好這時京兆尹劉棲楚出行,賈島沉浸在詩中并未避讓,劉棲楚根本沒問賈島為什么會沖撞自己,直接把賈島抓去關了一晚才放出來。

還有一次,是在賈島考取了進士之后。這一天。唐宣宗微服私訪,來到了賈島當時住的寺廟,聽到樓上有人在吟詩,一時好奇,便拿起書案上的詩稿瀏覽。賈島回來后,發現一個錦衣華服的陌生人未經自己允許就在讀自己的詩稿,生氣地說:“先生你生得白白胖胖,一副紈绔子弟的模樣,怎么看得懂這個?”

唐宣宗對賈島的輕慢放肆十分驚訝,但什么也沒說就離開了。不久,賈島便得知那是當今圣上,十分后悔,就去官府請罪,但他還是被一貶再貶,最終在貧困中去世。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中的“昔人”指誰?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出自崔顥的《黃鶴樓》。全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中的“昔人”并不是指現實生活中的人,而是指傳說中的人。然而關于這個傳說中的人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出自《南齊書·州郡志》的記載,古時候有個仙人名叫子安,他曾經乘黃鶴經過此地,所以認為“昔人”是指子安;第二種說法是根據《太平寰宇記》中引用《圖經》的記載,說有個叫費祎的人得道成仙后,曾經騎著黃鶴歸來,在黃鶴樓休息,所以把這里稱為黃鶴樓,所以也有人說“昔人”是指費祎。

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的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后四句寫作者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價:“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蓖瑯?,在唐代諸多的詩選中,七律部分通常會以《黃鶴樓》開篇或壓卷。這首詩之所以如此出名,除了本身的文采出眾,還與李白有關。

相傳李白在年輕時經常四處游歷,有興致時經常提筆賦詩。這天他來到江夏的黃鶴樓,登樓遠眺,陶醉于壯觀的美景,詩興大發,正準備吟詩一首抒發自己內心的豪情,卻看到崔顥題在墻壁上的《黃鶴樓》,連連贊嘆。

然后李白留詩道:“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敝链?,他便擱筆不寫了。

有個叫丁十八的少年嘲笑李白說黃鶴樓仍在,是錘不碎的。李白又作詩辯解道他確實把黃鶴樓捶碎了,只是后來黃鶴仙人向玉帝哭訴,玉帝才又修好了黃鶴樓,讓黃鶴仙人再次回到黃鶴樓上。由于這段故事聽起來非常神奇,所以后人就在黃鶴樓東側,建了一個亭子,名曰李白擱筆亭,以紀念李白和黃鶴樓的因緣。擱筆亭因此廣受歡迎,成了人們的觀賞游玩之地。

李白一直對崔顥的這首詩念念不忘,在后來游歷金陵時,他登上鳳凰臺(今南京紫金山一帶),仿照《黃鶴樓》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全詩如下: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是李白不多見的七言律詩,被后人一再稱頌,并經常拿來與崔顥的《黃鶴樓》相提并論,成了詩壇佳話。

《黃鶴樓》全詩意境開闊,藝術手法出神入化,被后人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中的“桑麻”是什么?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出自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全詩如下: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中的“桑麻”指桑樹和麻,這里泛指莊稼?!霸捝B椤敝傅氖情e談農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是指推開窗戶面對農場,手中舉著酒杯閑談莊稼的情況。在賓主關于桑麻的談論中,詩人不僅將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忘卻了,將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拋開了。整個人變得輕松自在、簡單快樂。

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開頭兩句從詩人孟浩然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他不是第一次做客。第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第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詩人和鄉村的朋友們一邊喝酒一邊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結尾兩句詩人寫重陽節還會再來與他們相聚,體現了與他們深厚的友情。

孟浩然的詩大多描寫山水田園風光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對于名和利,他并不在乎,總是能坦然面對。但是不在乎并不代表不曾追求,他也曾追逐過名利,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在四十歲那年,他來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卻落第了,他非常失望。他曾想過直接給皇帝上書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他覺得有違本心,所以事情就在猶豫中不了了之。

但是,假如就這樣一事無成地返回老家,他無疑是很不愿意的。于是,他在好友王維的住處寫了一首《歲暮歸南山》,用以表明自己進退維谷的心境。

剛寫罷,王維就進來了,一眼瞥見孟浩然的這首新作: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讀了一遍,王維便很是欣賞了,但他又不由得心生感慨。他不是不想幫好友的忙,而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幫他實現出仕的心愿。

正在王維苦思冥想之際,忽然有個小書童急匆匆地跑來報告:皇上就要駕臨了!王維一聽,心里便不由得慌張起來,該怎樣推薦孟浩然而又不違背圣意呢?而此時的孟浩然無疑更緊張,他想要借此機會叩見皇上,但是應該以什么身份去呢?

正在此時,唐玄宗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眼看唐玄宗就要推門進來,王維就把孟浩然往他的床底下一指并輕輕一推,自己則慌忙出來迎接皇上。等唐玄宗坐定,王維也不敢隱瞞房間里還藏有孟浩然;因為他知道萬一皇帝知道了,“欺君之罪”的結果會是什么。

唐玄宗得知著名詩人孟浩然也在這里,非常高興,便對王維說:“此人的詩名朕早就聽聞了,既然他現在在這里,那就請出來見見吧!”這樣,孟浩然便奉命出來叩見皇上。唐玄宗詢問他:“愛卿帶來詩作了嗎?”孟浩然急忙對唐玄宗說他因為來得匆忙,沒有帶詩作。唐玄宗便笑著說:“卿如今當場給朕賦上一首何如?”于是,孟浩然就把剛才寫好的詩以一種抑揚頓挫的語調吟誦起來: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正當聽到“不才明主棄”,還沒等到孟浩然把全詩念完,唐玄宗就已不耐煩了,讓孟浩然停下來,生氣地說:“是你自己不來求官,為何反倒怪我拋棄你???”于是沒有授予他任何官職。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中的“王孫”指誰?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出自王維的《山居秋暝》。全詩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中“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兩句的意思,“王孫”實際上是王維自指。這首詩描寫了初秋時節山居所見雨后黃昏的景色,是王維在輞川隱居時所作。輞川即現在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的輞川鎮,位于秦嶺山脈的終南山下。輞川隱居期間是王維山水田園詩創作的高峰期,后來他自己著手整理了《輞川集》,收錄了與好友裴迪在輞川隱居期間互相唱和的作品,從其中描寫的景色、抒發的情感來看,輞川堪稱唐代的桃花源。

說到王維和輞川,就不得不提裴迪。他們二人是怎么認識的,已經無從考證,只知道裴迪也曾在輞川隱居過一段時間,兩個人心志相合住在一起,悠閑自在,常常以飲酒賦詩為樂。

在王維與裴迪唱和的詩中,王維多稱裴迪為秀才,時間久了有時兩人還不忘互相戲謔一番。裴迪吟詩聲調奇異,王維以巫峽的猿啼比之——“猿吟一何苦,愁朝復悲夕。莫作巫峽聲,愁斷秋江客”。二人分離時,就像親人那樣互相思念——“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不久之后,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素知王維的才華,強迫他給事中作偽。王維不愿意,便服藥,造成口啞不能說話。于是他被遣往洛陽,拘禁于菩提寺內。裴迪冒險前來探望,王維為此非常感動,從中可以看出他們之間患難與共的友情。

在菩提寺,裴迪向王維說及樂工在凝碧池流淚為安祿山演奏之事,王維作了一首《菩提寺禁裴迪》,念與裴迪聽: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沒想到,這首詩后來救了王維一命。亂軍被平定后,以前在安祿山手下當過偽官的人都要被治罪,罪分六等。王維被關進牢房,定為三等罪。

王維的弟弟當時是刑部侍郎,正三品。他提出削自己官職為王維贖罪。他還將這首《菩提寺禁裴迪》呈給唐肅宗。唐肅宗一看“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這句,立即來了精神。這一句,不正是對大唐表達忠心嗎?

于是唐肅宗就找裴迪作證,裴迪說:“是啊,那天我去看王維,他親口吟誦了這首詩。”

就這樣,王維被赦免了。全詩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影,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的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這首詩有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法,即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會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整首詩于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中的“野渡”是什么意思?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出自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全詩如下: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野渡”指的是郊野的渡口?!皺M”指隨意飄浮?!按撼睅в晖韥砑保岸蔁o人舟自橫”的意思是,春天的潮水不斷上漲,天空中飄著細雨。荒野渡口空無一人,只有一葉小舟悠閑地橫在水面。這兩句側重描寫荒津野渡的景色,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根據考證,這首《滁州西澗》寫于公元781年。當時韋應物擔任滁州刺史,閑暇之余經常到郊外獨自游覽,欣賞美景。滁州西澗就是韋應物經常去的一個地方。這天詩人又來到這里,看到溪澗旁的小草,聽到林中黃鶯的啼鳴,河流因為下過雨而變得湍急,渡口的小船因為無人管理,隨意地橫在江心。在這樣的環境下,詩人有感而發,寫下了《滁州西澗》。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描寫細膩,清新自然而富有生趣。韋應物不僅詩寫得好,對詩的鑒賞品評能力也很強。據說韋應物在擔任蘇州刺史期間,經常邀請文人雅士聚會宴飲。

當時有個名為皎然的和尚,據說是謝靈運的后代,雖然很早就遁入空門,但是他寫詩文的興致很高,頗有佳作。他涉獵廣泛,交游廣闊,京城高官、地方大員、山人隱士、女冠詩僧都在其交友之列。所以,當他聽說韋應物到蘇州擔任刺史,就立即前來拜會。

韋應物的詩淡雅古典,有陶淵明、謝靈運的遺風,皎然的詩卻以雋麗聞名于世,二者風格完全不同。因此皎然曾擔心韋應物不能欣賞自己的詩。

但皎然畢竟是神童出身,又對詩的創作有十分詳細深入的研究,還寫過一本詩歌理論著作《詩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他找來韋應物的詩稿,仔細揣摩構思,仿照韋應物的風格寫了幾首詩,并帶著它前去拜訪韋應物。

聽說皎然來訪,韋應物自然不敢怠慢。等韋應物看到皎然的詩作后,卻掩飾不住失望之色,甚至連禮貌性的恭維和客套話都沒有一句,場面頗為尷尬,皎然只好告辭。

回到自己的住處,皎然越想越覺得不甘心,于是找出以前的得意之作抄錄一遍,第二天又去拜會韋應物。韋應物聽說皎然再次來訪,本不欲見,但他出于禮貌,勉強看了皎然的詩稿。

不料一讀之下,韋應物的神色馬上就變了。他一邊吟誦一邊不時贊嘆。待他看完詩,對皎然說:“昨天為什么不直接把這些好詩拿出來呢?要是那樣的話,咱們昨天就可以把酒言歡了?!?

皎然不好意思地解釋道:“我聽說您追求淡泊古雅的詩風,擔心您不認同我的風格,所以仿照您的風格作了詩來拜會您……”

韋應物搖頭笑道:“這就難怪了。我雖然追求古雅的風格,但是并不希望別人盲目地模仿我。你昨天拿給我的詩,有些刻意迎合的味道,反而丟失了你自己的長處。今天拿來的這些詩,雖然不是我追求的風格,但確實是好詩。我的長處你模仿不來,你的長處我同樣模仿不來,只要向自己擅長的、喜愛的方向努力,自然可以獨成一家?!?

聽了韋應物的話,皎然十分佩服,覺得韋應物是真正懂詩之人,于是把生平所學所想毫無保留地與他交流,這次兩個人相談甚歡,成了好友。

由于廣泛的涉獵和對好作品的珍視態度,韋應物能夠在晚唐詩壇上留下自己與眾不同的一筆。后人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并稱,并將韋應物視為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真的沒有鳥嗎?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出自柳宗元的《江雪》。全詩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描寫的是大雪過后的景象。天地蒼茫,山中沒有飛鳥,路上沒有行人,只有江中有一葉扁舟,舟中有一個垂釣的漁翁?!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兩句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千”“萬”“絕”“滅”都營造了雪后凄清空曠的環境,與后兩句中寫的獨自垂釣的漁翁形成對比,使作品更加具有畫面感,體現出垂釣之人的孤寂。所以,“千山鳥飛絕”說的未必是真的一只鳥都沒有了,而主要是為了描繪一種意境。

全詩創作于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與兩廣地區交界,從氣候上看,能有這樣的大雪是非常罕見的。柳宗元曾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寫道:“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庇纱丝梢?,元和二年(807),永州確實下過一場大雪。

此時柳宗元已經被貶到永州兩年多了,在此期間,柳宗元的母親病逝,和他一起被貶的同僚憂憤而死,自己的住處多次遭逢大火,柳宗元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于是他就借寫詩來抒發自己憂郁苦悶的心情。

據說柳宗元在創作《江雪》時,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柳宗元來到永州后,精神大振,終日閉門謝客,獨自飲酒吟詩來消磨時間。無聊的時候,他就教自己的小書童柳植識字作詩。柳植聰明伶俐,一學就會。經過柳宗元的悉心教導,他不僅能吟詩作對,而且寫得一手好字,能把主人的筆跡模仿得惟妙惟肖,因此深得柳宗元的喜愛。

這年冬天,永州下了一場大雪,整個永州變成了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生活在此地的百姓很少見到雪,感到十分新鮮,柳宗元的上司(永州知府)也十分高興,于是找了一處賞雪的好地方,請文人墨客一起溫酒賞雪。

知府要求來客每人做一首詩助興,并規定以“雪”字結尾。于是文人墨客紛紛對知府大加吹捧,寫了許多阿諛奉承的詩。柳宗元感到非常厭煩,他獨自飲酒,輪到他寫詩時,已經醉得不輕,提筆寫下“千萬孤獨”四個大字就不省人事了。

知府本想讓文人們寫詩來歌頌他的功德,而柳宗元卻極不配合地只寫了四個大字,所以知府心里十分不快,敗興而歸。

小書童柳植見狀,知道大事不妙。主人得罪了知府,這四個字也許會給主人帶來災禍,于是他急忙去追知府:“啟稟大人,我家主人剛剛酒醒,想到剛才沒寫完的詩稿,命小人把詩稿拿回去將詩補完。”知府拿出了柳宗元“千萬孤獨”的詩稿,沒好氣地對柳植說:“叫他快點,我在這兒等他。”

柳植拿到書稿后回來找柳宗元,但柳宗元還在睡覺,他怎么都叫不醒。望著漫天的飛雪,柳植急得大哭起來。這時,他看到駕著孤舟披著蓑笠在江上垂釣的漁夫,情急之下模仿柳宗元的筆跡在“千萬孤獨”四個字下面添上了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眲偤米詈笠粋€字是“雪”字,符合知府的要求。柳植趕忙跑去把詩交給了知府,知府看到詩作后很滿意,放下了對柳宗元的成見。

柳宗元直到傍晚才醒過來,聽柳植說了這件事,并聽他背誦了所寫的詩句,非常高興地稱贊道:“這是一幅絕妙的寒江獨釣圖,你寫得非常好?!?

這件事在正史里沒有記載,所以可信度不高,但是這個故事廣為流傳,足見《江雪》這首詩雅俗共賞。

全詩描寫了一幅山水畫,本來有飛鳥的山中不見飛鳥,本來有行人的路上杳無人跡,描寫了雪后天地間的寂靜和空曠,孑然一身的漁翁顯得那么孤獨,由此映襯出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中的“采薇”用了什么典故?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出自王績的《野望》。全詩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薇”是一種植物。關于“采薇”的用典,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采薇”取自《詩經》中的詩句“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支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王績在詩中借典故表達自己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無法得到重用的苦悶心情。

另一種說法是,“采薇”引用的是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的典故。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孤竹君有三個兒子,長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齊,他想要立小兒子叔齊為繼承人。

孤竹君駕崩后,大臣們準備按照孤竹君的意愿立叔齊為君。可是叔齊不答應,他說自己的兄長尚在,理應立大哥伯夷為君。然而伯夷也不答應,說要尊父命立叔齊為君。兩人互相退讓,誰也不愿繼位。這使得大臣們左右為難。

后來伯夷偷偷離開了京地,叔齊見狀,也離開了孤竹國。兩人同時離開孤竹國京城,大臣們對此不知所措,最后只得立二皇子公望為王。

伯夷、叔齊離開孤竹國后,逃到了周國??墒怯捎谥車髞磉`反禮制伐商,因此伯夷、叔齊便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終日以采薇充饑度日。

三國時期的《古史考》曾記載,一天,一個村婦在山中遇到伯夷、叔齊,村婦對他們說道,兩位先生十分有氣節,不吃周朝的糧食,可是你們吃的野菜難道不是周朝的嗎?他們聽后就再也不吃野菜,最終留下了著名的《采薇歌》,餓死在首陽山。

由此可見,伯夷、叔齊非常講究禮制,尊崇儒家的忠孝節義。

詩人王績引用伯夷、叔齊的故事,借以表達他對唐朝的態度就像伯夷、叔齊對周朝的態度一樣的不屑。

王績為什么會對唐朝如此不屑呢?

王績是經歷過隋朝、唐朝兩個朝代的詩人。他一生中三次出仕,第一次是在隋朝,王績被舉孝廉,任揚州六合縣丞,后因嗜酒而被貶還鄉。盡管如此,在任職期間王績卻是一個兢兢業業的父母官,做事非常認真,盡職盡責。

后來兩次出仕都是在唐朝,但這兩次出仕王績都做得馬馬虎虎,并不認真,用他自己的詩句來說,就是“待詔俸薄,況蕭瑟,但良醞三升,差可戀耳”。當官就是為了喝酒,因而王績得了一個大名鼎鼎的稱號——“斗酒學士”。

可是,為什么在動蕩的隋朝末年,王績做官認真勤勉,到了開明的唐朝,王績反倒在政治上消極低迷,甚至在詩歌中流露出孤苦無依的苦悶呢?這就要提到王績的哥哥王通。王通是隋朝大儒,聲名顯赫,王績自然受到他哥哥的影響,接受了儒家的正統思想。王績在隋朝做官認真是奉行了儒家的忠義思想。但是到了唐朝,王績卻一反從前,這就和唐朝的建立有關。

眾所周知,唐朝的建立雖然推翻了暴虐的隋朝,但它的建立過程卻并不光彩。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后,各地起義軍奮起,李淵以鎮壓起義軍為由最終擁兵自重,反隋建唐。

盡管唐朝開明鼎盛,但其建立過程實是與儒家提倡的“忠”背道而馳。這就是王績不屑于在唐朝為官的重要原因。因此,王績這樣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前朝遺臣,是不能忍受唐朝的,所以他后來辭官還鄉,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隱居后的王績并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寫出了“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他訴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能追懷古代隱士,和伯夷、叔齊神交了。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中的“蘋萍”和“菰蒲”是什么意思?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出自謝靈運的《從斤竹澗越嶺溪行》。全詩如下: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

巖下云方合,花上露猶泫。

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川渚屢徑復,乘流玩回轉。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

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

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

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

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蘋”是一種水草,亦名田字草?!捌肌敝父∑??!俺辽睢敝傅氖巧钌畹南!疤O萍泛沉深”這句是說蘋萍漂浮在深深的溪水上?!拜浴奔窜住!捌选敝傅氖禽牌?。菰和蒲都是生長在淺水中的植物?!懊啊笔歉采w的意思。“菰蒲冒清淺”這句是說菰蒲覆蓋在清澈的淺水上。

這首詩主要記敘了作者清晨游斤竹澗時越嶺溪行的經過,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路所見的自然景物,并通過對高人隱士的仰慕,表達了自己寄情山水、排遣憂悶的愿望。

傳說謝靈運游覽斤竹澗時,驚動了山下的一位財主。這位財主平時在鄉里橫行霸道,而在謝靈運面前卻客氣禮貌。他辦了一個酒宴,一心想巴結永嘉太守謝靈運。但是謝靈運不愛權貴,平時也討厭阿諛奉承之人,于是便拒絕赴宴,獨自去山里游玩了。

而財主卻沒有死心,尾隨在謝靈運身后。他見謝靈運攀登山嶺后大汗淋漓,趕緊為謝靈運扇扇子。謝靈運卻冷冰冰地說:“山風習習,已夠涼爽,不必多此一舉?!倍笾x靈運走到一塊巖石上,腳一歪,木屐的齒碰壞了,落到了山下。謝靈運就脫了腳上的木屐,換上一雙布鞋繼續登山。

不一會兒,只見財主拎著木屐趕來說:“太守,您把木屐忘了?!敝x靈運厭煩地說:“無齒的東西,要它何用?”“無齒”與“無恥”同音,財主頓時羞得滿面通紅。后人為了紀念謝靈運,就把他翻越的山嶺叫作“謝公嶺”,并在他當年掉落木屐的山坡上建起了“落屐亭”。

謝靈運的山水詩,大多描寫永嘉、會稽、廬山等地的風景名勝,善于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重形式美,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

宋文帝也非常欣賞謝靈運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并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讓他邊侍宴邊寫詩。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后,更加驕傲和自信。

據《釋常談》記載,有一次,謝靈運一邊喝酒一邊自夸:“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

謝靈運本人特別崇拜曹子建,尤其喜歡他那篇《洛神賦》,所以說曹子建才高八斗。謝靈運說這話一方面抬高了曹植,另一方面又不免有自謙之意。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弊髡呓桫B戀舊林、魚思故淵來比喻什么?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出自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全詩如下: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中作者借鳥戀舊林、魚思故淵來比喻自己懷戀舊居之情。這兩句集中描寫了陶淵明厭倦做官、向往新生活的心情。

整首詩描寫了作者脫離官場后,在農村過著閑適的生活,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對于官場生活,陶淵明一直很厭倦,他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也受不了官場的阿諛奉承,所以他選擇辭官。

義熙元年(405),陶淵明四十一歲時,被推薦到彭澤(今江西九江東北)當縣令。

一天,陶淵明得到一個消息:東晉的權臣劉裕已封自己為車騎將軍,總督各州軍事。

看來劉裕準備要爭奪皇位了,陶淵明預感到晉朝已是名存實亡,他十分傷心,便離開官場回家去了。

陶淵明的妻子翟氏見他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也沒敢多問。不一會兒,翟氏把酒菜端到了桌上,準備吃飯,可陶淵明卻不動筷,仍然坐在那里嘆氣。又過了一會兒,陶淵明說:“我想辭官回鄉。”

翟氏一聽就知道他在官場上又不順心了,因為像這種辭官回鄉的話,陶淵明不知講過多少次了。幾個月前,陶淵明曾想辭官,還是翟氏提醒他,上百畝官田就要種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辭官吧。當時陶淵明聽了妻子的話,繼續留下來當官。

這次翟氏仍用官田收稻之事來勸他,陶淵明聽后,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唉,真沒辦法,難道我還是要做糧食的奴隸?”在翟氏的勸慰下,陶淵明這才舉起了酒杯。

有一天,陶淵明得到通知,郡里派督郵到彭澤視察。陶淵明認識那個督郵,是一個趨炎附勢、阿諛逢迎,卻又不學無術的人。陶淵明想到自己要整冠束帶、強顏歡笑去迎候這種小人,實在無法忍受。他的倔脾氣又犯了:“我怎么能為了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種卑鄙小人點頭哈腰呢?”

于是,陶淵明離開衙門,板著臉回到家中,和翟氏說:“收拾行裝,回鄉!”

翟氏告訴他,稻谷只差幾天就要收割了。

“隨它去吧!”這回陶淵明鐵了心要辭職。翟氏問清緣由后,也就不再勸說,默默地去收拾行裝。

第二天,陶淵明乘船離開了彭澤。從此過上了隱居生活。對于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辭官后,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他歸去后的二十多年,是創作最豐富的時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歸去來辭》《歸田園居五首》《桃花源記》《飲酒二十首》《挽歌詩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記》體現了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高度。該文通過虛構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繪成一個祥和無憂的安定社會。陶淵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愿景,以及對當時黑暗政治的不滿。

梁啟超曾評價陶淵明:“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碧諟Y明在自然與哲理之間開啟了一條通道,通過自然的旨趣與生活的困苦達成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彰顯出一種意味深長的美。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說的是哪一個節日的習俗?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出自王建的《寒食》。全詩如下: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

白衫眠古巷,紅索搭高枝。

紗帶生難結,銅釵重欲垂。

斬新衣踏盡,還似去年時。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說的是寒食節。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古代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后來直接與清明節并為一日,所以,寒食節即為清明節,清明節又稱寒食節。

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節”。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相傳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災禍,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東西,離他而去。最后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就是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好幾天沒吃東西,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當了君主,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

可是,晉文公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大門卻緊緊關閉著。介子推不愿見晉文公,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可是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一起介子推就會自己走出來。

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和隨從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對著介子推的尸體號啕大哭,悲痛欲絕,這時他發現介子推的后背堵著一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他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名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寒食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經各個朝代延續至今。盡管在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北魏孝文帝等一度禁斷,但又不斷興起,寒食習俗被保留了下來。

寒食節所蘊含的介子推的無私精神,包括忠君愛國、清明廉潔、功不言祿,對當今社會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中的“太乙”在哪里?“天都”又在哪里?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出自王維的《終南山》。全詩如下: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名,又名太一,是秦嶺山脈的一段。天都傳說是天帝居所,這里指帝都長安。

終南山地形險阻、千峰碧屏、深谷幽雅。唐代詩人李白曾寫道:“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

關于終南山,還有許多傳說故事。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于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到會有圣人經過此關,于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游入秦。

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后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

終南山有兩條古道:一條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漢中、四川的要道。唐代,四川涪州(今涪陵區)進貢楊貴妃的荔枝,取道西鄉驛,不過三日即到長安,因此這條道又名“荔枝古道”。另一條是武關道,是西安經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關歸”,走的便是此道。唐代韓愈去廣東潮州,途經此地時寫下了“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名句。

張衡曾在《西京賦》中描繪了終南山的雄偉:“終南山,脈起昆侖,尾銜嵩岳,鐘靈毓秀,宏麗瑰奇,作都邑之南屏,為雍梁之巨障。其中盤行目遠,深嚴邃谷不可探究,關中有事,終南其必爭之險也?!?

自古以來,終南山就是隱居的圣地。在此隱居的知名隱士有姜子牙、趙公明、漢鐘離和孫思邈等人。如今,在終南山隱居的也大有人在。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中的“護田”和“排闥”用了什么典故?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出自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其一》。全詩如下: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護田”出自《漢書·西域傳序》:“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闭f的是漢代通西域之后,朝廷為了守護邊疆,調了部隊在西域屯田。

“排闥”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說的是漢高祖劉邦在建立西漢后,韓信、彭越、英布先后因謀反罪被誅殺,因此漢高祖劉邦一度病得很重,不想見人。

漢高祖躺在宮中,命令看門的侍衛阻攔前來看望或勸諫的大臣。當時,群臣中位高權重的人,如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等人都不敢進宮看望劉邦。這種狀況持續了十多天,朝政荒廢,樊噲終于忍不住了,推開宮門,直接闖進宮去。樊噲是劉邦早年擔任泗水亭長時就認識的人,與蕭何、曹參一起輔佐劉邦,推翻了秦二世的統治,打敗了項羽,功不可沒,是個忠誠勇敢的武將。

“護田”和“排闥”兩個典故的運用,比喻“一水”像漢代邊關守將那樣盡職盡責,比喻“兩山”像樊噲那樣赤膽忠心。

其中“排闥”兩字的運用,使山色變得蒼翠欲滴,如在眼前。更生動的是,因為“排闥”的典故說的是樊噲,而樊噲在后人的印象中是個爽朗、直率的武將,而此地山勢若奔,好像一個人興奮地從遠處跑來,來不及敲門通告就直接推開主人的房門,將蒼翠的山勢獻上,呼嘯之勢躍然紙上。

兩個典故一用,瞬間把靜態的山水寫活了。把一首題壁詩寫得如此精細,可見王安石的煉字之精。

關于王安石寫詩時的煉字,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根據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記載,吳中的讀書人收藏有《泊船瓜洲》的手稿,手稿上的最后一句起初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但手稿上有王安石修改的痕跡。

他先是圈去句中的“到”字,然后改成“過”,可覺得“過”也不好,于是再次圈去,后面一改再改,用過的字有“入”“滿”等,這樣一共改了十幾個字,最后才敲定“綠”字。這樣的改動,比賈島的“推敲”有過之而無不及。

王安石能名列“唐宋八大家”,除了在北宋中期展開了詩文革新運動,掃除了北宋初年浮華的詩風,這種對待作品的認真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描繪了怎樣的景色?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出自溫庭筠的《利州南渡》。全詩如下:

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這句描寫了船過沙灘,驚散了棲息在草叢中成群的鷗鳥,回望岸上,江田萬頃,一只白鷺正自由自在地飛翔。

全詩描寫了詩人于利州(今四川廣元)渡江時的所見所感,景物描寫在江中、岸上來回交替,層次分明,宛如一幅詩情畫意的晚渡圖。詩中也抒發了詩人欲學范蠡功成身退的歸隱之情,反映了詩人淡泊名利的心境。

其實,年少時的溫庭筠曾懷有報效國家的愿望。誰料,他這樣一個才子,直到年近半百才得了縣尉這么一個小官,實在不得不令人感慨造化弄人。

青年時期,溫庭筠曾和當朝宰相令狐绹交好。當時的宣宗皇帝十分喜愛詞曲,尤其愛好《菩薩蠻》。因為令狐绹在這方面并不擅長,于是溫庭筠就成了他的“御用文人”,寫了很多精美之作,其中一部分以令狐绹的名義呈給皇帝。

堂堂一國宰相,居然寫文章找人代筆,如果傳出去,影響是非常不好的。更何況,令狐绹送去的文章,是呈給當朝天子的,稍有不慎,還會被定為“欺君之罪”。這樣一來,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關于溫庭筠代筆之事,令狐绹是希望能嚴格保密的,但溫庭筠卻沒有做到守口如瓶。

在一次與朋友的聊天中,他將自己幫助當朝宰相代寫詩詞的事情說了出去,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很快鬧得滿城風雨。宣宗皇帝對令狐绹仍是信任有加,沒有追究責任,但民間的言論卻讓令狐绹如芒刺在背。

后來,又發生了一件事,讓令狐绹更加嫉恨溫庭筠。唐宣宗喜歡做對子,一次科考揭榜之后,唐宣宗令人從考中的舉子中選擇一些有聲望的人隨同侍駕,溫庭筠也在其中。出行期間,唐宣宗即興出了幾個對子讓大臣和才子們作答,其中有一則對子中含有“金步搖”三個字,這讓在場的才子高官們都犯了難。

這時,溫庭筠微微一笑,呈上“玉兔脫”三個字,完美解對。唐宣宗因此非常欣賞溫庭筠,他先是打聽了溫庭筠的家世和履歷,隨后便示意內臣記錄備案,打算近期給溫庭筠安排一個職位。

然而天子的賞識并沒有使溫庭筠進入他夢寐以求的官場,就在皇帝下令朝臣擬定溫庭筠的任職地時,令狐绹的呈奏讓這一切都化為了泡影。

令狐绹對皇上說:“溫庭筠這個人,是有學識,但常常不約束自己,做不了官員的表率?!焙唵螏拙湓?,就打消了皇上重用溫庭筠的念頭。

令狐绹為什么這么說?原來,當時隨唐宣宗一起出行的還有令狐绹,他不清楚“玉兔脫”的出處,于是回去就向溫庭筠請教,結果溫庭筠說:“這句話出自《南華經》,《南華經》并非生僻典籍,大人公務之余,還是應該多讀書啊!”聽到溫庭筠這么嘲諷自己,令狐绹心里十分不快,于是就在皇上面前指摘溫庭筠的缺點。

這兩件事過后,溫庭筠和令狐绹的關系漸漸疏遠。失去令狐绹的幫助,溫庭筠的個人仕途和經濟來源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溫庭筠一生仕途多舛,只在晚年獲得了幾個閑職,最后郁郁而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治多县| 西安市| 邹城市| 阜城县| 河曲县| 辽阳市| 景泰县| 开封市| 西乡县| 无为县| 泽州县| 嘉鱼县| 青岛市| 陆良县| 津市市| 甘南县| 巨鹿县| 临泽县| 烟台市| 呼伦贝尔市| 永修县| 西和县| 五指山市| 漳州市| 聊城市| 浦北县| 清水河县| 黄冈市| 浠水县| 济源市| 中方县| 井冈山市| 秦皇岛市| 绥滨县| 张家港市| 富平县| 佛教| 天等县| 南部县|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