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態(tài)心理學(第一季):我不怪你覺得我怪
- 紀如景
- 2950字
- 2019-12-06 17:53:39
童年的悲慘遭遇——躁郁癥來自哪里
每個人都有罹患躁郁癥的可能,只不過這個概率非常小,只有0.4%。目前為止,躁郁癥產(chǎn)生的真正原因尚不明確,但是人們找到了一些與之相關(guān)的因素,比如遺傳。躁郁癥有家族遺傳的傾向,如果父母有一方患有躁郁癥,子女患病的可能性就比其他人要大。當然,這并不是說躁郁癥是一種遺傳病。持遺傳觀點的人比較認同“躁郁癥是由單個常染色體顯性基因來遺傳”這一說法,但是這種基因的外顯率比較低。
生活事件的刺激容易導致人們患上抑郁癥,比如親人離世、失戀、經(jīng)濟危機等。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人因無法承受重大事件帶來的打擊和精神刺激,如家庭破裂、人際關(guān)系危機等情況,也會誘發(fā)躁郁。
分析躁郁癥病人的個人資料,可以看出躁郁癥病人基本上是兩種性格的人:一種人性格沉靜、多愁善感,有憂郁氣質(zhì),遇到挫折就變得消極;另一種人則好動、開朗熱情、精力充沛,有時情感高漲。前者是抑郁素質(zhì),后者是躁狂素質(zhì),具有這兩種素質(zhì)的人是躁郁癥易感人群。此外,肥短體型者的發(fā)病率高于常人。在德國學者克里奇默的研究資料中,62位躁郁癥病人中的58人屬于肥短體型。但是,肥短體型和躁郁癥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尚未得到證實。
腦器質(zhì)病變也是誘發(fā)躁郁的一個原因。大腦的間腦和邊緣系統(tǒng)與人的情緒活動有關(guān)系,它們刺激下丘腦,會讓人的情緒變得欣快,意念飄忽。如果間腦部位發(fā)生病變,則會引起周期性的抑郁和欣快;如果下丘腦部分功能障礙,人的情緒活動就會出現(xiàn)問題。
腦中的神經(jīng)遞質(zhì),如兒茶酚胺、5-羥色胺,這兩種胺類濃度的變化和躁郁癥也有關(guān)。如果去甲腎上腺素(兒茶酚胺的一種)的濃度過低,不能使腦內(nèi)的腎上腺素受體興奮,人就會變得憂郁。反之,如果去甲腎上腺素濃度過高,人就變得興奮、狂躁。5-羥色胺對人體也有同樣的影響。
由于躁郁癥病人多是兒童和青壯年,也有人認為,躁郁癥的發(fā)作和年齡有關(guān)系。研究表明,躁郁癥在青春期結(jié)束或者剛成年時發(fā)作。追蹤躁郁癥病人的病史會發(fā)現(xiàn),三分之一的病人在13歲之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類似癥狀,另外三分之一則會在13~18歲之間出現(xiàn)類似癥狀。
躁郁發(fā)作的兒童和成年人有很大的相似性。躁狂發(fā)作的兒童脾氣很不好,高興起來胡鬧做事,愛冒險,而且精力充沛,不愿意睡覺,不能集中注意力;抑郁發(fā)作的兒童則感到悲傷,總是說胃疼、頭疼或其他疼痛,睡覺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沒有動力,即使是有趣的活動,也不太感興趣,經(jīng)常想到死亡或者自殺。躁郁癥兒童還會伴有其他并發(fā)癥,如藥物濫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障礙等。躁郁癥成年人情緒發(fā)作時,問題行為也會隨之出現(xiàn),如超速行駛、過度消費等。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童年期遭受不同程度虐待的人成年后會出現(xiàn)躁郁發(fā)作。你肯定會問:怎么可能虐待兒童?自己家的孩子,把他當作寶貝還來不及呢,怎么可能虐待他?其實,大人的很多行為會傷害到兒童,但是父母并沒有在意,如向兒童大喊大叫、拒絕和兒童說話、強迫兒童做某事等。對兒童來說,這些都是暴力和虐待,而且強制要求兒童做他不喜歡做的事,甚至可以看作精神虐待。
念念今年8歲,讀小學三年級。學校的功課并不多,但她每天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連雙休日也被各種興趣班占滿了。除了鋼琴、書法、舞蹈、寫作外,媽媽在看了電影《葉問》之后又給她報了一個詠春拳班,美其名曰“女孩子也可以有俠氣”。到了暑假,媽媽的要求更是變本加厲。
念念不愿意去上課,媽媽就說“媽媽都是為了你好,念念這么不懂事,媽媽太傷心了”。如果念念哭鬧著不想彈琴,想看動畫片,媽媽就大發(fā)脾氣,拒絕和她說話,還拉著爸爸在家里孤立她。
暑假里,念念每天被媽媽帶來帶去,上午學完書法,下午就要練跳舞。念念變得沒有精神,不愛說話,也不愿意玩耍。回到家里,念念只和爸爸問個好,就躺在床上睡覺。有時候她則特別暴躁,把媽媽送的玩具全都扔到樓下去。
其實,念念媽媽的行為對念念已經(jīng)是虐待了,但她自己卻渾然不知,甚至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父母長期違背孩子的意愿,強迫其參加各種興趣班,已經(jīng)存在虐待、忽視的傾向。念念媽媽甚至用情感孤立的方式對待孩子,則屬于情感上的虐待。
美國的約瑟夫·戈德堡博士和他的同事調(diào)查了100名躁郁癥病人,他們發(fā)現(xiàn),近一半病人童年時過得不堪回首,三分之一的病人遭受過多種形式的虐待,如情感虐待、身體虐待和性虐待。另外,有過被虐待經(jīng)歷的病人發(fā)病時間比普通病人早,癥狀更為嚴重,遭受過性虐待的躁郁癥病人自殺的企圖更強烈。
2005年,全國婦聯(lián)和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國內(nèi)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男孩更容易受到軀體和精神虐待,女孩則容易受到性騷擾和性侵犯。而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和童年期受虐待的經(jīng)歷是息息相關(guān)的。和童年期未曾遭受過虐待的青少年相比,遭受過虐待甚至有多重被虐經(jīng)歷的青少年幸福感比較低,自殺意念偏高。不過,當受虐種類超過7種時,兒童抑郁、自殺的傾向就會下降,參與打架斗毆的比例反而會上升。
23歲的賀飛曾兩度自殺,直到一次因暴力毆打同學被送進派出所,在民警的勒令下來到心理咨詢室,向心理咨詢師傾吐了壓抑在內(nèi)心的情感后,他才發(fā)現(xiàn),原來在冥冥中折磨著他、左右他命運的是他既愛又恨的母親。
過去3年里,他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沒有什么能讓他真正開心。有時候,他還有悲觀厭世的念頭。可過了一段時間后,他又變得非常興奮,話很多,動作表情豐富,說起話來還故意將事實夸大,給人浮夸的感覺。
小時候,賀飛和父母的感情并不深。中學之前,他跟妹妹是在鄉(xiāng)下奶奶家度過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來兩三次,每次待個兩三天就走了。那時候,賀飛特別渴望父母的愛,每次父母從外地回到奶奶家看他們,他就會非常興奮。雖然母親偶爾對他發(fā)脾氣,他還是很開心。有一次過年,母親在家待了10多天,走的時候,賀飛和妹妹站在門口哭了半天。
中學之后,媽媽把他接到身邊,在家照顧他上學。能夠每天和爸媽生活在一起,是賀飛夢寐以求的事。一開始,賀飛和母親相處得不錯。可慢慢地,母親變得專制起來,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賀飛不聽,母親就罵他。如果他頂嘴,母親上手就打。
母親從來不關(guān)心他的學習,一個學期下來,只有期末參加家長會的時候,她才會問一下成績。若是他考得不好,母親定是一頓痛罵,斥責說:“你考成這樣,是存心讓我在老師面前丟臉嗎?”從此,賀飛發(fā)誓,要恨母親一輩子,不管她做什么,都不會原諒她。
高中住校,賀飛就很少回家了。放寒暑假的時候,為了躲避母親,他會到同學家去住。回到家時,母親就會罵他“翅膀硬了,連家都不愿意回了”。如果父親替他說兩句話,母親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和父親吵架。
后來,賀飛在學校開始出現(xiàn)心理問題。他很痛苦,不想繼續(xù)念書,甚至在作文中表達“活著沒意思”的心情。連老師都說,賀飛的問題很嚴重,最好休學一年,調(diào)整一下。可母親根本不理解,說他不過是想在家里繼續(xù)“吃干飯”。休學期間,母親不關(guān)心他,每天對他惡語相向。為此,賀飛和母親經(jīng)常吵架。吵架之后,賀飛道歉,然后兩人繼續(xù)爭吵。休學的一年,他并沒有得到安靜的休養(yǎng),全部精力都用來和母親針鋒相對了。
為了不再見到母親,賀飛上大學后就沒回過家。可是他發(fā)現(xiàn),他一邊想要避開母親,一邊又極度渴望母愛。他在外地無依無靠,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每天忍受著回憶對他的侵蝕,身邊卻沒有人懂得和理解他。可有時候,他又會變得斗志昂揚、精神抖擻,想要做出一番成績,給從來看不起他的母親看看。在兩種極端的狀態(tài)中徘徊著,最終,他徹底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