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何為變態心理——諸家之言

心靈的面具——從防御機制說起

心理動力學模式強調動機的重要性。人的行為,正常也好,異常也好,皆是動機是否獲得滿足的結果。最早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之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榮格的分析心理學、霍尼的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等也屬于心理動力學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來自他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他的理論包括意識的三個層面、人格理論結構學說、性心理的發展階段、焦慮和自我防御機制等。弗洛伊德追溯病人發病的原因,結果發現,大多數人的病癥和他們的童年早期經驗有關,在童年經驗的基礎上,病人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應對環境的方式——自我防御機制。

防御機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壓抑時發展出的一種機能,它能調節、緩和環境沖突對自身的威脅,使得現實允許,超我能夠接受,同時使得本我獲得一定滿足。壓抑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石。個人用壓抑的方式,把那些可能會給自己造成危險的事情壓抑到潛意識里,做夢、口誤、筆誤都是壓抑的結果,最極端的壓抑便是失憶。比如,小孩子親眼看見玩伴兒被歹徒殺死,自己躲在角落里不敢出氣,事后,這個小孩失憶了,無法回憶起關于兇殺案的一切,這種壓抑一方面為了逃避痛苦,另一方面為了逃避自我的道德譴責。被壓抑的記憶可能在十年、二十年或更久后,在一個意外的刺激下顯現出來。

拒絕是拒絕承認某一事實,最典型的拒絕出現在失去配偶的人身上。深愛的丈夫或妻子去世后,活著的一方用拒絕的方式對待這一悲劇,保留對方的衣物,在飯桌前擺放對方的碗筷。反向生成即按照與意識相反的方向做事情,以回避可怕的念頭或欲望。比如說,作為后母的女人非常討厭前任妻子留下的孩子,卻出于某種原因對孩子特別殷勤,以溺愛、放縱的方式對待之。

合理化則采用人為的解釋,去掩蓋真實的原因。合理化的情況在相親中最為常見。某男和某女相親,事后,某男說:“個子太矮,長得一般?!蹦撑f:“從來沒見過這么粗魯的男人,再也不想見到他了?!本拖瘛读_生門》中的角色一樣,每個人都在說對自己有利的理由,此所謂合理化。

心理投射即無意識沖動歸位別人。你看到《蒙娜麗莎的微笑》那幅畫,畫中的女子在微笑,她可能非常高興,也可能勉強地擠出來微笑,對于蒙娜麗莎的解讀,往往是你的心情投射。你開心,便覺得蒙娜麗莎的微笑是會心一笑;你不開心,就會覺得蒙娜麗莎也不開心,笑容不過是勉強擠出來的。

并非所有心理防御機制都有利于身體健康,有的防御機制對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以上提到的防御機制都是不健康的防御機制,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健康的防御機制,如升華、幽默、補償、抵消。升華是一種非常具有建設性的防御機制,比如把生活中的挫敗經歷變成藝術品,把無法發泄的性欲轉化為對健康有益的運動,把攻擊沖動轉化到拳擊場上,轉化為橄欖球比賽中的橫沖直撞。

補償與升華有些相似,補償是將沖動轉移到沒有威脅的目標上。比如,上司搞錯對象,把無辜下屬狠狠地批評了一通,出于現實的考慮,下屬不能為圖心里痛快而把上司罵個狗血淋頭,只好回到家里,把怒氣出在家人身上。幽默很容易縮短與周圍人的距離,尤其在遇到尷尬局面時,適當的幽默能夠幫助自己尋求到社會支持,在心理上給不良刺激一個緩沖。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行為由潛意識支配,潛意識的驅動力沖突則來自人的早年經歷。因此,心理動力學比較重視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分析來訪者的夢境及自我防御機制,從早年沖突中認知現實行為。治療的目的即在不改變人格的情況下,增強自我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積極的應對環境的方式。

程浩今年25歲,未婚,身體健康,無精神病史,因為拿刀劫持女友,揚言殺了女友后自殺,后被民警制伏,關進了看守所,等待他的是涉嫌劫持人質的法律訴訟。羈押期間,程浩冷靜下來,覺得自己是一時沖動,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才會犯下大錯,但是他想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做這件事。他夜里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運動困難,遂要求接受心理干預。

根據程浩本人的介紹,咨詢師大概了解了他的家庭情況。程浩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從小得到父母、長輩的關愛,性格自私,任性,膽大妄為,到看守所看望兒子的程浩媽媽說:“這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了,這下算是闖了大禍了?!?

程浩和女友菲菲從高中時相識,相處兩年后,菲菲到外地念書,程浩畢業后成了無業游民,不是待在家里,就是到菲菲的學校找她。于是菲菲的家人就開始反對他們的來往,出事前不久,程浩再次到菲菲學??此?,被她哥哥見到,兩人言語不和,動起手來,程浩被打傷。

在此之后,程浩近兩個月沒去找菲菲,但是,他一直都咽不下這口氣。他打電話約菲菲見面,要求把他們之間的事說清楚。菲菲不情愿地答應見面,沒說兩句話,菲菲準備離開,情急之下,程浩拿出匕首,要求菲菲留下。菲菲受到了驚嚇,在咖啡館里大喊大叫,程浩拿刀相逼,咖啡店老板見勢不妙,趕緊報警,程浩則挾持菲菲躲到二樓露臺,與民警對峙起來。

在接下來的咨詢中,程浩透露了他成長階段的一些經歷。他三歲才斷奶,在上中學前,一直和媽媽睡在一起。他幾乎每天晚上都做夢,有時醒來,不記得夢的是什么,有時則像看電影一樣,清晰地映射在眼前。他經常夢見自己會飛,飛得很高很高,飛到了摩天大樓的頂端,可是他又擔心自己會掉下去。他還做過從樓梯上掉下來的夢。

第三次訪談時,程浩講起他和父親的關系。父親為人耿直,說話、做事不太圓滑,為此常常得罪人。程浩每次出去打架,回家都會被父親罵一頓,“打打殺殺的,你以為自己是老大呢?比你狠的人多的是!”這時候,程浩就會想,“如果不是因為我死了,就沒人照顧爸媽,我就出去弄死一個。”

以心理動力學分析,程浩劫持女友以及羈押期間的表現,屬于急性應激障礙。程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非常強烈,斷奶晚,口欲期固著形成了他過度依賴和自戀的人格。他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理解他人,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兩種截然不同的夢境則代表他內心中有兩種起伏較大的情感體驗。他習慣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一旦遭遇挫折,就會用攻擊的方式表達,這種方式表現在他想用殺人來報復父親對他的輕蔑。當他拿刀劫持女友菲菲時,經歷的是同樣的心理過程。

S-R解釋一切——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心理學最初介入變態心理學的人物當屬巴甫洛夫。巴甫洛夫是俄國的生理學家,他用實驗的模型說明了心理沖突的神經機制,用高級神經活動學說說明人的異常心理。巴甫洛夫用動物做實驗,進而判斷神經系統的病例生理機制,接下來,他用類比的方法觀察病人,解釋人的異常心理。

對于神經癥和精神病,巴甫洛夫認為那是興奮和抑制這兩個神經過程相互沖突造成的,此外,強有力的、異乎尋常的刺激也會造成精神障礙。但是,他未能細致地區分神經癥和精神病,他認為,這兩種狀態只能在神經活動障礙的復雜性和精細特征上進行區分。

建立在經典條件反射上,巴甫洛夫認為,變態心理和行為的產生是因為條件刺激取代了無條件刺激。原本是無關的刺激由于總是和無條件刺激同時發生,使人形成了特定的條件反射。比如說,一個成年男子對大聲關門特別敏感,聽到巨大的關門聲,他就心生恐懼,全身緊張,因為生活在父母家里時,用力摔門是父母表達憤怒的方式。

巴甫洛夫是一位生理學家,誤打誤撞地成了行為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行為主義心理學另一個代表人物則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有意識地將條件反射納入了心理學的范疇,他將心理學用“S-R”模式解釋。S即刺激(stimulus),R即反應(reaction)。刺激引起人體行為內部和外部的變化,內部即腺體的分泌,外部即肌肉收縮。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某種反應,一定的反應必然來自某種刺激。由此,我們可以用刺激推知反應,也可以反過來,用反應來推知刺激。

斯金納也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他堅持華生的S-R模式,但是更看重行為反應,而不是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斯金納用他自己設計的“斯金納箱”證明,一個行為如果造成了有利的結果,這個行為在將來會再次出現。如果造成了不利的結果,這個行為就不會再出現了。

用生活中的例子更容易說明這一點。現代人很樂意享用ATM機的方便,進門,插卡,輸入密碼,很方便地取錢、存錢。因為在ATM機上能方便地取出錢來(有利的結果),所以人們喜歡用ATM機取錢。如果你插卡,輸入密碼,取不出來錢或者磁卡被機器吞掉了(不利的結果),長此以往,你就不會用ATM機取錢了。

巴甫洛夫著名的條件反射實驗(又稱為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為行為主義理論奠定了基礎。不同于經典條件反射,斯金納認為,變態心理和行為來自控制不當或懲罰過度。一個人在接受控制或懲罰時,往往遇到各式各樣的刺激,這些刺激會引發恐懼、焦慮、抑郁、憤怒等情緒。對此,要么以暴力的形式反擊,要么以極度消極的方式逃避。條件反射使得個體在生活中遇到類似刺激時,引發最初的情緒反應,長期地控制不當或過度懲罰就會導致異常心理。

在操作性條件反射中,有一對非常經典的概念:強化和懲罰。強化即通過控制行為產生的后果,從而增加行為出現的可能性。比如孩子在一個小時內寫完作業,可以獲得延長使用電腦15分鐘的機會,此后,孩子會更愿意在一個小時內完成作業,甚至時間更少。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懲罰即當個體做出某種行為后,呈現一個令人不愉快的刺激,從而消除這類行為的發生。懲罰也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比如,感到頭疼時吃了某種藥,可是這種藥的副作用非常大,出現了頭暈、嘔吐、嗜睡等反應,這便是懲罰。此后,即使繼續頭疼,病人也不會吃這個藥了。

斯金納在實驗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觀點,同時提出了一套行為矯正術。既然所有的行為都是習得的,人們也可以用學習的方式保留有益的行為,去除不良行為,從而形成一套新的行為模式。他把這套方法應用到學校、精神病院、弱智兒童教養所等社會機構,效果還不錯。

后來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比如班杜拉,他承認人的行為是習得的,但是習得行為的過程中并未直接得到強化,行為學習是通過觀察、模仿實現的。當個體運用模仿獲得行為時,則需要運用強化的手段。

行為主義關注的是環境中的因素對人行為的影響。除了遺傳因素外,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環境作用下產生的。當人的行為具有社會適應性時,會不斷得到強化,而失去社會適應性時,行為會減弱,繼而消失。

用獎賞、懲罰的方式,可以控制行為次數的增加或減少,改變行為的方向。因此,行為主義不在乎心理過程,俄狄浦斯情結也好,童年受到壓抑的潛意識也好,行為主義治療師關注的是來訪者的不良行為,將不良行為定為“靶行為”,用行為主義治療方法改變人的行為。

當然,今天的行為主義治療不會那么絕對主義,咨詢師會從生物、心理、社會等方面了解來訪者不良行為的成因,來作為有效咨詢的基礎。畢竟,任何不良行為都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理論必然指導實踐。行為治療的假設是建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對人類心理、行為的解釋上的。作為個體的人類也好,作為種系進化的人類也好,條件反射已經成為一種適應環境的本能?;诖耍袨橹髁x主張對來訪者的行為進行訓練,以矯正適應不良行為。常用的方法包括暴露療法、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自我控制療法等,適用于神經癥、人格障礙、藥物或酒精依賴、其他不良習慣等。

銘城今年23歲,是某理工大學三年級學生。身高178厘米,相貌清秀,體態正常,無軀體疾病,無精神病史。銘城來自一座縣城,父母都是政府職員,家庭經濟充裕,家人相處和睦。從銘城的個人資料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異常,實際上他卻性格孤僻,不善與人交往,適應環境困難,情緒也不太穩定,時常陷入沮喪情緒中。在人群中,他害怕被人注視;在公共場合講話、與異性交談都會令他感到緊張不安;他害怕被人觀看,與人說話時從不與對方對視。《SCL-90》測試結果顯示,他在焦慮、恐怖、人際敏感、抑郁維度上分值較高(超過了2.5)。

銘城有清晰的自知能力。“我總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在學校里還好一些,等我畢業了,工作了,難免要與人打交道,到那時候就晚了?!彼鲃訉で笮睦韼椭?,于是心理輔導老師在了解了他的基本情況,介紹過有關事項和規則后,約定他下個星期再來。

初步診斷,銘城屬于社交恐怖癥,可以采用系統脫敏的方式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系統脫敏的第一步是為來訪者建立恐懼等級表,列出所有令其感到不安、恐怖的事件,然后按照其主觀感受進行評分。如和男同學談話的恐懼程度是20,與女同學談話的恐懼程度則達到了100。

在第四次約見時,心理輔導老師讓銘城在放松的情況下進行脫敏練習,首先是想象脫敏,即由輔導老師口頭描述,銘城想象描述的畫面。先從恐懼等級最低的事件開始——和男同學說話,想象維持30秒左右,停止想象,讓銘城報告此刻的恐懼等級分數。第一次報告,和男同學談話的恐懼分數從20降到了15。輔導老師重復上述步驟,直到他不再感到恐懼為止。接下來對下一個恐懼等級的事件進行脫敏。

每做一次脫敏,輔導老師都會給銘城安排反饋作業。比如回去和同寢室的男同學講話,與對方對視,下一次的目標則是坐在后兩排位置上的女同學。經過八次約見,銘城已經敢和女同學講話了,偶爾還會看著對方的臉說話。此外,他還參加了一個口才訓練的社團,以便逐漸提高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

經過近兩個月的接觸,心理輔導老師逐漸了解了他的社交恐怖癥成因。銘城從小就是學校的尖子生,為了讓他全心學習,父母把他“圈養”起來,除了到學校上課,就是待在家里,對于同學玩伴兒,銘城媽媽的態度是,“可不能和學習比你差的孩子玩兒,小心他們把你帶壞了”。于是,銘城從中學開始就成了宅男,每天過著“學?!摇獙W?!眱牲c一線的生活,家里也只有爸爸、媽媽和他三個人而已,父母并沒有教會他社交的技能。

上大學后,銘城并沒有交到很多新朋友,只是和室友比較熟悉。銘城大一時暗戀一個女同學兩個多月,終于有一天鼓起勇氣向女孩表白,卻被對方狠狠拒絕。從此之后,銘城不再和女同學講話,時間一長,他連和室友講話都要鼓起勇氣了。

評估出的好惡——認知模型

對于人的異常心理,認知模型持一個與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觀點。認知理論認為,人的異常心理、變態行為,不是因為外界環境,而是因為人對一件事所持的觀念導致的。改變情緒、行為異常,不需要改變行為,改變認知即可。認知改變,情緒和行為也會隨之改變。

認知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ABC理論。這個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來的。所謂ABC,A(Activating Event)代表刺激事件,B(Belief)代表認知,C(Consequence)則代表人的情緒和行為。C是內心世界的具體表現,包括情緒上的困擾、行為上的異常等,A是導致C出現的誘發事件,可是,C對A做出什么樣的反應,仰仗B——人們對刺激事件的認知評價。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感覺痛苦,并不是生活事件本身帶來的痛苦,而是因為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有些事情本身是可好可壞,無所謂好壞的,當個人的偏好、欲望和評價加在了上面,有人看到了好事,有人看到了壞事。

學中文出身的敏麗畢業后在廣告公司做文案。向來自豪寫得一手好文章的敏麗,對工作內容駕輕就熟,除了偶爾遇到壞脾氣又難纏的客戶,敏麗的工作一直順風順水——優越的工作環境,豐厚的年薪,還有一片大好的職業前景。

年終時,聽聞敏麗的“才女”稱號,公司老總找她幫忙寫年會演講稿。敏麗知道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遂苦心孤詣,準備將自己的本事才能都發揮出來。寫了第一稿,老總給她打了回來,說是太過文藝,文縐縐的,不適合年會的場合。第二稿,老總說網絡流行詞太多,顯得不夠莊重。接下來第三稿、第四稿……敏麗硬著頭皮改了七八次。最終老總把她叫到辦公室說:“你的才華我看到了,不過,把才華變成工作能力是需要時間的。你很有想法,這一點很不錯,但想法如果不能付諸實踐,就是空想,就是紙上談兵。這篇演講稿,還是交給林慧幫你改吧,她比較有經驗?!?

在年會上聽到林慧改過的講稿,敏麗覺得自己好生冤枉?!安贿^是加了些大白話和客套話,這有什么難的,我現場發揮都可以”,敏麗跟男友抱怨道:“老總就是成心整我的,沒準兒是那個林慧在背后搞鬼?!?

“我看也是,這什么破公司,咱不干了?!?

“就是,真不能干了,年底活兒那么多,都是誰在做呢?說我紙上談兵,還說我太多空想,只有空想的話,那么多文案都是誰完成的?”

“你們這老總,看來他不是伯樂,看不到你這匹千里馬,明天就辭職,咱找伯樂去?!?

“我看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

“就是,就是,不干了?!?

……

敏麗從下班就開始吐槽,哇啦哇啦說了快一個鐘頭,情緒緩和了不少??墒寝D念一想,事情好像有些不對。“老公,我真的辭職???好像……還沒到辭職的地步吧?”

男友笑笑說:“你想明白了?來吧,讓我給你分析一下吧。你說你哈,老總把任務交給你,證明他信任你吧;你改來改去,改了七八次,證明他對你夠寬容的吧;最后還不成,讓前輩幫你改,而不是全盤否定你,算給你留面子了吧。人家還苦口婆心地教給你工作經驗,你還有什么不知足???上哪兒找這樣的老總去呀?”

“這么說,全都是我的錯了?”

“那倒也不是。就是讓你換個角度想想。你有才華,有能力,這都是事實,但是有時候呢,你太關注自己了,就在你自己那個思維里打轉轉。換個角度看看,事情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嗯,就你會說話,就你大明白?!苯涍^男友的開導,發了一晚上牢騷的敏麗終于露出了笑容。

基于ABC理論,埃利斯認為,改變情緒困擾,不能致力于改變事情本身——畢竟許多外界環境是個人無法控制的,而應該改變認知評價。改變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各種心理上的不適就會減輕和消除。

不合理的信念,即“B”通常有三個特點:其一,要求絕對化,事事必須按照主觀愿望發展,這類人喜歡用“應該”“必須”等字眼;其二,過分概括,以偏概全,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或者將責任全部推給別人,一味地指責他人;其三,情緒糟糕透頂,悲觀、絕望、不能自拔。

文樺今年40歲,在市政府工作,單身母親,有一個15歲的女兒。因為女兒和男同學談戀愛,文樺非常生氣,大罵了女兒一頓,女兒哭著跑去奶奶家,一去不返,文樺執拗地堅持,女兒不道歉,她絕對不去接女兒,結果,女兒一走就是半個月,留她一個人在家抹眼淚。

文樺一走進咨詢室,就滔滔不絕地說起來:“我這個女兒啊,要氣死我了,這么小年紀,居然就不聽我的話了……逃課,上網吧,還和男同學談戀愛,要不是我在公園碰見了,我還蒙在鼓里呢,回家我說了她一頓,她竟然給我離家出走……我生氣怨我嗎?罵她也怨我嗎?如果她聽話一點,我能罵她嗎?不聽話的孩子該不該罵?醫生你說,該不該罵……”

“打斷一下,你剛才說,你女兒——離家出走了?”

“嗯,倒也沒走多遠,住她奶奶家去了。”

“好。根據你剛才說的,我想提一個問題:你覺得,女兒必須聽媽媽的話嗎?”

“當然!我的女兒,不聽我的聽誰的?”

“可是,你女兒是個大孩子了,她有自己的想法?!?

“早戀那是自己的想法嗎?不好好上課出去瞎混是有想法嗎?我是她媽,我做什么都是為了她好。現在的男孩子,可不像我們那個年代,我女兒單純得很,我不管能行嗎?”

“你也是媽媽的女兒,想必你對媽媽的話一定是言聽計從吧?”

“那倒不一定,我有選擇地聽?!?

“你不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可是你女兒一定要聽你的話,你自己想想,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稍后,文樺又列舉了一些她和女兒相處的例子。咨詢師發現,因為單親媽媽的關系,文樺對女兒關懷備至,可是她也像“武則天”一樣,事無巨細地插手女兒的生活,用命令的態度告訴女兒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咨詢師給文樺用ABC理論分析了她和女兒之間的矛盾,結果發現,她一直用絕對觀念要求女兒。

“看來我還真得親自接她回家了。”臨走時,文樺嘴里嘟囔著??吹贸鰜恚屃晳T了趾高氣揚指揮女兒做這做那的文樺低頭認錯,對她來說并不容易。不過,搞清楚了她們之間的相處問題,今后應該不會再發生“離家出走事件”了。

“第三勢力”來襲——來訪者中心

近一年來,浩博都是處于情緒低落、自卑、抑郁的狀態。因為只身在外地,無法適應緊張的工作節奏,浩博逐漸產生抑郁情緒,夜晚失眠,頭痛,記憶力開始下降。因為業績下降,浩博被上司叫去談話一次,從此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心煩、焦慮,與同事的人際關系緊張。最絕望時,他想過辭掉工作,到一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去隱居。

與咨詢師通過電話聯系幾次后,浩博終于鼓起勇氣來到了咨詢室。和預想中不同,浩博西裝筆挺、英氣逼人,如果不看他的眼睛,根本無法把眼前的人和電話中那個怯懦、自卑、悶悶不樂的人聯系在一起。

鑒于浩博的文化水平很高,具有較強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咨詢師決定對其采用來訪者中心療法,以朋友的身份出現,用親切、和藹的態度與他交談,讓他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溫暖。

根據他在電話里的陳述,浩博最主要的問題是人際關系緊張和自卑。

初次交談的一個小時,咨詢師大概了解了浩博的個人史。浩博出生在一個偏僻的農村,從小學到中學,一直是學校的尖子生,因為考入了全國重點大學,浩博受到了縣里的表彰。進入大學之后,他卻開始出現矛盾心理。

在大學里,他不過是眾多尖子生中的一個,甚至不是最出色的那個。他的學習成績不突出,個人能力也不突出,再也沒有來自同學的羨慕眼光,也沒有老師對他的特別關照,巨大的心理落差讓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一方面,他保持著高傲的個性,覺得自己比周圍人都出色,沒有什么事是他做不到的;另一方面,他為自己平凡的家世背景感到自卑。同時,他那帶著濃重口音的普通話成為同學嘲笑的對象,更增強了他的自卑感。

這種矛盾心態被他帶到了工作中。一方面,他期待在工作中有出色表現,而不屑于與平庸無能的同事來往,喜歡獨來獨往;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無法和其他人協調工作而深感痛苦。

咨詢師分析,浩博的主要病因是環境適應不良,才會產生心理、行為上的異常。對咨詢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傾聽病人的傾訴,對他的痛苦表示同情和關懷,同時,幫助其調節適應環境的能力,而不是等待環境為了他而改變。由于浩博存在著消極避世的念頭,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便是幫其重新樹立信心。

人類是群居動物,浩博最主要的問題是人際關系緊張和自卑。由于他情緒不穩定,常因為小事與周圍人發生沖突,別人不知道他的病態,對他的言行無法容忍,以致最后幾個朋友也不愿和他來往了。人際關系的糟糕使他陷入抑郁和焦慮的大循環。在人類生活中,人際關系很重要。處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人們很容易實現自我,滿足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如果人際關系糟糕,則可能產生心理異常。

羅杰斯是美國心理學家,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一個人具有多種潛能,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這些潛能便能被發掘出來。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便是制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心理咨詢師以尊重、溫暖和同情聆聽來訪者,耐心啟發,悉心誘導,使來訪者看到美好、積極的那一面。

羅杰斯提出的來訪者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人本主義療法中的代表,也是影響最大的一種人本主義心理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假設,每個人都有著積極的、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成長潛力,如果人所處的環境閉塞,或自身體驗喪失,這種成長潛力就會受到阻礙,表現出心理病態,環境適應不良。反之,如果環境適宜,個體能夠與他人正常地溝通、交往,發揮潛力,異常心理和行為就會得到改善。

裴珊是一個家庭主婦,今年35歲,有一個8歲的兒子。因為無法處理婚姻、家庭中的瑣事,裴珊陷入抑郁狀態。每天送走了老公和兒子,她就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有時候躺一整天,飯也不吃,一副精神頹靡的樣子。老公抱怨她說:“你每天要死要活的樣子,會影響兒子的,你知道嗎?”裴珊在老公、兒子面前強顏歡笑,一個人待著的時候,她卻更加抑郁了。

雖然結婚多年,裴珊卻始終無法適應夫妻間的親密關系。她不太會愛人,也不喜歡被愛。結婚之初,老公對她關懷備至,裴珊卻感覺壓力很大,老公對她的關心反而成了她的負擔,使得她不能自在地生活。

她不希望辜負愛人的心意,就一切聽從老公的安排。于是,她越來越不喜歡自己,也不喜歡婚姻生活。裴珊本以為,兒子的出生會給她帶來春天,孩子一天天長大,她的生活又回到一成不變當中。她每天為了老公、兒子而活,完全沒有自己。

當裴珊在丈夫的帶領下走進咨詢室時,坐下來,她說了第一句話:“這件事并不是我主張的,全部是他(指丈夫)的主意?!弊稍儙熞庾R到,又是一位帶著強烈抗拒心理的來訪者。的確,和裴珊的前三次訪談都不成功,她拒絕咨詢師以親切、友善的態度親近自己,甚至在言語中表現出敵意。奇跡的是,在接下來七個月的訪談里,裴珊和咨詢師建立了愉快的關系,裴珊談起自己和父母疏離的關系,談起在寄宿學校念書的日子,談起過去不成功的工作經歷和戀愛經歷。在第五次訪談中,裴珊突然問咨詢師:“我也不是那么無趣的人吧?”咨詢師笑著回答說:“當然不是,你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想要成為內心積極、健康的人,親密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人本主義治療師堅持在咨詢中讓來訪者開放地、自由地、沒有任何束縛、退縮地接受來自他人的積極情緒,尤其對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享受親密關系的人,這是一種美好的感覺。

越經歷長期的訪談,來訪者越愿意表達自己對親密關系的感受,究其原因,是因為咨詢師愿意以開放的態度面對來訪者的情緒——積極也好,消極也好,咨詢師始終對來訪者表示接受和尊重,來訪者的情緒也在一次次的訪談中發生了變化。

咨詢師的平等意識,給予來訪者朋友、兄弟姐妹般的感覺,以此建立起溫暖的、支持的、共感的咨詢氛圍。不習慣接受別人的積極情感的人,一開始面對咨詢師的友好態度,會出現阻抗,一旦來訪者接受了咨詢師的態度,他們反而會更加輕松,這種溫暖會幫助其處理來自他人的友善行為,消除來訪者的緊張與害怕。

如果來訪者開始出現自我認同,標志著治療有了一定的效果。具體表現為,來訪者不再自我否定,表現出更多積極態度,自我接納,也開始接納他人;來訪者開始喜歡自己,關注情感體驗,將自我感受,高興或者難過放在第一位。這種自我接納不是自夸或自負,而是一種愉快的自我認同。

活在人際網絡中——人際關系理論

梅奧是人際關系理論的創始人,他在參與霍桑實驗的過程中發現了霍桑效應,創立了他的人際關系學說?;羯P切睦韺W中一個重要的效應?;羯嶒灥淖畛跄康氖怯酶纳乒ぷ鳁l件、環境的方式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

研究人員進行了照明度、休息時間長度、工廠溫度等多個因素變化,將工人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結果發現,不管這些因素怎么變化,兩組的產量都在上升。與此同時,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獎勵性的工資并未如預期那樣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為了避免受到同組人員的冷落和排擠,大部分工人并不發揮全力,以限制自己的產量。

所謂霍桑效應,講的是生產效率與工作條件不相符的現象。在工廠中,影響生產效率的并非工作條件,而是工人。工人感覺自己受到了關注,對工廠懷有歸屬感,被工作團體接受產生的人際關系的融洽和安全感,這些因素才是決定工人工作效率的關鍵。梅奧發現,追求金錢只是人類行為的動機之一,人還有社會方面、心理方面的需求,比如人際關系的融洽、安全感、歸屬感等。某些時候,人們會為了心理上的舒適而舍棄金錢上的滿足。

因為幼年時營養不良,承志發育遲緩,到了中學,他的身高還是男生中最矮的。為此,男同學常拿他的身高開玩笑,有惡意的男生甚至“以大欺小”,故意刁難他。無法融入男孩子的世界,承志又不愿意和女孩子親近——那樣會被說成“娘娘腔”,長時間里,承志在學校里沒有朋友,唯一支撐他驕傲的東西就是成績好。他是學校里唯一一個可以跳級讀書的學生。

對很多人來說,高三是青春期最痛苦的日子,承志卻不這樣看。那幾個月里,承志是受到褒獎最多的學生,成績好,拿獎學金,評選各種優秀學生,承志永遠能聽到自己的名字。況且,大家都忙著讀書,便沒有人有心情調侃他,嘲笑他的矮小。

可是,到了大學,承志又陷入了新的苦惱。成長在小地方的承志,對大城市的生活有些脫節。進社團也好,參加辯論會也好,舉行知識競賽也好,對承志來說都是頭一次。記得一位學長讓他寫游園會的策劃,承志當下愣住了,“游園會”這個詞他是第一次聽說,游園會策劃就更不懂了。

對于優秀了二十來年的承志來說,批評是他最難以接受的。尤其是面對比他強的人,不止批評,哪怕是調侃,他都會感覺很受傷。遇到困難時,他喜歡悶頭自己解決,絕對不會主動尋求幫助,尤其是比他優秀的人。如果不能從對方口中得知對自己真正的評價,承志就會花很多心思和時間,猜測他對自己的真實態度。

勉勉強強熟悉了環境,承志卻變得憤憤不平起來,看誰都不順眼。他很不爽那些左右逢源的同學,常常在討論會上與之據理力爭。后來,承志看見誰都討厭,尤其是強勢的人,他總是竭力證明自己比其他人都強,卻因為特立獨行逐漸被其他社員孤立起來。

糟糕的人際關系是令承志痛苦的第一要素,實際上,真正令他痛苦的是他嚴重的自卑心理。承志不僅自卑,他還嫉妒。與其說他在渴望被別人喜歡,不如說渴望被別人尊重,他喜歡單打獨斗。這類人,一方面是覺得個人能力強大,一個人也有能力把事情完成好,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被他人看到自己出糗的一面。

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就會導致自卑。人際關系中,每個人都有自卑體驗。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會遇到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強的人。但是,自尊心脆弱的人為了保護那點卑微的尊嚴,便采用敵對的態度,用攻擊、戰斗的方式打擊對方,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我是比他強的。實際上,這是一種病態的人際心態。

妙彤是一個心地善良、性格溫順的女孩。家庭幸福,生活寬裕,父母把她當作心肝寶貝,寵愛有加。在家里,她不需要操心任何事,在她提出要求之前,父母已經為她安排好了。一帆風順的成長經歷,使得妙彤成長為一個善良、熱情、富有愛心的女孩子,她對朋友全心付出,朋友對她也關愛有加。很長時間里,妙彤沒發現自己的人際關系有任何問題。

后來,妙彤開始為大學寢室里“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頭疼。她希望和寢室的同學相處融洽,因此對所有人有求必應。由于妙彤很好說話,即使不太情愿,也會盡力幫忙,室友就把她當成了“小答應”,大事小情都要麻煩她,為此,妙彤有些喘不過氣來。有時候,為了處理別人的問題,妙彤把自己的事情耽誤了。

每次室友請她做一件事時,妙彤在心里默念著,“拒絕她,拒絕她”,可最后她還是笑嘻嘻地答應了。她擔心如果拒絕,對方一定會指責她,在背后說她壞話,甚至從此再也不理她了。

妙彤非常愿意幫助別人,但是覺得身邊人在請她幫忙時不夠尊重她。因為這件事,她變得內向了許多。說話做事非常在意別人的臉色,別人說點什么她也非常敏感,總覺得她們在討論與自己有關的事。

妙彤知道,這樣一直為別人忙活著不是辦法,她也知道自己的擔憂沒有必要,可是,恐懼和擔心始終揮之不去。妙彤一邊勤勤懇懇地為室友服務著,一邊心里怨恨著,漸漸地,她感覺自己非常孤單,雖然身邊總是有人陪伴,但是沒有人真正懂得她的內心。

人際關系焦慮是每個人都可能存在的問題。融洽的人際關系給人帶來歸屬感、安全感、自尊和自信,相反,糟糕的人際關系卻會讓人變得自卑、怯懦、神經兮兮。妙彤常常一個人偷偷哭泣,一段時間里,她整天在外面游蕩,直到睡覺時間才回寢室。她討厭寢室里壓抑的氣氛,一進去就讓人想要逃走。她也越發想要逃離,不想在人際關系“復雜”的環境里待下去了。

一切關系的總和——社會文化理論

弘亮是公司里的“怪人”。進公司兩個多月,他從來不和周圍同事聊天,有事才開口,沒事的話,弘亮就一個人待在辦公桌旁,忙他的程序。領導看他技術一流,三個月里也沒有客戶投訴,遂將他轉為正式員工。

轉正并沒有改變弘亮的“怪人”風格。他性格孤僻,對人冷漠,敏感又害羞,從來不肯在小組會上發言。他喜歡離群獨處,還喜歡思考聽起來非常玄妙的哲學問題,有一次,同期的新人云熙強行拉著他參與客服部的午餐小組,弘亮竟自顧自地說起“一個人,他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是哲學家至今未能解決的難題”。從此之后,再也沒有人敢和他一起吃午飯了。

云熙對他頗為好奇,時常偷偷觀察他?!澳銈儧]發現嗎,這幾個月來,弘亮的手機從來沒響過。我猜,他肯定沒有女朋友?!蓖抡{侃道:“看他那個樣子,別說女朋友了,恐怕連朋友都沒有一個吧?!?

一段時間里,弘亮迷上了禪修。有時候會請假半天,到郊外和大師一起修煉。據說,他每天早晚都會打坐練功,以靜心修身。從此之后,弘亮開口必談禪修和他的師父,還說自己具有特異功能,能夠用心靈感應發現他的真命天女。云熙生怕他入了邪教,可惜勸他不聽,止也止不住。弘亮依舊我行我素,偶出驚人之語,時而行為怪異,和其他同事像生活在兩個世界的人。

如果你身邊也有弘亮這樣的人,千萬不要簡單地把他當成自閉男或性格內向者,他很有可能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礙。單獨活動;不喜歡與人交往,除非生活或工作中的必要接觸;除了直系親屬,沒有親密的朋友;表情淡漠,對人冷淡,沒有深刻的情感體驗,不懂得溫暖、體貼他人;言語怪異,并非受智力障礙或文化程度限制而表達意見不清;服裝奇特、不修邊幅;有奇特的信念,如相信自己有特異功能,能夠讀懂人心……如果你的朋友滿足三項以上,請帶他去看醫生吧——離變態不遠了。

分裂型人格障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如遺傳、有精神分裂癥家庭史的個體等,更容易患上分裂型人格障礙,神經系統中的化學遞質含量與這一病癥相關。此外,與生長發育的環境也有關系,如媽媽在懷孕期間患上了感冒,孩子出現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概率會增加。

正如我們在這一章中介紹的各種理論,變態心理或變態行為,往往是由眾多因素構成的。心理動力學追溯到童年經驗,追溯到潛意識;行為主義則注重環境因素;認知理論強調個體對事件的評價,評價的好壞決定了人的情緒狀態……社會文化理論則認為,社會文化因素對出現變態心理具有影響力。

判斷心理狀態是否異常,有統計學方面的考察、個人生活史考察,也有社會適應狀況考察。從統計學來說,群體常態是正態分布的,處在常態曲線兩端的個體便是異常;從個人生活史來看,當前的心理狀態與之前的心理狀態進行對比,即可知道是否異常;從社會適應方面看,個體是否能維持正常的社會功能,家庭、工作、人際關系等,這是家屬判斷的一個重要標準。

目前,社會文化方面的資料也被考慮進來,來評定心理現象是否異常。社會制度、經濟狀況、生產水平、階級差別、民族傳統、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教育方式等,都是引起人的變態心理的因素。從這個層面來看,個體的變態心理實際上是社會病態的反映。

社會文化理論的假設是,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了人的行為。環境是一個強大的力量,他不僅以條件反射的方式培養人的行為,還驅使個體以極端的方式行動,如在極端的社會壓力下,普通人會變成抑郁癥病人、連環殺手等。

一個人如果缺乏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糟糕,心理、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格格不入,便會被認定為心理變態。這并不是一種標準客觀的觀點,不是以法律規則、心理診斷方法存在,而是一種潛在的準則。

在社會文化的“潛規則”之前,個人也有一個經驗標準。個人都有一個主觀的標準,即根據經驗來判斷自己的心理、行為是否正常。在個人標準之后,社會文化標準才出場。人們只要聽到某一句與社會文化格格不入的話,看到某一種與社會文化相悖的行為,立刻就能分辨出其異常。比如,有人聲稱自己是“村長”,每天管理著“地球村”的大事小情,自己是國家領導人,美國也好,俄羅斯也罷,都要跟他請示。堅持這一想法的人常常被看作是“瘋子”,因為他的言語違背了社會的潛在準則。

社會心理學里有一個經典的實驗,證明了社會因素對人類心理及行為的影響,即菲利普·津巴多的監獄實驗。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里進行了這次實驗,大學生用拋硬幣的方式決定扮演犯人或獄警。在實驗過程中,這些志愿者逐漸“進入角色”,出現了符合犯人或獄警身份的心理和行為,甚至到了讓人恐怖的地步。

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里,監獄中的秩序和道德取代了大學生在社會上、在學校里學到的人類文明,所有人的自我概念都受到了挑戰。更可怕的是,志愿者們出現了病理性狀態。這項實驗后來被迫中止,出于道德上的要求,此后再沒有人進行類似的實驗。盡管實驗時間短暫,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即使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心理各項指標正常,甚至平日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下,也會變成面目猙獰的施暴者。社會文化的力量,往往超過心理學家的預期。廣而論之,我們可以想象,貧窮、種族歧視、精神疾病等社會文化力量給個體造成的壓力和災難。

心理學公開課

名稱:《心理學導論》

主講人:Paul Bloom

來源:耶魯大學

推薦書籍

書名:《心理學與生活》

作者: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推薦理由:心理學經典教科書

相關影片資料

名字:《盡善盡美》

導演:詹姆斯·L.布魯克斯

主演:杰克·尼科爾森

年份:1997年

關鍵詞:強迫癥、偏執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浏阳市| 海口市| 曲周县| 汝城县| 蓝山县| 应城市| 黄龙县| 渑池县| 望谟县| 罗田县| 章丘市| 全椒县| 依兰县| 无极县| 景洪市| 那坡县| 永春县| 福清市| 巴林左旗| 澄城县| 深州市| 财经| 化德县| 南宁市| 阳新县| 石台县| 手游| 任丘市| 湘潭市| 咸阳市| 新建县| 台北市| 崇仁县| 潼南县| 赞皇县| 深州市| 垣曲县| 泗阳县| 泰安市| 郧西县|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