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傳說中的追夢少年

  • 林肯傳
  • 卡耐基
  • 3568字
  • 2019-10-25 15:38:14

林肯15歲的時候才開始認字,雖然很吃力,但總算認得幾個字了,至于寫作文,那就不用談了。1842年秋天,有一位名叫阿策爾·朵西的流浪教師沿著鴿溪來到了這片樹林,在這片荒地上開辦了一個私塾。林肯和姐姐一起,每天早晚徒步12里路去私塾上學。朵西老師認為,只要學生大聲朗讀,他就能聽出誰在裝模作樣。于是,他在教室里踱來踱去,看到誰不在朗讀,他就用教鞭抽一下誰。因此,同學們都扯開嗓門,一個比一個大聲。即便是在1里之外,都可以清晰地聽到朗朗的讀書聲。

林肯上學的時候,經常戴著松鼠帽子,穿著鹿皮馬褲。馬褲很短,總是遮不住他那發青的脛骨,狂風暴雨的日子甚是難挨。

私塾的教室又矮小又簡陋,大人們幾乎站不直腰。他們從小屋的四面墻上各抽去一根圓木,糊上油紙,做成了窗戶;又把圓木劈開,做成了地板和凳子。

他們的教材選自《圣經》的內容,練字帖是華盛頓總統和杰斐遜總統的筆跡。林肯寫得一手好字,而且字體酷似這兩位總統的手跡,因此引起了轟動,連不識字的鄰居都會走上幾里路來請小林肯代筆給他們寫信。

林肯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因為上課時間太短,他就把功課帶回家去做;因為紙張稀少珍貴,他就用炭棒代替筆在木板上寫字;因為小屋是由圓木制成的,他就在圓木扁平的一面上做算術題,不一會兒就在平坦的表面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母和圖形,然后用小刀刮去一層,就又可以演算題目了。

他買不起書,只好借來一本算術書,先用信紙大小的紙片抄下來,再用麻線縫成一本自制的書。他去世時,他的繼母手邊還保留著一些這樣的手抄書頁。

小林肯的身上逐漸顯露出與眾不同的特質。他總是渴望寫出自己的想法,有時候還可以即興寫詩,他拿著自己的散文和詩歌去請教鄰居威廉·伍德。他喜歡朗誦詩歌,還背給別人聽;他寫的文章更是文采飛揚。后來,有一位律師對他的一篇談論國事的文章頗有好感,甚至想幫他尋找機會發表。俄亥俄州有一份報紙就曾經刊登過林肯的一篇主題為“嚴格要求自己”的文章。

不過,這些都是后話。記得當年他在學校里寫的第一篇文章,是他在目睹了小伙伴們的殘酷游戲之后的心得體會。他和小伙伴們常常去河邊釣甲魚,小伙伴們釣到甲魚之后,就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甲魚背上取樂。小林肯一邊勸說小伙伴們不要這樣做,一邊赤腳踢開燃燒的木炭。因此,他的第一篇文章的主題就是“懇求大家憐憫小動物”。那時,小小的林肯就已經顯示出同情弱勢群體的仁慈之心了。

5年后,林肯去了另一所學校不定期地上課——他自稱“學習要靠一點一滴的積累”。

至此,林肯所受的正規教育畫上了句號,他上學的日子統統加起來也不足12個月。

1847年,林肯當選國會議員時需要填寫自傳表,在“教育程度”這一欄,他只寫了一個詞——“低下”。

后來,他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時,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成年之后依然沒什么文化,只是會讀,能寫,略通算術而已。后來,就沒有機會上學了。我的教育基礎如此薄弱,卻有幸取得今天的這點小成果,而這些完全是后來根據實際需要而苦苦自學獲得的知識。”

林肯的老師們都是些什么人呢?他們呀,愚昧無知,好為人師,信仰巫術,甚至相信地球扁平的謬論。慶幸的是,在斷斷續續的求學過程中,林肯養成了人類最可貴的品質——熱愛知識和渴求學問,即便是大學教育也不過如此吧!

林肯因為閱讀而發現了另一片神奇的新天地,那是他從來不曾夢想過的世界——卻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從此,他視野開闊,浮想聯翩。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一直視閱讀為自己生命中的最愛。他的繼母來到這個家的時候,為這對可憐的小姐弟帶來了5本書:《圣經》《伊索寓言》《魯濱孫漂流記》《天路歷程》和《水手辛巴達》。小林肯將其視為無價之寶,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著。他把《圣經》和《伊索寓言》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以至于他后來的風格、說話方式、立論手法都深受這兩本書的影響。

可是,這些書遠遠不夠,他還渴望閱讀更多的書籍,但因無錢購買,只好向別人借閱書刊雜志以及其他印刷品。聽說有位律師手頭有修訂版的《印第安納法典》,但他住在俄亥俄河下游,林肯就順流而下去向他借閱。后來,他又開始閱讀《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

一位農民鄰居常常請小林肯去幫忙挖樹樁、種玉米,他就向這位鄰居借了兩三本傳記。其中有一本就是威姆斯牧師寫的《華盛頓傳》。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白天不停地抽空閱讀,夜晚臨睡前把書塞進圓木縫,第二天早上太陽照進小木屋,他一看到亮光就開始讀書。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書本被淋濕了,書的主人來找他索賠,林肯只好出賣勞動力作為賠償,幫他割了三天草。

在林肯借閱的書中,《斯科特教本》最有價值。該書教讀者如何當眾演講,并介紹了古希臘雄辯家西塞羅·狄莫西尼斯,還引用了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經典片段。

林肯常常手捧《斯科特教本》在樹下踱來踱去,時而朗讀莎翁戲劇中哈姆雷特對仆人的命令,時而背誦安東尼在愷撒遺體前的演說:“各位朋友,羅馬同胞,父老鄉親們,請聽我說,我此次前來,為的是埋葬愷撒,而非贊美他。”

每當讀到精彩的段落而手邊沒有紙的時候,他就用粉筆記在木板上。后來,他做了一個粗陋的剪貼本,上面寫滿了自己喜愛的詞句片段。他將其隨身攜帶,仔細研讀,久而久之便背下了很多長篇詩歌和演講臺詞。

林肯下田勞動的時候也帶著書。當馬兒在谷堆后面休息,他就坐在圍墻頂欄上看書。午餐時間,他不和家人一起吃飯,而是一手拿著玉米餅,一手托著書,入迷地看書。

到了法庭開庭的日子,林肯徒步近五十里路,前往河邊小鎮去旁聽律師的辯護詞。他和別人一起下田干活的時候,時而會放下鋤頭或草耙,爬到圍墻上去背誦他從洛克港或布恩維爾的律師那里聽來的辯詞。此外,他還模仿過頑固的浸信會牧師星期天在小鴿溪教堂里發表的布道演說。

林肯也把《奎恩笑話集》帶到田里,當他跨坐在圓木上放聲朗誦時,樹林里回響著聽眾的哄笑聲。可是,如此一來,田地荒蕪,小麥枯黃,雜草叢生。

雇他干農活的農民抱怨他太懶惰,他也并不反駁,還有一套自己的說辭:“我老爸只教我怎么干活,又沒教我愛上干活。”

父親老湯姆終于對小林肯發出了禁令:不要在田間讀書演講。可惜小林肯把它當作了耳邊風。有一天,老湯姆因小林肯又在干農活時看書而當著眾人的面打了兒子一個耳光,小林肯踉蹌倒地,黯然落淚,從此以后,父子不和。雖然父親晚年時,林肯拿錢孝敬過他,可是父親臨終之前,林肯并未去探望。他的托詞是:“假如我們此時相見,不但不快樂,還會互相折磨。”

1830年冬天,“牛乳癥”再度來臨,死亡的陰影又籠罩著印第安納州的鹿角山谷。老湯姆擔驚受怕,加之生性愛搬家,于是以80美元的價格賣掉了樹木叢生的莊稼地,收拾好家畜和糧食,造了一輛笨重的篷車——這是他生平擁有的第一輛車——將家人和家具塞進車里,讓小林肯拿著皮鞭抽打吆喝公牛,舉家遷往伊利諾伊州的一處山谷——印第安人稱之為“桑加蒙”,意為“五谷豐登的地方”。

公牛慢吞吞地走著,篷車“嘎吱嘎吱”緩緩前行,就這樣,他們在這個驕陽似火的夏天,在這些雜草瘋長的荒野之地,一連兩個星期,翻過一座座高山,穿過印第安密林,走出了人跡罕至的伊利諾伊草原。

當他們全家到達文生尼斯的時候,林肯首次見到了印刷機,那年他22歲;當他們到達狄卡特的時候,全家人只得在法院廣場上過夜。多年以后,林肯指著當年停車的地方,說道:“那時的我真沒想過自己竟然有律師的智慧。”

赫爾頓在《林肯傳》中寫道:林肯先生曾經向我描述過那次遠行的經歷。他說,當時的路面很難行走,冬霜白天融化,晚上凍結成薄冰,行走起來很困難,心情也會很緊張,更何況還要趕牛。如果踩破了薄冰,那就寸步難行。河上沒有橋,如果不繞路,就得涉水而過。有一天,跟在車后隨行的小狗掉隊了,大家都過河了,它眼巴巴地看著水流過破冰邊緣,卻不敢過河。可憐的小家伙在對岸慌亂地又叫又跳。大家都急著趕路,不愿再回去抱它,于是都決定丟下它繼續前行。林肯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這樣說道:“可是,我不忍心丟下那個可憐的小東西,于是,我脫下鞋襪,走進水里,抱起了全身發抖的小狗,得意揚揚地趕上了隊伍。雖然我為了救它而吃盡苦頭,但它的快樂神情和感恩神態讓我備感欣慰。”

就在林肯趕著公牛穿過草原的同時,美國國會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主題是:各州政府是否有權退出聯邦政府。在此期間,參議員尼爾·韋伯斯特站了起來,用深沉卻嘹亮的聲音發表了一篇演說,這就是著名的《韋伯斯特答海恩》,林肯后來稱之為“美國最壯麗的演說范本”。那次演說的結束語“自由與聯合,今日及永遠,合而為一,不可分離”,后來被林肯奉為政治信仰。

不可思議的是,美國的統一大業需要等到幾十年之后才得以解決,而且執行此大任的不是威猛非凡的韋伯斯特、才華橫溢的克雷,也不是名揚天下的卡豪恩,而是一個笨手笨腳、一貧如洗的小伙子,他頭戴浣熊帽,身穿鹿皮褲,一邊趕著牛車前往伊利諾伊州,一邊扯著嗓門高歌:

萬歲呀,哥倫比亞,那是快樂的家。

我可不想下地獄,讓我們一醉方休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峰县| 苗栗县| 永仁县| 重庆市| 天长市| 赫章县| 多伦县| 湘潭县| 奉节县| 北流市| 宜君县| 时尚| 响水县| 安仁县| 堆龙德庆县| 辽宁省| 达拉特旗| 外汇| 射洪县| 青海省| 六枝特区| 平武县| 信阳市| 东台市| 长沙市| 建瓯市| 延吉市| 湟源县| 大丰市| 个旧市| 岱山县| 加查县| 七台河市| 子洲县| 柏乡县| 宜昌市| 旬邑县| 巴林右旗| 乐陵市| 昆山市| 乐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