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宏觀經濟學的定義以及產生的原因
經濟學是人類為了研究和解決自身需求無限性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矛盾而形成的理論學說,它必須面對兩個問題:一是人類無限的欲望和需求,二是資源的稀缺性。相應地,經濟學就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主要解決社會資源合理利用的問題。
宏觀經濟學的定義及其發展
宏觀經濟學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所以宏觀經濟學也被稱作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是就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進行研究的,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我們主要對古典宏觀經濟學和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這兩個階段進行了解:
第一,古典宏觀經濟學時期,分為兩個小的階段。首先,1776年古典經濟學。英國的亞當·斯密集古典政治經濟學之大成,出版了《國富論》,從人類利己心出發,以經濟自由為中心思想,以國民財富為研究對象,建立了完整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成為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他的關于“一只看不見的手”(價格)自發調節經濟的思想被譽為“經濟學皇冠上的寶石”。其次,1890年新古典經濟學。英國的馬歇爾在綜合19世紀70年代后出現的邊際學派理論的基礎上,出版了《經濟學原理》,系統地闡述了均衡價格理論,目的是說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可以自動協調,永恒發展,由此形成的新古典學派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統。
第二,凱恩斯與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凱恩斯(1883 —1946)在其一生中經歷了西方資本主義盛衰變化的完整周期,早年他受經濟學派理論觀點的熏陶,認為借助于市場供求力量就可以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并且能維持社會發展,所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貨幣理論。
但是,隨著1929 —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凱恩斯深深地感覺到傳統經濟學的理論不符合事實,必須建立新的理論以代替舊的理論。1936年他出版了《通論》一書,在這本書的原序中,凱恩斯這樣寫道:“本書之作,對于作者是個長時期的掙扎,以求擺脫傳統的想法與說法……我們大多數都是在舊說下熏陶出來的。舊說已深入人心。所以困難不在新說本身,而在擺脫舊說。”
《通論》被認為是現代宏觀經濟學誕生的標志,其中的重要思想和觀點被稱為“凱恩斯革命”。《通論》論證了自由競爭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及實行國家干預的必要性。他所揭示的“一只看得見的手”,表明國家需要調控社會經濟生活。凱恩斯在該書中提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宏觀經濟分析理論框架:
凱恩斯對整個宏觀經濟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首次提出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這也正是其敢于打破舊的思想的束縛,承認非自愿失業的存在?!锻ㄕ摗返某霭鏄酥局鴦P恩斯背離了傳統的古典經濟理論,創立了自己獨立的新經濟理論體系?!锻ㄕ摗吩诮洕鷮W上的歷史意義不僅表現在理論上引發一場“革命”,而且也表現在分析方法上開創了宏觀總量分析,還在政策主張方面摒棄了自由放任主義,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階段。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凱恩斯的理論逐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統理論,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主張為追隨者所補充與發展,形成凱恩斯主義,并取代了傳統的古典經濟學而居正統地位。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觀點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是圍繞價格問題展開的,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價格問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問題,而是一般價格水平。根據“國民收入決定論”可知,一般價格水平主要取決于總需求水平。而總需求水平的變動不僅會影響貨幣的供求,也受貨幣供求變動的巨大影響。所以,貨幣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也就是說,宏觀經濟學對貨幣供求的分析是很重視的,不僅因為貨幣供給、利息率影響總需求,還因為貨幣供給的變動與總的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許多宏觀經濟學著作在描述貨幣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時,大多在傳統的“貨幣數量說”上略加修綴。
由于傳統“貨幣數量說”過于粗糙,一些宏觀經濟學家在著書立說的時候,就把“貨幣數量說”的基本觀點和“收入決定論”的基本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以前,貨幣供給的增加,其主要影響將表現在擴大“有效需求”、增加生產(或收入)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很小;只有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之后,這時閑置設備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貨幣供給,已不能促使產量增加,而只會產生過度需求,形成通貨膨脹缺口,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升,釀成真正的“通貨膨脹”。
上面所分析的,就是貨幣分析與收入分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這種分析表明,政府開支和稅收與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都會對總需求水平,或者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這就為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活動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宏觀經濟學學科內涵的辨析
通過第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經濟學作為研究和解決人類自身需求無限性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矛盾而形成的理論學說,必須面對兩個問題:一是人類無限的欲望和需求,二是資源的稀缺性。我們知道,資源稀缺性是客觀存在的,所以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是由資源稀缺性所引起的對資源的選擇、配置和利用問題。換句話說,經濟學必須對有限的經濟資源進行正確選擇、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期更好地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通過這點,經濟學這個總學科從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兩個方面自然分成了兩個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分支學科: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是解決社會如何合理配置資源的問題,宏觀經濟學解決社會如何充分利用資源的問題。
所以,宏觀經濟學是以資源合理配置為既定前提,研究為什么現有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如何使資源達到充分利用。這就需要研究和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充分就業問題;二是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問題,即貨幣實際購買力問題;三是經濟增長問題。
如果可以研究和解決好以上三個問題,就說明國民經濟已達到科學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宏觀經濟學要以整個國民經濟為研究對象,分析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以國民收入的決定問題研究為中心,對整個經濟運行情況中各個經濟變量作總量分析。所以宏觀經濟學的目標和任務就是:通過對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投資總量、儲蓄總量、總消費支出、一般物價水平等經濟總量以及以上這些因素相互關系的分析與研究,以及對由經濟資源利用問題而衍生出來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的研究等,最終力求提出行之有效的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來保障和實現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均衡、持續發展。同時,這也是我們需要把握的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構成的基本要義和內在邏輯規律。
通過對現代宏觀經濟學產生、形成與發展歷程的探析可以看出,現代宏觀經濟學經過了歷史發展時期的演進,逐漸建構了自己的學科理論思想體系,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理論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