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敬灶爺
- 從泥土中走來
- 師云深
- 2757字
- 2019-10-28 12:00:00
“磊磊,你回來咋不直接回家,你沒聽雷鵬他媽在外面咋說咱家的嗎?”媽媽說道。
“……”弟弟沒說話。
“給你說話你要聽呢,你去人家家里,人家家里沒有人罵你,你看你能待幾天?今天是第二天,就雷良媳婦那人,你今天要是待出去到明天,都不說她到村里說咱家人咋樣,他對你臉色都變了,你說你也不小了,都十八歲了,這點事情咋想不開?!眿寢尷^續說道。
“我怕咱家人覺得我丟人,說我在外面待不住,老往家里跑。”弟弟說道。
“你待到別人家,家里人就不覺得你丟人了?”媽媽問道。
“我害怕我爸罵!”弟弟說道。
“……”大家都沉默了。因為這是一個必然事件,沒有人可以阻攔這一切,爸爸的嘴連他自己好像都控制不住。
“其實我老回來是因為飯店經營不好了,就換人,包括大廚和配菜的還有服務員。我們都稱這個為下課。我回來了幾次,其中還有幾次我都沒有回來,就在外面找個小旅館待著等找著工作了繼續上班。我害怕我回來一次家里鬧一次,想著這次快過年了就回來了,等過完年再出去?!钡艿苷f道。
“你攢了多少錢?”媽媽問弟弟。
“沒攢下。”弟弟說道。
“不怪人家說你不爭氣,你還真不爭氣!”媽媽生氣的說道,但是極力壓制著自己的嗓門。
“……”弟弟沒有說話。
玉玉沒有說一句話,聽著媽媽和弟弟的對話,玉玉覺得心里很難過,她想做什么,但是好像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她自己戰戰兢兢地待在西泰市,沒有一絲人脈和社會經驗,不能幫弟弟找個合適的工作或者幫弟弟找一條出路,她現在花著家里的錢,也不能拿回來錢來讓父母開心。
天黑了,爸爸趕著羊喊著羊罵著羊拖著那雙已經爛了但舍不得扔掉的鞋回來了,看見弟弟又開始了……
弟弟是血氣方剛,還是少不經事?只見咬著牙想去揍上他一頓,讓少說點話,但是在玉玉的勸說下忍了。有時候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對待這個已經四十多歲的中年人。
“你這些年的飯都吃到哪里去了?”奶奶和他“大戰”的時候總會說出這樣一句。
唉!……
還好接下來幾天算是平穩度過,一晃就到臘月二十三了。這天早上,村里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響起,媽媽起床也比平時早,說是要早點發面烙餅敬灶爺。這么多年家里基本上沒有吃過外面買的饃都是媽媽自己在家蒸的。蒸饃也從來不用發酵粉,而是上次蒸饃剩下一團面,俗稱酵頭。說起酵頭,家鄉人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般鄰里之間可以互相借用東西用,但是比如說,你家借了我幾根蔥或者幾瓣蒜之類的,從來是不用還的,但是借了哪怕一點點酵頭都得還的。因為酵頭是發面的,發意味著發財,大家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財氣拱手送給別人。至于發面,就是拿一個盆,把酵頭放進去加些溫水然后把酵頭撕成一小團一小團,慢慢的讓化成面水,然后給里面加上面粉再加適量的水,把面粉揉成面團用蓋子蓋好等面粉發酵好。這是在冬天,天氣太冷了,放在廚房不容易發酵。往往這個時候,媽媽和奶奶就會把發面的面盆用布包好,怕蓋子被掀開,然后放在奶奶的被窩里。在冬天奶奶的炕一天到晚都是熱的。這樣發面容易一些。酵頭發面很慢很慢,通常發酵粉發面大概一到兩個小時就可以了,在玉玉的記憶中媽媽每次蒸饅頭或者烙鍋盔是早晨起來發面在吃晌午飯的時候才蒸饃,一來是大概發面時間實在不好控制,二來家里好像對時間上沒有那么強烈的概念,反正大概預估時間差不多了,去看看,好了就蒸或者烙餅,沒有發好,就等等再看。這么多年已經習慣了這樣,媽媽和奶奶她們是無論如何也要這樣發面,不會接受用酵母粉發面,就覺得這樣用酵頭發的面吃著才香,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吃著才有靈魂。
吃完早飯,媽媽就開始翻東翻西,終于找出來了在夏天的時候花椒樹上摘的葉子。家里在蘋果樹地邊上栽了兩顆花椒樹,每到夏天收完麥子以后花椒就熟了,摘花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花椒樹渾身是刺,一不小心被掛的手上胳膊上全是傷。摘的花椒家里回留一點曬干在過年配調料的時候拿到集市上去摻著配調料,能省一點錢。但是大多數還是賣了,雖然就兩顆樹葉摘不了多少花椒,家里平時做飯炒菜也不用這個,能賣一點錢是一點。對于小時候的玉玉還有弟弟來說花椒的葉子才是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東西。在摘完花椒之后,媽媽會摘一些花椒的葉子,把他們曬干裝在袋子里保存好。在農歷七月初七給玉玉和弟弟烙娃娃饃或者平時有時候也會椒葉饃,還就就是敬灶爺的時候烙饃。用花椒葉烙的饃聞起來有一股香氣,問著人都很有食欲。老人們給這種香取了一個名字叫“cuan香”,像玉玉已經上了大學也還沒有找到這個詞的淵源和寫法。
終于在吃完晌午飯的時候,媽媽開始烙饃了。臘月二十三是敬灶爺,這也已經到了小年。家鄉的的人們對這個節日也很注重,每一個步驟每一個饃都烙的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平時烙的鍋盔大概像現在的十寸蛋糕那么大,但是敬灶爺的饃每個烙的大小都盡量一致,大概直徑有十五厘米,厚度一點五到二厘米左右。媽媽今天烙了椒葉饃,菜油饃(就是把菜油卷進面里面撒些鹽揉一揉搟成圓形),糖饃(里面加了糖),還有芝麻饃(把芝麻炒干碾碎里面加些鹽,加緊面團里面搟成圓形烙的饃),當然還烙了一些什么都不加的饃。烙完之后,把饃都放在灶臺上還要說一句:敬灶爺,回來吃饃吧,盡飽吃。奶奶說,這些話一定要說的,要不然灶爺不好意思吃。灶爺吃了才有盡上山背糧食,灶爺背到糧食了,來年就有好收成。所以每年敬灶爺這件事是必不可少的,還有在敬灶爺的時候全家人必須到齊,因為灶爺會來家里數人頭,按人頭背糧。記得去年的時候弟弟不在家,奶奶在灶前給灶爺回了半天話,說是因為娃實在有事趕不回來,千萬不敢怪罪,明年收成一定不敢少了,要不然這一家人該咋過。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玉玉小時候,奶奶的一個遠房表妹和家里鬧了別扭來投奔奶奶,在過小年前一天下午她家里人還沒有回家,硬是等到晚上,她丈夫來接她回家了,因為第二天就是小年了,可不敢讓灶爺把人頭算在了玉玉家,來年自己家里少了收成怎么辦。話說饃烙好了以后,那香味撲鼻,小孩子怎么能受得了這種誘惑。
“媽,我想吃糖饃?!?
“媽,我想吃椒葉饃。”
……
小時候的玉玉和弟弟軟磨硬泡,想要吃剛烙好的饃,奶奶在旁邊像防賊似的防著這兩個小兔崽子,生怕他們先吃了對灶爺不敬。有一次奶奶不在家,媽媽剛烙出來的饃禁不住玉玉和弟弟可憐兮兮的哀求,給一人掰了一小塊。玉玉吃了以后內心惴惴不安了好久好久,過了好幾天還去問媽媽會不會影響明年的收成,媽媽說灶爺大人大量不會和小孩子計較的。玉玉才放心。其實等到第二年聽大人們說收成更好的時候,玉玉才覺得有種一直被騙的感覺,后來就吃的更肆無忌憚了,但是直到上了中學,對烙饃這件事情好像沒有那么熱情了,也不存在偷偷吃的事情了。
其實對于對敬灶爺敬多長時間這件事情玉玉好像一直都沒有搞明白,敬十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還是幾個小時?……好像每次時間都不一定,全憑奶奶的一句話,奶奶說敬完了可以吃了,家里人才開始吃。大概到晚上爸爸放羊回來,灶爺爺已經敬完了,全家人一人拿一個饃吃的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