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智慧源于生命的起伏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生命原本艱難,我們卻常常雪上加霜。如果你相信因果,仁慈、友善地對待每個人,放開消極,擁抱積極,那你就找到了生活的正確方式。我們拼命想要快樂,但又常在錯誤的地方尋找快樂。如果真錯了,就要立即做出正確的選擇。可最困難的是承認自己有錯。如果能認錯并愿意改變,慢慢地就會在修行的路上精進。

承認錯誤的意義在于避免錯誤。如果我們還沒有做好認錯的準備,那就必須做好一錯再錯的準備。

犯錯是一種常態,不值得糾結。關鍵是要在錯誤中反省,在錯誤中總結,在錯誤的人和事上找到正確的方向,找到生活的正確方式。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諸多的不如意,智者會將這些挫折與困難當作一次歷練,勇于面對,用個人的努力及不服輸的精神逐一戰勝,從而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斷鞭策自己、敲打自己,使個人能力及素質不斷提升;愚者則會抱怨不堪、怨聲載道,甚者逃避、一蹶不振,從此再不觸碰這令他頭疼、煩惱的“地域”。

其實,在困難面前,你強它則弱,你弱它則強。當我們勇敢、積極面對時,困難就會變得很渺小,為何要懼怕一個還沒有努力克服就放棄的小困難?生活本就是一些好事與壞事的結合體,在享受順利的同時就應該接受困難與阻隔。就算失敗,就算充滿荊棘,也要保持同樣的熱情與態度。

隨緣并非安于命運

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若是隨順因緣,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

萬事萬物因緣而生又因緣而滅,眾生萬象都是緣聚緣散的結果。包括人生,也是一種因緣。“既然一切都是因緣的結果,那還有什么值得努力的呢?聽天由命去吧!”有些人逃避生活,回避人生,所用的借口是出奇地一致:隨緣。這是對因緣的誤解,甚至可以說是無知。佛說隨緣,其實是依法而存。

隨緣,從來就不是放棄追求,也不是什么都不做,任憑隨波逐流地漂蕩。緣的本質是不由前定,更不可預知,隨緣是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智慧的眼光和頑強的毅力,盡可能地促成因緣,而不是坐等空守。

緣首先是盡人事,然后才聽天命,一切成敗的關鍵,在于自身的奮斗和努力。面對不成熟的東西,不要輕舉妄動,更不可以強行為之,否則就會適得其反。而當機會成熟時,就應該緊緊抓住,奮發圖強,一切成功就會是水到渠成了。

隨緣不是逃避的借口,而是要你以“入世”的積極心態去努力追求,刻苦耕耘,以“出世”的從容心態去面對收獲,做到不為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收獲清靜,收獲本心,這才是隨緣的真正境界。

不爭才能得到

我們常常被一個“爭”字所紛擾,爭到最后,原本闊大渺遠的塵世,只剩下一顆自私的心了。其實在生活中,可以有無數個不爭的理由:心胸開闊一些,得失看輕一些,為別人多考慮一些……哪怕只是少爭一點,把看似要緊的東西淡然地放一放,你會發現,人心會一下子變寬,世界會一下子變大。不爭,人生至境!

學校里論排名,年長后論名譽、地位……攀比心讓人陷入“爭”的煩惱。可爭來爭去誰也不會得到最初想要的東西,就只剩下那顆自私自利的心了,這又何必呢?處心積慮所爭來的名譽、地位,無非是加重內心空虛與不安的毒藥。就像食物吃得越多,便越難以消化,最后還可能傷害自己的身體。得到并不意味著擁有,如果不適用,反而會成為一種累贅,除了加重人生的負擔之外,毫無意義。

與其在傷人傷己的喧囂和吵鬧中爭來爭去,爭得頭破血流,還不如放手。讓心里的欲望冷卻,消解掉累贅的功利之心,看淡得失,胸襟才能寬廣,我們與他人、與世界才能更好地和平相處。如果我們目前做不到,那么就暫時把想得到的東西放一下,或許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一定要分出高下勝負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為了爭而爭,更是人性的悲哀。上天給予每個人的東西是等量的,你把屬于別人的東西搶來了,可能會讓別人的生命因此失去平衡,這是任何一個有慈悲心的人都不會去做的事情。

糊涂的人未必不聰明

誰都希望自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都希望得到人們的認可,于是很多人會用各種方式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結果往往是自作聰明。我們在很多時候是需要糊涂點的,糊涂不是昏庸,而是為人處世豁達大度,拿得起,放得下。凡事不要太執著,輪回的路上要想得開、看得開,該糊涂的時候就糊涂,難得糊涂。

很多人喜歡竭盡全力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聰明才智,可惜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面對他人時既不自卑低頭也不狂妄自大,不計較不抱怨,做一個“聰明的糊涂人”,人生未必會活得那么累。其實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羨慕,這并非完全是因為虛榮心,而是心靈需要得到滿足的一種外在表象。世間的諸多過往都證明了一個淺顯卻很實用的道理:吃虧是福。

難得糊涂,是一種境界,是斤斤計較的人無法擁有的。它就像一面銅鏡,映照著我們的酸甜苦辣。從來都不糊涂的人,不見得就會聰明,事事都精明的人是難以成就人生真正的大業的。我們要做拿得起、放得下的人,遇事隨緣,凡事隨心,不強求。樂在糊涂,才能成就智慧。

聰明的做人方式是小事愚、大事明,這是一種很高的修養。小事不影響大局,無須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小聰明能聰明一時,但不能聰明一世。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大事守原則,小事學變通,方是智者本色。

理由是弱者的借口

總有那么一些人,喜歡把自己平庸的人生歸答于條件不好,可條件都好了,我們還用奮斗嗎?成功不能一味苛求條件,如果一味苛求條件,再好的條件也只能成為你捆綁在翅膀上的黃金,它不僅無助于你成功,反而會拖累你前進的步伐。弱者等待條件,強者創造條件,真正的成功者就應善于在沒有條件時創造條件。

有很多人總習慣于把自己的平庸和失意歸咎于客觀條件,在他們看來,“條件不好”“條件太少”等都可以作為失敗的原因,卻往往忽視了自身努力不足這個事實,甚至是故意強調客觀條件,而完全無視自身的懈怠和懶惰。這是推脫,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任。

理由只是弱者的借口,把平庸的人生和失意的生活推給外在,是一種軟弱。試想一下,如果條件已經全部滿足,我們的奮斗豈不是失去了意義?始終把目光鎖定在諸多的條件身上,又怎么看得到原本的初衷?又怎能堅定地走好以后的路?

看不清自己,不管有多好的條件都會成為負累與束縛。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弱者始終在原地踏步的抱怨中等待著條件降落在自己頭上;而強大的人,從不做這種無謂也沒有結果的等候,他們會始終堅定地向前,用自己的堅持與智慧突破諸多阻礙。成敗的關鍵永遠都不是條件,而是我們對成功的向往和所付出的努力。

人生需要平衡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每人都背著一個空簍子,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往自己的簍子里放東西的過程。如果有了,就想更多,貪得無厭,欲壑難填。只做加法的人生是很悲哀的,遠離名利、看淡成敗、安于淡泊就是做減法,減去多余的物質,減去奢侈的欲望,減去心靈的負擔。加減法并用,人生之旅才會風光無限。

在繁雜紛擾的大千世界行走,心里不要一開始便裝載太多的東西,雖然人的一生是在不斷累積的過程中不斷豐盈,然而,承載總是有限度的,人生需要做加法,也需要做減法。人的一生和四季更迭很像,既有生機蓬勃的春季,也有萬物凋零的深秋,有所收獲就必然會有所丟舍。

舍去奢侈和不切實際的欲望,升華出淡泊坦然的心境;減去提防算計,增加慈悲關愛,才不會被過于膨脹的欲望和野心拖累。人生中的減法,不僅僅體現在對那些負面事物的舍棄,更主要還在于對于自我的完善,這是一個淘去泥沙,讓本心閃耀出金色光芒的過程。人生有舍才有得,丟掉應該丟掉的,保存應該保存的,唯有如此,才能到達更壯麗的境界。放下那些讓我們遲疑困惑的東西,人生需要更多的是平衡。

不管是加法還是減法,生命的運算法則都要尊重大自然的規律、情感的規律、人性的規律。用減法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用加法去豐盈自己的內心,不失為一種讓內在力量更加強大的法則。

命運是一種選擇

人與人交往,更多的不是改變對方,而是接受對方。如果光想著改變對方,那不是生活,那是戰爭。命運不是一個機遇的問題,而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它不是我們要等待的東西,而是我們要實現的東西。把彎路走直的人是聰明的,因為找到了捷徑;把直路走彎的人是豁達的,因為可多看幾道風景。路不在腳下,在心里。

人們總是試圖去影響、改變身邊的人,其實這是非常費力而又效果甚微的舉動。每一個人都與眾不同,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矛盾便會滋生,這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最合適的辦法是接受對方,接受這世界的種種光明與陰暗。

人們習慣于等待命運的降臨,期待著“命中注定”的某種改變。其實早在你等待的時候,命運已經改變過無數次了,但這些改變并不是直接改變了我們的命運,而是改變了我們自身,而我們身上的所有變數本身就是命運的一部分。除了變化,沒有什么是“命中注定”的。人所要面對的不是等待命運把改變降臨到人生中,而是要在諸多的改變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對于理想,有些人會徑直前行,而有些人則迂回前進,區別僅僅是選擇的不同。選擇兩點之間最短的直線,用時最短;那些遷回前進的人雖然走了彎路,卻能看到更多別樣的風景,得到不同的收獲。是以最快的速度到達,還是不緊不慢地在沿途中安然欣賞,要聽從我們內心的聲音,遵從心的選擇。

理想會在等待中變老

常常有朋友說:等我老了,就要去環游世界;等我退休了,就要去做想做的事情;等孩子長大了,我就可以輕松了。我們總誤以為自己有無限的時間與體力,為什么不現在就一步一步靠近夢想呢?別老是期望等有空時再接近它,否則我們會在活了半生后,卻發現自己成了理想中最不想變成的那種人。

很多年輕人都曾謀劃過去遠方進行一次放松的旅行,不過卻少有人能真正落實到行動上,似乎生活中有很多的無奈,讓我們的理想擱淺。其實,真正阻擋人們享受生活、放松心境的不是那些我們口中的理由和狀況,而是自己。有時候,我們并不需要把時間、地點和事項一一計劃出來,一步步去實現。其實,只需一個背包、一個記錄旅程的工具即可。

行動起來,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讓自己成為時間的支配者,那么,我們才能逃離現在的自己。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比起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的舒暢,無疑是需要讓步的。不要等走不動了才想起,自己有很多想去的地方沒有去成;不要等老得牙都掉光了,才恍然想起,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沒有及時去做。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的,如果你還記得,那么你現在就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了,是不是你距離它已經太遠?從現在開始改變,一切都來得及。

遺憾,讓我們懂得完美

通常想象總是美過現實,當現實的發展偏離了想象的畫面,就有了遺憾。懂了遺憾,就懂了人生,因為,人生沒有完美,遺憾和殘缺始終都會存在,美好的東西太多,我們不可能全都得到。對于那些已經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就別再奢望什么了!有過遺憾會更懂珍惜,沒有過遺憾,就算給你再多美好,你也不會感受到幸福。

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會復虧;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人所需要的,不應是十全十美的外在事物,而是內心對十全十美的追求。

我曾聽到一個年輕人說:“如果我有了幾百萬,就不會像現在這么拼命。”說這話時,一副很理直氣壯的樣子,可當他真有了幾百萬,真的會如他所說的那樣嗎?如果把身旁的事物想象得太美好,當現實的發展偏離了腦海中想象的畫面時,就有了遺憾,有了失望。

生活在這個壓力很大、節奏很快的時代,很多人的內心會有一種不確定感。有時候,人們會期望生活能對自己好一些,可自己又不去努力。這個社會,沒有不勞而獲的果實,付出不一定收獲成功,可不付出一定不會收獲成功。遺憾不是人生中的某種缺失,而是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成果。沒有過遺憾,就算給你再多的美好,你也不會感受到幸福。就和你沒吃過苦,便不會懂得甜的可貴道理是一樣的。人世間的完美,不是沒有瑕疵,而是對缺陷的清醒認識,只有擁有這種認識,才會產生對美的追求之心。

簡單是一種偉大

生活的本相是簡單的,但要掌握這真正的本相,卻總要在經過無數歷練之后。所以,我們所說的簡單并不是如嬰孩般的無知傻樂。更多的時候,只有在我們看慣那種種人生險境、領略過各種綺麗風景后,才會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遠方的景色走近了,就是自己現在的生活;現在的生活放遠了,就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很多偉大的真理通常都很簡單,同樣,最簡單的人通常也很偉大。生活原本很簡單,卻被很多人想得太過復雜。

凈土不在腳下,而在我們的心中。也許現在的你還在思考腳下的路該如何走,未來的希望又該如何去詮釋,未來的人生又在何方。有時候,想著想著,你會哭;哭著哭著,又笑了。這就是成長。當你感覺到自己的成長軌跡越來越明顯時,也許你就能感覺到自己越來越成熟了。未來的路很長,偶爾停下來,想想曾經所經歷的種種,想想自己曾經規劃的未來,與現實又相差多少?也許我們錯過一些人、一些事,有過遺憾、傷感,也曾失去過,痛哭過,但這一切終將成為過去。能在經歷過這些之后,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遠方的景色走近了,就是自己現在的生活;現在的生活放遠了,就是別人眼中的風景。簡單生活,不是要人去過貧苦、簡陋的生活。簡單是能有一顆平靜的心,接受這個世間不可改變的一些現實。看透,看開,看淡;不念,不爭,不懼。

糾結得失是對生命的浪費

失即是得,是一種痛苦,也是幸福。因為只有失去,空下的雙手才能拾起新的幸福。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每一個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馬,也要放別人一馬,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鉆牛角尖上。因為,每個人的一生其實只有兩萬天。

把個人的得與失記掛心間,就不會有平和之氣,更不能冷靜地對待利益。得與失是事物的兩個面,就好像白天和黑夜一樣,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糾結于得失,就是放不下,被功利之心迷亂了心智。每個人的生命或許有長短之別,但終究是有限度的。若人與人還要無休止地爭斗,則是浪費生命,相當于作惡。

時間是世間最公正的分配師,它對富人和窮人、智者和愚者都一樣,不偏袒分毫。寸金難買寸光陰,學會自己尋找快樂,在放過自己的同時也放過別人,不在得失的權衡和計算間荒廢生命,就是沒有虛度年華。生命何其寶貴,不要總把那些個人的得與失記在心頭,更不必為此糾結不休。當我們在得與失之間徘徊難抉的時候,只要還有抉擇的權利,那么,就應當以自己的心靈是否能得到安寧為原則。只要我們能在得失之間做出明智的選擇,人生就不會被世俗所淹沒。

得意何嘗不是失意之因?失意又何嘗不是得意之果?

能作繭自縛,就要能破繭成蝶

有些束縛,是我們自找的;有些壓力,是我們自給的;有些痛苦,是我們自愿的。沒有如影相隨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執著。不要把目光盯在別處,只有堅持做好自己,才能看到下一秒的路。不要把某些人和事看得太重,陪伴你到終點的,只會是你的影子!相信自己,我們能作繭自縛,我們就能破繭成蝶!

總有些人錯誤地認為佛法就是神通,可以幫他們避免失意和不順利。持這種想法的人,對佛法缺少最基本的了解,對于佛的認識也是完全錯誤的。現實生活中的不順和失意,和佛沒有絲毫牽連,多是個人的種種欲望交織所致,所以人才會被困在里邊。

從來就沒有伴隨終生的不幸,有的只是抓住不放、死不松手的執著。除非自己主動解脫,否則誰也幫不了你。在通往彼岸的道路上,除了你的影子之外,沒有誰會真正陪你走到最后,所以不要把別人看作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那和你無關。

要始終堅定地相信自己,用智慧和勇氣走出屬于自己的路,不要在得失成敗間作繭自縛,要勇于認清自我,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當我們朝著明確的方向勇敢邁出第一步時,就是破繭成蝶的開始,接下來才是陽光與風雨的考驗。能夠幫助我們從苦悶忐忑中走出來的,永遠是我們自己。

人生要選對位置

人生的空虛不在于人的孤獨,而在于心的寂寞;人生的智慧不在于善于觀察,而在于善于辨別;人生的尋找不在于千山萬水,而在于咫尺之間;人生的境界不在于盲目跟隨,而在于自我探求;人生的檔次不在于外在的包裝,而在于內在的品質;人生的成敗不在于環境的優劣,而在于你是否選對了自己的位置。

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被縮小,可人與人之間卻樹起了無形的壁壘,每個人都活得很寂寞。我想之所以這樣,大概是因為人們把自己封閉了,沒有用心去感受他人,為了保有安全感,一味地將別人拒于千里之外。

面對紛繁交錯的人和事,或許我們一直都在以旁觀者的目光審視,但若看透,則需要智慧。辨別世間萬物,需要一個標準,而這個標準才是本質。人生是優質的還是低劣的,并不在于金錢、財富……所有的外物都只是一層華麗的包裝紙,退去外在的包裝才能看到人生的內核。過分地追求外在包裝,而忽略了內在品質的提高,就犯了舍本逐末的錯誤。為了包裝而包裝,是很可悲的。

寒冷中的梅花分外芳香,外在環境的惡劣很大程度上淬煉著品質的綻放,人生能不能最終到達彼岸,完全在于是不是選對了自己所處的角度和位置,并且持之恒之。人生艱澀博大,卻又簡單明了,可以濃縮成一個簡單的“心”字存于方寸之間。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機會需要自己留給自己

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它出現時,并非以花枝招展的形象示人,而是默默地、不起眼地。通常看起來耀眼的機會很多時候都只是空殼,也或許是陷阱;真正的機會起初都是不經意的、渺小的。只有經過主動、睿智的捕捉與積極、持續的努力,它才會變得格外絢爛。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你!

機會是漆黑夜空中的一道閃電。如果它到來時,我們恰好睜著眼睛在黑夜中守候,那么就可以借著閃電的亮光看清楚四周的環境,看清楚遠方的路;如果閃電亮起時我們還在沉睡之中,那么對于我們而言,就等于什么都沒有發生,黑夜依舊是黑夜。

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與機會相遇,它到來的時候并不會事先通知我們,所以總是讓人猝不及防。機會本身并不華麗,甚至簡樸明了到了極致,它總是靜悄悄地以最微不可察的形式降臨。要做好迎接它的準備,除了需要一雙慧眼之外,還需要一顆敏感的心。

曾經在大霧中行走過的人都知道,遠遠望去,前面是蒙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狀況,于是,便有人因為缺乏安全感而遲疑、駐足。可當這些人最終鼓起勇氣,放下恐懼和疑慮,一步一步向前走時,會發現,其實每走一步,他們都有能力將下一步的方向及目標鎖定。所以,請大膽地走,別停在遠遠的地方觀望。向前,目標自然就會出現。

也許,下一刻閃電就會亮起。而你,準備好了嗎?

心寬了,人生才不會自亂方寸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就小了。看淡世間滄桑,內心安然無恙。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愛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定其心,應天下之變。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敗看堅持。

佛教對于事物的劃分講究內外,卻不區分大小,在佛的眼中,大小只是形式,并不是事物的本質。大小都是相對的,心若小了,小事可變大;心若大了,大事也能化小。胸懷寬廣的人,可以承載生命;心胸狹窄之人,一粒豆子可能也接納不了。

經歷了滄桑變故的心,往往是安然的,所以很多經歷坎坷的人能夠接受很多自己不能改變的事物,而且不會將之推給命運,更不會喋喋不休地怨天尤人。內心平靜,才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緒與理智,對影響自己的事物做出準確的判斷,找到心的出路……

一個人的胸懷并非朝夕之間就可以修煉出來,而是要經歷很多磨難,經歷無數取舍,經歷許許多多的成敗,然后才能以真誠和智慧去接受這個世界的人和事,才可以摒棄一切阻礙自己前景的私心雜念。心開闊了,才能容納下更多好的品行,人生才不會自亂方寸。心寬,天地就寬。

心態決定你是騎師還是坐騎

人與人之間本身并無太大的區別,真正的區別在于心態,“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生命駕馭你,心態決定了誰是騎師”。在面對人生低谷時,有的人向現實妥協,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的人不低頭認輸,他們不停地審視自己的人生,分析自己的錯誤,勇于面對,從而走出困境,追逐自己的夢想。一切由心控!

兩個饑渴難耐的旅人在沙漠中得到一杯水。悲觀者哀嘆:“僅僅是一杯水罷了,能做什么?”樂觀者卻很歡喜:“我們終于有了一杯水!”人與人本身并沒有太過懸殊的差異,真正的差異在于心態。心態不同,人生不同。要么去駕馭生命,要么被生命駕馭。是成為騎師還是成為坐騎,我們的心說了算。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一個人內心有什么樣的狀態,就會遇到什么樣的現實。

面對失意、困苦、人生低潮的時候,心態的決定性作用才會凸顯。心態樂觀、態度積極的人,依靠后天積累的堅韌,能夠直面自己犯下的錯誤,勇敢地進行修正,從而擁有前進的動力。而消極悲觀的人,只會在怨天尤人中用“機會沒有到來”“環境不好”等借口來安慰自己。或許我們還不能控制人生道路上的陰晴,但可以自由地掌握自己的心態,迎接陽光,把影子留在身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罗县| 兴隆县| 汤阴县| 博罗县| 二手房| 黔江区| 叶城县| 中阳县| 丁青县| 瑞安市| 全州县| 行唐县| 建昌县| 福清市| 岱山县| 通江县| 策勒县| 舒城县| 安达市| 开封县| 汉川市| 永新县| 四川省| 汤阴县| 芜湖市| 长岛县| 富源县| 栾川县| 乌兰察布市| 海宁市| 台中市| 始兴县| 阳城县| 繁峙县| 荥经县| 青浦区| 北海市| 东港市| 古蔺县| 旬邑县|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