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周郎赤壁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孫權見過諸葛亮后,對是戰是和仍然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召集眾將進行討論,大部分臣下覺得己方實力弱小,根本無力與曹操抗衡,還是主動投降的好,這令孫權感到很失望。就在孫權舉棋不定的時候,周瑜向孫權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和取勝的可能性。周瑜認為此次用兵曹操有四大不利因素,一是北方沒有完全統一,曹操是有后顧之憂的;二是曹軍多是北方人,不擅長水戰,因此可以憑借水軍優勢戰勝曹軍;三是此時是冬季,曹軍軍馬雖眾但糧草缺乏,難以支撐太久;四是中原之兵來到江東地區定會水土不服。所以說曹軍人數雖多,卻沒有什么可怕的。
孫權聽罷最終下定決心聯合劉備抗擊曹操,并任命周瑜為左督,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兵三萬,隨同諸葛亮溯江而上,到樊口與劉備會合。
周瑜率軍向前推進,與曹軍在赤壁相遇,曹軍情況果然不出周瑜之所料,許多士兵都因水土不服患了疾病。兩軍相遇后曹操與周瑜在赤壁展開了最初的較量,曹操首戰失利,將軍隊退到北岸的烏林,周瑜則在南面安營扎寨,準備與曹軍再戰。
為了使軍隊適應水上作戰,曹操下令將戰船連為一體,以減輕艦船的顛簸,但這樣做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容易遭到火攻。
曹操由于初戰失利,不敢輕易再戰,而且此時已是冬天,不利于行軍打仗,所以曹操打算過了冬再開戰。兩軍就這樣隔江相望,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雖然曹操不敢主動進攻,但周瑜也不具備實力一舉滅曹。周瑜為此十分焦急,他知道敵眾我寡,總這么耗下去不是辦法。周瑜的部將黃蓋不僅作戰勇猛,而且善于用計,他見曹軍將戰船用鐵鎖相連,便向周瑜建議道:“敵眾我寡的形勢下總這樣僵持對我方不利,曹軍把戰船首尾相接,我們用火攻就可以破敵。”

▲周瑜小喬雕像
周瑜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于是與黃蓋合謀安排詐降計。先由黃蓋給曹操寫了一封投降書,派人送到曹操營中,降書上說:“黃蓋在江東被孫氏重用,擔任將帥,孫家待我不薄,可是從天下大勢來看,用江東六郡的有限兵力,抗拒中原的百萬大軍,等于是用雞蛋碰石頭,所以江東的將吏都認為不可以跟您交戰,只有周瑜小兒固執偏見,不知道天高地厚。現在我真心實意的歸順曹公,等到兩軍交戰之時,我愿意擔任前鋒,肝腦涂地也在所不惜。”
曹操接到詐降信后最初也懷疑其中有詐,但見信上說得合情合理便相信了,并與黃蓋約定了受降時間和信號。

▲周瑜指揮赤壁之戰雕像
公元208年十一月十三日是約定的投降日期,這天早晨,黃蓋將已經裝滿干柴并澆上油的十艘戰船一字排開,然后在他的率領下向曹操陣營進發。黃蓋指揮十艘戰船前進,到江心后升起船帆,曹操見狀大喜,連黃蓋這樣的東吳骨干都來降,看來東吳離滅亡真的不遠了。
當距離曹軍陣營還剩二里遠的時候,黃蓋下令十艘戰船同時點火。此時東南風強勁,火借風勢,風壯火威,轉眼之間著了火的大船便與曹軍的船只相撞,大火瞬間連成一片。由于火烈風猛,岸上的營寨也被燒著,成了一片火海。曹軍大亂,拼命奔跑,很多士兵不是被火燒死了就是落入江中淹死了。周瑜見曹操軍營火起,便立刻率領聯軍向曹軍發起攻擊,這使曹軍更加混亂,根本無力抵擋周瑜大軍的攻擊,防線瞬間土崩瓦解。曹操在眾將的奮力保護下殺出一條血路,突出重圍,經華容道向南郡逃去。
由于途中泥濘,曹軍行軍十分困難,許多士兵都餓死累死在路邊,曹操逃到南郡后,意識到攻打南方無望,便留下大將曹仁、徐晃駐守江陵,自己帶軍隊回北方去了。
曹操赤壁之戰的失敗給了孫權和劉備喘息的機會,孫權不僅鞏固了統治,而且勢力開始向外擴展。劉備也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開始打荊州的主意。
知識點思考 赤壁之戰有什么歷史影響?
赤壁之戰后,三國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于孫、劉兩家。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稍后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