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爸爸版)
- (韓)田導根
- 1320字
- 2019-10-22 15:55:28
05 隱藏在孩子話語中的內(nèi)心感受
孩子們會在自己遇到困難或處于不利的情況時,選擇說謊或者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有過被性侵經(jīng)歷的孩子在接受調(diào)查時,因為不安,陳述自己的遭遇時,常常會發(fā)生推翻陳述或者答非所問的情況。而這種因為證據(jù)不足而導致無法順利處罰罪犯的情況屢見不鮮。
即使是孩子們不經(jīng)意間說出的話也有其含義。所以,在和孩子對話的過程中,不能因為是孩子們說的話就不加以重視,我們應(yīng)該思考孩子們這么說的理由。因為孩子們的話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經(jīng)歷的事情全身心地品味后,再經(jīng)過過濾和整理而成的。
|相比語言,非語言信息更重要|
想要掌握孩子話語背后的隱藏意義,分析孩子們表現(xiàn)出的非語言行為會很有幫助。非語言行為指的是語言之外其他有形的溝通,也被稱作肢體語言。肢體語言就是“身體語言”,可以細分為態(tài)度、姿態(tài)、手勢、表情以及視線等。這些與其說是通過“聽”來交流,其實更近乎于一種看得見的交流。點頭、攥拳、抓緊胳膊、轉(zhuǎn)動手指、深深地呼一口氣、出冷汗等都屬于非語言行為。與所說的內(nèi)容相比,聲音的抑揚頓挫和顫音、目光、手勢、語調(diào)、表情、姿勢等往往包含著更深層次的信息,我們應(yīng)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細心留意這些信息。
|咬指甲的孩子|
孩子經(jīng)常啃指甲,是源于內(nèi)心深處的混亂和不安。當孩子感受不到所做的事情的樂趣時,就會不斷擺弄自己的身體。通常孩子覺得家庭氛圍不好或人際關(guān)系不佳時,內(nèi)心就會產(chǎn)生不安,感到不自在。遇到這種情況,按照如下的方法展開對話,可以有效安撫孩子的不安情緒。
●“是不是有什么事讓你心煩啦,爸爸會幫你的,和爸爸說一說吧。”
●“你現(xiàn)在是不是想做其他的事情啊。你想做什么呢?”
→在孩子有不安情緒時,如果爸爸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就會感受到爸爸是在認同自己,從而緩解不安的情緒。
|吃飯時到處走來走去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吃飯時每次都只吃一口就開始到處走來走去,之后又會折返回來繼續(xù)吃飯。這些孩子多半是偏食,或者不喜歡吃這些菜。而之所以這樣,應(yīng)該是一段時間里,孩子的父母曾經(jīng)追著孩子喂飯,給孩子養(yǎng)成了被喂飯的習慣,導致他毫無應(yīng)該坐在飯桌前吃飯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按照下面的辦法改變孩子的就餐習慣。
●“你不是說想長個子嗎?吃這個就能長高了,你不吃嗎?”
●“如果你吃這個的話,我會給你讀你喜歡的童話書哦。”
→不要直接指責孩子的行為,可以通過做一些孩子喜歡的事情,減少孩子的問題行為。
|喜歡獨處的孩子|
喜歡躲在角落里玩耍的孩子,不想在屬于自己的時間里受到打擾,同時這些孩子會對別人長時間的觀察倍感壓力。內(nèi)向且膽小的孩子更容易表現(xiàn)出這種傾向。此時,可以通過下面的話語開啟對話。
●“和爸爸一起做點兒什么(孩子喜歡的事情)吧!”
●“看爸爸給你買了你喜歡的洋娃娃喲!”
→對于內(nèi)向或者無法融入集體的孩子,要通過體貼的關(guān)心和話語營造讓孩子參與對話的機會。
與孩子對話時,除了要與孩子保持同樣的視角外,還要了解孩子話語中隱藏的意思。人們往往愿意為了解自己的人做任何事。因此,當孩子看到爸爸理解自己時,他們也會做出爸爸所期盼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并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進行對話。這樣,孩子就會成為爸爸的擁護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