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泥鰍、蟹、蛙、鱉稻田綜合種養一本通
-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 3376字
- 2019-10-29 11:00:27
第六節 疾病防治
一、疾病預防
稻田養魚,稻田水質清新、溶氧量高、病原體少,且魚種放養密度較低,魚類主要攝食天然餌料,魚體抵抗力強,魚病一般發生較少。但近幾年來,由于放養密度逐漸加大,管理技術滯后,再加上周圍環境變化,稻田養魚魚的患病率在增高。
魚病防治,以防為主,防重于治。預防魚病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消毒做到5個環節
(1)大田消毒 水稻栽種和魚種放養前要進行清整消毒,特別是多年養魚的冷水田、爛泥田。清整消毒最好用生石灰,既可以殺滅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還可起到調節水質、改良土壤的作用。使用方法:干田畝(環溝面積)用生石灰30~50千克,兌水溶化后趁熱潑灑。
(2)魚種消毒 魚種放養前,要用藥物消毒,殺滅魚體表的病菌和寄生蟲。
(3)食場消毒 食場是魚類吃食的地方,殘餌和魚的排泄物較多,病蟲害容易滋生,要經常打掃干凈,消滅病菌。每隔7~10天用漂白粉125克,兌水10~12千克溶化后,均勻潑灑食臺。如果食臺設在暫養池內,可在食場邊進行藥物掛袋預防。具體方法是:在毛竹架上裝2~3個布袋,每袋裝漂白粉100克,一半浸在水中,連掛3天,每天換藥1次;袋裝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每月1~2次,可預防中華鳋、車輪蟲、隱鞭蟲等寄生蟲,用量為每袋裝硫酸銅100克、硫酸亞鐵40克,每天換1次,一星期3次;用中草藥浸掛效果也不錯,常用中草藥有青松針、楓樹葉、苦楝樹葉、烏桕葉等,每月在食場浸掛1~2次,對預防錨頭鳋、車輪蟲、爛鰓等有效果,藥要新鮮,浸水5~6天后要取出。
(4)飼料、肥料消毒
1)青飼料消毒。如果青飼料比較骯臟,可在漂白粉溶液中浸20~30分鐘撈出喂魚,漂白粉溶液含量為每立方米水體中加入6克漂白粉。
2)菜籽餅脫毒。可進行簡單脫毒處理,如在清水中浸10小時,撈出與麥麩混合喂魚;如果用熱水浸泡,時間可縮短些,兩種方法自定。
3)糞肥消毒。稻田施有機肥以發酵后為好,每500千克糞肥摻漂白粉50~100克攪拌均勻施入,可預防病菌帶入。
(5)工具消毒 用過的漁網等撈魚工具經常在太陽光下曝曬,也可用5%鹽水浸泡0.5小時消毒。
2.魚病流行季節預防
一年中5~6月、8~9月是魚病流行的兩個高峰期。預防魚病應重點抓好3項工作。
(1)全田潑灑藥物 每立方米水體用90%晶體敵百蟲0.5克可殺滅錨頭鳋、中華鳋、三代蟲等,用硫酸銅0.5克加硫酸亞鐵0.2克,可殺滅車輪蟲。也可用專殺車輪蟲的滅蟲藥。
(2)投藥餌 預防腸炎,每100千克魚可用大蒜0.5千克,先搗碎加鹽200克,拌麥麩、面粉投喂;也可用鐵莧菜、水辣蓼做成藥餌,每100千克魚用干藥0.5千克,先把藥磨成粉與面粉混合后用熱水調成糊,拌在切碎的青草或浮萍上晾干投喂,每天1次,每3天為1個療程。
(3)生態防病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生態條件,魚病的發生和發展也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若環境條件好,適合魚生存,病原體處于無能狀態;若環境差,魚抗病能力降低,病原體趁機侵襲,魚類患病。草魚喜歡清水,在肥水中容易生病,而鰱魚、鳙魚喜歡肥水,因此魚類混養時就要掌握好魚類特點,使草魚、鰱魚、鳙魚都能適應環境,這就需要用生態防病方法解決。隨著科技發展進步,用于改善魚水體環境的微生物制劑不斷出現,如光合細菌、有益微生物EM菌、利生素、芽孢桿菌等,均可作為水質改良劑,降低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
二、疾病治療
1.赤皮病
(1)病原、病因 病原為熒光假單胞菌,在捕撈、運輸、放養過程中魚體受機械損傷或凍傷,或體表被寄生蟲寄生時,病原菌才能乘虛而入,引起發病。
(2)癥狀特征 病魚行動緩慢,反應遲鈍,衰弱,離群獨游于水面。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為明顯。鰭充血,尾部爛掉,形成蛀鰭。魚的上、下頜及鰓蓋部分充血,呈塊狀紅斑。
(3)流行特點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在鱗片脫落和鰭條腐爛處,往往出現水霉寄生,加重病勢,發病幾天后就死亡。
(4)防治方法
1)氟苯尼考:一次量,每千克魚體重40~80毫克,拌飼投喂,每天1次,連用3~5天。
2)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立方米水體0.5~0.6克,兌水全田潑灑。
2.細菌性爛鰓病
(1)病原、病因 病原為柱狀纖維黏細菌、黏液球菌等,鯽魚感染本病后,獨自在池邊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動,病情嚴重時,離群獨游,不吃食,對外界刺激失去反應。
(2)癥狀特征 病魚行動緩慢,反應遲鈍,體色變黑,尤其頭部顏色更暗,鰓蓋骨的內表皮往往充血發炎、腐爛,形成一個圓形的不規則小區,俗稱“開天窗”。鰓絲腐爛,帶有污泥,黏液增多,鰓絲腫脹,嚴重時鰓絲潰爛缺損。
(3)流行特點 本病從魚種至成魚均受害。水溫在15℃以上時開始發病,在水溫為15~30℃范圍內,水溫越高,越容易暴發流行,致死的時間也短,一般流行于4~10月。
(4)防治方法
1)卡那霉素:一次量為每千克魚體重10~30毫克,拌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3~5天。
2)8%二氧化氯:一次量為每立方米水體0.1~0.3克,全田潑灑,重癥可連用2~3天。
3.細菌性敗血癥
(1)病原、病因 本病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等細菌感染引起,別名為淡水魚類暴發性流行病、出血病等。
(2)癥狀特征 病魚上下頜、口腔、鰓蓋、眼睛、鰭基及魚體兩側體表嚴重充血以致出血,眼眶周圍也充血,尤以鰱魚、鳙魚為甚,眼球凸出;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有淺黃色透明或紅色混濁腹水;肝臟、脾臟、腎臟腫大,脾臟呈紫黑色,膽囊腫大;腸黏膜、腹壁及腸壁充血,腸腔內積有大量液體或有氣體。
(3)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危害鯽魚、鰱魚、鳙魚、鯉魚及小量草魚等,從夏花魚種到成魚均可感染。流行時間為3~11月,高峰期為5~9月,水溫為9~36℃時均有流行,尤以水溫持續在25℃以上時嚴重。
(4)防治方法
1)漂白粉:一次量為每立方米水體1克,全田潑灑。
2)8%二氧化氯:一次量為每立方米水體0.1~0.3克,全田潑灑。
3)魚病康:一次量為每千克魚體重4克,拌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3~5天。
4)止血寧:一次量為每千克魚體重0.6克,或每千克飼料12克,拌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3天。
4.車輪蟲病
(1)病原、病因 病原為車輪蟲和小車輪蟲。寄生于魚體表的車輪蟲在魚體表來回滑動,剝取宿主皮膚組織細胞和鰓組織營養,破壞皮膚和鰓組織,影響魚的呼吸和正常活動。
(2)癥狀特征 被車輪蟲寄生的病魚表現為魚體發黑,離群獨游,鰓蓋邊緣和鰓縫間鰓絲失血,嚴重時局部潰爛,呈灰黃色,以致鰓骨外露,魚體呼吸困難,停止攝食,最終窒息死亡。
(3)流行特點 主要危害多種魚類的魚苗、魚種階段,流行的高峰期為5~8月,水溫為20~28℃。
(4)防治方法
1)硫酸銅和硫酸亞鐵:一次量分別為每立方米水體0.5克和0.2克,配制成合劑后全田潑灑。
2)車輪凈:一次量為每立方米水體0.5~1.0克,全田潑灑。
5.小瓜蟲病
(1)病原 病原為多子小瓜蟲。
(2)癥狀特征 寄生在魚皮膚、鰓和鰭條上,嚴重時,病魚皮膚、鰭和鰓瓣上布滿白色點狀囊泡。魚體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繼發細菌感染后,魚體體表發炎,局部壞死,鱗片易于脫落,鰭條腐爛,開裂。鰓組織由于有大量寄生,引起壞死,黏液增多,影響呼吸,病魚表現為食欲減退、消瘦、游動緩慢,呼吸困難而死亡。
(3)流行特點 本病全國各地均有流行,各種淡水魚類均易感染,主要危害魚苗、魚種,流行水溫是15~25℃,當水溫在10℃以下或25℃以上時不發病,故流行季節為初冬和春末。
(4)防治方法
1)辣椒粉和生姜:一次量分別為每立方米水體0.8~1.2克和1.5~2.2克,加水煮沸30分鐘后,連渣帶汁全田潑灑,1天1次,連用3~4天。
2)瓜蟲凈:一次量為每立方米水體0.37~0.75克,全田潑灑一次。
6.錨頭鳋病
(1)病原 病原為錨頭鳋,別名為針蟲病、鐵錨蟲病、蓑衣蟲病。
(2)癥狀特征 錨頭鳋以頭胸部插入寄主的肌肉里或鱗下,胸腹部則裸露于魚體之外。在寄生部位,肉眼可看到針狀的病原體。發病初期,魚急躁不安,食欲減退,繼而體質逐漸消瘦,游動遲緩,直至死亡。
(3)流行特點 錨頭鳋病是一種世界性的寄生蟲病,流行很廣,全國各地都有發生。錨頭鳋在水溫12~33℃都可以繁殖,高發季節為4~11月,秋季較嚴重。
(4)防治方法
1)滅蟲精(溴氰菊酯溶液):一次量為每立方米水體0.015~0.03克,全田潑灑1次。
2)馬尾松針葉:一次量為每立方米水體375克,搗碎浸出汁液,全田潑灑1次;或用新鮮帶葉松枝,一次量為每立方米水體115克,扎成數捆放于大田中浸漚。
3)0.5%阿維菌素溶液:一次量為每立方米水體0.03~0.05毫升,全田潑灑,每天1次,連用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