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數字化時代組織效率的本質
- 陳春花 朱麗
- 2835字
- 2019-10-22 16:15:49
引言 為什么是協同管理
我們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和變化,這些變化從各個方面都能體現出來。迅速擴張的新領域、未來已來的迭代、人工智能的滲透、層出不窮的新商業模式、融入生活的數字技術、超出想象的變革步伐……
這一系列的變化,同樣要求組織管理做出相應的改變,而且改變需要遵從一個全新的、結果導向的模式。
組織管理的實踐活動中,如何提升組織效率是最為核心的命題。管理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如何提升效率。這是德魯克(Peter F. Drucker)和我們的共識,而百年管理理論也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的。
那么,在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背景下,效率如何獲取?管理的邏輯如何?這是我們當今管理必須要回答的時代問題。管理研究最終是要貢獻于實踐的,要推動研究對于實踐的貢獻,需要我們深刻把握管理經典理論發展歷程中,管理大師對于人類管理活動的描述、抽象和總結,以及他們對于管理活動內涵的深度分析和論證。從管理演變的歷史來看,第一個階段是科學管理階段,代表人物是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這個階段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勞動效率最大化;第二個階段是行政組織管理階段,代表人物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和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這個階段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組織效率最大化;第三個階段是人力資源管理階段,包括人際關系理論和人力資源理論,這個階段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人的效率最大化。
深入理解泰勒、法約爾和韋伯、福列特(Mary Parker Follett)的經典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們對管理研究的全新認知:“管理經典來源于對重大實踐問題的認識。泰勒關注到了“如何將工人效率提高”這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的重大現實問題,奠定了以“分工”為核心的科學管理理論。韋伯和法約爾為了提升組織效率,進而提出了五個要素和14條原則的一般管理,以及科層制結構。福列特則以其敏銳的洞察捕捉到了被科學管理忽略的與人相關的因素,并在如何提升人的效率上給了我們諸多啟示,為人的效率的釋放提供了理論指引。當我們沿著百年管理理論經典的脈絡回顧后,就會發現管理大師們其實是在不同的時代情境下,回答同一個管理本質問題:效率從何而來。
管理大師為解決勞動效率、組織效率、人的效率等問題提出了“分工”“分權”“分利”理論,并在理論基礎上建立了“責、權、利”對等模式。這些經典理論與模式在過去百年中指導無數企業改善管理、提升效率。
我們深受德魯克的影響,也和德魯克一樣深信:“任何一種知識,只有當它能夠應用于實踐,并改變人們的生活時,才會有價值。”德魯克不斷強調管理學的靈魂是實踐,管理學研究的理論有效性,是由現實世界與原始觀念(指理論)二者間的吻合程度來檢驗的。
在持續研究組織效率的過程中,我們明白,影響組織環境的變量是極為多樣的,因此我們需要把研究放在企業真實場景中,也就是如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所說的那樣:“對于組織現象的闡釋,應該像歷史學家那樣使用回歸當時具體環境的方法。”把今天的環境背景嵌入研究中,這個方式給予我們巨大的幫助,讓我們發現了今天組織管理與以往的不同:
(1)強個體出現,組織與個體之間關系改變。
(2)強鏈接關系,影響組織績效的因素由內部轉向外部。
(3)技術創新與技術創新普及的速度加快,駕馭不確定性成為組織管理的核心。
(4)組織不再具有“穩態”結構。
(5)“共生”成為未來企業組織發展的進化路徑。
上述五點組織管理特征引發我們圍繞著組織管理的變化展開研究。在共生時代,組織獲得系統整體效率成為關鍵,我們的結論是:協同管理,可以讓系統整體效率最大化。
漢迪說:“組織理論尋求用一套連貫的理念框架來替代匯集在一起的假設。正確使用和了解這些概念應該能夠有助于解釋過去,從而有助于了解現在,進而有助于預見未來。”我們沿用組織理論研究的框架(這本書包括若干概念框架),用以解釋今天新環境下,組織所遭遇到的各種現象,并尋求這些概念之間的關聯。正確理解這些相關概念,以及彼此的關聯,可以幫助我們在組織遭遇巨大環境挑戰時,不至于焦慮與迷失,甚至可以幫助我們從中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以使組織管理者具有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這本書的主題是探究組織效率的新來源。我們的目的是系統地回答如下這個核心問題:“在互聯網技術與數字化生存背景下,組織的效率從何而來?”我們期待梳理清楚組織效率發展的脈絡:在每一個階段其內在的核心關鍵是什么?新的效率因何而產生?新效率如何構成?要素之間的界定以及認知如何?管理者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們在這本書中盡可能去接近企業的真實組織管理情境,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相應的變化,我們需要篩選最核心的概念,并界定清楚彼此的影響,或者說相互作用。我們需要知道哪些影響要素是可以改變的,哪些行為是需要培育和發展的,以及我們如何真正獲得最終的系統整體效率。
本書的第一部分包括一些基本觀點和判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組織管理面對的新挑戰,以及相應的概念和必須做出的判斷。我們提出了四個基本觀點和四個基本判斷。它們很多是關于新環境下組織必須要面對的基本情形以及管理者的基本認知。也許你會有不同的認知和判斷,但是我們希望這些觀點和判斷可以引發大家的思考,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因為在我們看來,認識世界本身就是多個視角不斷進化的過程。
本書第二部分根據第一部分介紹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判斷,把著眼點放在構成系統整體效率的一些關鍵要素以及組織在新環境下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上。關注系統整體效率首先是因為今天的企業是在更多的外部資源高效鏈接與協同中生存的,因此,我們關注的第一個關鍵要素是企業邊界。而在持續動態的環境下,無論是企業自身,還是企業外部成員之間,都需要有在動態中構建有效協作關系的能力,否則無法獲得整體效率,因此,我們關注的第二個關鍵要素是契約與信任。在重構邊界與建立基于契約信任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分別討論第三個、第四個關鍵要素,組織內協同與組織外協同。這些關鍵要素的獲得,主要是從領先企業實踐中歸納而出,每一個鮮活的企業實踐都給予了我們巨大的幫助。
本書的第三部分在前兩部分的基礎上,聚焦于實踐運用。我們一直致力于理論與實踐合一,所以當從優秀企業實踐中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后,我們也力圖讓這些認識回歸到實踐中發揮作用。這部分我們圍繞著三個話題展開:一是如何塑造協同價值取向,二是關注管理層的反應以及對員工的影響,三是培養卓有成效的協同管理行為。
有關本書討論問題的回答,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今天所處時代的管理新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把實踐上升為規律性認識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是我們決定接受這個挑戰,以獲得一個組織理論與研究創新發展的起點。
我們希望借助于這本書,可以解釋和描述今天優秀企業的組織管理實踐,讓大家可以理解這些實踐中可借鑒的部分是什么;我們希望借助于這本書,綜合現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理解當前組織效率的改變,并應用在自己的企業實踐中;當然,我們也希望借助于這本書,可以拓展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讓更多的學者關注到共生時代背景下,系統整合效率的價值貢獻,并有更多有意義的研究延伸出來。